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揚子江城市羣

鎖定
揚子江城市羣(Yangtze river urban agglomeration),涵蓋江蘇南京鎮江常州無錫蘇州揚州泰州南通沿江八市。
中文名
揚子江城市羣
外文名
Yangtze river urban agglomeration
面    積
51000 km²
人口數量
約 5000 萬
人均GDP
超過12萬元
經濟規模
6萬億元

揚子江城市羣總體規劃

揚子江城市羣範圍 揚子江城市羣範圍
面積5.1萬平方公里,人口近5000萬,經濟規模達到6萬億元,人均GDP超過12萬元,是中國經濟發展基礎最好,綜合競爭力最強的地區之一,也是江蘇發展的精華所在,具備了建設城市羣的良好基礎和條件。
江蘇省發改委主任朱曉明介紹説,省發改委圍繞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正在會同省有關部門起草形成“1+X+8”的規劃體系。其中,“1”是揚子江城市羣的總體規劃;“X”指的是省若干個部門牽頭組織編制的專項規劃;“8”是沿江八市編制的落實揚子江城市羣的實施規劃。

揚子江城市羣江北新區

“參與揚子江城市羣建設,努力建設成為揚子江城市羣發展的橋頭堡,既是江北新區主動適應新常態,加快轉型的應對之策,也是改變揚子江城市羣 南強北弱 局面、在更高水平上推進區域發展的重要抓手。”南京市委常委、江北新區黨工委專職副書記羅羣介紹,江北新區正在着力打造安全高效的現代交通體系,促進江北新區與揚州、鎮江等揚子江城市羣要素流動。在鐵路方面積極推進南京北站拆遷等前期工作,力爭2018年開工。
他還透露,江北新區正在省市的大力支持下積極創造條件,爭取申報江北新區自由貿易實驗區和綜合保税區,未來也將為沿江地區城市對外貿易發展創造更便利條件。 [1] 

揚子江城市羣交通規劃

在江蘇省社科院原院長宋林飛看來,實施揚子江城市羣戰略,要強調八市聯動、協同發展,“不需要變動行政規劃,但要打破行政區對經濟要素自由流動、資源配置的隔離性。”他建議,省政府應成立“揚子江城市羣建設協調小組”,負責協調與推進,加快經濟發展與城鄉一體化進程。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交通設施同城化。宋林飛認為,應推進交通設施同城化,建立綜合配套的交通網絡,實現互聯互通、立體對接。
蘇交科集團軌道研究院院長黃海明則建言,打造揚子江高鐵環,打造區域內“1小時通勤圈”。他認為,區域已建成鐵路約1880公里,佔全省鐵路的65.3%,但高鐵網尚未形成。
他建議,打造揚子江城市羣高鐵環。根據服務範圍和服務對象定位的不同,他將揚子江高鐵環劃分為三個層級:首先是揚子江高鐵環主骨架一級環,主要由京滬高速鐵路、滬通鐵路、北沿江城際鐵路構成。線路全長約700公里,推薦速度目標值為350km/h。“通過一級環將揚子江八市有機串聯在一起,同時可以快速與外界溝通,比如,向北主要通過京滬通道、連鎮通道、沿海通道進行溝通。”
揚子江高鐵環主骨架二級環,主要由北沿江城際鐵路、南沿江城際鐵路、通蘇嘉城際鐵路構成,全長約700公里。目標是實現區域內大中城市間“零繞行直達”和“1小時通勤圈”。
揚子江高鐵環三級環,主要滿足區域內中小城鎮與大中城市間的通勤需求,構建區域“通勤鐵路圈”,實現公交化運營。具體包括:環一由南沿江城際鐵路、連淮揚鎮鐵路、鎮宣鐵路、寧啓鐵路構成,主要服務南京、鎮江、揚州區域。環二由南沿江城際鐵路、鹽泰錫常宜鐵路、寧啓鐵路、連淮揚鎮鐵路、鎮宣鐵路構成,主要服務鎮江、常州、無錫、泰州、揚州區域。環三由南沿江城際鐵路、通蘇嘉城際鐵路、寧啓鐵路、鹽泰錫常宜鐵路構成,主要服務無錫、泰州、蘇州、南通區域。
22日,由(江蘇)省發改委、江北新區和中國城市經濟專家委員會共同舉辦的揚子江城市羣協同發展高層會議上,專家們就“揚子江高鐵環”展開熱烈討論,讓成環成網的高鐵推動沿江八市加速融合成為共識。
據介紹,我省沿江八市境內已建成鐵路1880公里,佔全省鐵路的65.3%,其中高鐵750公里,鐵路密度3.71公里/百平方公里, 為全省平均水平1.4倍。我省人均擁有鐵路長度在國內屬於中下水平,到2025年,全省鐵路總長達到4000—4500公里,人均鐵路長度不到5釐米,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2015年交通出行數據顯示,我省沿江八市內部交通,近六成是公路,鐵路分擔佔23%。
從鐵路佈局看,我省高鐵集中於滬寧通道,基本為東西向,高鐵網尚未形成;過江通道不足,僅有兩處跨江鐵路橋,跨江能力嚴重不足;都市圈城際發展滯後,僅省會南京剛剛起步,其餘地區仍處空白,部分規劃線路未能按期推進。
蘇交科集團軌道研究院院長黃海明提出,“揚子江高鐵環”有三個層次:一級環為高鐵環對外交通主骨架,服務全國路網跨境乘客,實現揚子江區域與全國路網的溝通,建議時速350公里,由京滬高速鐵路、滬通鐵路、北沿江城際鐵路構成,線路全長約700公里。南、北、東、西分別通過寧杭通道,京滬通道、連鎮通道和沿海通道,京滬通道,滬漢蓉通道對外溝通。二級環溝通揚子江區域內各大中城市,實現揚子江區域內大中城市間“零繞行直達”和“1.5小時通勤圈”。相比廣東已有部分城際鐵路深入城市中心,開設地下站點,我省城際交通還有待提升。三級環滿足揚子江區域內中小城鎮與大中城市間的通勤需求,構建揚子江區域通勤鐵路圈,實現公交化運營,分西、中、東三片區構成高鐵環。此外,三級環含有發展市郊軌道的意味。在省會南京,到六合、高淳等郊區的軌道交通是地鐵,設計時速不超過120公里。對此,黃海明表示,對遠郊通勤來説,相比私家車,地鐵速度沒有突出的優勢,如果城軌出行,時速能達到200公里,到達城市中心不超過四十分鐘,那遠郊和城市的黏合度將大大增強。 [2] 

揚子江城市羣各方觀點

出席本次會議的專家們認為,由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通、揚州、泰州8市組成的“揚子江城市羣”,應該對標美國大西洋沿岸城市羣、日本東京灣城市羣等六大世界級城市羣,而想要達成這個目標,不光單單要產業發展,更應該“把生態擺在最優先位置。”
2016年,揚子江城市羣8市國內生產總值過6萬億元,是上海的兩倍多,是長三角南翼浙江8市的1.5倍。不過,產業結構距離“綠色發展”距離仍然遙遠,傳統產業仍佔據主導地位。
江蘇省發改委主任朱曉明在發言中指出,江蘇省發改委在規劃揚子江城市羣的過程當中特別提出來要作為揚子江城市羣要有一個龍頭。這個龍頭就是南京,而南京市江北新區則是龍頭上的龍珠。江北新區是江蘇唯一的國家級的新區,是連接蘇中、蘇南,帶動長江中上游地區的重要橋樑,也是揚子江城市羣的重要組成部分。揚子江城市羣能否成為世界級的城市羣要看南京江北新區。
對此,南京市委常委、南京市江北新區黨工委專職副書記羅羣強調,江北新區地處揚子江城市羣西端,位於南京都市圈、寧鎮揚同城化的核心區域,2016年新區的面積、人口、GDP分別佔揚子江城市羣沿江八市的4.8%、3.4%、3.3%。江北新區作為全省第一個國家級新區和蘇南自主創新示範區中唯一位於江北的片區,是推動實現寧鎮揚一體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連接溝通蘇中蘇南的過渡地帶和中心區域,在全省揚子江城市羣發展戰略中具有突出地位。參與揚子江城市羣建設,努力建設成為揚子江城市羣發展的橋頭堡,既是新區主動適應新常態,加快轉型、積極作為的應對之策,也是改變揚子江城市羣“南強北弱”局面、在更高水平上推進區域發展的重要抓手,更是新區打造“人才高地、創新高地、產業高地”、加速培育新增長極的戰略舉措。
“疊加交匯於本區域的長三角城市羣規劃、長江經濟帶規劃等兩大國家級戰略規劃,都明確提出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因此揚子江城市羣無論產業篩選、江河湖泊水系治理和城鎮鄉村建設,都要把生態環境的修復治理保護放在優先的位置。”國家住建部規劃司原司長顧文選説,水是揚子江城市羣的重要生態本底,因此城市羣區域內在發展的過程中一定要保護好長江干流和中小河流湖泊的水環境。而想既要發展,又要環境,勢必要進行產業升級。
“要推進產業跨界融合,發展若干綠色低碳先進製造業集羣,形成服務經濟與智能製造雙強的現代產業體系。”顧文選説,一方面,揚子江城市羣需要努力在航天、智能製造、工業互聯網、新能源、生物技術、高端裝備製造等領域取得突破,打造低碳、高端、現代化為主的先進製造業結構;另一方面,要大力推進金融、現代物流、科技信息等與製造業融合發展,使現代生產性服務業佔比達50%以上。
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執行副會長李慶瑞則建議,應在揚子江城市羣內部及周邊,重點打造沿江、沿淮“兩橫”軸,沿運河、沿海“兩縱”軸,統籌推進寧杭生態經濟帶、蘇南西南部綠色生態智慧谷和環湖生態圈建設。“在農業領域,大力推動生產資源利用節約化、生產過程清潔化、廢物處理資源化和無害化、產業鏈循環化,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在工業領域,全面推行“源頭減量、過程控制、縱向延伸、橫向耦合、末端再生”的綠色生產方式;大力發展金融服務、電子商務、文化、健康、養老等低消耗、低污染的服務業,推進零售批發、物流、餐飲住宿、旅遊等行業服務主體生態化、服務過程清潔化、消費模式綠色化。”李慶瑞這樣闡述自己的觀點。
“實施揚子江城市羣戰略,要強調8市聯動、協同發展。不需要變動行政規劃,但要打破行政區對經濟要素自由流動、資源配置的隔離性。”江蘇省社科院原院長宋林飛建議,江蘇省政府應成立“揚子江城市羣建設協調小組”,負責協調與推進,加快經濟發展與城鄉一體化進程。
與會專家普遍認為,想要發展如“揚子江城市羣”這樣的空間結構,必須發展跨江通海、連接城鄉一體化的立體、快速、大容量的現代交通體系和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基礎設施,實現人流、物流、金流和網絡節點的匯聚。比如“取消區域內除高速公路外的幹線公路及橋樑收費,建立免費的農產品和食品運輸綠色通道。”
“在城市羣中,南京應發揮自主創新的引領作用。”與會專家達成這樣的共識,“南京具有非常豐富的創新資源,到了爆發強大創新力的時候了。”
“利用南京長江大橋以下發展深水港,發展江海、水陸、海空聯運,必將形成區域性、國際性物流中心新優勢。”顧文選建議,應爭取設立揚子江城市羣沿江自貿區,將自貿區總部設在江北新區,把江北新區打造成為以貿易服務、金融服務為主,同時發展新型製造產業的新經濟區,最終不光引領揚子江城市羣的發展,還能輻射服務蘇北和皖北,促進這些地區經濟發展。

揚子江城市羣專家解讀

南京市江北新區黨工委專職副書記羅羣 南京市江北新區黨工委專職副書記羅羣
本次會議還舉辦了“江北新區創新發展研討會”和“揚子江城市羣協同發展戰略聯盟(籌)工作會議”,中國信息經濟學會理事長楊培芳,江蘇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吳先滿,南京財經大學副校長喬均,南京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朱英明,南京郵電大學信息產業研究院院長李曉飛,蘇交科集團軌道研究院院長黃海明,江蘇省政策研究室綜合處處長臧建東,中國城市經濟專家委員會副秘書長黃靜進,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副教授胡昊,長三角城市發展研究中心副秘書長張啓祥,河海大學岩土工程科學研究所所在豐土根,南京理工大學國防重點研究室博導易文俊教授和江蘇東方地產研究院執行院長郭井立等發表了主題演講。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陳詩波對已完成編制的《南京江北新區科技創新規劃(2016-2020)》(以下簡稱《規劃》)的部分內容進行了解讀,該規劃提出未來五年國家級南京江北新區科技創新發展的總體思路、發展目標、功能定位、戰略路徑、重點任務和改革措施,描繪了新區科技創新發展的藍圖。
《規劃》明確“打造江蘇創新策源地、引領區和重要增長極,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產業科技創新中心重要基地,成為落實新發展理念,依靠創新驅動、開放合作、綠色發展實現現代化的先導區”的發展思路,力爭到2020年,實現新區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協同創新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創新創業生態更加優化、科技創新支撐引領作用顯著增強的發展目標。
《規劃》按照“構建區域協同創新體系,統籌國際國內創新創業兩類資源,優化市場、制度和文化三個環境,聚焦“4+2”產業體系的六大產業”的戰略路徑,重點強化四個方面的任務部署。一是建設具有重大帶動作用的區域協同創新中心。包括主動承接和部署實施關係長遠的重大科技項目、佈局建設一批具有重大引領作用的科技創新基地、培育壯大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型企業羣體、建設面向未來的高效研發組織體系、推動跨區域協同創新、主動融入和佈局全球創新網絡等。二是構建高端高新產業技術體系。包括大力發展四大綠色智慧技術、建設三大千億級產業集羣、完善兩大生產性服務業技術體系、着力培育未來產業前沿技術等。三是強化創新型人才隊伍的集聚與培育。包括面向全球開放引進頂尖人才、圍繞重點產業彙集專業人才、藉助院校資源培養創業人才等。四是構建功能完備的創新創業服務體系。包括構建創新要素順暢流動的技術交易體系、打造功能健全的創業孵化體系、建立多元化、低成本的創新創業投融資服務體系、構建高效便捷的創新創業公共服務體系等。
陳詩波博士對江北新區科技創新規劃的特色亮點進行了解讀。一是強調區域協同創新和聯動發展。依託新區現有資源優勢,作為長江經濟帶的科技創新高地和經濟增長極,呼應並對接上海浦東新區、上海自貿區和浙江舟山羣島新區,連接國內外綜合性開放創新平台,進一步發揮新區重要作用,推動長三角城市羣與長江中游城市羣、皖江城市帶等長江中上游地區的區域合作,探索區域協同創新與聯動發展的新模式、新內容。二是加快開放式創新和國際合作。積極融入和主動佈局全球創新網絡,構建跨部門、跨區域、跨學科創新平台,加快國內外高端創新創業資源集聚,引進國際高端創新人才,全力打造江北新區“互聯網特區”,積極探索建立科技開放合作與創業孵化新模式、新路徑、新體制,促進創新創業資源深度開放和高效流動,全方位提升科技創新與創業孵化的國際化水平。三是推進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以優化創新資源配置為目標,圍繞促進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探索實施科技創新治理重要改革舉措,結合機構調整整合,進一步完善政府對創新資源配置的組織方式,深化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推進知識產權管理、科技金融發展、科研評價和獎勵制度等一些列改革措施,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和環境。四是實施綠色發展和生態優先。按照“4+2”產業發展佈局,大力發展智能製造、生命健康、智慧交通、綠色材料四大綠色智慧技術,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促進服務業跨越發展,着力提升新區在重點發展領域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水平,增強軟件、標準等集成支撐能力。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