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燈果

鎖定
金燈果學名毛酸漿,是一種漿果,成熟後富含營養,滋味鮮美,主要產地在東北長白山區。金燈果外表被一層薄薄的枯葉包住。枯葉縫隙裏可以看見金黃的果實,口感像牛奶,也有點像草莓,甜甜的,淡淡的。據説有開胃、助消化、補血降壓提神之功效,對再生障礙性貧血也有一定療效。 [1] 
別    名
掛金燈
燈籠草
洛神珠
菠蘿果
黃金果 展開
別名
掛金燈
燈籠草
洛神珠
菠蘿果
黃金果
黃菇蔦
姑娘果 收起
中文學名
毛酸漿
拉丁學名
Physalis Pubescens L.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亞    綱
合瓣花亞綱
管狀花目
茄科
茄族
酸漿屬
金燈果
分佈區域
吉林、黑龍江

金燈果形態特徵

金燈果
金燈果(9張)
一年生草本;莖生柔毛,常多分枝,分枝毛較密。葉闊卵形,長3-8釐米,寬2-6釐米,頂端急尖,基部歪斜心形,邊緣通常有不等大的尖牙齒,兩面疏生毛但脈上毛較密;葉柄長3-8釐米,密生短柔毛。花單獨腋生,花梗長5-10毫米,密生短柔毛。花萼鍾狀,密生柔毛,5中裂,裂片披針形,急尖,邊緣有緣毛;花冠淡黃色,喉部具紫色斑紋,直徑6-10毫米;雄蕊短於花冠,花葯淡紫色,長1-2毫米。果萼卵狀,長2-3釐米,直徑2-2.5釐米,具5稜角和10縱肋,頂端萼齒閉合,基部稍凹陷;漿果球狀,直徑約1.2釐米,黃色或有時帶紫色。種子近圓盤狀,直徑約2毫米。花果期5-11月。 [2] 
成株:莖高30-60cm,多分枝,嫩枝密披長柔毛。葉互生,葉片卵形,基部兩側不等,長3-8 cm,寬2-6 cm,每側邊緣有不等大的3-8枚牙齒,疏生短柔毛,但脈上較密;葉柄長3-8 cm。花單生葉腋,花梗長5-10mm。花萼鍾狀,裂片披針形,急尖;花冠鍾狀,淡黃色果綠暈,徑6-10mm ,5淺裂,裂片基部有紫色斑紋;雄蕊5,花葯帶紫色,長約1.5 mm左右。宿萼卵形或闊卵形,微帶黃色,基部稍凹入,長2-3 cm,直徑2-2.5 cm,具5稜角及10條縱肋。漿果球形,直徑1-1.5 cm,黃色或帶紫色。
毛酸漿
毛酸漿(5張)
子實:種子近圓形,扁平,長約1.5mm,寬1.5mm,黃色,表面網狀,網孔不規則;種劑位於扁平的一側。

金燈果生長環境

喜生於濕潤土壤。
適應性強,抗乾旱,耐貧瘠。在植株生長期間,只要一場透雨,全年可不再澆水。適應各種類型的土壤,貧瘠的土壤少許施肥即可(每年50斤複合肥),温度在18-38℃之間。因為它原是野生植物,抗病很強。

金燈果分佈範圍

原產中國,中國吉林、黑龍江有栽培或野生,華東地區比如江浙滬地區也都有分佈,大部分都為野生。多生於草地或田邊路旁。果可食。 [2] 

金燈果主要價值

全草或果實:清熱解毒,利氣。

金燈果藥用價值

首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幹品。《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90年版一部收錄。苦、寒。歸肺經。《本草綱目》中記載錦燈籠,果漿酸甜,性温進補,抗衰駐顏,有清熱解毒、化痰平喘、祛温利尿的功能,用於咽病音啞、淡熱咳嗽、小便不利
清熱解毒,散火消腫,為清肺熱、解毒、利咽藥,對於肺熱咳嗽,痰多黃粘,咽喉腫痛等症,可用本品清散肺熱。常配合瓜萎、黃芩、知母、元參、桔梗、山豆根等同用。以本品配合生地,元參、荊芥、薄荷、金銀花連翹桔梗、黃芩、山豆根、射干等,用於治療急性扁桃體炎。扁桃體發紅腫大用射干;咽喉發紅疼痛而扁桃體不甚腫大用山豆根;兼見聲音嘎啞的可加牛蒡子、蟬衣;兼見頸部紅腫的可加馬勃、板藍根,或用青黛散(青黛、牙硝、硃砂、黃連、黃柏、雄厚、牛黃、硼砂、冰片,研細末)吹喉;扁桃體腫大不易消退者,除用射干外,並加用殭蠶。酸漿於以上各症中均可加入,對熱症咽喉腫痛有效。酸漿用量8-15g。

金燈果營養價值

金燈果以果實供食用。成熟果食甜美清香,是營養較豐富的水果蔬菜。漿果富含維生素C,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多種維生素、酸漿醇、多種氨基酸等,均為人體不可缺少的營養成分。對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有一定療效。果實有清熱利尿功效,外敷可消炎,全株可配製殺蟲劑,也可供觀賞用。

金燈果栽培方法

金燈果就是一種栽培容易,適應性強的稀特蔬菜,在華北地區一年分三茬栽培:
春早熟栽培:1~2月在日光温室或風障陽畦內育苗,4月中旬晚霜過後定植於露地。5月下旬至6月開始採收。
春露地栽培:3~4月育苗,3月需在塑料大、中、小棚內育苗,4月可在露地育苗。5月定植,6月下旬至7月開始採收。
秋季露地栽培:6月下旬至7月育苗。8月上旬定植在露地,9月下旬至10月開始採收。由於金燈果的經濟效益不很高,鮮有用保護設施進行栽培者。
春早熟栽培技術
春早熟栽培金燈果的上市期正值初夏,由於生產成本不高,經濟效益顯著。
1.育苗
一般在風障陽畦或日光温室中建育苗畦。育苗初期外界温度較低,為提高地温,建畦播種前15~20天應扣嚴塑料薄膜,夜間加蓋草苫子。苗牀每公頃施腐熟的有機肥30000千克,淺翻、耙平,做成平畦。播前澆水,水滲下後播種。種子可用45℃的温水浸種,或用0.01%的高錳酸鉀液浸泡10分鐘,防止種子攜帶病毒等病菌。然後用清水浸種12小時,撈出,放在20~30℃的温度條件下催芽。待80%的種子露白後播種。
金燈果 金燈果
撒種後覆土0.5~1釐米。立即扣嚴塑料薄膜,夜間加蓋草苫子,提高苗牀温度。白天保持20~25℃,夜間10~15℃。在最嚴寒季節,苗牀温度不應低於5℃。出苗後進行間苗,間除過密、並生、傷殘弱苗。在2~3葉期,進行分苗,分苗株行距為10釐米×10釐米。苗期保持土壤見幹見濕。小苗期外界温度低,蒸發量小,可不用澆水。分苗期外界温度漸高,可7~10天一水。如苗牀缺肥,可追複合肥一次,每公頃施100~150千克。2.定植
定植地每公頃施腐熟的有機肥45000~75000千克,深翻、耙平,做成平畦。
定植應在晚霜過後進行。在秧苗6~7葉期第一朵花初開時為定植適期。定植時應仔細起苗,少傷根系,以利緩苗。
定植密度每公頃75000株左右,株行距為25~28釐米×65~70釐米。
3.田間管理
(1)追肥:定植緩苗後,結合澆水追催苗肥,每公頃穴施或溝施腐熟的人糞尿7500千克,或尿素160千克。第一果實膨大後追第二次肥,每公頃施複合肥225~300千克,以促進果實發育和植株生長。
採收中後期可根據植株生長情況追肥。如基肥不足,追複合肥300千克。有條件時行根外追肥,把尿素、或複合肥配成0.2%~0.3%的水溶液,每3~5天一次噴布葉面。如果葉片肥大,節間過長,有徒長的表現,可噴0.2%磷酸二氫鉀液控制。
(2)澆水:定植時澆足定植水。緩苗追催苗肥後澆一水,即中耕蹲苗。蹲苗結束後,適當澆水,保持土壤濕潤,每5~7天一水,夏季每3~5天一水。
(3)中耕除草:定植初期,每澆水後即中耕一次,以使土壤疏鬆,提高地温,促進根系發育。在初花初果時,結合追肥,進行中耕培土,使栽培行變成壟,防止植株倒伏,並利於灌溉排澇。生長中後期及時除草。
(4)植株調整:金燈果分枝多、匍匐性強,必須進行搭架。一般用竹竿插入土中,搭成人字架或籬壁架。植株每長30釐米長即人工綁蔓一次。
金燈果生長期為了抑制營養生長,促進生殖生長,避免枝葉過多影響通風透光,避免結果延遲,應及時進行整枝打杈。整枝分為雙乾式、三乾式、多幹式等,雙乾式為每株留2個主幹向上延伸,餘側枝及早摘除。三乾式為每株保留3個主幹,餘側枝及早摘除。多幹式為每株保留4~5個主幹向上延伸,餘側枝及早摘除。在整枝過程中,主幹越少,越有利於早熟,但總產量不高。多幹式整枝,總產量較高,但成熟較晚。
金燈果 金燈果
結合綁蔓,應及時摘除側枝、權枝。在拔秧前40天摘去頂心,使停止生長,集中養分結果。摘心後及時打杈,防止側枝叢生。在保證一定量果實的基礎上,要疏去過多、過密的花和幼果,使養分集中結較大的果實。疏果要早要輕,留果位置在植株上分佈應均勻。開花早期可使用防落素20毫克/升液沾花防止落花落果。
(5)採收:金燈果果實成熟後自然脱落,人工撿拾收穫,其質量最佳。成熟果外宿花萼枯黃,果實淡黃色,香味濃郁。如果果實成熟度不夠,味差,則應催熟。可用2000倍的乙烯利噴灑果實後堆放,待其充分成熟。供貯藏或遠銷運輸的果實,以帶果外宿存花萼為宜。
春露地栽培技術
春露地栽培的育苗期較晚,華北地區一般在4月份,只要晚霜已過,可用露地育苗畦。育苗方法同春早熟栽培。由於外界温度已高,故不需進行温度控制。定植期越早越使採收期提前,越有利於提高經濟效益。一般在5月定植。春露地栽培的田間管理可參照春早熟栽培。
秋季栽培技術
秋季栽培是6月下旬至7月育苗,9月下旬至10月下旬收穫。收穫上市期在晚秋果菜較少的季節,有一定經濟效益。育苗期正值高温多雨季節,因此,育苗畦應建成小高畦,以利雨季排水防澇。播種後,有條件時,應在育苗畦上搭小拱棚,上覆塑料薄膜或草簾子遮蔭降温,亦可在畦面上鋪碎草保持濕度。出苗後陸續撤去遮蔭物。育苗期其他管理可參照春早熟栽培。定植時,應在陰天或傍晚較涼爽時進行。避免中午晴天日灼損傷幼苗,降低成活率。定植密度可比春早熟栽培稍密一些。
秋季田間管理應注意澆水。無雨時,每3~5天一水,保持土壤濕潤。大雨後及時排水防澇。10月,天氣漸涼,蒸發量減少,可減少澆水次數,每5~7天一水。
整枝宜採用雙幹整枝法,以利早熟,爭取在早霜來臨前有一定的產量。夏、秋季雜草多,應及時除草。
病蟲害防治
常見的病害是白葉病、病毒病等。
白葉病在高温、高濕的條件下發生嚴重。雨季注意排水防澇,減少澆水次數,即可減輕病害的發生和蔓延。發病初期可用50%甲基託布津700~1000倍液每7天噴灑一次。
病毒病是在乾燥、高温的條件下,由蚜蟲傳播蔓延的。在華北地區夏、秋季節發生嚴重。在管理中,應適當澆水,避免乾旱,夏季及時防治蚜蟲進行預防。一旦發生,尚無良藥治癒。
金燈果常見的蟲害有蚜蟲、菜青蟲、棉鈴蟲等。
參考資料
  • 1.    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誌:科學出版社,2004年10月
  • 2.    毛酸漿  .植物智[引用日期2019-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