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敦睦堂

(劉氏敦睦堂)

鎖定
敦睦堂是客家劉氏始祖祥公的七世孫參常公所建,始建於北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己有1024年的歷史,初祀昭烈帝次子魯王永公及入閩客家劉氏始祖祥公,故祠命名為“魯王府”、“漢王廟”。因宋末文天祥曾在此設抗元指揮機關,故被元朝毀,明朝永樂年間(公元1405年)經合族重建,改名劉氏家廟,又稱“祥公祠”,堂號為敦睦堂。
中文名
敦睦堂
外文名
Tong Mu Hall
別    名
祥公祠、魯王府、漢王廟
修建者
客家劉氏始祖祥公的七世孫參常公
修建時間
北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

敦睦堂上代:彭城郡劉氏遠古部分

敦睦堂簡介

祥公 祥公
上古血祖帝堯公,姓伊祁,名放勳,中國上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一。堯的來歷:華夏共母華胥氏伏羲少典黃帝少昊蟜極帝嚳。[9]
堯之後代源明被封於地得劉姓,劉源明為太始祖,之後劉姓在上古為劉氏,傳至18世孔甲時劉累起為御龍氏,至21世初劉詠時起為豕韋氏,至40世初劉樹鴻起為唐杜氏,至51世春秋初期隰叔逃晉起為士氏,至55世士雃又名劉軾的戰國時起為劉氏。傳至72世劉清漢高帝劉邦曾祖父,曾任戰國末期魏國大夫。之後,其子劉仁沛豐邑中陽裏(豐邑本屬宋國,宋滅後入齊,前284年五國伐齊後,原宋國國土盡入魏國,為魏國東陲),現豐縣漢皇祖陵存有劉清墓。傳至秦末75世劉邦建立大王朝。

敦睦堂血祖帝堯公至高祖邦公支脈族譜

祥公墓 祥公墓
0帝堯、1源明、2永河、3濟樂、4歲紀、5正坤、6長曆、7德堯、8仁宏、9廷光、10爵南、11行矩、12復旺、13茂清、14孔陽、15日永、16德榮、17聚義、18、19、20、21詠、22相承、23麓、24美勳、25釗寧、26昞寬、27文盛、28錦遙、29升吉、30瑞明、31先柱、32源傳、33維宗、34新興、35建呂、36寶招、37晨祿、38任玉、39添禎、40樹鴻、41登貴、42俊通、43彥武、44標林、45德朋、46朝良、47廷聲、48元振、49勝海、50平濃(第七世杜伯)、51隰叔、52士蒍、53士缺、54士會、55士雃又名劉軾、56劉明、57劉遠、58劉陽、59劉桓、60劉倉模、61劉榮信、62劉封誥、63劉大祿、64劉富仙、65劉貴文、66劉德、67劉璋秀、68劉金盛、69劉榜炤、70劉顯科、71劉思瀧、72劉清、73劉仁、74劉煓、75劉邦

敦睦堂遠古劉氏遷移路線

帝堯公住古唐國(現河北唐縣)——源明公於上古時代遷古劉國(現山西洪洞縣)——累公於夏朝孔甲年間遷魯山(現河南平頂山昭平湖地區)——泳公於商武丁年間遷古彭國(現徐州地區)——樹鴻公於周成王年間遷杜城(今西安地區)——隰叔公於周宣王年間遷晉的範城——士會公於公元前620年遷秦咸陽——豐公劉清於戰國末遷魏國,之後,其子榮公劉仁沛豐邑中陽裏金劉寨

敦睦堂中代:彭城堂至蒲編堂部分

敦睦堂簡介

《新唐書》載:“會適秦,歸晉,有子留於秦,自為劉氏。生明,明生遠,遠生陽,十世孫,戰國時獲於魏,遂為魏大夫。傳至三代秦滅魏,徙大梁,生豐公劉清。劉清生榮公劉仁,劉仁生劉煓,劉煓生劉伯劉仲劉季劉交。劉氏族譜上把榮公劉仁始祖的這支劉氏稱為彭城堂劉氏。

敦睦堂遷移

邦公原籍豐邑中陽裏於漢初做大漢皇帝遷長安——勝公於漢景帝年間受封中山王遷中山——貞公於漢武帝年間受封陸城亭候遷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備公於公元221年建立蜀漢遷成都。

敦睦堂祥公支脈族譜

0劉清、始祖劉仁、2劉煓、3劉邦、4劉恆、5劉啓、6劉勝、7劉貞、8劉昂、9劉祿、10劉戀、11劉英、12劉建、13劉慶安、14劉憲、15劉舒、16劉誼、17劉必、18劉不疑、19劉惠、20劉雄、21劉弘、22劉備、23劉永、24劉晨、25劉乾清、26劉文琥、27劉俊、28劉熹、29劉重輝、30劉麒、31劉振河、32劉雅、33劉瑾升、34劉淳震、35劉坤仁、36劉大宇、37劉冰、38劉顯、39劉新賢、40劉丹、41劉昞、42劉珍偦、43劉於政、44劉虯、45劉襏、46劉楨、47劉子翼、48劉可壽、49劉宏謀、50劉學易、51劉晉靈、52劉曙道、53劉成通、54劉賄、55劉祥

敦睦堂近代:敦睦堂劉氏

敦睦堂簡介

初祀昭烈帝次子魯王永公及入閩客家劉氏始祖祥公,故祠命名為《魯王府》、《漢王廟》,宋末文天祥曾在此設抗元指揮機關,故被元朝毀,明永樂年間(公元1405年)經合族重建,改名《劉氏家廟》,又稱《祥公祠》,堂號為《敦睦堂》。

敦睦堂廣傳公支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