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扼腕

鎖定
扼腕,拼音是è wàn,漢語詞語,解釋是自己以一手握持另一手腕部,形容思慮、憤怒、激動等心理活動。出自《史記·刺客列傳》。 [1] 
中文名
扼腕
外文名
wring one's wrists in sorrow or despair
拼    音
è wàn
注    音
ㄜˋ ㄨㄢˋ

目錄

扼腕釋義

自己以一手握持另一手腕部。形容思慮、憤怒、激動等心理活動。亦作“ 扼捥 ”。

扼腕出處

1、《史記·刺客列傳》:樊於期(fán wū jī)偏袒扼腕而進曰。
2、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安能屈豪傑之流,扼腕墓道,發其志士之悲哉? [1] 
3、《戰國策·燕策三》:“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曰:‘此臣之日夜切齒腐心,乃今得聞教!’”
4、《韓非子·守道》:“人臣垂拱於金城之內,而無扼捥聚唇嗟唶之禍。”
5、晉·王隱《晉書·劉錕傳》:“臣所以泣血宵呤扼腕長嘆者也。”
6、朱熹《晦菴集》:枉費從旁觀之,令人扼腕。
7、宋 陸游《序》:“每言虜,言畔臣,必憤然扼腕裂眥,有不與俱生之意。” [2] 
8、清 薛福成 《後樂園記》:“撫時扼捥,壎唱篪和,其音如貫。”/
9、魯迅《熱風·隨感錄五十八》:“慷慨激昂的人説:‘世道澆漓,人心不古國粹將亡,此吾所為仰天扼腕切齒三嘆息者也!’”
10、柯靈《香雪海·文苑絮語》:“淒涼的詩篇,像田間可愛的野花遭到風雨摧殘一樣令人扼腕,嘆息。” [1] 

扼腕典故

“扼腕”一詞就是從這段史實中留下來的。“扼”音è,動詞,是用手掐住的意思;“腕”就是手腕。“扼腕”就是用一隻手握住另一隻手的手腕,表示振奮或激憤的情緒。現在一般表示惋惜的情緒,是書面語言。如:扼腕嘆息,扼腕長嘆等。見於《戰國策·燕策三》。
戰國時期,秦國將領樊於期得罪了秦王,他的父母及家族不少人都慘遭殺害,他隻身一人逃亡到燕國。秦王不罷休,用千金和萬户侯的官位來懸賞捉拿樊於期。
樊於期到燕國後,被燕太子丹收留。太子丹早就痛恨秦王,所以對樊於期非常同情,並且待他很好。
秦國自然對燕國很不滿,不斷向燕國施加壓力,揚言要進攻燕國。太子丹廣泛招攬人才,想派勇士去刺殺秦王。
經過別人的介紹,太子丹找到有名的俠士荊軻,荊軻也接受了刺殺秦王的艱鉅任務。為了完成這個任務,荊軻認真地琢磨了一番,他認為必須帶上秦王極需要的禮物,才可能受到接見。於是決定帶上燕國的詳細地圖和他懸賞捉拿的要犯樊於期的頭顱,以作為晉見的禮物。
荊軻把自己的想法報告了太子丹,可是太子丹一再猶豫,他實在不忍心殺害為避難而投奔他的樊於期。
在這種情況下,荊軻只好親自去見樊於期。寒暄之後,他對樊於期説:“秦王對將軍夠殘酷的了,滅了您的家族,現在仍不放過您,您打算怎麼辦呢?”
樊於期仰天長嘆了一聲,極為悲憤地説:“我一想起這些,就痛入骨髓,可惜沒有報仇的好辦法啊!”
荊軻稍停了一會兒,小聲地對樊於期説了太子丹的打算和自己的想法,結尾時極為誠懇地説:“願得將軍之頭以獻秦王,藉此機會替將軍報仇,不知將軍能應允否?”
樊於期一聽,頓時眼裏放出了光芒,他用力一下子撕開右邊的衣袖,袒露着右胳膊,然後用左手握住右手的手腕向前一步,十分振奮地説:“這是我日夜咬牙切齒痛心疾首所盼望的啊,今日才有幸得到您的指教(原文是‘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曰: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今乃得聞教’)!”説完,他毫不猶豫地抽出佩劍刺向了自己。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