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於漪

鎖定
於漪,女,1929年2月7日出生於江蘇鎮江,漢族,中共黨員,“人民教育家”獲得者,上海市楊浦高級中學名譽校長, [6]  [8]  上海退役軍人學院名譽院長。 [21] 
於漪於1951年7月畢業於復旦大學教育系,8月正式參加工作;1958年任教於上海市第二師範學校;196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5年曆任上海市第二師範學校校長、名譽校長;1997年7月任上海市楊浦高級中學名譽校長;2010年2月獲評為“2009中國教育年度新聞人物” [12]  ;2019年獲得國家“人民教育家”稱號。 [1] 
於漪長期從事中學語文教學事業 [6]  ,致力教育教學改革與創新,推動全中國語文課程教學綜合性改革。 [3] 
中文名
於漪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江蘇鎮江
出生日期
1929年2月7日
畢業院校
復旦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2019年獲評為“人民教育家”
代表作品
《歲月如歌》
《教育的姿態》
《語文的尊嚴》
《於漪知行錄》
《於漪新世紀教育論叢》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於漪人物經歷

1929年2月7日,於漪出生於江蘇鎮江。 [6]  [8] 
1951年7月,畢業於復旦大學教育系;8月,正式參加工作。
1958年,任教於上海市第二師範學校。
196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85年,歷任上海市第二師範學校校長、名譽校長。
1997年7月,任上海市楊浦高級中學名譽校長。
2010年2月,獲評為“2009中國教育年度新聞人物”。 [10] 
2019年,獲得國家“人民教育家”稱號。 [1] 

於漪主要成就

於漪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1979年,於漪發表《既教文,又教人》一文,提出語文教育要有思想內容與表達形式辯證統一的整體觀念。 [6] 
於漪在學習研究中國國內外有關母語方面的文獻後提出,各民族的語言都不僅是一國符號體系,而且是該民族認識世界、闡釋世界的意義體系和價值體系。語言不但有自然代碼的性質,而且有文化代碼的性質;不但有鮮明的工具屬性,而且有鮮明的人文屬性。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體的兩個側面。她還主張,“人文性”較之“思想性”“情意性”“文學性”等更為合適,由此突破了原有的“工具性和思想性”的框架。1995年,於漪《弘揚人文,改革弊端》一文發表,在語文教育界引起反響。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並最終體現在2001年印發的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 [6] 
自20世紀90年代起,於漪參與全國及上海語文課程標準制定,上海中小學二期課改所有年級語文教材審查,到21世紀初參與制定《上海市學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導綱要》,再到提出構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以國家意識、文化認同、公民人格教育為重點的民族精神教育的實施體系。 [18] 
  • 學術論著
截至2018年12月,於漪已發表文章531篇,編著專著37部,還有100餘部合著及主編的作品 [2]  ,其主要專著有《歲月如歌》《卓越教師第一課》《教育的姿態》《語文的尊嚴》《於漪知行錄》《於漪新世紀教育論叢(6卷)》,主編有《教育魅力—青年教師成長鑰匙》《走進經典—語文閲讀新視野(6冊)》《“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系(12冊)》《現代教師自我發展叢書(18本)》《現代教師學概論》《於漪全集》等。 [6] 

於漪人才培養

  • 教育改革
於漪躬耕於中學語文教學事業,堅持教文育人,推動“人文性”寫入全國《語文課程標準》。主張教育思想和教學實踐同步創新,主推上海市初級中學語文教改實驗,截至2021年3月,已主講近2000節省市級以上探索性、示範性公開課,其中50多節被公認為語文教改標誌性課例,撰寫數百萬字教育著述,許多觀點被教育部門採納。 [2] 
  • 教育思想
關於如何辦教育,於漪於1990年提出了“三個制高點”思想:辦教育必須確立制高點。首先,要站在時代的制高點上;其次,要站在戰略的制高點上;再其次,要站在與基礎教育發達國家競爭的制高點上。 [6] 
  • 育人觀念
於漪提出了“全面育人觀”:全面發展是實施素質教育最本質的反映。社會文明程度越高,越需要全面發展的人。人的生命體本身也藴含着全面發展的潛能,教育的任務就是把學生的潛能變成發展的現實。德性與智性是生命之魂。德智體美勞各育應有機融合。 [6] 
  • 育人舉措
為了青年教師的成長,於漪創設了師徒帶教三級網絡—師傅帶徒弟,教研組集體培養、組長負責制,學校培養領導小組、校長室是培養教師成長的第一責任人。教師培養有計劃、有目標,理論學習、教學教育實踐全方位發展。要重在精神成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比如課堂教學實踐,聽課目的不在打分評價,而在深入研討,探索學生認知規律,並指出改進的路徑與方法。 [2] 
  • 育人體系
語文教育就是教文育人。要實現“教文育人”的大目標,於漪給出了三個基礎:一是“目中有人”的教育理念,也就是對育人要有全面具體的認識;二是時代的要求和使命意識,要有“以天下為己任”和“以教育為己任”的憂患意識和責任感;三是語文教學培養目標的整體性。 [6] 
  • 培養成果
截至2021年3月,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於漪先後培養了三代特級教師,共“帶教”100多名全國各地的青年教師,湧現出許多有理性思考與實踐經驗的教學專家、教學能手 [2]  ;如上海市特級教師、楊浦高級中學語文教師王偉,時任楊浦區委組織部副部長、區老幹部局局長卜健,上海市特級教師、時任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譚軼斌等都是她的學生。 [7] 

於漪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1965年
上海市三八紅旗手 [17] 
1978年
全國特級教師 [1] 
1989年
中共中央、國務院
1994年
2010年
2011年
第八屆復旦大學“校長獎” [12] 
2018年
上海市教育事業傑出貢獻獎 [1] 

2018年
中共中央、國務院
2019年
民教育家 [1] 

2019年
中共中央宣傳部、組織部、統戰部等

上海市勞動模範 [1] 
上海市人民政府

於漪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1977年
上海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6] 
1997年
上海市教師學研究會名譽會長 [12] 



首都師範大學兼職教 [5] 

華東師範大學兼職教授 [5] 

全國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會副理事長 [11] 

教育部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審查委員 [11] 

上海市人民代表大教育科學文化衞生委員會副主任 [12] 

中華全國總工會候補執行委員 [18] 

上海市第七屆人民代表大常務委員會委員 [18] 

上海市第八屆人民代表大常務委員會委員 [18] 

上海市第九屆人民代表大常務委員會委員 [18] 

上海退役軍人學院名譽院長 [21] 
2023年
中國教育學會第九屆理事會學術委員會顧問委員 [20] 

於漪個人生活

  • 家庭成員
於漪兄弟姐妹五人都是“園丁”:大弟是浙江大學電機系教授,二弟是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曾任首都師範大學黨委書記,三弟則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小妹曾任浙江大學教授、科技廳副廳長。 [2] 
  • 婚姻家庭
於漪的丈夫黃世曄曾任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兒子黃肅是一名歷史教師,曾任凱慧中學副書記、副校長;兒媳史玲玲曾任教於復旦大學物理系;孫女黃音是上海市楊浦高級中學語文教師;孫女婿尚宣廷是上海市市北中學物理教師 [10] 
  • 關愛學生
在生活困難的年代,於漪一家節衣縮食,經常資助家境貧寒的學生,自己的兒子卻因營養不良體弱多病。退休後,她繼續堅持幫困助學,通過慈善基金會先後資助了十幾名家庭困難的大學生完成學業。 [10] 
  • 淡泊名利
於漪曾有很長時間沒有任何職稱,她任校長時好幾次將高級教師評定機會讓給其他教師。 [10] 

於漪人物評價

“於漪將畢生精力都奉獻給了祖國的教育事業,她是我們楊浦人的驕傲,也是我們每個人的學習榜樣!她被譽為‘精心育人的一代師表,潛心教改的一面旗幟’。”上海市楊浦區人民政府評) [1] 
“從教68年,於漪從未離開講台。她臂膀單薄而一身正氣,始終挺着中國教師的脊樑。”新華網評) [5] 
“她已是90歲的耄耋老人,有着60年的教學生涯。她依然活躍在語文教學改革的第一線,堅守‘在講台上用生命唱歌’。她深愛着學生,痴迷着語文教學。‘我做了一輩子教師,但一輩子還在學做教師!’她用這樣的話語不斷地鞭策着自己,也勉勵着更多的青年教師。於漪,師者的楷模。”(獲評“人民教育家”頒獎詞) [6] 
“於漪長期以來為國家基礎教育事業付出了心血並做出了重要貢獻。”(時任上海市委書記韓正評) [13] 
“於漪是有宏觀思維和前瞻性思維的。這決定了她不單單是一位語文教育家,還是一位從語文教育走出來的人民教育家;68年始終以人民為中心,全心全意服務人民,68年不斷豐富的教育實踐和深刻的教育思想,成就於漪大寫的流光溢彩的教育人生;於漪近70年教書育人之‘德、功、言’成果蔚為大觀,無愧於‘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必將影響、激勵更多後來者。”(《人民教育》評) [6] 
“於漪始終與時代同行,在思維方式的完善方面,她長於吸取多元文化精髓,使思維既有縝密的特點,又有開拓的風貌。”(上海市市北中學原校長陳軍評) [6] 
“於漪,一箇中國教育界格外響亮的名字,師者的楷模。”(《文匯報》評) [9] 
“於漪與時俱進,一輩子奮鬥和實踐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最前沿,實踐‘一輩子做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她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踐行者,是學科教改的先行者、素質教育的堅守者、青年教師思想的引領者、先進教育思想的傳播者,是中國基礎教育的泰斗。”上海市楊浦高級中學評) [15] 
“於漪以高尚的師德修養、深厚的育人技藝和無私的奉獻精神,成為素質教育的實踐者,新時代教師的領路人。”上海師範大學 [19] 

於漪人物影響

  • 人物紀錄片
2022年10月15日,大型系列紀錄片《大先生》將登陸熒屏。《大先生》由上海教育電視台傾力打造,紀錄於漪的為學、為事、為人之道,通過影視文藝創作的形式再現於漪教育實踐的成就和影響,向全社會介紹這位大愛無私、鋭意改革的“人民教育家”。 [9] 
  • 人物展廳
上海市楊浦區教育局與上海市楊浦高級中學聯合籌建了“於漪展示廳”,並於2006年9月8日正式啓用,展示廳對於漪的介紹共分七大板塊,另設有電子觸摸屏,開通了“於漪專欄”網頁等內容,展示廳曾被授予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8年6月授予楊浦區志願者服務基才地。 [14] 
  • 機構命名
2020年9月5日,於漪教育思想研究中心揭牌儀式於在上海市楊浦高級中學舉行。研究中心由教育部教師工作司,中共上海市教育衞生工作委員會、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中共楊浦區委、楊浦區人民政府共同發起建設。 [1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