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方還

(清末民國人物)

鎖定
方還,初名張方舟,又稱張方中,因自幼失怙恃,後入贅張家,襲姓張,中年後還復原姓,故改名方還,字惟一,晚號螾庵。江蘇新陽(清代割崑山西北境置,民國元年復併入崑山)蓬閬人。 [1]  清末民初教育家、詩人、文章家、書法家。 [1] 
本    名
方還
別    名
張方中
惟一
螾庵
所處時代
清末民國
民族族羣
漢人
出生地
江蘇新陽(今屬崑山
出生日期
1867年
逝世日期
1932年

目錄

方還簡介

方還(1867~1932),原名張方中,字惟一,晚號螾庵。新陽(清代割崑山西北境置,民國元年復併入崑山)蓬閬人。青年時奮勵治學,熟讀經史百家之書,1886補博士子弟員。清末新政期間,他開始投身於創辦新式教育、改革地方政治的各種社會活動。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與同仁創辦崑山邑內第一所新式學校——樾閣學堂於半繭園,同年又發起創建亭林學會於亭林祠(大致在今培本小學內)。1903年,他組織“亭林學會”,仿效明末“復社”,以講學為名,呼籲推行地方政治改革。1904年,主持創建“崑山縣立學校”。1903年至1905年間,他集結鄉紳同仁力阻了英人借投資修築滬寧鐵路欲圖在崑山非法佔地的做法,保護了國家和地方利益。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昆新教育會和崑山商會成立,即分別被推選為會長。同年,參與組織了“江蘇教育總會”,並與張謇王清穆等江蘇鄉紳一同發起招股籌築江蘇鐵路事。光緒末(1909年)和宣統年間(1910年)又當選為江蘇省諮議局議員和清政府資政院(相當於國會)民選議員,積極參與政事。1911年四月,因調查鹽務事到南通,應邀參加通州師範學校(今南通師範學校)校友會第二次大會並發表演説。辛亥革命爆發後,與同盟會會員一起投身崑山光復活動,勝利後被公推為崑山民政分府民政長(相當於縣長),主持縣政,當時百廢待舉,乃竭盡全力悉心處理政務,頗多政績。民國後歷任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校長、上海招商局公學校長、南通女子師範學校校長等職,為我國教育事業作出了貢獻。1913年,北上擔任北京高等師範學校校長,現代文學巨匠老舍得其親灸。1917年,任北京女子師範學校校長,後因秉承北洋政府旨意辦學,為該校學生驅逐。1919年,受張謇之請,擔任南通縣立女子師範學校校長,前後凡三年。任職期間“諄諄與諸生講國學,勵志行”。1920年,方還與張謇、沈恩孚、黃炎培等人在揚州發起成立“蘇社”,標榜“蘇人治蘇”,推行地方自治。後因與張謇意見不合,留書徑去。1921年,擔任上海招商公學校長。1922年,韓紫石任江蘇省長時,應召擔任省長公署機要處秘書。1928年王伯羣任國民政府交通部長時,出任南京國民政府交通部秘書,執掌重要文字的撰寫等工作。1932年4月病逝於南京寓所。 [1] 
崑山方還墓 崑山方還墓
方還以詩文書法三絕而名噪江南,並和著名才子方地山被世人同譽為“南北兩方”。方博學多才,古文詩詞,無一不工,尤精翰墨,書法顏真卿,略變其體,而有自己面目,古拙絕倫。 [2]  名噪江南,堪稱詩、文、書“三絕”。時有“南北兩方”(南方為方還,北方方地山)之譽。方還的書法作品不論大字小楷,均雍容大度,瀟灑飄逸,極富書卷氣。1932年4月方還病逝於南京,故鄉人士特地將他的靈柩掛上專列運回崑山,公葬於亭林公園馬鞍山東南麓東齋荷花池畔,並建一“方還亭”,以紀念這位為故鄉作出過重要貢獻的崑山名士。
崑山方還墓唯一亭 崑山方還墓唯一亭

方還代表作品

方還書法 方還書法
書法欣賞
行書七言對聯 行書七言對聯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