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戲子由

鎖定
《戲子由》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作。此詩開篇六句寫宛丘先生(即蘇軾弟弟蘇轍)學舍低陋,生活清苦。接着十句,承接上文的“先生不愧旁人羞”,稱讚蘇轍。再接十句自嘲,處處與上文被戲者蘇轍的情況相對照。最後四句充分發泄對達官貴人的鄙視憤懣之情。全詩運用對比手法,貌似戲謔卻深沉,是用喜劇的手法譜寫悲憤之曲,顯示了蘇詩“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的特色,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
作品名稱
戲子由
出    處
全宋詩
作    者
蘇軾
創作年代
北宋
創作時間
1071年
作品體裁
七言古詩

戲子由作品原文

戲子由
宛丘先生長如丘,宛丘學舍小如舟
常時低頭誦經史,忽然欠伸屋打頭
斜風吹帷雨注面,先生不愧旁人羞。
任從飽死笑方朔,肯為雨立求秦優
眼前勃溪何足道,處置六鑿須天遊
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
勸農冠蓋鬧如雲,送老齏鹽甘似蜜
門前萬事不掛眼,頭雖長低氣不屈。
餘杭別駕無功勞,畫堂五丈容旗旄
重樓跨空雨聲遠,屋多人少風騷騷。
平生所慚今不恥,坐對疲氓更鞭箠
道逢陽虎呼與言,心知其非口諾唯
居高忘下真何益,氣節消縮今無幾。
文章小技安足程,先生別駕舊齊名。
如今衰老俱無用,付與時人分重輕。 [1] 

戲子由註釋譯文

戲子由詞句註釋

⑴子由:即蘇軾弟弟蘇轍,字子由。
⑵宛丘:陳州的別稱。因為蘇轍任陳州州學教授,所以戲稱“宛丘先生”。這兩句言人長屋小,是誇張的説法。
⑶屋打頭:形容學舍不僅小,而且陋。
⑷東方朔:漢時人。《漢書·東方朔傳》載,東方朔對武帝説:“侏儒長三尺餘,奉一囊粟、錢二百四十。臣朔長九尺餘,亦奉一囊慄、錢二百四十。朱儒飽欲死;臣朔餓欲死。”東方朔這番話,是説身長九尺餘的大個子不能和身長僅三尺餘的小人同樣待遇。
⑸秦優:指秦始皇的歌童名叫旃的,是個侏儒。有一次,秦始皇在殿上擺酒宴,天下着雨,陛楯郎(殿前執楯的衞士)都被淋着,優旃憐憫他們,跟他們説好:等一會我呼喚,你們應諾,我便有辦法讓你們休息。“殿上上壽呼萬歲。優旃臨檻大呼曰:‘陛楯郎!’郎曰:‘諾。’優旃曰:‘汝雖長何益,幸雨立;我雖短也,幸休居!’於是始皇使陛楯者半相代”(《史記·滑稽列傳》)。
⑹勃溪:爭吵。六鑿:即六情:喜、怒、哀樂、愛、惡。《莊子·外物》:“心有天遊,室無空虛,則婦姑勃溪;心無天遊則六鑿相攘。”
⑺律:指法律;術:謂治術。這兩句詩是反語,剌當時朝廷重法輕儒。杜甫詩:“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蘇軾亦未嘗沒有此志,不過以為法律不足以致君堯舜。
⑻勸農:指朝廷派遣到各地視察農田、水利、賦税、勞役的官吏。“冠蓋如雲”語出《漢書》。冠蓋:官帽、車蓋之類,原是官吏們的服用;以後便藉此來指官吏。如雲:言其盛多。
⑼送老:猶如説養老。齏(jī),指醃菜,搗碎的姜、蒜、韭菜等。韓愈送窮文》:“太學四年,朝齏暮鹽。”極言學官生活之清苦。作者説“甘似蜜”,實有所剌,《烏台詩案》説“譏諷朝廷新差提舉官所至苛細生事,發摘官吏,惟學官無吏責,轍為學官,故有是句”。
⑽餘杭:即杭州。作者這時任杭州通判,故自稱“餘杭別駕”。
⑾旗旄(máo):亦作“旂旄”。犛牛尾於杆首的旌旗,軍將所建。此句言自己所居處富麗、寬大,儀仗盛陳,與“宛丘學舍小如舟”對照。以下諸句自嘲,亦處處與所戲者情況對照,一直到“氣節消縮今無幾”之對照“頭雖長低氣不屈”。
⑿疲氓:指貧困的百姓。鞭箠(chuí):兩者都是刑具,這裏泛指用刑。箠,短木棍,用棍子打,杖刑。這兩句是倒置的,意謂對貧困的人用刑,是平生所恥的事,卻不以為羞。
⒀陽虎:即陽貨,與孔子同時人,孔子所鄙視而不願意與之見面的人。蘇軾在這裏實有所指,據《烏台詩案》,是説張靚、俞希旦——他們正作監司官,蘇軾最不喜歡的人。
⒁諾唯:有時也作“唯諾”,都是應辭,只説“是、是”而不表示見。
⒂伎:同“妓”。揚雄説過:詩賦是“雕蟲小技,壯夫不為”;杜甫詩:“文章一小技,於道未為尊。”安足程:何足算,算得什麼。程,計算。
⒃衰老:憤慨語,這時作者三十六歲,他的弟弟三十三歲,正當壯年。 [2]  [3] 

戲子由白話譯文

宛丘先生的身高如山,學舍卻小如舟。
平常只能低頭誦讀詩書,偶爾伸個懶腰頭就能撞到屋頂。
學舍簡陋得避不了風雨,子由毫不在意,旁人卻感到羞慚。
他任由飽死的侏儒們恥笑,豈肯為免受雨淋而求人哀憐。
居處狹小難免家人爭吵,不必介意,重要的是善於處置襟懷情緒,能優遊於物外。
有些人讀書雖多但不懂法律,沒有本領致君於堯舜。
朝廷派往各地督察農田、水利、賦税的官吏紛紛不斷,子由對學官生活的清苦自甘如飴。
他不介意眼前眾多的名利紛爭,頭雖長低,志氣卻一直高昂。
我在杭州做官沒什麼功勞可言,但居所卻是寬敞豪華。
屋檐挨着屋檐聽不見下雨,屋多人少總感覺冷風颼颼。
朝廷的新政鹽法推行太急,我都無法面對這些貧困的農民,鞭打他們更加讓我覺得無地自容。
朝廷派來的監司官員好似陽虎,我不喜歡這些人,卻又不敢與他們爭議。
雖然坐了高位卻對不住百姓,連氣節都沒有了。
我和你的文章雖有聲名,但這些有什麼用呢。
如今都衰老了成了無用之人,只能任人評論。 [2] 

戲子由創作背景

這首《戲子由》詩,是蘇軾於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底在杭州所作。當時作者任杭州通判,他的弟弟蘇轍(字子由)任陳州(別名“宛丘”)學官(州學教授),作者作此詩以戲之。 [4] 

戲子由作品鑑賞

戲子由整體賞析

此詩開篇六句寫宛丘先生學舍低陋,生活清苦。這裏,“宛丘先生”兩句於誇張、對比之中突出學官人長屋小,“常時低頭”兩句以一細節續寫屋低,“斜風吹帷”一句形容屋陋。顯然,這幾句是戲謔之語,詩人以“宛丘先生”戲稱子由,以“長如丘”戲指子由身材高大,以“小如舟”與先生低頭誦經史,伸腰頭頂屋戲言宛丘學舍低小,以“斜風吹帷雨注面”戲説學舍屋陋,生活清苦。
宛丘先生學舍低陋,生活清苦,但他不以為恥。“任從飽死笑方朔”等十句,承接上文的“先生不愧旁人羞”,稱讚子由。“任從飽死笑方朔,肯為雨立求秦優”兩句運用兩個典故稱讚子由。前句典出《漢書·東方朔傳》:漢代的東方朔曾對武帝説侏儒身長三尺多,自己身高九尺多,可二者所享受的俸祿卻相同,所以“朱儒飽欲死,臣朔飢欲死”。後句典出《史記·滑稽列傳》:有一次,秦始皇在殿上擺酒宴,適逢天下雨,陛楯郎(殿前執楯的衞士)都被雨淋着。優旃同情他們,便在殿上上壽呼萬歲時向他們大呼:“汝雖長,何益!幸雨立。我雖短也,幸休居!”於是秦始皇令陛楯郎一半一半地輪流值勤。這裏,詩人以東方朔、陛楯郎比子由,以侏儒、秦優喻當時朝庭的寵臣,於戲謔之語中稱讚子由寧可過清苦的生活也不屈己求人的秉性。“眼前勃谿何足道?處置六鑿須天遊”兩句詩化用《莊子·外物篇》:“心有天遊,室無空虛,則婦姑勃谿;心無天遊,則六鑿相攘”之意,從而稱讚子由將眼前的困苦、糾紛置之度外的精神。“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兩句是反語,表面上説讀書萬卷而不讀法律,無治國之術讓國君成為堯舜那樣的聖君,其實是諷刺當時朝庭重法輕儒。這裏須説明的是,蘇軾並非沒有杜甫“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志向,只是他認為單憑法律不足以“致君堯舜”罷了。“勸農冠蓋鬧如雲,送老齏鹽甘似蜜”兩句,前句譏諷朝廷新差提舉官到處無事生非,發摘官吏,鬧得人心惶惶;後句稱讚子由在朝庭重法輕儒,新差提舉官到處鬧事,學官生活清苦之時,能甘守淡泊,以苦為甜。“門前萬事不掛眼,頭雖長低氣不屈”兩句,照應上文的“眼前”句與“學舍小如舟”,“低頭誦經史”,稱讚子由的為人:大有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與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之意。這兩句是對稱讚子由的上文之集中概括。
以上部分是“戲”子由,“餘杭”以下十句則自嘲,處處與上文被戲者子由的情況相對照。“餘杭”即杭州,詩人當時任杭州通判,因而自稱“餘杭別駕”。“餘杭別駕無功勞,畫堂五丈容旗旄”兩句,是詩人自嘲無功勞,而居處卻富麗寬敞,儀仗盛陳,與上文“宛丘學舍小如舟”相對照。
“平生所慚今不恥”等六句,主要寫詩人“居高志下”,“氣節消縮”。前四句具體寫,後兩句概括寫,是自嘲,更是書憤。這兩句分別與上文的“先生不愧旁人羞”和“門前萬事不掛眼”相對照。蘇軾用“陽虎”(即陽貨)借指他所鄙視又不能得罪的達官貴人。“道逢”兩句寫詩人路逢所鄙視而又不能得罪的達官貴人與自己打招呼、交談,明知其言論不對,卻只能連道“是、是”。“居高”兩句是詩人自嘲作高官而志氣卑下,氣節幾乎消縮殆盡,與上文“頭雖長低氣不屈”相對照。其實,蘇軾並非阿諛逢迎、卑躬屈膝之人,他耿直敢言,黑白分明,正如他自己在《論邊將隱匿敗亡憲司體量不實札子》中所説的“受性剛褊,黑白分明”。這裏,蘇軾把自己寫成“居高志下”、“氣節消縮”之人,旨在書憤,抒發他在政治上受排擠(在此之前,蘇氏兄弟因反對新法先後被貶為地方官)與對他所鄙視的達官貴人的憤懣之情。這種情感在詩的最後四句中得到了更為充分的發泄。寫作此詩時,詩人三十六歲,子由三十三歲,這正是他們才華橫溢、建功立業的黃金時期,詩中説“如今衰老俱無用”與“文章小伎安足程”都是反語,是憤慨之辭,頗具藝術感染力。當然,其間也流露了蘇軾當時在政治上保守落後的思想情緒,這也是不必“為賢者諱”的。
這首詩題為“戲子由”,通篇是戲謔之語,但其旨不在“戲”而在“贊”子由,贊子由的秉性為人,並自嘲書憤,與子由共勉。可以説,它貌似戲謔卻深沉,是用喜劇的手法譜寫悲憤之曲。它不似喜劇那樣逗人捧腹大笑,而給人以一種“含淚的笑”。這首詩較好地顯示了蘇詩“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的特色,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全詩以對比鮮明為突出特徵,即以相反的事,突出兄弟二人共同的不得志之情。 [4] 

戲子由名家點評

清·汪師韓《蘇詩選評箋釋》卷一:“文則跌宕昭彰,情則欷歔悒鬱。” [2] 
現代·陳邇冬蘇軾詩選》:“題目雖是説‘戲’,實是慰子由、表揚子由。後半作者自嘲,牢騷之言滿紙。末四句文章安足程,兩人俱無用,憤慨之極。” [1] 

戲子由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子。嘉祐進士。神宗時曾任祠部員外郎,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後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謫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潁州等,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北還後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時追諡文忠。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在政治上屬於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擅長行書、楷書,取法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蔡襄、黃庭堅、米芾並稱“宋四家”。能畫竹,學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高度評價“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造詣。詩文有《東坡七集》等。詞集有《東坡樂府》。 [5] 
參考資料
  • 1.    陳邇冬.蘇軾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54-56
  • 2.    夏 華等編譯.東坡集.瀋陽:萬卷出版公司,2020:135-137
  • 3.    陳邇冬.蘇東坡詩詞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17-19
  • 4.    曾棗莊 曾弢.蘇軾詩文詞選譯.南京:鳳凰出版社,2017:17-21
  • 5.    夏徵農 等.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