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扶不起的阿斗

鎖定
扶不起的阿斗是一個漢語詞語,比喻扶持不起來的人。
阿斗三國時期人物,原名劉禪(shàn,207~271年),劉備的兒子。在《三國演義》小説的描寫中,阿斗為人不思進取,只會整天玩樂,即使有諸葛亮(181~234年)這樣的名臣輔助和教導也無濟於事,最終導致江山落入他人手中,還落下了“樂不思蜀”這樣的千古笑柄。人們便用扶不起的阿斗來形容一些始終無法扶持成才的人。
中文名
扶不起的阿斗
定    義
一個漢語詞語,比喻扶持不起來的人
籍    貫
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涿州
職    位
蜀漢皇帝(後主

扶不起的阿斗詞典釋義

阿斗:三國蜀漢劉備之子劉禪的小名。比喻扶持不起來的人。

扶不起的阿斗詳細釋義

後人稱沒有發展前途的事情或者人,稱之為扶不起的阿斗。

扶不起的阿斗原由

劉備去世後,由兒子劉禪繼位,劉禪的小名叫阿斗。蜀國被魏國滅亡後,劉禪投降被俘。
扶不起的阿斗 扶不起的阿斗
他投降後,被安排到魏國的京城洛陽居住,並且封為安樂公。有一次,魏國的大將軍司馬昭請他喝酒,當筵席進行得酒酣耳熱時。司馬昭説:“安樂公,您離開蜀地已經很久了,因此我今天特別安排了一場富有蜀國地方色彩的舞蹈,讓你回味回味啊!”
這場舞蹈跳得劉禪身旁的部屬們非常難過,更加想念他們的家鄉。然而唯獨安樂公劉禪依然談笑自若,絲毫沒有難過的表情。司馬昭問道:“你還想不想回西蜀的家鄉呢?”劉禪答道:“這裏有歌有舞,又有美酒好喝,我怎麼捨得回西蜀國呢!”(樂不思蜀)正因為如此,劉禪的昏庸無能在歷史上出了名,後來,人們常用“扶不起的阿斗”比喻那種懦弱無能、沒法使他振作的人。

扶不起的阿斗故事

鄧艾滅了蜀漢以後,後主劉禪還留在成都。到了鍾會、姜維發動兵變,司馬昭覺得讓後主留在成都總不大妥當,就派他的心腹賈充把劉禪接到洛陽。劉禪本來是一個昏庸無能的人。諸葛亮在世的時候,全靠諸葛亮掌管着軍政大事,他也不敢自作主張。諸葛亮死後,雖然還有蔣琬、費禕、姜維一些文武大臣輔佐他,可是他畢竟不像諸葛亮在世時候那麼謹慎了。到蔣琬、費禕死去後,宦官黃皓得了勢,蜀漢的政治就越來越糟了。
到了蜀漢滅亡,姜維被殺,大臣們死的死了,走的走了。隨同他一起到洛陽去的只有地位比較低的官員郃正(即郤正)和劉通兩個人。劉禪不懂事,不知道怎樣跟人打交道,一舉一動全靠郃正指點。平時、劉禪根本沒把郃正放在眼裏,到這時候,他才覺得郃正是個忠心耿耿的人。劉禪到了洛陽,司馬昭用魏元帝的名義,封他為安樂公,還把他的子孫和原來蜀漢的大臣五十多人封了侯。司馬昭這樣做,無非是為了籠絡人心,穩住對蜀漢地區的統治。但是在劉禪看來,卻是很大的恩典了。
有一次,司馬昭大擺酒宴,請劉禪和原來蜀漢的大臣參加。宴會中間,還特地叫了一班歌女演出蜀地的歌舞。
一些蜀漢的大臣看了這些歌舞,想起了亡國的痛苦,傷心得差點兒掉下眼淚。只有劉禪咧開嘴看得挺有勁,就像在他自己的宮裏一樣。
司馬昭觀察了他的神情,宴會後,對賈充説:“劉禪這個人沒有心肝到了這步田地,即使諸葛亮活到現在,恐怕也沒法使蜀漢維持下去,何況是姜維呢!”
過了幾天,司馬昭在接見劉禪的時候,問劉禪説:“您還想念蜀地嗎?”
劉禪樂呵呵地回答説:“這兒挺快活,我不想念蜀地了。”(“樂不思蜀”的成語就是這樣來的。) [1] 
郤正在旁邊聽了,覺得太不像話。回到劉禪的府裏,郤正説:“您不該這樣回答晉王(指司馬昭)。”
劉禪説:“依你的意思該怎麼説呢?”
郤正説:“以後如果晉王再問起您,您應該流着眼淚説:我祖上的墳墓都在蜀地,我心裏很難過,沒有一天不想那邊。這樣説,也許晉王還會放我們回去。”
劉禪點點頭説:“你説得很對,我記住就是了。”後來,司馬昭果然又問起劉禪,説:“我們這兒待您不錯,您還想念蜀地嗎?”
劉禪想起郤正的話,就把郤正教他的話原原本本背了一遍。他竭力裝出悲傷的樣子,但是擠不出眼淚,只好閉上眼睛。
司馬昭看了他這個模樣,心裏早明白了一大半,笑着説:“這話好像是郤正説的啊!”
劉禪吃驚地睜開眼睛,傻里傻氣地望着司馬昭説:“對,對,正是郤正教我的。”
司馬昭不由得笑了,左右侍從也忍不住笑出聲來。
司馬昭這才看清楚劉禪的確是個糊塗人,不會對自己造成威脅,就沒有想殺害他。

扶不起的阿斗人物分析

劉禪在人們的心目中成了庸主的典型。“扶不起的阿斗”成了對庸人的戲稱。事實果真如此嗎?在充滿着詭計與狡詐的三國鬥爭形勢之下,有時候聰明反被聰明誤,例如曹操,例如周瑜……我們常説大智若愚,這句話可以用在一直被我們小看的阿斗身上。 [2] 
劉禪,劉備之子,於劉備去世後繼位成為蜀國皇帝。諸葛亮等賢臣相繼去世後,蜀國逐漸衰敗。後魏國大舉伐蜀,劉禪投降。劉禪被俘虜到洛陽後,司馬昭為了籠絡人心,穩住對蜀漢地區的統治,用魏元帝的名義封他為安樂公,還把他的子孫和原來蜀漢的大臣五十多人封了侯。有一次,司馬昭大擺酒宴,請劉禪和原來蜀漢的大臣參加。宴會中間,還特地叫了一班歌女演出蜀地的歌舞。一些蜀漢的大臣看了這些歌舞,想起了亡國的痛苦,傷心得掉下了眼淚。只有劉禪看得喜笑顏開,就像在他自己的宮裏一樣。司馬昭觀察了他的神情,宴會後,對賈充説:“劉禪這個人沒有心肝到了這步田地,即使諸葛亮活到現在,恐怕也沒法使蜀漢維持下去,何況是姜維呢!”
過了幾天,司馬昭在接見劉禪的時候,問劉禪説:“您還想念蜀地嗎?”劉禪樂呵呵地回答説:“這兒挺快活,我不想念蜀地了。”(“此間樂,不思蜀”。“樂不思蜀”的成語就是這樣來的。)一直陪伴劉禪的大臣邵正在旁邊聽了,都覺得太不像話。但司馬昭認為自己看清了劉禪是個不求上進的人,不會對自己造成威脅,就沒有想殺害他。劉禪也因此在人們的心目中成了庸主的典型,“扶不起的阿斗”成了對庸人的戲稱。事實果真如此嗎?
一種觀點認為劉禪雖然不是一個聰明有為的君主,也不是一個完全懦弱無能的人,他起碼擁有中等的智慧,那一頂”扶不起來的阿斗”的帽子,實在應該給他摘掉。理由是:劉禪於公元223年登基,至公元263年降魏下台,稱帝在位41年,是在三國時期所有國君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在那種羣雄割據、兵連禍結的動亂年頭,能執政這麼久,沒有相當的才智是不行的。有人把劉禪安穩地做皇帝歸因於諸葛亮的輔佐。其實,諸葛亮死於公元234年,他死後,劉禪還做了29年的皇帝,很難説全是諸葛亮的輔佐之功的。
為了讓劉禪見多識廣,掌握治國本領,劉備讓其多學《申子》、《韓非子》、《管子》、《六韜》等書,並由諸葛亮親自抄寫這些書讓他讀;又令其拜伊籍為師學習《左傳》。不僅如此,還令其學武。《寰宇記》有記載:“射山,在成都縣北十五里,劉主禪學射於此。”對於劉禪的表現,諸葛亮是很滿意的。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説:“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這個敏字可説明阿斗並非愚蠢之人,不然諸葛亮豈不是有心諷刺了?《晉書·李密傳》中也記載,李密認為劉禪作為國君,可與春秋首霸齊桓公相比,齊桓公得管仲而成霸業,劉禪得諸葛亮而與強魏抗衡。
不僅如此,在北伐的問題上,劉禪的頭腦也非常清楚,諸葛亮急於北伐的時候,他規勸説:“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儘管諸葛亮置自己的規勸與不顧,但北伐決議一旦形成,劉禪還是全力支持諸葛亮的北伐。諸葛亮死後,劉禪馬上停止了空耗國力、勞民傷財的北伐。司馬懿率大軍征伐遼東公孫淵。劉禪唯恐蔣琬犯諸葛亮老毛病,專門下詔告誡蔣琬不要輕舉妄行,“須吳舉動,東西掎角,以乘其釁。”魏延造反,卻誣奏楊儀造反。劉禪聽完魏延表奏,馬上提出疑問,説:“魏延乃勇將,足可拒楊儀等眾,何故燒絕棧道?”魏延被殺後,劉禪也沒有對魏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為了防止權臣權力太重問題,劉禪以費禕為尚書令和大將軍,主管政務,以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軍事,兩人的權力相互交叉,相互牽制,但又各有側重。蔣琬死後,劉禪“乃自攝國事”,大權獨攬,徹底解決了蜀國多年“事無鉅細,鹹決於丞相”的政局。因此,從歷史的真相來看,劉禪絕不是個庸主。

扶不起的阿斗相關歇後語

歇後語
阿斗當皇帝——軟弱無能
阿斗當官——有名無實
阿斗的江山——白送
阿斗式的人物——沒能耐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