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灌河

(江蘇北部獨流入黃海河流)

鎖定
灌河,古稱灌江、灌水、潮河,相對於南潮河,又名大潮河、北潮河、潮河。江蘇北部獨流入黃海河流。南宋為沭河入海河道,元末沭河改從薔薇河入海,沂、泗洪水一度經此由響水口入海。黃河奪淮後大量泥沙沉積,海岸東移,新中國建立後,人民政府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興挑疏浚了許多灌河支流,理順了灌河水系,形成現代灌河。灌河上承南、北六塘河、鹽河、柴米河、沂南河等來水。 [1]  幹流起點位於江蘇省灌南縣東三岔,大致自西南向東北流經灌南縣、響水縣灌雲縣,在灌雲縣灌河口燕尾港入黃海。全長67.5公里,流域面積7273平方公里。主要河流有沂南小河、柴米河、六塘河、一帆河、南潮河等。 [4] 
灌河中下游大部河段為灌南縣、響水縣的界河,是兩地的母親河,為新沂河以南地區重要主要排灌、航運河道。灌河是蘇北唯一在幹流上沒有建閘的天然入海潮汐河道,河道順直,河寬水深,航道暢通,5000噸級巨輪出入無阻, [13]  素有黃金水道之稱,被譽為“蘇北黃浦江”,海河聯運的重要通道。沿河有燕尾港陳家港、堆溝港、響水港等港口。灌河是感潮河流,潮頭可遠達鹽河蔡宮,諸溝河在堤上都建有擋潮閘。 [5] 
中文名
灌河
外文名
The Guanhe River
別    名
潮河
大潮河
北潮河
灌江
所屬水系
江蘇省北部獨流入黃海河流
地理位置
江蘇省灌南、響水兩縣交界處
流經地區
江蘇省灌南縣響水縣、灌雲縣
發源地
江蘇省灌南縣東三岔
主要支流
南潮河
唐響河
柴米河
六塘河
河    長
67.5 km [4] 
流域面積
7273 km² [4] 
平均流量
4610 m³/s
入海口
灌雲縣灌河口燕尾港

灌河形成變遷

是古海灣澙湖在海相沖積平原基礎上發育起來的潮汐作用明顯的天然河流。最早有文字記載於1804年。 [5]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黃河奪泗奪淮初侵蘇北時,尚無灌河下游地面,後經六七百年的黃河沖刷,大量泥沙淤積,海岸線不斷向東延伸,至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因黃河奪淮後,沂、沭、泗諸河猛水東注,其下游水系的武障、六塘、柴米等河會流東奔沖刷, [13]  灌河入海河道始基本形成,入海口曾達開山島。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在銅瓦廂決口,北遷渤海入海,海灘即不再淤漲。後在強大海浪和弱潮流的侵蝕作用下,海岸反而西退7.5公里,灌河河形即基本定型。 [2] 

灌河幹流概況

灌河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灌河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灌河,位於蘇北沿海中北段,海州灣南緣,橫貫蘇北東西,上承南、北六塘河、鹽河、柴米河、沂南河等來水。 [1]  幹流西自灌南縣東三岔 [6]  (也有稱三岔河 [1]  ),至響水鎮南有一帆河、唐響河、甸響河和坎響河來匯,至陳港南潮河匯入, [1]  東至灌雲縣燕尾港入黃海,流經響水、灌雲、灌南三縣,河長67.5公里(一説長長74.5公里 [5]  [6]  ,一説長60公里 [1]  ,一説全長76.5公里 [13]  ),流域面積7273平方公里 [4]  (一説,流域面積6200平方公里 [1]  ,一説6803平方公里 [13]  )。 [6] 
灌南縣境內,灌河長59.57公里。河底高-6~-9米,河底寬200~400米,邊坡約1:4,河面寬300~1000米。 [5]  兩岸擋潮堤標準為堤頂寬5米,頂高程5.5米。入灌河諸溝河在堤上都建有擋潮閘。灌河水面寬闊,迎流坐灣較多,個別河段灘面沖刷、坍塌、河岸陡立,危及堤身安全。部分已建塊石護坡。 [5] 
響水縣境,灌河約長47.5公里,由響水口西側至雙港、陳家港、小蟒牛、團港、燕尾港入海,河牀口寬上端400~700米,尾閭1500--2500米,常年水深上游7~8米,下尾10~13米。響水縣境有20條骨幹河道,直接流入其內,是唯一排水總道。 [13] 
灌河干流起點灌南縣東三岔(武障河、義澤河交匯處) 灌河干流起點灌南縣東三岔(武障河、義澤河交匯處)
灌河響水縣城郊段 灌河響水縣城郊段
灌河響水縣城郊段2 灌河響水縣城郊段2
灌河干流上游灌南縣田樓鎮段 灌河干流上游灌南縣田樓鎮段
灌河灌南縣堆溝港區河道 灌河灌南縣堆溝港區河道
灌河下游響水縣陳家港鎮段 灌河下游響水縣陳家港鎮段
灌河下游響水縣陳家港鎮段2 灌河下游響水縣陳家港鎮段2
灌河入海口燕尾港(左為灌河,右為新沂河) 灌河入海口燕尾港(左為灌河,右為新沂河)
灌河入海口灌河口(右為灌河,左為新沂河) 灌河入海口灌河口(右為灌河,左為新沂河)

灌河水文特徵

灌河徑流量

灌河流域支流眾多,水量充沛。河牀口寬上端400~700米,尾閭1500~2500米,常年水深上游7~8米,下尾10~13米,輸水能力4610立方米/秒,年徑流量35億立方米。 [13]  年入海流量一般在100億立方米左右。 [5-6] 

灌河潮汐

歷史上灌河及其支流均為感潮河流,潮界區深入漣水、沐陽境內。鹽東控制工程建成後,潮區界推移到閘下。灌河潮汐為不正規的半日潮,每日兩漲兩落。全潮歷時為12小時45分左右,漲落潮歷時各區段不燕尾港漲潮5小時45分左右,落潮7小時30分左右:響水口4小時45分左右,落潮8小時左右:龍溝3小時30分左右,落潮9小時15分左右。 [9] 
潮汐河流時有“湧潮”發生。“湧潮”俗稱“虎頭潮”。漲潮時潮水湧進內河,遇河牀斷面縮窄引起潮水位暴漲,潮頭壁立,波濤洶湧,轟鳴作響,來勢兇猛。東北風越大,河面越窄,“湧潮”越高。農曆每月初三或十八更易發生“湧潮”。特別是東三岔到武障河閘河段,“湧潮”尤為明顯,勢如萬馬奔騰,景色極為壯觀。 [9] 
據1963年在陳家港站段實測平均潮流量分別為2636立方米/秒和2016立方米/秒。灌河年入海水量達100億立方米。據有關部門測定,1970年灌河入海水量達107.5億立方米。乾旱年尤其是特乾旱年,灌河各支流及兩岸諸小河封閉蓄水抗旱,上游來量極少,甚至短時間來量枯此時海潮滷水上溯,最遠可到鹽東控制工程閘下,給沿河農、漁民生產、生活帶來困難。竭。灌河口大潮時含沙量大,小潮時含沙量小。最大含沙量是最小含沙量的2~4倍。最大日平均含沙量約2千克/立方米。據1985年1月份實測,灌河口內含沙量平均為1~2千克/立方米,口外含沙量平均為0.1~0.5千克/立方米。 [9] 
歷史上其支流在潮界區段因潮水所夾帶的泥沙在漲潮歷時短、落潮歷時長的情況下,泥沙易下沉淤積,給灌河航道開發利用帶來了一定困難。 [9] 
最高潮位3.84米,平均潮位1.94米,潮差3.08米,汛期最大潮差4.80米;它受黃海潮波系控制,是往復流性質,潮型屬非規則半日型,漲潮流速2.2米/秒,落潮流速為1.87米/秒。 [13]  平均低潮水深4~9米,高潮水深9~12米,高低潮位差最大達4.9米。 [5] 

灌河主要支流

上游有沂南河、柴米河、北六塘河、南六塘河、鹽河、淮沭新河、武障河、龍溝河、義澤河等支流匯入,中下游有一帆河、唐響河、張響河、響坎河、紅衞河等支流匯入,在灌河口附近有新沂河等支流匯入。 [6] 
支流柴米河沭陽縣段 支流柴米河沭陽縣段
柴米河,源於宿遷、泗陽,至沐陽縣過榮米河地下涵洞穿淮沐河,東流至灌南縣過鹽河,經龍溝河匯入灌河。自北崇河至鹽河長76.7公里流城面積1260平方公里。地下瀝洞以上段又名砂疆河、大潤河流域面積633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北崇河、南崇河、邢西河、邢馬河、顏倪河、愛東河、劉柴河等,井有淮柴河分支伺機向淮河排水。地下涵洞以下段有榮南河匯入沂南小河是在建國初期開挖新沂河時,為解決新沂河以南柴米河以北鹽河以西一塊狹長地帶247平方公里的排水出路而新開的一條河道自沐陽縣城,沿新沂河南堤東流至鹽河,過鹽河後入義澤河,於東三岔匯入灌河,全長45.5公里。 [4] 
支流武障河河道段 支流武障河河道段
灌河支流鹽河、南六塘河-武障河交匯處(灌南縣城西北) 灌河支流鹽河、南六塘河-武障河交匯處(灌南縣城西北)
灌河支流鹽河、南六塘河-武障河交匯處(灌南縣城西北) 灌河支流鹽河、南六塘河-武障河交匯處(灌南縣城西北)
武障河,佔稱五丈河,是佔代直入黃海的大然河流,現為灌河一大支流。武障河西起鹽河,東止東三岔,長12.5公里,河底高程-2.5~-6米,河底寬64~120米,邊坡1:4,流域面積1141平方公里。兩岸擋潮堤標準為堤頂寬5~7米.頂高程5米。南岸陸上建有武障河閘,新開上下游引河,故原上游1公里老河槽廢棄,開挖成魚塘。 [5] 
支流義澤河灌南縣陳集鎮段 支流義澤河灌南縣陳集鎮段
義澤河,古稱湧洋河,系天然河流,為黃水的重要入海支流,現為灌河一大支流。義澤河西起鹽河東到東三岔,全長10.3公里。河底高程-2.5~-6米,河底寬50~70米,邊坡1:4,流域面積2383平方幹米。兩岸擋潮堤標準為堤頂寬4~6米,頂高程5米。北陳集街段面為險工段,河岸嚴重坍塌,總長1000餘米,已做塊石護坡140米。 [5] 
龍溝河,史載“其源出自碩項湖,東入鹽河”。龍溝河西起鹽河、東到西三岔,全長5.2公里,河底高程-2~-5米,河口寬50~58米,邊坡1:3.流域面積2086平方公里。兩岸擋潮堤標準為堤頂寬3米,頂高程5米左右。 [5] 
六塘河,原為沂河下游的排洪河道,上起駱馬湖,經宿遷、泗陽,至灌南過鹽河入灌河。新沂河開挖以後,六塘河不再排洪,用於排澇。淮述河以西段稱為總六塘河,以東段分為南六塘河和北六塘河。總六塘河長69.5公里流城面積598平方公里,直接排水入淮沐河。北六塘河由地下涵洞至鹽河長58.8公里,流城面積794平方公里(其中地下涵洞以上的淮西地區集水面積486平方公里)。過鹽河後,由龍溝河在西三岔匯義澤河入灌河。南六塘河由漣水縣傑助河至鹽河長33.4公里液域面積958平方公里過鹽河後,由武障河於東三岔匯入河。區內有鹽河、淮河貫穿南北。淮沭河以西來水,部分穿準沭河匯和灌河水系部分被準沐河攔截,北入新沂河。鹽河為航運、輸水、排水調度河道,自楊莊鹽河閘東北流經漣城、新安,至新沂河鹽河南套閘,穿新沂河向北經臨洪河和海,全長155公里,流域面積506平方公里。其中新沂河以北一段,屬沂北水系長48公里。 [4] 
支流南六塘河灌南縣城郊段 支流南六塘河灌南縣城郊段
南六塘河,古稱南股河,為清靳輔所鑿。境內原南六塘河由丁頭莊北行再折東出武障河。20世紀50年代未進行尾闖改道,自丁頭莊開新河直出武障河,改道長10.5公里。南六塘河上起不勳河。下止鹽河,全長33.4公里,境內自沈三坪到鹽河長12.5公里。南六塘河設計流量430方米/秒,河底寬40~74米,邊坡1:2.5~1:3.流域面積957.5平方公里。最低水位2.3米,最高水位3.8米,可行駛100噸級船舶,洪水季節,承泄漣水及灌南部分洪水。境內主要支流有公興河、周口河。 [5] 
支流北六塘河灌南縣段 支流北六塘河灌南縣段
北六塘河,古稱北股河,為清靳輔所鑿,西起淮沐河,東匯鹽河,下經龍溝河入灌河出海沿途流經陽縣錢集、塘溝,漣水縣楊口及灌南的李集、大圈等鄉(鎮)。全長55.5公里,境內長15.8公里,河底高程0.0~-2.9米,寬4050米,邊坡1:2.5,流域面積794平方公里,常年水位2.4米,最高水位3.8米,可行駛100噸級船。洪水季節,承泄陽、漣水及灌南部分洪水。老六塘河原為六塘河尾間故道,上起六塘街四丁頭莊,下匯鹽河,全長13公里。20世紀50年代木丁頭莊到鹽河一段調尾,新河長度10.51公里。20世紀80年代中期疏浚,其標準河底高-0.5~-1.5米,河底寬11~15米邊坡1:3。流域面積90.2平方公里。 [5] 
公興河,舊名公興溝。其尾間原出南六塘河故道。公興河起於漣水縣河網鄉陳莊,迄於南六塘河全長29.6公里,境內長5.8公里.河底高程2.3~-1米,河底寬19~38米,邊坡1:3.流域面積254.5平方公里,為漣水縣鹽西地區主要排澇河道。柴米河柴米河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陽知縣錢汝恭主持開挖。下游出口有兩支,一支入薔薇河出海,另一支經東萬恭河入涵養河、岑池河、灌河出海。新沂河建成後,兩支出口全被切斷,後將萬恭河到白皂段裁彎納和原北六塘河尾間匯鹽河經龍溝河、義澤河入灌河出海。柴米河西接北崇河,東到鹽河,全長59.5公里。自灌縣界到鹽河段長18公里。河底高程0~-2.5米寬42~80米,設計流量485立方米/秒,邊坡1:2~1:25.流域面積1259.9平方公里。最高水位4.03米,最低水位15米常年水位2米。可通行50噸級船舶。承泄瀋陽及灌南部分洪水。 [5] 
柴南河,是柴米河一條主要支流,開挖於20世紀60年代初,其尾利用原北六塘河舊道湯溝到白皂溝段。柴南河西起淮沐公路,東到白皂溝入柴米河,全長43.8公里。灌南境內自湯溝電灌站到白皂溝長7.2公里。河底高程2.2~-2米,河底寬20~50米,邊坡1:25,流域面積511.1平方公里沂南河沂南河因位於新沂河南側而得名,於1950年開挖。西起沐陽縣沐城,東到縣內張店鎮鹽河南套閘,全長45.5公里。境內自大六湖到鹽河長15.5公里。河底高程1.6~-1米河底寬30~43米.邊坡1:3.流域面積247平方公里。 [5] 
一帆河,歷史久遠。史載其“南接十字河,北到海州伊蘆山,闊二丈,一帆可達,故名”。後經歷代擴浚、裁彎、改道,方成今日之一帆河。一帆河南起漣水縣東胡集劉橋,北於灌南縣三口窯河口入灌河,全長42.5公里。境內自新集港河起,經新集李工、百祿楊橋、小窯、花園於橋、陡灣到三口窯河口,長26.7公里,河底高程-1~-4米,寬35~70米,邊坡1:3,流域面積653平方公里,最高水位3.3米常年水位1.5米,枯水位1米是漣水、灌南主要排水河流之一。河口建有一帆河閘。 [5] 
甸響河,又名高水河。因起迄地得名。在漣水縣、灌南縣和響水縣境內。 [1]  為一帆河流域實施“三河三閘”治理方案高低分治的高截水河,專為甸湖蕩窪地排澇的新開河道,於1965年開挖。南起漣水縣唐集民便河,經灌南縣北,響水縣東條房,北到響水鎮西入灌河,全長33公里,河寬25~40米,流域面積52平方公里。河底高程-0.75~-3米,河底寬22~33米,邊坡1:3.流城面積209平方公里。河口建有甸響河閘。 [5]  是漣水縣、灌南縣東部和響水縣西部重要排澇河道。 [1] 
坎響河,又名響坎河。以起迄點命名,在濱海縣、響水縣境內。1958年開挖,後經三穴拓浚。南起濱海縣東坎鎮,與中山河,南潮河相交,經響水縣龔集,小尖至響水縣響水鎮響水口入灌河。長33公里,河寬0~60米,流城面積176平方公里。1967響水鎮建運河閘1971集建運河1972年東壩建西壩套閘。灌溉面積20萬畝是濱海響水二縣排灌調節和通航河道。 [1]  響水縣境南接中山河,北至灌河,長25公里。與南乾渠、南潮河等5條骨幹排河銜接,為縣境腹部主要排河之一。因受廢黃河(中山河)水位的影響,曾出現枯水期水源不足,為有效排澇和節制水源,1967年在與灌河接壤處建排澇、擋潮兩用閘一座(即運響河閘);1971年又在運河鄉龔集街東側建成坎響河北套閘一座,沿河建拖橋2座,扶橋4座。由於水源得到控制,成為南北水運和排灌要衝。 [13] 
民生河,是七套、康莊、陳港等鄉鎮及黃海農場排澇骨幹河道。該河南起七套鄉的秦莊,穿越黃海農場腹部,至陳港鎮西南入灌河,全長30.5公里,於1953年開挖,1972年南段改道和全線疏浚。在縣境地段內,河身口寬25米,底寬4~6米,底真高-0.5米;農場地段,口寬25~65米,底寬6~20米。流域面積230平方公里,受益面積20萬畝。1967年建成民生河閘一座。冬春期間,下游水質較鹹,不利於農田灌溉,主要用於排澇。沿河建拖橋2座,節制閘2座,地龍2座,水域亦用於短途航運。 [13]  民生河,因民生農場得名,在響水縣東部1953年開挖。南起七套東北,北達海堤折西,至陳港會南潮河入灌河。長29公里河寬25~65米1966年匯南潮河處建民生河閘灌面20萬排面230平方公里是響水縣東部排灌主要河道。 [1] 
陳坎河,南至六套鄉同興村與中山河溝通,北至南河鄉頭甲村與南潮河相接,全長22公里。1958年大躍進時期開挖,原計劃較宏大(口寬100米),當時因勞力、資金不足,成為“半拉子”工程。1972年繼挖上段7公里,1973年續疏浚中下段15公里,現河身標準:口寬20~25米,底寬4~8米,底真高-2.0米。流域面積63平方公里,排水流量50~80立方米/秒。該河主要是七套、南河等鄉排水骨幹河道。1974年,在07117公路上建陳坎河閘一座,沿河配設涵、洞、橋等建築物9座,輔以蓄水。 [13] 
小南河,南起六套鄉楊莊,北至南河鄉河堆村。該河早在1946年就開挖,是裏灘地區主要排水河道之一。曾因長期不浚,日久淤塞,排水不暢。於1975年、1977年兩次分段重新開浚,計投入民工8000餘人,挖土90萬方,工程標準:長15.4公里,口寬25米,底寬4~6米。流域面積26平方公里,沿河配設涵、洞、橋等建築物11座,解決了近7萬畝農田排澇問題。 [13] 
二分排河,是大興河以南、太平河以東60多平方公里主要排水河道。該河南接大興河、七套河,北至海安集街東側入灌河,長17.1公里。於1980年冬投入8400民工開挖,實做土方14.7萬方,口寬25~30米,底寬14米,底真高由南向北2.0~2.5米,每距500公尺建一道簸箕口,外堆角建防潮壩,頂寬1米,在與灌河接壤處建排澇、擋潮閘一座。1981年又在頭甲處建節制閘一座。沿河建拖橋、扶橋6座。對排除康莊、七套、南河、海安集等鄉次高地澇水和上游客水發揮了重要作用。 [13] 
小黃河,南起老舍鄉戈莊,北經雙港鄉毛口入灌河。1945年,為解決大面積澇害,動員4000餘民工開挖,因當時處於戰爭環境,其標準較低,後年久失修,河牀淤塞。於1970年、1972年兩次疏浚,拓寬扒深。該河現長17.5公里,口寬30米,底寬6~8米,底真高0.5~1.0米,流域面積45平方公里,排澇流量為25立方米/秒。在與灌河接壤處,建排澇、擋潮閘兩座(新老河頭各一座),並配設站、洞、橋5座,其排澇收益面積達8萬畝以上。 [13] 
十唐河,南起六套乾渠,北至南潮河。1965年春,投入5000民工開挖,但標準低,排水仍受阻j於1970年、1985年兩次擴浚。該河長11公里,口寬20~25米,底寬4~5米,底真高1~1.6米。流域面積29平方公里,排水流量18立方米/秒。它是六套、老舍兩鄉10個村主要排澇河道,全河有30處配套排水口,對低窪地區排除內澇發揮了效益。 [13] 
紅衞河(亦稱關頭河),南起黃圩鄉雲彩村的唐豫河,北至響水鎮西入灌河,全長19公里。早在1953年開挖,但其標準較低,排澇能力差。於1967年、1986年兩次全線疏浚,現口寬25~30米,底寬4~6米,底真高1.5米。流域面積30平方公里,排水流量18立方米/秒。河牀土質粘性強,不易淤塞。在與灌河接壤處,建排澇、擋潮閘一座。沿河設站、洞、橋6座,是周集、黃圩、響南等鄉重要排水河道之一,兼提水抗旱。 [13] 
南直河,東起新蕩的民生河,西至康莊鄉大溝村的七套河,長13.7公里。1976年12月,投入6700民工開挖,其標準:口寬35米,底寬10米,底真高-1.0米。流域面積40平方公里。該河主要解決了黃海農場與康莊鄉5個村高低排水矛盾。沿河設涵閘3座,地龍(洞)一座,拖、扶橋8座,排澇面積達4.5萬畝。 [13] 
七套河,南起七套街南老堆,與中山河銜接,北至南河鄉頭甲村南潮河,長12.5公里。1973年投入5000民工開挖,實做土方68萬方,其口寬25~30米,底寬4~8米,底真高0.5~1.5米。流域面積24平方公里,排水流量21立方米/秒。該河是七套鄉里灘地區排水骨幹河道,在河南首建節制閘1座,沿河配建站、洞、橋12座。 [13] 
大興河,東南起康莊鄉大興村,西北至七套鄉程小舍的七套河,長15.1公里。1974年冬,投入5300民工開挖,實做土方81萬方。其口寬25米,底寬6米,底真高0.10米。流域面積21平方公里,排水流量19立方米/秒。沿河配建站、洞、橋8座,它是康莊、七套等鄉排水骨幹河道之一。 [13] 
南潮河,在潮河(即灌河)之南而得名。,縱貫響水縣腹部,歷史上早有排澇河形,但河體互不銜接,且淤塞。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黃河決漣水時家碼頭河。1949年重開。於1949年冬,動員民工8000餘人,在舊有基礎上開挖。後在1953年、1957年、1975年三次分段擴浚;1976年、1977年又兩次全線疏浚。該河西起小尖鎮街南與唐豫河相接連,東北至陳港鎮西南側入灌河。全長32.5公里(一説31公里,河寬40~50米,流城面積196平公里 [1]  ),其口寬25~30米,底寬8~15米,底真高-0.5~2.0米,流域面積256平方公里,排澇流量為120~150立方米/秒。1953年,在與灌河接壤處,建成排澇、保蓄、擋潮大閘一座(陳家港閘 [1]  ),灌面20萬畝,可通航。 [1]  1966年,在老舍街東首建套閘一座;1976年,又建節制閘一座,沿河先後建排灌站、地龍、涵洞等35座,汛期可直接將該河以南里灘地區澇水排入灌河,冬春旱期,可蓄水保灌農田10萬畝,成為灌排兩用河道。 [13] 
支流黃響河響水縣河口一段 支流黃響河響水縣河口一段
黃響河,南起黃圩鄉張莊村楊碼頭,連接紅旗翻水站,北到響水鎮西側入灌河。全長29公里。1965年開挖,原為排水河道,紅旗翻水站建成後,翻送大量淮水入此河,運用淮水灌溉;雨澇時,及時排除本流域澇水,成為灌排兩用河道。為充分發揮效益,於1979年全線疏浚,挖土195萬方。口寬30米,底寬10~12米,底真高0.5~2.0米,流域面積67平方公里,排水量100~120立方米/秒。1966年,在與灌河接壤處建黃響閘一座。1970年代後,沿河建成補給站、電灌站、涵洞等10座,為黃圩、張集、周集、響南4個鄉灌排骨幹河道。 [13] 
唐豫河,起源於漣水縣唐集,縣境起點於黃圩佃四河頭,東北至小尖街南與南潮河接連。1949年,為排除裏灘內部澇水,即開鑿此河。當時標準較低,加之淤塞,收效甚微。後經1963年、1968年、1980年三次分段疏浚,發揮了灌排效能。該河流經響水縣境長21公里,口寬平均為43米,底寬10~15米,底真高1.0~2米。流域面積65.4平方公里,排水流量120~150立方米/秒。沿河配設灌排站、涵洞12座,旱時,提水灌溉;澇時,排除積水。是黃圩、張集、小尖等鄉鎮灌排兩用骨幹河道。 [13] 
民便河(後改稱張響河),南起張集鄉夾套村接大通乾渠,北至響水鎮入灌河。歷史上為泄洪支流,因年久淤塞,已失效能。1971年投入1.2萬民工重新開浚,1981年又全線疏浚。該河全長22公里,口寬30米,底寬8米,底真高-2.0米。流域面積65平方公里,排水流量100~120立方米/秒。在與灌河相接處的南端建民便閘一座,沿河建成灌排站、地龍、拖橋等16座,是張集、響南、周集等鄉汛期排澇、旱期蓄水灌溉的排灌兩用骨幹河道。 [13] 
太平河,南起六套鄉街北村小嚴莊,北至南河鄉安寧村入南潮河。為疏泄黃水,早在清代就開挖,但年久失浚,河牀淤塞。1948年,在原有河牀上開浚為排河,由於河身窄淺,長期未疏,已不起作用。1979年,為旱改水保灌兼排,又重新開挖,北首延伸至雙南乾渠。該河全長15.6公里,口寬25~30米,底寬6~8米,底真高-1.0米。流域面積51平方公里,在上首六套乾渠邊建進水閘一座,河穿南潮河,下設置地龍一座,沿河建成灌排站、拖橋8座,是六套、七套、南河等鄉灌排兼備的骨幹河道之一。 [13] 
大治乾渠,南起運河鄉四套村,穿南潮河,北接老舍鄉呂旺村雙南乾渠,引六套乾渠水源補給雙南乾渠,兼作排澇。1979年秋,投入7000民工開浚。該河全長16公里,口寬24米,底寬6米,底真高0.5米。流域面積35平方公里。採用油泥包坡,河口向下植草皮5行,有效解決了沙土流失問題。1978年,在渠南端六套於渠邊建進水閘一座,沿河設排灌站、涵洞、拖橋10座,是運河、老舍兩鄉20個村的4萬餘畝農田灌排主要河道。 [13] 
五套河,南起五套莊的六套乾渠,北穿南潮河,至老舍街東入雙南乾渠。1966年,投入3500民工開挖,當時標準較低,後淤淺失效。於1976年、1986年兩次全線擴浚。此河全長14.1公里,口寬30米,底寬6米,底真高0.8米,流域面積20平方公里。在與六套乾渠接壤處建五套進水閘一座。沿河配設灌排站、涵洞6座,對本流域的灌溉、排水起到了良好作用。 [13] 
越翻河,南起黃圩鄉的秦莊連接南乾渠,北到周集鄉街西入張響河。全長9.5公里。1958年大躍進時開挖,其標準較低,數年後河牀淤塞,已無排灌能力。經1973年全線拓寬扒深疏浚後,成為灌排兩用河道。現該河口寬25~30米,底寬6~8米,底真高0.5米。流域面積10.1平方公里,排水流量14立方米/秒。沿河建排灌站、涵洞、拖橋7座,是張集、周集等鄉排澇結合灌溉河道。 [13] 
向陽渠,南起六套鄉街西六套乾渠,北至老舍鄉大口村入南潮河,全長12公里。1973年開挖,口寬20~25米,底寬4~6米,底真高0.5米,流域面積18平方公里。在南首六套乾渠邊建進水閘一座,沿河配設排灌站、拖橋6座。是六套鄉里灘地區引用南乾渠水灌溉、汛期排澇的骨幹河道。 [13] 
三圩港河(又名裕通港),橫貫鹽場腹部,河西端直接通入灌河,東首與中山河西諸港汊相連,環繞勾通響水縣縣、鄉、鎮辦的各鹽場水系。該河於70年代後擴浚。全長15公里,口寬50米,河牀深度4~5米,受淡水沖洗較少,海水含鹽濃度較高。1960年在三圩河西端建4孔閘一座,1972年在河東北側建3孔閘一座;1979年,建三圩揚水站一座;1984年,又新建揚水站一座。它是縣、鄉、鎮各興辦鹽場主要納潮灌輸海水曬鹽和雨澇時排淡河道。 [13] 
另外,水系區內有鹽河、淮沭河貫穿南北。淮沭河以西來水,部分穿準沭河匯入灌河水系,部分被淮沭河攔截,北入新沂河。
鹽河,為航運、輸水、排水調度河道,自楊莊鹽河閘東北流經漣城、新安,至新沂河鹽河南套閘,穿新沂河向北經臨洪河入海,全長155公里,流域面積506平方公里。其中新沂河以北一段,屬沂北水系長48公里。 [4] 
淮沭河,是1958年開挖的大型人工河道長172.9公里,連接淮河和沂沐泗兩大水系,可伺機分泄淮河洪水經新沂河入海,也可調送淮水和江水至淮北地區用於灌溉、航運及城市用水。全河分三段,南段起自洪澤湖二河閘,於淮陰楊莊與中運河、裏運河、廢黃河、鹽河交匯,長31.5公里稱二河,中段自楊莊淮陰閘至沐陽閘入新沂河,長66.1公里,稱準沭河。北段過新沂河至新浦洪門橋,長75.3公里,稱準沭新河。 [8] 
新沂河,是建國初期沂沐泗水系下游人工開挖的主要排洪通道,從華沂經駱馬湖至海口,長186公里。其中峯山以下146公里起自駱馬湖峯山閘,沿新沂、宿遷縣(今宿豫縣)界東行,穿陽縣境,沿灌雲灌南縣界至燕尾港入海。承擔的排洪流域面積,包括區間匯水的7000多平方公里,總共近6萬平方公里。除嶂山閘下6公里為切嶺開挖外,全線修築南北大堤,束水漫灘行洪陽以西提距1100~1300米陽以東堤距1300~3300米沐陽以上南岸有山東河、路北河、柴沂河等支流匯入,北岸有總河、新開河匯入,至沐陽城西,南會淮沐河,陽以下與鹽河相交。 [7] 

灌河治理開發

灌河涵閘工程

1970年在響水鎮附近各河口建閘四座,形成鹽河以東蓄水灌溉控制線。 [1] 
北六塘河閘,位於灌南縣大圈鄉鹽河東側的北六塘河上。1969年10月開始建造,1970年7月竣工。該閘共9孔,每孔淨寬6米,閘底板高程-2.0米,閘頂高程4.0米。汽-6級公路橋,寬5米,高程4.6米。無胸牆,為漫水閘,閘門頂高程2.5米,後增至2.8米。乙牆頂高程2.5米,加擋浪板1米。流量為559立方米/秒。結構形式為:鋼筋混凝土的拱底板,採用三孔分縫,混凝土閘墩,漿砌塊石乙牆,鋼筋混凝土T型梁公路橋,鋼筋混凝土鋼架工作橋。中孔為鋼平板閘門,配10噸老式繩鼓啓閉機。其餘為鋼筋混凝土波型板閘門,原配8噸繩鼓啓閉機,10噸螺桿啓閉機各4台,1985年全部改為16噸繩鼓啓閉機。 [10] 
武障河閘 武障河閘
武障河閘,位於灌南縣新安鄉武障河首,1976年1月開始建造,1976年6月竣工。該閘共14孔,兩邊孔為通航孔,孔寬8米,其餘12孔,孔徑6米。底板高程邊孔為-2.7米,其餘孔為-2.5米,閘頂高程5.0米。汽-10級公路橋,橋面淨寬7米,橋面高程,通航孔7米,非通航孔5米,後全部增高至7.0米。為漫水閘,無胸牆。閘門頂高程為3.0米,乙牆頂高程為3.0米。流量為841立方米/秒。.結構型式為:鋼筋混凝土的拱底板,閘墩。鋼筋混凝土拱式公路橋,雙T板梁式工作橋。通航孔為上下扉鋼筋混凝土波型板閘門,中孔為不等曲率雙曲扁殼鋼筋混凝土閘門。通航孔配2×7.5噸繩鼓啓閉機,其餘配2X8噸繩鼓啓閉機。 [10] 
龍溝河閘,位於灌南縣大圈鄉鹽河東側龍溝河上,1978年10月開工,1979年7月竣工。該閘共17孔,每孔淨寬6米,底板高程一2.5米,閘頂高程4.6米。汽-10級公路橋,橋面淨寬7米,高程5.5米。為漫水閘,無胸牆,閘門頂高程為3.0米,乙牆頂高程3.0米,流量為874立方米/秒。結構型式為:鋼筋混凝土橫底板、閘墩。鋼筋混凝土大空心板公路橋,雙T板梁式工作橋。鋼框架鋼絲網水泥波型板閘門,端滾輪支承,配16噸繩鼓啓閉機,閘兩頭設橋頭堡。 [10] 
義澤河閘,位於灌南縣張店鎮鹽河東側義澤河上。1979年10月開工,1980年8月竣工。該閘共4孔,每孔淨寬8米,底板高程一2.5米,閘頂高7.5米,汽-10級公路橋,橋面淨寬7米,橋面高程8.2米,為漫水閘,無胸牆,閘門頂高程2.5米,乙牆頂高程3.0米,流量為206立方米/秒。結構型式為:鋼筋混凝土拱底板,裝配混凝土預製塊閘墩,雙T板工作橋,上下扉鋼筋混凝土框架鋼絲網波形板閘門,端滾輪支承,配2×7.5噸繩鼓啓閉機。 [10] 
灌河,是響水縣境唯一總排水河道。通向灌河的各條河道,根據防洪、排澇、抗旱和旱(鹼)改水的需要,1958年~1987年,沿灌河堤共建造起大、中、小型河閘34座,其中大中型河閘10座,小型涵閘24座,其主要河閘有: [11] 
南潮河閘,位於響水縣陳港鎮新河村,南潮河入灌河處。於1952年11月開工,1953年10月竣工。流域面積165平方公里,受益面積9.8萬畝。最大流量150立方米/秒。該閘排水孔道3孔,通航道1孔,孔寬6米,最大孔高7米,邊孔高5米,閘底真高-2.0米,閘身總長27米。附設交通橋淨寬2.95米,高程5.35米。安裝繩鼓式啓閉機4台2X10T,1台2×5T,電機動率4台2.6KW,1台1.6KW。該工程實做土方21.695萬方,用混凝土3270方,石方2700方,鋼材171.5噸。總造價137萬元,由濱海縣南潮河閘工程處施工。 [11] 
民生河閘,位於響水縣陳港鎮新河村,民生河入灌河處。於1966年2月開工,同年7月竣工。流域面積77平方公里,受益面積20萬畝,最大流量310立方米/秒。該閘建有排水孔道5孔,通航道1孔,排水孔淨寬3.8米,通航道淨寬5米,孔高7.4米,底真高-2.5米,閘身總長29.5米。附設交通橋寬4米,高程5.5米,負荷10T,用繩鼓式啓閉機5台QPQ--2X8T,配電機5KM,1台QPQ-2X7.5T,配電機5Kw。工程共做土方17.14萬方,混凝土2312方,石方3092方,鋼材123噸,由民生河閘管理處施工,總造價95.5萬元。 [11] 
黃響河閘,位於響水縣響水鎮西首,黃響河入灌河處。1965年10月開工,翌年7月竣工。流域面積67平方公里,受益面積7萬畝,最大流量89立方米/秒。該閘排水孔道2孔,各寬2米,通航道1孔,寬5米;大孔淨高6.4米,底真高-1.5米,閘身總長11.4米。附設交通橋淨寬4.6米,高程5.5米,可載重10噸。排水孔安裝10T手電兩用啓閉機,通航孔裝置2X7.5T繩鼓式啓閉機。工程共做土方11.2萬方,用混凝土1560方,石方1359方,鋼材45噸,由省水利工程隊基建二隊施工,總造價25萬元。 [11] 
運響河(坎響河)閘,位於響水縣響南鄉東園村,運響河入灌河處。1966年2月開工,次年3月竣工。流域面積110平方公里,受益面積15萬畝,最大流量為126立方米/秒。該閘排水孔道2孔,淨寬5米,通航道1孔,淨寬8米,大孔淨高6.8米,底真高-2.0米,閘身總長20米。附設交通橋淨寬4.7米,高程5.5米,負荷10T,用繩鼓電動機啓閉。工程共做土方13.3萬方,混凝土2070方,石方1584方,鋼材62噸,由省水利工程隊基建二隊施工,總造價46萬元。 [11] 
民便河閘,位於響水縣響水鎮南端,民便河(張響河)入灌河處。於1966年10。月開工,翌年6月竣工。流域面積80平方公里,受益面積12萬畝,最大流量95立方米/秒。該閘排水孔道2孔,寬3.5米,通航道1孔,寬5米,大孔淨高6.5米,底真高-2.0米,閘身總長15米。附設公路橋淨寬5米,高程5.5米,負荷10T。裝置手電兩用式啓閉機,邊孔2×10T,中孔2X7.5T。工程共做土方7.87萬方,混凝土1950方,石方1320方,鋼材33噸,由省水利工程隊基建二隊施工,總造價31.5萬元。 [11] 
紅衞閘(佃響閘),位於響水縣響南鄉五河村,紅衞河入灌河處。於1966年6月開工,翌年4月竣工,流域面積56平方公里,受益面積7萬畝,最大流量51.3立方米/秒。該閘排水孔道2孔,寬3.5米;通航道1孔,寬4.5米。閘身長11米,頂高5.5米,底真高-1.5米。附設交通橋寬4.5米,高程5.5米,使用繩鼓手電兩用螺桿式啓閉。工程做土方9.75萬方,混凝土1480方,石方1275方,鋼材38噸,由鹽城地區水利工程二隊施工,造價20.5萬元。 [11] 
小黃河閘,位於響水縣雙港鄉黃河村,小黃河接連灌河處。於1965年7月開工,1966年3月竣工。流域面積38平方公里,受益面積6.5萬畝,最大流量50立方米/秒。該閘共3孔,中孔寬3.5米,邊孔寬2.5米,閘身長10米,頂高5米,底真高-1.5米,使用8T螺桿手搖式啓閉。附設交通橋寬4米,高程5米,由濱海縣水利工程隊施工,造價16.5萬元。隨着河牀疏浚擴大,又於1967年在閘的北端,建1孔3米寬的排水閘,標準與原閘相同,增加流域面積12.5平方公里,受益面積3.2萬畝。 [11] 
南潮河二分排閘,位於響水縣海安集鄉海安小街東首,二分排河(海安河)接連灌河處。於1980年11月開工,次年11月竣工。流域面積74平方公里,受益面積10萬畝,最大流量75立方米/秒。該閘身長12米,分為3孔,通航道孔淨寬6米,排水孔道淨寬3米,閘頂高6.1米,底真高-2.5米。中孔使用2X7.5T繩鼓式啓閉,邊孔用10T螺桿式啓閉。附設交通橋寬4.5米,高程5米。 [11] 
一分排北閘,位於響水縣海安集鄉義心村,在一排河接連灌河處。於1976年8月開工,翌年6月竣工。流域面積65平方公里,受益面積8。29萬畝,最大流量80立方米/秒。該閘身長11米,共3孔.,通航道孔淨寬6米,排水孔道寬2·米,閘頂高5.5米,底真高÷2.0米。中孔使用2義7.5T繩鼓啓閉,邊孔用i0T螺桿手電式啓閉。附設交通橋淨寬5米;高程5米。工程共做土方1173方方,用水泥368噸,鋼材31噸,石方j1061Z方。i曲響水縣水利工程隊施工,造價25萬元。 [11] 

灌河堤壩工程

灌河,又名大潮河,北潮河。其幹流西起縣內東三岔,東到入海口,全長63公里,河寬300~1000米,平均低潮水深4~9米,高潮水深9---12米。高低潮位差最大達4.96米,河堤高程5.5米。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河道總督靳輔在灌河下游設立葦蕩營時,才有簡單的堤防。這些堤防均以葦柴作骨,外敷淤土,並於堤上遍植柳樹,以護堤防.民國24年(1935)7月,境內灌河河堤進行修復,復堤土方約13000多立方米。1953年~1954年,對灌河沿岸170餘座簡易小石閘實行並港重建。1961年5月,建成第一座大溝擋潮湧閘——蟒牛閘。
1963年冬,對灌河堤單薄部分進行復堤加固,完成土方25.8萬立方米。1968年10月,對灌河堤長茂到堆溝堤段進行全面加固,共完成土方37.7萬立方米。同年在灌河堤田樓段做幹砌塊石護坡450米,並做16米長幹砌塊石短丁壩三道。1972年冬,對灌河北堤復堤加固,長30公里,完成土方30萬立方米。1974年,興建灌河堤長茂龍王廟段塊石護坡100米,頭圖段塊石護坡100米,田樓街段塊石護坡300米。1975年,興建灌河堤堆溝毛龍港段塊石護坡600米。1978年11月,灌河堤潮東段(原小潮河到堆溝)復堤開工,至1979年2月15日竣工,共完成土方113萬立方米,堤頂高程提高到5.5米,堤頂寬增加到6米。1979年冬,灌河堤潮西段復堤,南堤一帆河至張灣段,長23。4公里,完成土方52.5萬立方米。北堤小潮河至條河閘段,長11.5公里,完成土方22.4萬立方米。同年興建灌河堤九隊王莊小學段塊石護坡860米。1982年,興建灌河堤堆溝大嘴段塊石護坡250米。1984年,興建灌河堤三口窯河段塊石護坡300米,五隊小港段塊石護坡250米。1985年,興建灌河堤堆溝外貿碼頭向北塊石護坡250米。1986年,興建灌河堤堆溝大嘴段塊石護坡250米,北陳集楊圩段塊石護坡280米。 [14] 
灌河堤南堤屬響水縣管轄治理。該堤西起電帆河瞳,東北至小蟒牛一號哨所,全長,全長48.9公里。歷史上堤身矮小彎曲,常遭潮水漫溢,缺口甚多,人民深受其害。解放後雖作治理;但標準低,仍遭潮水浸襲倒灌,建國初期,響水縣政府組織羣眾加以修築,此後多次加固,先後做土方345萬多方,塊石護坡6050米。從響水鎮至海安集鄉新民閘,長28.6公里,堤頂高6~6.5米,頂寬5~7米,其他20.21.公里,頂高5.3米,頂寬3~3.5米。沿堤建排水泄洪:擋潮閘34座;基本生達到安全可靠。 [12] 

灌河發電工程

響水縣潮汐試驗發電站,位於南潮河閘、民生河閘之間,於1972年6月建成。主要利用南潮河作水庫,納潮水發電。其出水口在民生河閘下游,採取單庫單向運行,有25公里細而長的河水為庫,發電庫容約150萬立方米。當地平均潮差3米,漲潮歷時4小時50分,落潮歷時7小時35分。發電站裝機2台,1台100KW,另一台200Kw。設計水頭1.4米,每台流量12.7立方米/秒。年發電能力約110萬度,利用小時數為3680小時。該站建成後,發電二次,約3個月左右,性能良好,正常運行,向陳港鎮及灌東鹽場供電。後因納潮和利用排水發電,混水進去清水出來;泥沙沉澱較重,對電站上游淤泥和對下游沖刷問題,省、縣有關部門有不同看法,此後電站一直停止使用。 [18] 

灌河航道航運

灌河航道

灌河航道西起於灌南縣北與鹽河交會處,循武障河東流經大三岔、大埝口、響水、雙港、堆溝(黃莊)抵陳家港,再折北至燕尾港入海,全長77公里,其中灌南鹽河口至響水陳家港65.5公里,屬內河通航範圍;陳家港至燕尾港11.5公里,為出海水道。 [2]  該河道順直,河寬水深,航道暢通,5000噸級巨輪出入無阻。 [13]  灌河大橋下游可通1000~5000噸級船舶。 [5] 
灌河舊時以木船運鹽為主,民國6年(1917年)始有大源製鹽公司用小型輪船裝鹽海運,而後逐漸有大型輪船逆流而上。據民國26年資料,1400噸級的輪船可達響水,4000噸級的輪船可達堆溝、陳家港,建國前3000噸級的海輪曾直達響水。 [2] 
灌河屬淮、沂水系,上承沂南河、柴米河、鹽河、南六塘河、北六塘河等來水下注入海,又是感潮河流,潮頭可遠達鹽河蔡宮,每天二漲二落,最大潮差4.98米,一般3~4米,漲潮與落潮流量相近。據陳家港1963年實測,平均流量分別為2636立方米/秒和2016立方米/秒,大進大出,且主向與航道走向一致,除大三岔至一帆河口河道彎曲較大,有一定淤積外,響水以東主幹道寬直,衝淤變化不大。大汛潮期(農曆初三、十八),東北風勁,還會出現奔湧的“虎頭潮”。 [2] 
灌河是蘇北惟一沒有臨海建閘的通海乾流,主幹流長,自西向東逐漸向寬、深、直髮展,除大三岔以西13公里,因河牀淤高,水深2米左右,底寬100米左右外,大三岔以東水深5~9米,底寬80~300米。響水大堰以西支流眾多,灌河水量豐富,每年約有100億立方米的淡水下泄入海。灌河本與鹽河直接通運。1977年,水利部門興辦鹽東控制工程,相繼修建了六塘河節制閘、武障河節制閘、龍溝河節制閘、義澤河節制閘,其中溝通灌河與鹽河的武障河節制閘通航孔淨寬僅8米,每日兩次平潮開閘通航,影響兩河運輸。灌河每年3~5月為鰻魚苗汛,9~11月為鰻魚汛,屆時大小漁船遍及航道,泊於主流,佈設漁具,趁潮捕魚,給船舶運行造成很大困難。 [2] 
灌河航線有1座灌江大橋,灌江口大橋位於鹽城響水和連雲港兩市交界的灌河下游,西距沿海高速公路約28公里,東臨入海口僅7公里,是江蘇最長的高等級公路——臨海高等級公路的重要控制性節點工程,全長7.644公里。該工程的建成,對構建江蘇臨海區域又一條便捷、暢通的快速公路通道,策應沿海開發戰略,促進沿海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 
灌河以鹽河為紐帶,北通連雲港,西南通淮陰與京杭運河相接,過洪澤湖與淮河相通,沿線尚有一帆河、坎響河、南潮河相連。據響水觀測點統計,1987年船舶通過量為6.87萬艘、287.4萬總噸,其中重載為3.71萬艘、158.61萬噸,主要運輸物資有食鹽、煤炭、砂石建材等。 [2] 

灌河港口碼頭

灌江沿岸港口,原統屬灌江口港,有燕尾港、陳家港、堆溝港、小蟒牛港等港區。
燕尾港 燕尾港
燕尾港,位於灌河口北岸。民國5年(1916年),公濟公司在燕尾港建成2880平方米的鹽坨和木結構碼頭1座。民國18年改建成鋼筋混凝土結構的“T”型碼頭,棧橋長110.45米,寬3.65米。碼頭長43.50米,寬7.10米,稱公濟碼頭。 [3] 
陳家港,位於灌河河口內南岸,是大源、裕通、慶日新3家公司的原鹽儲運地。民國7年,大源公司建成的碼頭長33.7米,寬8米;棧橋長70.9米,寬5米,稱大源碼頭。 [3]  北距連雲港港40海里,日照港82海里,青島港133海里,南距上海港394海里。該港屬半日潮型河口港,潮升大潮4.6米,小潮3.7米,平均海平面2.71米。入港航道可允許5000噸級船乘潮入港。 [16] 
堆溝港區 堆溝港區
堆溝港(作業區),位於灌河口北岸,距入海口3.24海里。港內深泓貼岸,岸線穩定,微衝不淤,常年不凍。深水岸線長達3000餘米。一般水深7~8米,最深處11米。-5米天然等深線離岸邊只有30~50米。等深水域寬達200米左右。河面寬520~600米,可滿足萬噸級輪船迴轉、停舶和避風之用。是裝運大德、大阜、大有晉3家公司的原鹽儲地。民國8年,3家公司合資建碼頭1座,長46.45米,寬9.05米;棧橋長34.95米,寬4.95米,稱德阜晉碼頭。堆場容量500噸,堆場與碼頭之間用直軌鐵路聯接。民國9年,裕通、慶日新2家公司合資在燕尾港建碼頭1座,長33.40米,寬7.8米;棧橋長72.4米,寬8.75米。稱裕慶碼頭。 [3]  1987年,港區計有碼頭4座。 [15] 
小蟒牛港(作業區),位於灌河口南岸,裝運大有晉公司的鹽。大有晉公司於民國14年投資建碼頭1座,長43.2米,寬8米;棧橋長101.75米,寬3.65米。民國22年,響水口地方商會與上海合眾公司合建碼頭1座,建倉庫21300平方米,響水港商業繁榮。20世紀20~30年代,青島、煙台、大連等地的泰生、華安、瑞祥、亨太等千噸級貨輪,頻繁來往,日、美、英、德、意、葡、荷7國商船亦曾到響水港貿易。這一時期灌江口港口,以輸出鹽為大宗貨源。 [3] 
民國28年農曆七月十六日,一次前所未有的海嘯,使灌江流域諸港經歷了一次浩劫。堆溝港、沿途公路全被沖毀,坨地存鹽淌化2.5萬餘擔。德阜晉碼頭全部被大浪衝倒,淌化鹽3萬餘擔。燕尾港公濟碼頭沖壞,堆存鹽1300噸全部衝化。淮北鹽場遭受海嘯浩劫之後,港口貨源減少,進入蕭條時期。民國35年,國際救濟總署的“萬民”、“母佑”號貨輪裝運貨物至響水港卸載。以後蘇聯的“友誼”號51300噸級貨輪也曾到陳家港裝運原鹽。 [3] 
建國後,1951年11月27日,連雲港港務局接收了灌江口的燕尾港、堆溝港和陳家港的3座碼頭,除燕尾港碼頭外,其他已破爛不堪。當年12月26日,中國鹽業公司華東區公司就函請連雲港分局,要求提前改善碼頭設施以利海輪停泊,鹽斤得以大量輸出。1954年11月18日,陳家港新建碼頭工程竣工,該碼頭長50米,寬6.5米;引橋48米,寬4米,設計負荷為每平方米1.5噸,可靠泊3000噸級海輪1艘。工程投資38萬元。1957年,灌江口港貨物吞吐量33.12萬噸,為1952年的151%。 [3] 
1982年,原灌江口燕尾港碼頭報廢,新建的燕尾港碼頭於當年1月7日竣工交付使用。該碼頭長130米,寬15米,為31300噸級海輪泊位。其配套工程和輔助設施:新建倉庫1440米,堆場5725平方米。配有輪胎式起重機和拖車等裝卸搬運機械。1982年,響水縣港務局又在陳家港建成千噸級泊位和500噸級泊位。1987年,灌江口碼頭總延長465米,泊位7個,最大靠泊能力3110噸級,貨物吞吐量85.28萬噸。在進出港主要貨物中,鹽佔45.5%,礦建材料佔35.46%,煤炭佔10.13%,化肥及農藥佔2.2%,糧食佔1.94%。 [3] 
響水港區 響水港區
鹽城港響水港區,地處通榆河以東灌河沿岸,北距燕尾港區6海里,東臨黃海,不僅是響水縣貨物運輸的水上門户,而且是灌河流域地區物資中轉運輸的重要口岸和對外開放的窗口。位於江蘇省響水縣工業經濟區內小蟒牛作業區響水港中心港區,地處灌河流域下游,東臨黃海,主要從事港口裝卸、倉儲、商貿物流服務,港口設施、設備和港口機械的租賃、維修服務等,是灌河流域重要的物資中轉運輸口岸。依託灌河黃金水道,連接後方航道網,是海河聯運距離最近、中間節點最少的航線。因此,響水港在服務響水工業經濟區的同時,可兼顧服務蘇北、皖北、豫東和魯西南地區等間接經濟腹地。港區現有黃海岸線43.1公里,灌河岸線46.5公里,屬海港岸線範疇,其中宜港岸線28公里,深水岸線17公里。2014年1月,灌河部分港區和水域被闢為國家一類臨時開放口岸;2020年1月,國務院正式批覆了鹽城港口岸響水港區對外開放的請示。2021年底已具備國家級一類口岸開放驗收條件。響水港區已建成灌江碼頭4個1000噸級通用泊位、重件碼頭1個2萬噸級重件泊位、響水港務2個5萬噸級通用泊位,綜合通過能力980萬噸。 [1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