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搖唇鼓舌

(漢語成語)

鎖定
搖唇鼓舌(拼音:yáo chún gǔ shé)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先秦·莊子及其後學《莊子·盜蹠》。 [1] 
搖唇鼓舌(鼓:振動)指賣弄口才,進行煽動、遊説或大發議論。聯合式結構,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1]  [5] 
中文名
搖唇鼓舌
拼    音
yáo chún gǔ shé
近義詞
撥弄是非花言巧語巧舌如簧
反義詞
啞口無言沉默寡言默不做聲
出    處
《莊子·盜蹠》
注    音
ㄧㄠˊ ㄔㄨㄣˊ ㄍㄨˇ ㄕㄜˊ

搖唇鼓舌成語出處

先秦·莊子及其後學《莊子·盜蹠》:“不耕而食,不織而衣,搖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搖唇鼓舌”。 [1] 

搖唇鼓舌成語典故

柳下惠有一個弟弟,名叫盜蹠。盜蹠有隨從九千人,橫行天下,在諸侯間攻打施暴,穿穴屋室,解脱門樞,驅趕人家的牛馬,搶佔人家的妻女,貪得無厭,忘卻親友,不顧念父母兄弟之情,也不祭祀先祖。他們所過之處,大國緊守城門,小國遁入小城自守,老百姓苦不堪言。 [2] 
孔子對柳下惠説:“做父親的,一定要教訓好自己的兒子;做哥哥的,一定要能開導自己的弟弟。如果父親不能訓示兒子,哥哥無法教育弟弟,那麼,父子之間、兄弟之間的血親關係也就不值得珍惜了。如今,您是世上有才能的人,您的弟弟盜蹠卻是天下的公害。您不能教育他,我為您感到恥辱。我想替您去開導他。” [2] 
柳下惠説:“您老先生説為父者一定能訓示兒子,為兄者一定能教育弟弟,但是,如果兒子不願聽父親的訓示,弟弟不想受哥哥的教育,即使您講了一大堆道理,又有什麼用處呢!況且,盜蹠為人思想活躍,經常令人捉摸不定,他很強大,能夠抗拒勁敵;又能言善辯,足以掩飾自己的過失。您符合他的心意,他就高興,您違背了他的想法,他發起怒來,動不動就用言語侮辱您。所以我奉勸先生,您一定不要去啊!” [2] 
孔子不聽柳下惠的勸告,命顏回駕車,子貢在車右陪乘,前去見盜蹠。盜蹠正帶領隨從在南坡上休息,並用人肝做成餚饌而大嚼特嚼。孔子下了車,拜見了盜蹠手下的傳達者,説:“魯人孔丘,聽説盜蹠將軍德高義重,特來拜見。” [2] 
傳達者進去通報,盜蹠大怒,雙眼圓睜如明星,怒髮衝冠,説:“這個老東西就是魯國的巧偽人孔丘吧?替我轉告他幾句話:‘你花言巧語,用文武之道做幌子,帶着浮華雕飾的帽子,七枝八權的,好像樹枝一樣;繫着用牛皮做成的大革帶;多嘴滑舌,亂説一通;不耕田卻吃得飽飽的,不織布卻穿得美美的;搖動嘴唇,鼓動舌尖,隨意撥弄是非,欺騙天下的君主;使天下的學士捨本逐末,追求什麼孝悌之道而尋求發財。你孔丘惡大罪重,趕快給我滾回去!不然,我挖出你的心肝做菜餚吃!’” [2] 
一頓批頭蓋臉的訓斥,弄得孔子羞氣交加,渾身哆嗦,嘴裏嘟囔着“不可理喻!不可理喻!”轉身敗興而回。 [2] 

搖唇鼓舌成語寓意

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對“搖唇鼓舌”解釋為“用言辭進行煽動、遊説或大發議論。”明確地將“搖唇鼓舌”定性為貶義詞。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合理的利用舌頭,不僅可以用來謀生,而且還可以幫助自己更好的工作。戰國時期到處遊説的策士,靠着“搖唇鼓舌”小則被授予一官半職,錦衣玉食,大則位極人臣,出將入相,享不盡的榮華富貴。其中蘇秦更是憑着三寸不爛之舌組成了六國的合縱聯盟,掛六國相印,紅極一時,是靠舌頭取得富貴的典型。 [3-4] 

搖唇鼓舌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搖唇鼓舌”指賣弄口才,進行煽動、遊説或大發議論。聯合式結構,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1]  [5] 
  • 運用示例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台諫給舍論龍曾事始末》:“人則侍帷握之謀,出則陪廟堂之議,搖唇鼓舌,變亂是非。” [1] 
明·周楫《西湖二集》卷一五:“搖唇播舌,結黨成羣,日常屢屢輕薄李振。”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五八回:“士燮本不欲戰,見其子進計,大怒,罵曰:‘兵之勝負,關係天命。汝童子有何知識,敢在此搖唇鼓舌?” [1] 
清·錢彩《説岳全傳》三六回:“本帥見你是條好漢,不能棄暗投明,反去保助叛逆,故此好言相勸。怎敢在本帥面前搖唇弄舌?”
劉紹棠《村婦》卷一:“遇有阻礙和刁難,申二毛要搖唇鼓舌,化險為夷,大船一路暢通無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