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新沂河

鎖定
新沂河,淮河流域沂、沭、泗水系沂河下游排洪入海河道。位於江蘇省北部,中運河以東與廢黃河以北。1949~1952年建鑿。1987年續建完工。新沂河西起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與徐州新沂市之間駱馬湖東岸的嶂山閘,經宿遷至口頭,北納沭河,於沭陽縣城西,南納淮沭河,再流經灌南、灌雲兩縣至張店北面穿鹽河,會灌河尾閭於燕尾港入黃海,全長146公里,流域面積60000平方公里(以《山東省志水利志》為準)。主要匯入或相交支流有山東河、路北河、柴沂河、總沭河(沭河南支下游)、新開河、淮沭河鹽河等。 [2] 
沿河主要建築物有駱馬湖出口處的嶂山節制閘;鹽河通航的南、北套閘;海口擋潮御滷壩;沭陽城關跨河公路橋等。多年來,新沂河在消減水患、促進商品糧基地建設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中文名
新沂河
所屬水系
淮河流域沂、沭、泗水系
地理位置
江蘇省東北部
流經地區
邳州新沂宿豫、沭陽、灌雲、灌南
發源地
駱馬湖東岸嶂山閘
主要支流
沭河、淮沭河、新開河、鹽河
河    長
146 km
流域面積
60000 km²
平均流量
6000 m³/s
開工時間
1949年11月
竣工時間
1952年
入海口
黃海灌河口燕尾港

新沂河形成變遷

沂、沭、泗水系諸河均位於廢黃河以北,跨越山東、江蘇兩省,河源都在山東沂蒙山區。泗水(泗河)是這個水系最主要的河流,發源于山東新泰太平頂,原來是循今南四湖流路進入江蘇,經徐州、宿遷、泗陽到淮陰市入淮河,是淮河下游最大的支流。沂水(沂河)發源于山東沂蒙山區的沂源縣,向南經郯城縣、邳州市,在睢寧縣古邳鎮匯入泗水,是泗水主要支流。沭水(沭河)亦發源於沂蒙山區的沂水縣,與沂水平行南流,過郯城在宿遷匯入泗水再入淮河。南宋建炎二年(1128),黃河南徙奪徐州以下泗水和淮陰以下淮河干流入海,由於河牀淤高,清咸豐五年(1855)黃河北徙後,形成現代廢黃河,使泗、沂、沭諸河失去入淮通道,泗水逐漸瀦積為南四湖,並以中運河為泄水尾閭。沂水除瀦水為駱馬湖外,還經常氾濫於廢黃河以北、駱馬湖以東廣大地區。沭水受阻後,在今新沂南、沭陽縣西折東而行,分為二支,北支東經沭陽縣城北,東北向入青伊湖,下流稱薔薇河,由臨洪河入海州灣;南支經沭陽縣南,分為數汊,一汊折東與鹽河匯合;一汊稱武障河,向東北向流去與其他數汊匯合,經響水縣響水鎮入灌河而後入海。 [2] 
建國後,經過整治,沂、沭二河方有了各自入海的河道,即新沂河及新沭河。新沂河自山東流入江蘇後,除部分來水經華沂閘過窯灣入中運河外,主要來自華沂閘經新闢的新沂河入駱馬湖,出嶂山閘,經沭陽、燕尾港,由灌河口入海。江蘇境內沂河全長190公里。沭河分二路入江蘇,一路沿沭河舊道,由山東臨沂南下江蘇,經新沂到沭陽入新沂河歸海;一路由臨沂另闢新沭河入江蘇,入石樑河水庫,出庫後沿東海、贛榆界上的沙河故道,在連雲港的臨洪口入海州灣,全長71公里,而石樑河以下的新沭河長38公里。 [2] 

新沂河幹流概況

新沂河的位置及河道走向 新沂河的位置及河道走向
新沂河,是建國初期沂沭泗水系下游人工開挖的主要排洪通道,從華沂經駱馬湖至海口入黃海海州灣。原以華沂閘(徐州邳州市、新沂之間新、老沂河分流處)算起,長186公里。1980年代水利部門將華沂至駱馬湖口的苗圩一段列入沂河範圍,新沂河從嶂山閘向東至燕尾港 [5]  ,《江蘇省水利志》稱長146公里,《江蘇省地理志》稱144公里 [1]  ,《江蘇省志·交通志》稱160公里 [10]  。幹流起自駱馬湖嶂山閘,沿新沂、宿遷(宿豫區)界東行,穿沭陽縣境,沿灌雲、灌南縣界至燕尾港入黃海。承擔的排洪流域面積,包括區間匯水的7000多平方公里,總共近6萬平方公里。 [1] 
除嶂山閘下6公里為切嶺開挖外,全線修築南北大堤,束水漫灘行洪,沭陽以西堤距1100~1300米,沭陽以東堤距1300~3300米。 [2]  北堤長144公里,南堤長131.6公里;堤頂超高2~2.5米;近水面塊石護坡113公里,護岸17公里,防浪林台24公里;堤距從0.9公里擴至3.3公里;是沂河下游排洪入海河道。 [1]  河寬1~3公里不等,河面由南、北排水偏泓各一道和中間河水面三部分組成。 [10] 
新沂河起點嶂山閘 新沂河起點嶂山閘
新沂河起點嶂山閘 新沂河起點嶂山閘
新沂河沭陽縣城南段 新沂河沭陽縣城南段
新沂河沭陽縣城段 新沂河沭陽縣城段
新沂河沭陽縣城段 新沂河沭陽縣城段
新沂河灌雲縣楊集鎮沂河村 新沂河灌雲縣楊集鎮沂河村
新沂河在燕尾港與灌河匯合入海 新沂河在燕尾港與灌河匯合入海

新沂河水文特徵

新沂河設計泄水量6000立方米/秒。 [1]  在沭陽附近,河寬約為1300米,其中:南偏泓寬150米,北偏泓寬180米,中間水面寬970米。流量為4000~6000立方米/秒。南、北偏泓之間是河灘,河灘為季節性排水河道,非洪水季節可以耕種農作物,汛期漫灘排洪。 [10] 

新沂河主要支流

沭陽以上南岸有山東河、路北河、柴沂河等支流匯入,北岸有總沭河、新開河匯入,至沭陽城西,南會淮沭河,沭陽以下與鹽河相交。 [2] 
山東河,是一條具有行洪、排澇、灌溉綜合功能的河道,全長14.48公里,河口寬約15米至20米,途經市湖濱新區井頭鄉、曉店鎮,以及宿遷生態化工科技產業園等地。
柴沂河,原名為柴沂截水溝,將沂南地區15米高程以上高地雨水截入新沂河排出,減輕沂南地區窪地排澇壓力。上起宿豫區大坡墩附近的無通溝,下至沭陽縣吳莊附近匯淮沭河入新沂河。全長27.3公里。 [12] 
沭河,古稱沭水,發源于山東省沂山南麓,平行於沂河南流,原為入淮支流。自黃河奪泗入淮後,入淮通道淤塞,向東另闢出路,尾閭與沂河尾閭串通,從臨洪口、埒子口及灌河口入海。1949年,山東省政府和蘇北行署分別興辦“導沭整沂”、“導沂整沭”工程後,在山東省臨沭縣大官莊北,建沭河攔河壩和人民勝利堰,向東開挖一條入海河道,南支總沭河匯入新沂河。總沭河過山東省郯城,於紅花埠流入江蘇邳州,縱貫新沂縣於口頭匯入新沂河。沭河自源頭至口頭全長300公里(江蘇境內47公里),流域面積6400平方公里(其中源頭至大官莊4519平方公里,大官莊以下1881平方公里)。總沭河河道彎曲,河槽窄小。沿線東岸有黃墩河、西岸有新墨河匯入,均為跨省支河。 [2] 
岔流新開河,位於沭陽縣西北部,是沂北地區高低分治的高水河,上游承泄新沂市的淋頭河及阿湖水庫、大沙河及高塘水庫來水,在沭陽縣潼陽鎮岔流村西匯合向南至桐槐樹後又匯虞姬溝,至沂北閘處入新沂河,全長28.84公里。新開河支流有:淋頭河、大沙河、引龍河、馬嶺河、虞姬溝、小馬莊地涵,流域面積873公里。沭陽縣處於岔流新開河流域內的面積共有80.51公里(新沂河與岔流新開河夾灘地區)涉及沭陽縣潼陽、顏集、新河、紮下四個鄉鎮。 [6] 
淮沭河,是分淮入沂、淮水北調中工程最大的一段。自淮陰楊莊西南中運河北堤起,至沭陽城西北的新沂河南堤,長66.1公里。設計灌溉流量440立方米每秒,灌溉694萬畝;排洪設計流量3000立方米每秒,校核4000立方米每秒。堤距1440~1500米,灘面高程約7~11米。主要建築物有淮陰閘、沭陽閘、錢集閘、柴米閘、淮沭河船閘、淮柴河閘和六塘河地下涵洞等。 [4] 
淮沭新河,在江蘇省東北部。1958~1960年新闢溝通淮河和新沂河的跨流域調水工程。南從洪澤湖二河閘引水,經楊莊、沭陽,穿新沂河至吳場,達新浦,全長173公里。分三段:二河段自二河閘到楊莊,長30公里,堤距500~1500米,堤高約10米,東堤頂寬7.5米,西堤為洪澤湖大堤頂寬35米。淮沭河段自楊莊到沭陽新沂河,長66公里,堤距1400米,分東西偏泓,設計泄水量3000立方米/秒。沭新河段自沭陽到新浦,長77公里,河底寬10~30米,設計泄水量70立方米/秒。二河和淮沭段以排洪為主結合灌溉、排澇和通航,沭新段以灌溉為主結合城市用水。 [1] 
鹽河,古名官河。在淮陰與連雲港境內。唐垂拱四年(688)始鑿,歷代屢加疏浚,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重開。歷代用以轉運淮北鹽而命名。黃河奪淮前和北徙後為主要鹽漕運道,奪淮其間為宣泄黃水兼利航運之用。該河西起淮陰市楊莊,穿六塘河、柴米河、沂南河、薔薇河、燒香河、車軸河、灌河、新沂河、古泊善後河等,經臨洪河入黃海,全長153公里。建國後經多次治理,沿河建有鹽河節制閘、朱碼節制閘、朱碼越閘、鹽東控制閘四座,鹽河、朱碼二座船閘。灌溉面積150萬畝,排澇面積743平方公里,是淮陰,連雲港二市排澇、灌溉和航運的主要河道。 [1] 

新沂河建設維護

新沂河工程背景

沂河,源於山東沂蒙山區,流經沂源、沂水、沂南、臨沂、蘭陵、郯城,於江蘇邳州的齊村進入江蘇省境,至新沂華沂,從窯灣入中運河,經駱馬湖滯洪後,由中運河六塘河下泄,分流入海。由於上游河牀比降大,下游比降小而平直,形成源短流急、洪峯高、歷時短的洪水特點。 [5] 
沂河原是淮泗水系的一個支流,南宋紹熙五年(1194年)黃河奪泗奪淮後,沂河出路受阻,滯積為駱馬湖。明代中葉,沂河洪水即在山東境內江風口分泄一部分入武河,在江蘇邳縣蘆口又分泄少量洪水入城河。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河臣張國維曾奏請沂水改道由蘆口出徐塘口以濟泇運。明清之交,駱馬湖漸淤,不足存儲大量沂洪。清康熙年間,鑿斷馬陵山斷麓,開闢六塘河,但出路甚微。乾隆十一年(1746年)於蘆口建碎石壩,分沂水七分入駱馬湖,三分經蘆口入城河,與武河分泄之沂水相會,分別由徐塘口、二道口、沙家口入運。其後,沂河河槽淤塞,由蘆口壩入運流量增多,碎石壩已廢,以致來水由此泄入下游。民國期間,沂河下游南、北六塘河等河道經常潰決,不得不進行堵口、復堤、疏浚等工程。 [5]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連年遭受水災的蘇北人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於1949年11月底,按照華東水利部確定的“先沂沭而後汶運”、“沂沭分治”的方針,以沂河臨沂洪水流量6000立方米每秒作為導沂設計標準,開始“導沂整沭”工程,重點進行沂河治理。從華沂向下至駱馬湖和嶂山至燕尾港新開闢一條長達186公里(嶂山至燕尾港為146公里)的新沂河,並在華沂築束水壩(1955年改建為華沂節制閘),使沂河分東、西兩支,東支稱新沂河,西支為原沂河古道,稱老沂河。同時,闢駱馬湖為臨時攔洪水庫,進行嶂山切嶺等工程。之後,先後興建邳蒼分洪道、嶂山閘,並對沂河和新、老沂河堤防進行多次修復加固。經過38年的不斷治理,沂河有了自己的單獨入海水系。新沂河按設計行洪6000立方米每秒加固工程基本完成;嶂山切嶺已按照湖水位22.5米時泄洪5000立方米每秒施工完成;省界到華沂的沂河堤防按泄洪6000立方米每秒進行加固;華沂以下的老沂河自1960年開挖官湖截水溝後作為內部排澇河道,不再承擔排沂河洪水;邳蒼分洪道建成後,曾經多次分洪。 [5] 

新沂河工程建設

建國初期開始的“導沂整沭”工程,要求新沂河行洪標準,在嶂山水位23米時下泄流量1500立方米每秒,連同總沭河來水2000立方米每秒,合計設計流量為3500立方米每秒。堤距為:沭陽以西1100~1300米,沭陽以東為1300~3300米。堤身斷面為:頂寬6米,堤頂超出設計洪水位(簡稱“超高”)1.5米,堤坡1∶3。
全部工程分四期進行,1949年11月至1950年春興建第一期工程,主要興建嶂山至燕尾港的新沂河築堤工程,嶂山切嶺按行洪710立方米每秒施工,駱馬湖堤防加高加固,築皂河束水壩,小潮河以及新沂河沿線穿越河道打壩等相應配套工程。在施工過程中,由於冬季雨雪較多,天寒地凍,技術人員奇缺,工作非常艱苦和困難。在8~9月查勘新沂河路線時,沿途是一片積水,沭陽徐口以東,途中“洪水茫茫,望無涯際,平地行舟,良田均成澤國”《新沂河年鑑》。在進行駱馬湖地形測量時,冰雪連天。為了搶時間,爭速度,參加查勘、測量人員,不畏艱苦,住窩棚,吃粗糧,身背揹包,涉水勘察,破冰測量,勝利地完成了任務,為新沂河施工創造了條件。
中共淮陰地委和專署,在當時連續五年遭受水災,羣眾生產、生活十分困難,災區人民缺衣少食,災情非常嚴重的情況下,發動羣眾,採取“以工代賑,治水結合救災”,冬春兩季動員睢寧、宿遷(今宿豫區)、泗陽、灌雲、淮陰、沭陽、新安、邳睢、漣水、淮寶等10個縣和蘇北軍區、淮陰軍分區共55.5萬多人次,投入新沂河工程的施工。幾十萬人云集工地,沒有施工機械,沒有現代運輸工具,硬是靠肩挑、人抬、小車推,以無比英勇和熱情,展開了空前巨大的導沂工程。施工中克服了天寒地凍、積水未消及小潮河壩四堵失敗、濱海堤防積淤沉陷、嶂山切嶺的堅土和砂礓、皂河束水壩時間匆促等困難,憑着一股敢於戰勝水患的幹勁和精神,歷時一個冬春,順利地完成了新沂河嶂山至燕尾港146公里的束水漫灘行洪的工程。春季工程完成後,即進行全面驗收,發現有些堤防尚有不足之處,為迎接汛期,麥收後又動員25萬民工突擊加固。累計完成土方3700多萬立方米,發放“以工代賑”糧食1.125億公斤(摺合人民幣3600萬元)。這是蘇北人民戰勝水災的重大勝利,在整個中國水利史上譜寫下光輝的一頁。
在新沂河施工中,數十萬民工和幹部為戰勝沂河水患作出巨大奉獻,湧現出一大批勞動模範、治水功臣等先進人物和先進集體,計特等功臣4人,一等功臣48人(其中幹部13人),一等先進集體共12箇中隊、9個分隊、30個小隊。著名的導沂特等功臣王大鍬(王兆山)、趙金科、王大筐(王興業)、尤慶蘭(女、幹部)就是導沂英模人物的代表。特別是榮稱“十縣第一、淮海聞名”的王大鍬,1950年國慶節代表江蘇治淮戰線廣大職工,赴北京參加國慶觀禮,並出席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舉行的國慶招待會,向毛澤東主席敬了酒。
第一期工程剛剛結束,1950年7月就遇上了沂河洪水。新沂河先後經受了5次洪水考驗,發揮了顯著效益。8月16日沭陽水位9.46米,流量達2551立方米每秒,新沂河安全渡汛,避免了洪水漫流,保護了廣大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但是沿線的地區河道,仍有多處決口,部分地區水災仍很嚴重。新沂河也因原來設計堤身斷面不夠,超高不足和灘地行洪水流混亂等,亟待繼續進行治理。因此,從1950年冬開始至1952年又連續進行了第二、三、四期工程,繼續完成原計劃未完成的工程。按駱馬湖水位23.0米,泄洪1500立方米每秒要求繼續擴大嶂山口門,興建新沂河華沂至駱馬湖的草橋段堤防工程(堤距760~1880米,堤頂超高1.5米,頂寬6米,中泓底寬120~150米),新建鹽河南、北閘及沭陽西關涵洞等穿堤建築物。建華沂束水壩,以控制沂河入老沂河流量,同時對嶂山以下新沂河大堤又全面進行復堤加固。
經過3年多治理,“導沂整沭”工程基本上達到了原來設計要求。3年多來共動員民工243萬多人次,完成土方1.08億立方米、石方18萬多立方米、混凝土2.5萬立方米,國家投資4197萬元。隨着工程的進展和完成,1953年2月“蘇北導沂整沭工程司令部”改為“江蘇省導沂整沭工程委員會”,1953年12月,根據淮委的通知撤銷。
沂沭泗流域的治理,原由華東水利部領導,“導沂整沭”工程基本結束後,從1953年起劃歸淮委領導,當年9月1日淮委在蚌埠召開沂沭汶泗區水利工作座談會,9月3日會議移至上海市舉行,9月8日結束。會議肯定了“以沂沭為重點,以防洪排洪為內容的導沂整沭方針”,除佈置流域規劃工作外,要求鞏固和改善已有工程。並提出沂河臨沂最大流量可能達到8000立方米每秒(1956年又調整為11000立方米每秒),山東分沂入沭和江蘇嶂山切嶺未按計劃流量做足,要考慮適當加大。此後,根據水情的變化和淮委3次規劃的成果,新沂河進行了4次加固續建工程。
第一次續建,根據1954年11月淮委提出的《沂沭汶泗流域洪水處理初步意見》,要求加強沂河堤防,安全通過5000立方米每秒,嶂山切嶺行洪從1500立方米每秒擴大到3000立方米每秒,新沂河排洪4500立方米每秒。因此,對沂河、新沂河、駱馬湖堤等進行了整修加固。淮陰專區組織新沂河沿線有關縣8.4萬多民工,對新沂河工程進行加固,完成土方524.1萬立方米。
第二次續建,1957年沂沭泗地區發生大洪水,微山湖湖西大堤漫決,藺家壩洪水大量下泄,駱馬湖以上運河兩岸以及邳蒼地區一片汪洋。駱馬湖蓄洪後,為確保皂河以下中運河和駱馬湖大堤的安全,於7月17日凌晨主動將黃墩湖掘堤滯洪,新沂河最大流量達3710立方米每秒。根據這一情況,淮委1957年3月編制的《沂沭泗流域規劃報告(初稿)》,在大水後又作了修正規劃,要求新沂河行洪標準按照6000立方米每秒設計,7000立方米每秒校核。省人民委員會(簡稱“省人委”)鑑於大洪水中工程上暴露出來的嚴重問題,1958年1月31日批准新沂河排洪設計標準由原規定的45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6000立方米每秒,對堤防進行全面加固加高。由淮陰專區動員12萬民工,於1958年2月開工,奮戰兩年多,至1960年完工,共完成土方2142.2萬立方米。沭陽縣口頭以東到灌河口兩岸244公里長的堤防,在背水坡加做了戧台,並對鹽河南、北閘進行局部加固。為了控制新沂河泄量,1959年10月又開工興建嶂山閘,於1961年4月建成,在駱馬湖水位22.5米時,嶂山閘泄洪3500立方米每秒。1959年淮沭河與新沂河接通後,新沂河又有相機分泄淮河部分洪水的任務。
第三次續建,1963年8月沂沭河發生洪水,駱馬湖最高水位達23.87米,新沂河最大行洪流量4150立方米每秒,雖然經過沿河干羣全力抗洪搶險,保障了安全,但新沂河堤防因土質不好仍出現很多險工、險情。省人委和省水利廳於1964年8月和11月先後向國務院和水電部報送新沂河續辦工程設計任務書和總體設計。要求遭遇10級颱風安全行洪6000立方米每秒,全面加固堤防和沿線涵閘,增設防浪設施,清除灘面行洪障礙,消除險工險段。經國家計委、水電部同意,從1965年起新沂河進行必要的加固與改建。淮陰專區成立了“新沂河工程指揮部”,於1965年12月開工續建,原計劃1967年完成,後因“文化大革命”的干擾,先後動員了7個縣民工54萬人次,歷時7年,到1972年才完成,共完成復堤264公里,新建防浪林台147公里,塊石護坡123公里,處理口頭至龍堰段堤基砂層滲漏險工和對沭陽以西河泓進行整治等,完成土方3213萬立方米,石方64萬立方米,新建涵閘16座、偏泓橋70座、電排站6座,國家投資4417萬元。為排泄新沂河區間桃汛和灘地澇水,1966年7月建成小潮河閘,設計流量440立方米每秒。
第四次續建,1974年8月沂沭泗流域又發生大洪水,駱馬湖最高水位達25.47米,超過設計水位0.47米。在緊張的抗洪鬥爭中,根據當時上游雨情、水情,在上游無雨、天氣晴好、又無風浪、海口潮位不高的情況下,省委決定加大新沂河泄量,黃墩湖暫不滯洪,新沂河沭陽站最大洪峯流量6900立方米每秒,超過設計標準900立方米每秒。雖經數十萬軍民抗洪搶險,險渡汛期,但大堤水毀嚴重,很多堤段堤防危急,大小陸湖、沭陽西關涵洞和沭陽以西程圩段,堤基滲水嚴重。1978年大旱,新沂河堤身在長達91公里多的範圍內發生裂縫。這些問題,都急需妥善解決。
1982年10月,省水利廳根據國務院1981年12月治淮會議關於擴大淮沂沭泗下游洪水出路的要求和新沂河泄洪情況,編報了《新沂河除險加固工程初步設計》,水電部1983年3月批准實施。加固標準,按照安全行洪6000立方米每秒,為爭取7000立方米每秒創造條件。新沂河全線堤防除沭陽以西南岸11.5公里嶺地外,其餘兩岸279.3公里長的堤防(其中北堤148公里,南堤131.3公里),全面進行加高加寬。堤頂高程,按6000立方米每秒流量水位超高2.5~3米,頂寬8米,個別堤段最窄6米、最寬10米。並根據不同復堤條件,堤身加筑前戧或後戧,寬8米,前戧高出6000立方米每秒的水位1米,後戧平6000立方米每秒水位線。
這次除險加固工程,從1983年11月開工,至1987年基本完成。由徐州、淮陰、連雲港三市組織新沂、沭陽、灌南、灌雲等縣民工25.6萬人次,並調配鏟運機、推土機等施工機具858台次。淮陰市還成立“新沂河工程指揮部”,各縣成立“工程團”,以加強施工領導。整個工程歷時5年,完成復堤加固工程,並對沿線鹽河南北套閘、叮河涵洞、口頭涵洞、團結涵洞、大馬莊涵洞、東友涵洞等24座建築物進行加固、改建、擴建或接長,對大小陸湖、沙灣段、顏集段、沭陽西關涵洞等歷史上幾處主要險工地段進行處理,鋪設防汛路面120公里,增建、接長偏泓生產橋111座。完成復堤等土方2228萬立方米,塊石護坡152.6公里,石方25.3萬立方米,防浪林台長124公里,混凝土2.49萬立方米,國家投資6114萬元,徵用土地8114畝。
1987年新沂河堤防現狀為:北堤,嶂山閘下到口頭,堤頂高程30~22.8米,堤頂寬8米,有前戧台,高出行洪6000立方米每秒水位1米,寬8米,坡比1∶3;口頭到沭陽大橋,堤頂高程22.8~14.1米,頂寬8米,有後戧台,平行洪6000立方米每秒水位,寬8米;沭陽大橋到小潮河,堤頂高程14.1~9.3米,頂寬8米,做後戧;小潮河到河口,堤頂高程9.3~7.5米,頂寬8米。南堤,宿遷縣境堤防高程23.72~21.85米,頂寬6米,沒有戧台;口頭至淮沭河口,堤頂高程22.8~14.2米,頂寬8米,沒有戧台;淮沭河沭陽閘下東西堤高程15~13.8米,頂寬8米,西堤有後戧,東堤有前戧;沭陽到小潮河堤頂高程14.2~8.7米,頂寬8米,做後戧;小潮河到河口堤頂高程8.7~7.5米,頂寬8米。至此,新沂河工程基本完成行洪6000立方米每秒設計的計劃項目。新沂河各控制點,行洪6000立方米每秒的設計洪水位為:山東河口21.22米,口頭19.35米,沭陽10.75米,鹽河7.2米,小潮河6.1米,東友涵洞5.7米,河口4.5米。 [5] 

新沂河工程效益

據統計,嶂山以下新沂河自1950年春建成至1987年的37年中,行洪30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有10年,行洪4000立方米每秒(含40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有5年,行洪60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有1年。在消減水患、促進商品糧基地建設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5] 

新沂河河道建築

新沂河沿線水工建築分佈 新沂河沿線水工建築分佈
嶂山閘 嶂山閘
嶂山閘,是駱馬湖控制工程之一,閘下就是新沂河。在“導沂整沭”期間,駱馬湖原計劃闢為臨時攔洪水庫,利用開挖峒峿山、嶂山之間馬陵山斷麓,以控制下泄入新沂河流量。1958年駱馬湖批准為常年蓄水庫後,決定興建嶂山閘,並擴大嶂山切嶺,增加下泄新沂河的流量。嶂山閘於1959年10月開工興建,1961年春建成。共36孔,每孔淨寬10米,閘身總寬428.97米,閘底高程15.5米,閘頂高程28米,設計上游洪水位25.1米,下游設計水位15.5米,最大泄量8000立方米每秒。要求駱馬湖水位22.5米時泄洪3500立方米每秒。 [3] 
為發揮嶂山閘排洪、蓄水的作用,必須相應地擴大嶂山切嶺。建國初“導沂整沭”期間,曾進行過3次切嶺工程,共完成土方470萬立方米。1959年興建嶂山閘,嶂山切嶺段即為上下游引河,全長8.5公里。閘上2.5公里,河底高程15.5米,底寬600~430米;閘下6公里,河底高程15.5~14.3米,底寬430~90米。為了閘河配套,嶂山切嶺工程從1962年起,按湖水位23.5米下泄5000立方米每秒擴挖。歷時5年,到1966年完成,共完成土方800萬立方米。1972年冬又根據淮委編制的治淮戰略性骨幹工程規劃要求,按照湖水位22.5米下泄5000立方米每秒再次擴大,於1978年基本完成,完成土方648萬立方米,投資1324萬元。由於閘下引河達不到設計標準,據1974年行洪實際情況推算,在設計條件下少泄500立方米每秒。 [3] 
新沂河干流是的沭陽南北偏泓閘 新沂河干流是的沭陽南北偏泓閘
沭陽南北偏泓閘,位於沭陽城北新沂河干流上。南泓為九孔閘。
沭新閘 沭新閘
沭新閘,是沭新幹渠的渠首工程,位於新開河入新沂河交叉口處的新沂河北大堤上,是分淮入沂綜合利用工程之一。承擔着向沭陽縣、東海縣約66萬畝農田提供灌溉用水及向連雲港提供工業、生活用水等任務。工程建成於1971年5月,共4孔,單孔淨寬6.0米,設計流量100立方米每秒。2013年12月,經省水利廳安全鑑定,評定四類閘,2020年10月11日開工拆除重建。採用原址原規模拆建方案,新建沭新閘共3孔,單孔淨寬8米。工程等別為Ⅱ等,主要建築物級別為1級,防洪標準按新沂河防洪標準100年一遇。批覆經費4411萬元,工期18個月。12月20日完成底板澆築,2021年2月10日完成排架及工作橋澆築,4月初完成啓閉機及閘門安裝,4月15日前沭新閘初步設計批覆的水下驗收工程已全部完成,5月8日順利通過省廳組織的水下階段驗收。 [11] 
淮沭河上的沭陽閘 淮沭河上的沭陽閘
沭陽閘,位於沭陽縣張圩,上承淮陰閘分泄的淮河洪水進入新沂河,在淮沭河不分洪時,可擋新沂河洪水倒灌,保護淮沭河灘地種植作物,並調節灌溉水位及分泄新沂河桃汛入柴米河及北六塘河。沭陽閘分上下兩層,上層為節制閘,下層為涵洞,涵洞負擔淮沭河西大澗河流域排澇。沭陽閘25孔,每孔淨寬10米,總寬288.15米,閘底高程5米,閘頂高程15米。涵洞為22孔,每孔3×3米,中間6孔洞底高程為1.4米,其餘各孔進出口洞底高程亦為1.4米,中部降低為0.5米。當涵洞進口水位7.5米,出口水位6.78米時,排水360立方米每秒。該工程由省水利廳工程局二區隊負責施工,於1958年8月開工,次年10月完成。完成土方70萬立方米,石方3.85萬立方米,混凝土7.81萬立方米,投資1243萬元。 [4] 
新沂河灌雲縣鹽河船閘(新沂河樞紐) 新沂河灌雲縣鹽河船閘(新沂河樞紐)
鹽河北套閘,位於灌雲縣侍莊鄉境內的新沂河北大堤92.3公里處,鹽河北閘始建於20世紀50年代,是防洪、灌溉、航運等綜合利用的水利工程,與鹽河南閘共同構成了鹽河穿過新沂河的航道。工程主要作用為擋洪、通航、灌溉(向沂北地區提供工農業生產、生活用水)。 [7] 
新沂河灌雲縣鹽河船閘(新沂河樞紐) 新沂河灌雲縣鹽河船閘(新沂河樞紐)
鹽河南套閘,位於新沂河南堤92+000處,擔負着防洪、灌溉、航運及向連雲港市輸水的任務。該閘為單孔,淨寬8米,淨高11米,反拱底板結構,上下游均為重力式漿砌塊石擋土牆,自1969年完建運行以來,兩岸翼牆多次出現嚴重滲漏現象,危及工程安全運行。 [13] 
燕尾擋潮閘 燕尾擋潮閘
燕尾擋潮閘,位於灌雲縣燕尾港鎮五灌河入海口,屬海堤建築物,中型水閘,海堤達標時按2級建築物加固設計,具有排澇、擋潮、蓄水灌溉、航運交通等功能。原設計標準為排澇五年一遇,設計排澇流量332立方米/秒,與五灌河擋潮閘共同承擔排澇面積746平方公里。該閘擋潮標準為100年一遇,200年一遇校核。工程於1972年3月開工建設,同年8月竣工投入運行,2008年該閘被列為第二輪海堤達標項目實施加固處理,2009年完成。閘孔共6孔(其中南側通航1孔)、每孔淨寬6.0米,總淨寬36.0米,閘身總長43.0米;閘底板、空箱岸牆、翼牆基礎下為鋼筋混凝土灌注樁;閘底板為140#鋼筋混凝土平面底板,頂面高程-2.0米(廢黃河零點高程基準,下同);閘墩高程2.7米以下為100#漿砌石結構,以上為後加固的鋼筋混凝土結構;上、下游翼牆為100#漿砌塊石重力式結構,翼牆頂寬0.5米、頂面高程為2.5米;上、下游混凝土鋪蓋、消力池標號為140#,護底為漿砌石、幹砌石護底;閘門為鋼閘門,啓閉機為2×10T捲揚式啓閉機。交通橋現狀標準為公路-Ⅱ級,橋面寬4.5米,橋面高程7.3米,採用預製空心板簡支結構。 [8-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