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戚林八音

鎖定
《戚林八音》是清乾隆十四年(1749 年)晉安將明代戚繼光屬下陳第所撰的《戚參軍八音字義便覽》和清初林碧山編撰的《太史林碧山先生珠玉同聲》彙集而成的。是反映福州話音韻系統的通俗讀物。
作品名稱
戚林八音
作    者
陳第,林碧山
創作年代
明清
文學體裁
韻書

戚林八音作者及源流

《戚參軍八音字義便覽》是福建第一本反映福州方言的韻書,相傳為明末戚繼光根據福州音所編著的。戚繼光(1528-1587) 是明朝抗倭名將。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定遠(今安徽定遠)人。嘉靖中,襲世職登州衞指揮僉事,以薦署都指揮僉事,備倭山東。未幾,改僉浙江都司,充參將,分部寧、紹、台三郡抗倭。數敗倭寇,號“戚家軍”。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 年),倭寇大舉犯福建,閩中告急,他奉命率軍往援,大敗倭軍,破其巢穴。翌年,任福州總兵,鎮福州。隆慶二年(公元1568 年)奉調北上,訓練邊兵。因此他在福州的時間不長,根本不可能精通音韻複雜的福州話,《戚參軍八音字義便覽》當然不是他親自編撰的。但為了讓士兵們儘快地學會福州話,可能是他命令屬下所編,而掛他的名字而巳。當時,戚繼光屬下有一位精通音韻的學者陳第(1541-1617), 福州府連江人,著有《毛詩古音考》、《屈宋古音義》、《讀詩拙言》等書,對後世之音韻研究頗有影響。《戚參軍八音字義便覽》可能出自陳第之手。 [1] 
其後有清康熙戊辰年(公元1688 年)進士林碧山改訂了《戚參軍八音字義便覽》,編為《太史林碧山先生珠玉同聲》一卷,署名閩中藤山陳他也人氏彙輯,梅谷林濤與羣氏校閲。 [1] 
清乾隆十四年(1749)上浣晉安題序的《戚林八音合訂》,將《戚參軍八音字義便覽》和《珠玉同聲》兩書合刻,今有學海堂木刻本和1912 年《民國適用改良戚林八音合訂》的石印本。其序曰:“戚公之八音,林公之字義二書……歷時久遠,傳寫滋誤,彼此分行,搏覓維艱,識者憾之。今特重加校正,匯成一集,俾得互參便閲,不至傷於脱略。”從此便有《戚林八音》之稱。此書每頁上半截為戚書,下半截為林書,相互比照,大同小異。《戚林八音》對閩、廣、台三省的影響很大,後代有不少人仿此而造作了一些反映當地方言韻書。 [1] 

戚林八音“八音”的含義

普通話只有四個聲調,即:陰平陽平上聲去聲,而《戚參軍八音字義便覽》和《太史林碧山珠玉同聲》所記錄的16世紀的福州話有八個聲調,即把平、上、去、入四聲各分陰陽,故稱“八音”。雖然二書記載的聲調均為八個,但在當時的福州話中已濁上變去,陽上無字,故實際只有七個調類,即:陰平、陽平、上聲、陰去、陽去、陰入、陽入。 [1] 

戚林八音韻母

《戚參軍八音字義便覽》用三十六字編成句子表示韻母:
春花香,秋山開。
嘉賓歡歌須金盃,
孤燈光輝燒銀釭。
之東郊,過西橋。
雞聲催初天,
奇梅歪遮溝。
其中“金”與“賓“、“梅”與“杯”、“遮”與“奇”同,所以實有三十三個韻母。

戚林八音聲母

其聲母也編成韻句:
其中前三句代表十五個聲類。
柳邊求氣低,
波他曾日時。
鶯蒙語出喜,
打掌與君知。

戚林八音聲調

其聲調分為八個,故書名為《八音》。
平 上 去 入
上:公 滾 貢 谷
下:羣 滾 郡 掘
此書把古代的平、上、去、入四聲皆分為上下(即陰陽),但上聲的上下是相同的,均為“滾”字,故實為七音。

戚林八音拼切方法

戚氏在《例言》中説明了拼切的方法,是先呼一韻母代表字,然後用各聲母代表字與這一韻母輪流拼讀。這也就是一般所謂“標射韻法”。正文中按韻分列,一韻之中,上方橫列聲母代表字,縱分八聲。上下聲與上上聲讀音相同,只列☉號。

戚林八音戚林八音歌

寶禪遺稿
福州民謠-戚林八音歌 福州民謠-戚林八音歌
《戚林八音》是記載福州方言語音系統並詮釋方言詞義的第一本古書,現尚未見到簡化字版本。作為福州話的工具書,在裏面可以找到每一個單字的讀音和釋義。然而要真正學會並熟練使用的年輕人不會很多,因為要背熟聲母韻母並拼切自如不是容易的一件事,尤其對不懂福州話的人更甚。
今有學海堂木刻本和民國元年(1912年)石印本。
五十年代曾在福州郊區,如馬尾、快安、朏頭一帶流唱過一首福州民謠-戚林八音歌,據説為寶禪女士創作。可一直未見到《福州民謠-戚林八音歌》全文。二00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在寶禪女士誕生百年之際,她的子女發現了《寶禪民謠》即《福州百首民謠》殘存遺稿,內有《福州民謠-戚林八音歌》,最近已由其子女編輯並在網上公開發表。
戚林八音歌》用通俗易懂的民歌方式,教你背熟聲母韻母及拼切方法,對正確運用《戚林八音》有很大幫助。
參考資料
  • 1.    馬重奇.閩台閩南方言韻書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