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文東佤族鄉

鎖定
文東佤族鄉是位於縣境最北部的一個鄉村,地處北緯23度04分~23度15分、東經99度49分~100度15分,東鄰富東鄉,南面、西面接上允鎮,北隔小黑江與臨滄地區雙江縣為鄰,總面積為180平方公里。鄉政府駐文東小寨,海撥1980米,距縣城130餘公里。
中文名稱
文東佤族鄉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雲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
電話區號
0879
面    積
180平方公里 [1] 
人    口
14471人(2017年) [1]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車牌代碼
雲·J

文東佤族鄉鄉情概況

文東鄉最高海拔1998米,最低海拔800米,是縣海拔較高鄉之一。氣候較冷,霜期長,雨量充沛。境內適宜種植水稻、小麥、蠶豆、玉米、大豆、洋芋、蕎子、油菜等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自然資源豐富,有類型多樣的土地資源,全鄉有林地面積11.8萬餘畝;水資源豐富,山高水高,到2007年止,全鄉累計投資271萬元,投勞15萬人次,建成年蓄水池30餘立方米水庫2座,水利工程68件,共有大小溝渠544條,溝總長為5440公里,解決了15個自然寨1151户4604人和2878頭大牲畜飲水問題,並有6個行政村46個自然寨通了電。

文東佤族鄉歷史沿革

“文東”是佤、傣兩種語言的名稱,即取佤語地名“文達”的“文”字和傣語地名“曼東”的“東”字組成,其中佤語“文達”意為小寨,傣語“曼東”意為有小塊平地的村莊。清代,文東全境由5個糧目分治,即芒大糧目轄1100餘户,那東糧目轄700餘户,邦崴糧目轄500餘户,邦糯糧目轄300餘户,帕賽糧目轄300餘户。民國29年(1940)前,文東屬第六區,同年廢區設文東鄉,1949--1957年設文東區,1958年改為文東公社,1960年復為區,1969年改為文東社,1984年恢復為文東區,1988年在撤區建鄉中改為文東佤族鄉,轄邦佑、水塘、帕賽、芒糯、多依樹、小寨6個行政村52個自然村。常住人口14471人(2017年),居住着佤、漢、拉祜、布朗、哈尼、彝、傣、回等九種民族,轄區內少數民族主要信仰基督教,已註冊登記的宗教場所有12所。

文東佤族鄉經濟發展

文東佤族鄉經濟概況

文東佤族鄉內主要產業是種植業和養殖業,包括水稻、玉米、甘蔗、茶葉、生豬養殖等,主要支柱產業是甘蔗、茶葉產業。經濟以農業為主。結合實際,鄉黨委、政府確立了“穩糧、興畜、保蔗、升茶”的發展思路,並狠抓落實,促使全鄉經濟不斷髮展。2007年,全鄉工農業總產值1435萬元,比上年增長2.8%;農村經濟總收入1855.6萬元,其中鄉鎮企業總收入126萬元,農民家庭經營經濟總收入1729.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45元,增長6.83%。 [2] 

文東佤族鄉農業生產

文東鄉政府始終把農業生產作為穩民、安民之根本,不斷加大以改良土壤、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了農業生產抗災能力。大力實施農業先進科技,一些農業先進技術深入基層深入民心,推動農業生產的發展。電腦農業專家系統、測土配方施肥等先進農業科技應用到農業生產中,培養了一批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促進了糧食單產總產的逐年增加。大力引進良種良法,提高良種覆蓋面。雜交水稻種植面積達到3900畝,良種覆蓋率佔總面積的90.7%。特別是雜交玉米的推廣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引進推廣了會單4號、興黃單892農大3138等優良品種,推廣面積最高時達到了21000畝。2007年全鄉總耕地46899畝,其中水田7256畝,台地39634畝,並種有茶葉4651畝,甘蔗6590畝,花椒11畝,有人工造林(速生豐產林)7421畝。全鄉糧食播種面積37512畝,總產753萬公斤,增長4.2%,平均單產200公斤,增長1%;2005/2006榨季甘蔗入榨量達到13678噸,產值達180萬元;共有茶地面積4615畝,採摘面積4251畝,幹茶產量達111噸,實現產值166萬元,完成茶葉新種植面積700畝。全鄉農業總產值1576.9萬元。生豬存欄16139頭,出欄8884頭,增長10.4%,大牲畜存欄5837頭,肉類產品消費量達到720噸。在糧、蔗、茶增長的同時,多種經營不斷髮展,逐步形成了糧、蔗、茶、畜牧等種植業、養殖業和農村貿易為一體的生產格局。
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三農”問題,認真貫徹國家的惠農補貼政策,不折不扣地把每一項惠農政策落實到農户手中,使老百姓真正享受到黨的好政策。

文東佤族鄉新興產業

培植新的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2007年,認真貫徹落實縣委、縣人民政府關於發展蠶桑產業的相關文件精神,完成了440畝的蠶桑定植面積,佔任務數的88%。

文東佤族鄉特色產業

畜牧養殖
文東鄉立足市場,依託市場,開拓市場,大力發展生豬養殖,建立示範點示範户,以點帶面的輻射效果十分明顯,農户的養殖規模不斷擴大,養殖效益不斷提高,以生豬養殖為主的養殖業已經成為廣大人民羣眾增收的一項支柱產業;全面加強畜禽疾病防疫,為畜牧養殖提供安全保障,生豬屠宰逐步規範,基本實現了持證上崗;良種良法推廣種豬廠已順利改制,改制效益十分明顯。
茶葉產業 茶葉產業
甘蔗生產
文東鄉積極依託公司的大力扶持,認真貫徹落實扶持政策,大力開展宣傳動員工作,廣大蔗農的積極性得到提高。據2006年末統計,甘蔗種植總面積達到6590畝,產值達到180萬元;大力推廣良種良法,促進品種更新換代,良種種植面積達到4943畝,覆蓋面在75%以上。
茶葉產業
文東鄉堅持把茶葉產業作為一項主要經濟產業來抓,推動茶產業的迅速發展,種植面積不斷增加,產量效益不斷提高。全鄉茶葉總面積達到4615畝,幹茶產量達到111噸。生態茶、喬木茶的品牌效益顯著,對外知名度進一步提高。規模化經營模式基本形成,引進多家個私經濟實體進行茶葉的初加工。

文東佤族鄉扶貧開發

民房改造 民房改造
文東鄉扶貧開發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廣大人民羣眾共享扶貧成果。近五年來,鄉黨委、政府結合農村實際,認真開展調查研究,充分了解農民急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把扶貧工作作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廣泛開展產業建設、道路交通、民居改造為重點的扶貧攻堅工作,一大批扶貧項目得到較好的解決落實,農村生產生活環境舊貌換新顏。至2007年,茅草房改造達到1000户,受益人口3526人,廣大羣眾告別了低矮、簡陋、不安全的茅草房、杈杈房,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新居;實施了水塘村、多依樹村等以茶葉開發、生豬養殖、基礎設施建設為主的重點扶持村、人口較少民族項目,羣眾的生產條件及村容村貌有較大改變。
縣鄉24公里的道路實現了油路改造,徹底告別了晴通雨阻的歷史。村村寨寨基本實現了通路通水,小額信貸扶貧效益明顯,共發放小額信貸扶貧資金30萬元,受益107户。

文東佤族鄉基礎設施

文東佤族鄉 文東佤族鄉
文東鄉主要交通幹線有1條縣鄉柏油公路,全鄉有6個村委會,50個自然寨通了公路。至2007年末統計,全鄉有6個村委會,53個自然寨通了電話,共有電話機478部;年電信收入72000元。到2007年止,全鄉累計投資271萬元,投勞15萬人次,建成年蓄水池30餘立方米水庫2座,水利工程68件,共有大小溝渠544條,溝總長為5440公里,解決了15個自然寨1151户4604人和2878頭大牲畜飲水問題,並有6個行政村46個自然寨通了電。文東鄉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人民政府和縣委政府關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號召,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周密部署安排,認真開展調查研究,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新農村建設工作者深入基層瞭解羣眾急需要的困難,多渠道籌措資金,解決了一些實際困難,同時幫助村組理清發展思路,制定長遠項目發展規劃,為今後新農村建設的深度開展打下較為堅實的基礎。

文東佤族鄉社會事業

文東佤族鄉人口工作

文東佤族鄉 文東佤族鄉
文東鄉以“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為根本,切實加強計劃生育工作,廣大羣眾的生育觀念得到改變,生育水平不斷提高,保持了人口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常住人口14471人(2017年),居住着佤、漢、拉祜、布朗、哈尼、彝、傣、回等9種民族。

文東佤族鄉醫療衞生

文東鄉醫療條件不斷改善,醫療水平不斷提高,醫德醫風不斷端正,臨牀診治及疫苗免疫工作全面開展,廣大羣眾的健康得到保證。農村醫療體系不斷健全和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面開展,基本實現農村居民人人享有衞生醫療,有病能就醫、醫得起,有效解決了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2007年止,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數達10173人,參合率達78.29%。
鄉衞生院有職工7人,均為正式職工,房屋建築總面積879.9平方米(業務用房389.6平方米、病房289.3平方米、宿舍200平方米),有大小醫療設備4件,病牀20張。能開展醫療防疫、保健、計劃生育手術、健康教育以及B超、放射、化驗等工作。
村衞生室有醫務人員14人,病牀6張。

文東佤族鄉廣播通訊

文東鄉廣播電視、通訊較快發展。大力開展“看電視難、通訊難”惠民工程,不斷加強“村村通”項目建設。2007年,全鄉有閉路用户103户;“村村通”衞星接收機24座,受益350户1225人。通訊條件方便快捷,衞星信號已覆蓋全鄉53個自然寨141個村民小組。

文東佤族鄉教育事業

鄉中學 鄉中學
文東鄉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實施科教興鄉戰略,大力開展以“普六”、“普九”為基礎的全民教育工作,“普六”、“普九”成效明顯,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國民受教育程度和受教育水平不斷提高。至2007年,全鄉有學校19所,在校生1956人,其中初中1所516人,小學18所1440人,共有教職員工126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6%,完學率達98.6%,輟學率1.3%;初中毛入學率達99.6%,完學率達90.6%,輟學率3%;向縣職業中學輸送學生61人。實現了中小學分開教學,新建了中學校教學樓、綜合樓等,村級學校硬件設施得到全面的維修,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大力開展“控輟保學”工作,學生家長依法送子女入學的積極性全面提高,“兩免一補”政策得到較好的貫徹落實,基本實現了每個學生讀得起書、上得起學。

文東佤族鄉科技培訓

廣泛開展科技培訓工作。科技得到進一步重視,良種良法的推廣力度和種養殖技術的培訓力度明顯加強,全鄉掀起了“學科技、用科技”的熱潮。2006年,共開展科技培訓23期,培訓人數達到4617人;組織開展農函大技術培訓400人次,發放科普讀本400冊;農民工茶葉種植技術培訓425人次。
農村新型合作醫療 農村新型合作醫療

文東佤族鄉社會保障

文東鄉社會保障體系相對健全和完善,充分發揮民政和社會保障的作用,切實關心城鄉弱勢羣體生活困難 問題,把因殘致貧、因病致貧、下崗失業人員及孤寡老人等各類弱勢人羣納入受保範圍,受保面廣,受保人口多,廣大貧困人羣享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關懷。全鄉享受各類保障人員達到5129人,享受比例達到38.7%。

文東佤族鄉民主法制

文東鄉在抓經濟發展的同時,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依法治國方略和黨的十六大關於擴大基層民主和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精神,不斷推進民主法制建設步伐。村“兩委”班子得到加強充實,村組織的基層戰鬥堡壘作用日益明顯。“四五”、“五五”普法宣傳紮實開展取得成效,人民羣眾的法制觀念逐步增強;公安、司法等職能部門以解決損害羣眾利益的突出問題為重點,依法開展打擊違法亂紀不良行為;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推進治安防控體系建設,依法嚴厲打擊各種刑事犯罪活動,社會治安保持穩定;安全生產工作得到加強,關係人民羣眾生命安全的道路交通、煙花爆竹等生產活動得到有效整頓;加強和改進信訪工作,及時化解民族民間各類糾紛矛盾;嚴格推行政務、村務公開,提高廣大羣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認真貫徹落實《行政許可法》、《公務員法》、《雲南省國家公務員八條禁令》,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嚴格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務,促進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和諧。

文東佤族鄉組織建設

村黨員活動室 村黨員活動室
文東鄉轄6個村民委員會,53個自然村,141個村民小組。10個黨支部,45個黨小組,黨員394人,少數民族黨員264人,男性黨員376人,女性黨員18人,6個團總支,23個團支部,團員741人。鄉黨委、政府十分重視隊伍和作風建設,始終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對政府工作人員提出“廉潔、勤政、務實、高效”的要求,強調牢記自己是人民公僕,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幹部職工做到了恪盡職守,依法行政,清正廉潔,勤奮學習,刻苦工作,有力地促進了勤政廉政建設,提高了政務效率,密切了政府與人民羣眾的聯繫。全力推進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加強執法監督,認真做好行政複議,增強政府工作透明度;高度重視做好信訪工作,處理解決好人民羣眾反響較大的難點熱點問題。電子政務建設不斷推進,辦公效率和信息化辦公水平不斷提高。

文東佤族鄉歷史文化

文東佤族鄉石人山

景點 景點
石人山,因山上有一個石頭雕刻的佛像而得名,系瀾滄芒大佛時期的佛像。山頂有一處可以積水的大窪地,傳説是因為古時候有星星掉下來而形成的。據當地老百姓講述,芒大佛到瀾滄後最初把佛寺建在多依樹村石人山,後來因為天干缺水,不得不遷到如今文東鄉小寨村芒大(芒大寨亦因芒大佛得名)寨,尚存的芒大寨芒大佛遺址和石人山石人可以作為物證。
正因為石人山的缺水,使得當地老百姓不知從哪年開始有了每年5月到石人山上求雨的風俗,可貴的是這一風俗直到今天還沒有消失,每到5月的屬豬日,當地的長者就帶領着老百姓到石人山上祭天求雨,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因為石人山的特殊歷史和這一風俗的長期流傳,求雨已經成為在當地老百姓中影響較大的民族民間活動。據調查,前來參加求雨活動的有來自上允鎮、安康、臨滄雙江縣的佤族、漢族、傣族等多種民族。

文東佤族鄉民族文化

瀾滄文東佤族有着自己的民族文化,傳統的宗教信仰是萬物有靈的自然崇拜。人類、山川、河流、動物植物及風、雨、電等自然現象都是有靈魂的,並稱為鬼神。由於自然界和社會中的各種事物都是由鬼神主宰,故宗教活動很多。如今,當地的佤族主要信仰基督教、佛教

文東佤族鄉茶禮

文東芒堆佤族特別重視茶禮“結拉”,他們有喝茶種茶的傳統,在田邊地頭和寨子的水源頭都有古老茶園,芒堆人的格言説:“野茶是奶,家茶是母,”他們認為沒有“結拉”茶禮就不能結婚。佤族喪葬實行土葬,老人死後,用麻布裹屍後停放在主火塘左邊,晚上在“魔巴”帶領下,眾人圍火塘跳“布朗隆歸”舞,親友帶一瓶酒、一包茶作為喪禮。在佤族文化的各種歌謠中,常常用擬人和比喻、隱喻手法來抒發人的喜怒衰樂和悲歡離合情杯,其中,茶葉、甘蔗、檳榔、芭蕉、葫蘆、田地房屋、山川竹樹等都是歌謠比興的對象,茶葉就是常用的比喻、隱喻物種。
參考資料
  • 1.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中國縣域統計年鑑·2018(鄉鎮卷):中國統計出版社,2019年5月:561
  • 2.    雲南興農信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