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我曾這樣寂寞生活

(2014年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鎖定
《我曾這樣寂寞生活》是胡桑翻譯,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文學詩歌詩集,作者是維斯拉瓦·辛波斯卡。
中文名
我曾這樣寂寞生活
作    者
維斯拉瓦·辛波斯卡
類    別
文學·詩歌
譯    者
胡桑
出版社
湖南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4年2月
頁    數
245 頁
定    價
30 元
開    本
880mm×1230mm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540465452 [1] 
副標題
辛波斯卡詩選2

我曾這樣寂寞生活內容簡介

《我曾這樣寂寞生活》是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詩人辛波斯卡繼《萬物靜默如謎》之後又一經典詩集。
在這本詩集中,詩人用機智、迷人的聲音與語調 ,訴説了對家人的懷念與讚美、對世間種種生活的愛、對消逝的時間與國度的迷戀、對日常和萬物的詩意描摹,隱隱折射出詩人內心的豐富世界和她的寂寞生活。
書中收錄《告別風景》、《事件的版本》、《從無饋贈》、《我致力於創造一個世界》、《在赫拉克利特的河中》、《時代之子》等80多首雋永的詩作,同時重譯了《萬物靜默如謎》中廣為流傳的《一見鍾情》、《種種可能》、《在一顆小星星下》等10餘首作品,可以在不同的譯文中窺見經典的韻味。 [2] 

我曾這樣寂寞生活作者介紹

維斯拉瓦·辛波斯卡(Wislawa Szymborska,1923—2012):1923年生於波蘭小鎮布寧。擅長以幽默、詩意的口吻描述嚴肅主題和日常事物,以詩歌回答生活。當代最為迷人的詩人之一,享有“詩界莫扎特”的美譽。
199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文學史上第三位獲獎 女詩人。
2001年成為美國文學藝術學院名譽會員,系美國授予傑出藝術家的最高榮譽。
2012年2月1日,於克拉科夫逝世。同年,《萬物靜默如謎》出版。 [2] 

我曾這樣寂寞生活譯者介紹

胡桑:詩人,評論家。同濟大學哲學博士。現居德國波恩,為波恩大學訪問學者。

我曾這樣寂寞生活內文選摘

金婚紀念日 [3] 
他們一定有過不同之處,
水與火,相互遠離,
在慾望中偷竊並贈予,
攻擊彼此的差異。
緊緊抱住,那麼久,
他們佔用、剝奪彼此,
即使只有空氣留在他們懷裏,
透明,如閃電之後。 [3] 
某一天,無須回答,他們就領會了彼此的問題。
某一夜,在黑暗中,他們透過
沉默的種類,猜測彼此的眼神。
性別消退,神秘潰散,
各種差異在雷同中遇見彼此。
一如所有的顏色在白色中變得一致。 [3] 
這兩人誰翻倍了,誰消失了?
誰以兩種笑容微笑?
誰的聲音形成了兩種音質?
誰以兩個腦袋點頭,又是誰同意?
誰的手勢將茶匙舉向兩人的唇邊?
誰剝奪了另一個人的生命?
誰活着,誰已死去,
纏繞於某人的掌紋中? [3] 
他們凝視彼此的眼睛,逐漸成了孿生子。
熟稔是最完美的母親——
不偏愛任何一個孩子,
幾乎不能記住誰是誰。
在這個節日,他們的金婚紀念日,
他們一起看見,一隻鴿子棲止於窗台。
[3] 

我曾這樣寂寞生活社會評價

譯序 | 碎語、奇蹟市場,或希望
文/胡桑
1
“我不想成為上帝或英雄。只是成為一棵樹,為歲月而生長,不傷害任何人。”這是波蘭詩人米沃什的詩句,用來總結米沃什的好友、另一位波蘭詩人辛波斯卡的一生極其貼切。八歲起,辛波斯卡隨父母遷居到波蘭南部古城克拉科夫,並在這裏居住了大半個世紀,直至生命的終點。她的家位於市中心,是一所兩室小屋。2012年2月1日深夜,辛波斯卡就在這所屋子裏安靜地閉上眼睛,她在沉睡中完成了八十八年的生命。這是從一次完整而靜謐的生命中延伸出來的死亡。她的窗外有一株白楊。我們可以想象,她每天走到窗口凝視樹木時的靜默神情: [4] 
生前栽於屋旁花園中的樹
仍在為他生長。
這句她參觀歌德故居後寫的詩,似乎是為自己寫的。辛波斯卡聲稱所有的寫作靈感來源於生活,來源於她生存其中的世界。她的詩行隨着世界的節奏而起伏。在具有輓歌性質的《植物的靜默》一詩中,她以謙遜的姿態與植物所代表的萬物交流,她自己則作為終有一死的侍奉者出現於詩中:
與你們的交談雖然必要但不可能。
那麼緊迫,卻被永遠擱置,
在這次倉促的人生中。
在她的詩中,我們能夠領受到世界的令人驚異之處、生活的苦難、人類的尊嚴和內在的束縛、承受世界的堅忍與真誠,以及地平線上隱忍的希望。
1996年10月7日,在波蘭《選舉報》記者安娜·魯德尼茨卡、塔杜施·內切克對她所做的訪談《我站在人們一邊》中,她説道,“世界從某種意義上來説,確實令人讚歎。”兩個月後,她站在諾貝爾文學獎領獎台上發表演説時,她一直在強調對於世界的“我不知道”的態度:“在詩歌語言中,每一個詞語都被權衡,絕無尋常或正常之物。沒有一塊石頭或一朵石頭之上的雲是尋常的。沒有一個白晝和白晝之後的夜晚是尋常的。總之,沒有一個存在,沒有任何人的存在是尋常的。”這是對世界的永恆的未完成狀態的尊重,也是人類希望的來源。 [5] 
作為二十世紀波蘭文壇上獨樹一幟的女詩人,辛波斯卡總是與傲慢和雄辯無緣,有時候,甚至會給人以柔弱的感覺。然而,在這柔弱之中,她傾注了對生活、對世界的最大限度的愛。她是備受苦難的二十世紀波蘭的女兒,但並不鍾情於政治,也不關注熱門的宏大主題。她專注於日常生活中微小的事物。米沃什在《論辛波斯卡》中曾説:“她在詩中是弱小的。她的詩只是一句碎語。”然而,她不是無聊生活的粉飾者、低級情感的推銷員。瑞典學院院士布里吉塔·特羅澤剋夫人的評價是,辛波斯卡“把詩歌當做生命的回答,當做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思想和責任的語言工作的方式”。她在柔弱的細節中發現奇蹟,堅持不懈地領悟生活和人性中最深刻的秘密、困境和希望。她為每一首詩賦予優美的形式、精確而又富於層次的內容,為此,瑞典學院贈予她一個稱號——詩界莫扎特。
瑞典學院為辛波斯卡撰寫的諾獎授獎辭是極其精確的:辛波斯卡的詩“通過精確的反諷將生物法則和歷史活動展示在人類現實的片段中”。反諷不是廉價的幽默,相反,她善於精妙的錯位、偶然和斷裂喚醒根植於我們內在的對世界的憂傷、鄉愁和依戀,在我們享受審美愉悦的時候令我們發出嘆息,隨後又引發我們讚美。 [5] 
2
1923年7月2日,辛波斯卡生於波茲南附近的小鎮布寧(現屬於庫爾尼克)。這座波蘭小鎮上有許多新哥特建築。她出生的房子是一所兩層樓的大房子,紅色屋頂,現在仍保存着,臨近一個狹長的湖泊。她的父親是小職員,1936年去世,當時辛波斯卡才十三歲。她還有一個比她大六歲的姐姐瑪麗亞·諾沃耶卡。她在詩中不太寫私人事務,家庭成員也極少出現於她的詩中。只有在《終於,記憶》一詩中,父母的形象隱約出現,然而是在一個夢中,“他們的臉龐如兩盞燈,在黃昏,發出幽暗的光。”《讚頌我姐姐》一詩中則出現了姐姐,一位從不寫詩、卻喜歡寄明信片的姐姐。我們對辛波斯卡的家庭幾乎一無所知,正如我們對她本人的生活所知甚少。她喜歡將作品推到前景,希望我們只閲讀她的作品,而她自己則藏身於作品背後,正如墨西哥詩人帕斯説的:“詩人沒有傳記,寫作才是他們的傳記。” [5] 
辛波斯卡的童年和少年並不安定。1926年,辛波斯卡一家移居波蘭小城託倫,她在那裏上小學。1931年,全家又移居克拉科夫,她在這裏上完小學後,進入一所修道院學校,並嘗試寫作。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戰突然降臨,辛波斯卡的生活秩序被打亂。戰爭期間,她只能在一所地下學校獲取畢業文憑。她寫下了一些詩歌,在某次搬家期間,她還寫了一個短篇小説,不過從未發表,以為這是一篇沒有什麼價值的作品。1943年,為躲避進入德國的勞動營,她在一家鐵路公司當職員。兩年後,她入讀克拉科夫的雅蓋隆大學,專業是波蘭語言文學,隨即轉入社會學。不過,這並不是一個具有前途的專業。戰後的波蘭迅速社會主義化,馬克思主義成為唯一合法的思想,社會學被認為是資產階級學科而正被取消。她只學習了一年社會學。她並不清閒,上學的同時,還在一個小編輯部做校對工作。
1945年3月14日,對辛波斯卡來説是個重要的日子,《波蘭日報》副刊《戰鬥》發表了她的處女作《我搜尋詞語》,她作為詩人的生涯以此為起點,雖然這中間似乎具有一種偶然性。她曾經在一個訪談中説過,如果最初發表的是小説,她也許會成為小説家。可是命運偏偏讓她成為了詩人。然而對偶然的忠誠才能成就命運,這也是辛波斯卡在詩中一再表現的主題。她在生活中也是這麼實踐的,她的一生是忠誠於詩歌的一生,當然,她真正忠誠的是生活。
當時,波蘭詩人亞當·符沃德克在《戰鬥》編輯部工作,他是一名已出版過十幾本詩集的詩人,負責聯繫辛波斯卡。符沃德克十分欣賞她的處女作,發現辛波斯卡讀的詩集那麼少,他驚訝得頭髮都豎起來了。小時候,辛波斯卡家裏只有卡斯普羅維奇、泰特馬耶爾的兩本小詩集。她對現代詩歌幾乎一無所知。出於偶然,同學送她一本戰爭前出版的布岑科夫斯基詩集,她在淪陷期讀了這本詩集,這也許是她接觸的僅有的先鋒派詩歌。而符沃德克藏書豐富,她經常去借書看。兩人迅速相戀,並於1948年結婚,不過,這段婚姻並不圓滿,只持續了六年。 [5] 
辛波斯卡的第二位丈夫科爾內爾·費利波維奇是一名作家,二戰期間曾參加地下抵抗運動,不久被關進德國集中營,戰後被解放回波蘭,隨後從事小説創作,出版過二十餘部小説,1990年去世。他在辛波斯卡的內心佔據着重要的位置。1993年的詩集《結束與開始》中充滿了她對丈夫的思念、對過往歲月的沉思、對命運的恐懼,以及由此而來的對生命的澄澈領悟。在其中一首《事件的版本》中,她寫道:
個體的命運
被賦予我們,為了審視:
多數命運被我們拒絕,
帶着恐懼與憂傷。
以及:
愛吸引着我們,
是的,但必須是
兑現承諾的愛。
他們通過這次婚姻兑現了愛情的承諾,也履行了在塵世的愛的義務。尤其是那首飽含深情的《一見鍾情》,更是由愛的激情進而深入了對命運和機遇的思考。這首詩廣為流傳,打動過不少讀者,包括波蘭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結束與開始》出版當年的聖誕節,基耶斯洛夫斯基在華沙街頭的一個書攤上無意中發現了這本詩集,本來想把詩集送給《三色》的譯者羅曼·格林,因為辛波斯卡是格林最喜歡的詩人。當他翻閲詩集時,讀到了《一見鍾情》,這首詩的主題與他正在拍攝的《三色》最後一部《紅》十分接近,於是他留下了這本詩集。 [5] 
辛波斯卡並非橫空出世的天才詩人,而是一名逐漸演變、豐富、深邃的詩人,寫詩對她來説是思考生命的最佳方式。她的詩就像樹木的年輪,經受着歲月的磨礪,生長出清晰的脈絡。1949年,當她試圖出版一部詩集時,由於已經社會主義化的波蘭審查制度而流產,因為它並不符合“社會主義的要求”。這部詩集中有這樣的詩句:
我們曾把世界弄得先後沒有秩序,
——它是那麼細小,兩隻手就能抓住它,
那麼平易,可以面帶微笑地將它描寫,
那麼普通,就像祈禱中的古老真理的回聲。[ 張振輝譯。]
這裏我們可以隱約發現辛波斯卡詩歌的胚芽。不過,她隨即遏止了這一胚芽的生長。1952年出版的第一部詩集《我們為此而活着》,主動與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意識形態要求保持一致。這本在藝術上並不成功的詩集,涉及蘇波友誼、戰後重建、帝國主義等宏大主題,裏面只有幾首愛情詩以低沉的語調透露着她未來詩歌的走向,大多數詩歌顯得空洞而虛假。這是一個完全令人感到陌生甚至有些厭惡的辛波斯卡。然而,這本詩集一出版就迅速引起評論界廣泛關注。同年,她加入了波蘭作家協會和統一工人黨。(1966年,因不滿將哲學家列舍克·科瓦科夫斯基開除,她宣佈脱離統一工人黨。)
1954年,她出版第二部詩集《向自己提問》,在這本集子裏,政治主題並未消失,卻有所削弱,高亢的詩歌中摻入了一些低語。比如《向自己提問》一詩,她通過一系列質疑開始自覺地搜尋並辨認出自己的聲音——對人性困境的敏感、對愛和真實的渴望和對沉默的敬意。在《被激怒的繆斯》一詩中,她寫下了這樣有力的句子:
是的,這平常的擔心
卻把我的喉嚨扼住了。
……
幸運的是我知道,
應該怎樣去對待這種沉默。
如果我甚至不敢
去觸及帶刺的玫瑰,
我又怎能容忍
雄壯的詩句向我尖叫?[ 林以亮譯。]
她也許意識到了自己的天賦並不適合於“雄壯的詩句”,而逐漸向“帶刺的玫瑰”傾斜,然而,對於二十世紀詩歌而言,辛波斯卡這一優雅的傾斜是多麼幸運。 [5] 
《我們為此而活着》和《向自己提問》兩部詩集後來基本被詩人否定,在以後的各種選本中,這兩本集子中只有零星的幾首詩入選。她以沉默的方式清理自己的過去。在雅蓋隆大學就讀期間,她開始接觸波蘭先鋒派作家,尤其是結識了詩人米沃什,在寫作上也受到了他影響。儘管如此,米沃什仍直言不諱:“我不喜歡她的早期作品,她經歷了斯大林主義階段。”不過,米沃什接着承認,“但(她的)每一部詩集都在變得更好。”1957年,《呼喚雪人》出版,這是一部標誌性的詩集,從此她自覺地擺脱了政治詩的僵化聲音,以柔韌而多層次的聲音進入她所擅長的自然、愛情、人性、存在等眾多主題。她的詩集不多,每本詩集一般也只有一二十首詩。她是少有的以少勝多的詩人,猶如一生只寫了一百多首詩的美國女詩人伊麗莎白·畢肖普
辛波斯卡的生活,則令人想起美國女詩人狄金森和德國詩人德羅斯特·許爾斯霍夫。她也是一名深居簡出的詩人,不喜歡出入公用場合,不喜歡接受採訪和詩歌朗誦(她有一首《怯場》表達的就是對公開朗誦詩歌的反感)。寧靜的克拉科夫古城是她生活的中心。1953年至1981年,她一直是克拉科夫《文學週刊》編輯,負責詩歌部,培養了大批年輕詩人。
她沒有生育。詩歌就是她的子女。她過着樸素甚至近似苦行的生活,尤其是在她丈夫去世後的晚年。她喜歡抽煙,喜歡鯡魚和伏特加。她不是一個熱衷於在生活上歷險的人。她身上並沒有多少波希米亞氣質。她的日常生活平淡無奇,這將為難任何試圖為她寫傳記的人。事實上,她拒絕別人為她寫傳記,她只希望人們能專心地去閲讀她的作品。她不願意成為明星,即使在獲得舉世矚目的諾貝爾文學獎之後。1996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十分特殊,這一年是化學家諾貝爾逝世一百週年。前一年的得主是愛爾蘭詩人西默斯·希尼,很多人沒有料到諾獎會連續兩年授予詩人。這一年的獎金是有史以來最高的,112萬美金。辛波斯卡難以避免地成為了媒體的焦點,在接受巴布里拉·文茨卜的採訪時,她還在談論這個問題:“我對我自己和我的生活並不感到滿意,至少是不滿意我的生活中的某些插曲。可這些純屬個人的私事,我不會公之於眾。這會使我內心受到損害。我只是嘗試——至少部分地——將我的某些人生經驗融入我的詩中,有時成功,有時不成功。可是,要把這些得失直接説出來,這不是我扮演的角色。我不是明星,明星才會和盤托出自己所有的浪漫故事。那是因為明星需要做廣告。我只希望我的詩會有人去讀,至於為自己做廣告,我是幹不出來的。”
閲讀佔據了辛波斯卡的大量時間,也呼應着了她平緩的生活節奏。1968年開始,她為《文學生活》“非強制閲讀”撰寫書評,與雅蓋沃大學文學教授馬強格輪流供稿。1981年,《文學生活》停刊,又為《選舉報》陸續寫過一些書評。她的書評行文不拘一格,隨着性情而展開,輕鬆幽默,短小精悍,深為波蘭讀者喜愛。撰寫書評對一個書蟲來説是正中下懷的美差。她是那麼熱愛閲讀,甚至説過:“我很老派,我認為閲讀是人類迄今發明的最榮耀的事。”她還是翻譯家,精通法語,翻譯過不少法語詩歌,包括波德萊爾的《惡之花》。在自己的詩中,她會偶爾摻入一些法語詞。她那簡短的諾貝爾獎授獎答謝辭是用法語演説的。
晚年,辛波斯卡每年秋天會住到克拉科夫城附近的山區扎科潘內。在這裏的作傢俱樂部二樓,她有一間屋子。扎科潘內以風景聞名於世,然而辛波斯卡追尋的是靜默的生活。她的屋裏沒有電話,甚至沒有浴室。她只在裏面與世無爭地修養、寫作,偶爾在山路上散步。這是她理想的創作環境。在迪恩·墨菲的訪談中,她説:“我無法想象詩人不去爭取安閒和平靜。不幸的是,詩歌並非誕生於喧鬧、人羣之中,也並非誕生於公共汽車上。所以,必須有四面牆,並且保證電話不會響起。這是寫作所需要的一切。”除了早年的動盪生活,辛波斯卡一生過着簡單而安靜的生活。在早年的《墓誌銘》裏,她就設想了自己樸素的一生。
3
波蘭詩人尤利楊·普日博希對辛波斯卡的評價很有趣:“她是個近視眼,也就是説,要在近處才能把一些小的事物看清楚,可是那些大的背景就看不清楚了。”辛波斯卡的詩都是對日常境遇、個體存在狀況的沉思、質詢、反諷或同情。她相信世界的真相不在遠方,就在每個人身上和他周圍的環境中。她崇尚微小的事物、具體的困惑、個體的境遇。《在一顆小星星下》幾乎是她的詩歌宣言:“我為小回答而向大問題道歉。”她選擇站在弱小的事物的一邊。在《無需標題》中她寫道:
當看見這些,我不再確信
重要的事物
比不重要的更為重要。
她重視詩歌寫作中的民主,極力為被忽視、被壓抑、被遺忘的事物增加砝碼。在訪談《我站在人們一邊》中,記者就這樣稱讚她:“你是唯一一位能夠將不重要的事情變成重要的事情的詩人。”的確,她擁有一種奇異的天賦,即經由對日常事物的沉思,精妙地揭示出人類的普遍命運。用她自己的詩句來説就是,通過一粒沙看世界。辛波斯卡雖然與米沃什、羅茲維克、齊別根紐·赫伯特貢布羅維奇同屬于波蘭戰後一代先鋒派詩人和作家羣,但相對於其他人,她的詩凝注於普通的人和事,其政治色彩和對重大歷史事件的關注被減弱到了很小的限度。辛波斯卡是真實世界的信仰者。《巨大的數字》是對以數字化為表徵的抽象世界的拒絕。《填寫履歷》更是這一主題上的傑作。她曾經回憶,八九歲時,她剛移居克拉科夫,和班上同學去參觀一個反酗酒的展覽會。然而,她對那些圖表和數字無動於衷,記得最清楚的卻是一塊牌子,上面每兩分鐘就亮一下紅燈,解説詞是:“每兩分鐘,世界上就有一個人死於酒精。”她的一位女同學用手錶測驗紅燈的準確性,並以優美的動作畫着十字,唸誦祝願死者安息的禱告。這一細節感動了辛波斯卡。正是與真理具有溝通能力的、令人驚異的微小事物將世界從平庸的抽象中拯救了出來,這是辛波斯卡寫詩的核心任務。她能夠通過對細節的敏感,記錄“日常的奇蹟”。她的許多詩都呈現了對平凡事物的驚異感,比如《奇異》《奇蹟市場》《一見鍾情》等。通過詩歌,辛波斯卡將世界呈現為一個“奇蹟市場”。她的詩是生動的劇場,人性和命運被暴露在燈光下。波蘭詩人斯坦尼斯瓦夫·巴蘭恰克這樣評論她的詩,它們“震動了許多讀者,使他們睜開眼睛看到了許多事情,同時她也讓他們把這些事情當成了戲劇表演。”她的詩試圖更新我們對尋常事物的認知,把我們對世界的感受推到臨界點。她的詩即使聚焦於某一場景,也會為之賦予各種夾層,為平庸的日常世界打開豐富的褶皺,比如《葬禮II》《特技表演者》《恐怖分子,他在注視》等。
請不要誤會,辛波斯卡並不是一位只會經營瑣事、熱衷表象、兜售廉價情緒的詩人。她書寫平凡且日常的事物,是為了防止個體的尊嚴受龐然大物(比如極權主義、消費主義)威脅。她寫過一首《烏托邦》,用以揭示龐然大物的謊言性質。她相信個體的救贖,而不是集體的解放。在文茨卜的訪談《我將自衞》中,她甚至對讀者閲讀她的環境提出了期待,她不喜歡讀者坐在大廳裏集體感受她的詩歌,而希望他們能在自己的家裏找到片刻的閒暇時間,隨意地翻開書本或雜誌,讀她的詩。她對具體世界的信仰是建立於布羅茨基所謂的兩個否定之上的:對語言大眾的否定,對引力法則的否定。她書寫日常而普通的事物卻拒絕平庸,書寫具體而真實的事物卻拒絕對重負的屈從。
辛波斯卡也不是原子論者。她渴望人類團結、友愛的能力。她曾説過,詩歌的職責就是將自己和人們溝通起來。在早年的詩歌《愛侶》中,她寫道:“我們同情那些並不相愛的人。”[ 林以亮譯。]她的詩歌才能體現在優異的反諷能力,在細小與偉大、短暫與永恆、切近與渺遠、偶然與必然的事物之間取得巧妙的溝通,使每一樣事物隨時可能走入另一個未知的空間。在一篇書評中,她寫過:“在那個時代的平凡與偉大之間得到真正的平衡。”這句話彷彿是她對自己寫作的總結。她的詩並不封閉,而是向生活開放,向每一個人開放。
現代主義詩歌在十九世紀誕生以來,一直有一個封閉性的神話,即詩歌必須自律、朝向自身。也許出於對馬拉美、瓦萊裏和維特根斯坦的誤讀,二十世紀產生了大量沉溺於語言遊戲的純詩主義者。對他們而言,詩歌不再是體驗生活、沉思命運的古老智慧,而成了言説自身、外在於生活危機的形而上之物。沒有任何一個世紀像二十世紀一樣,詩人們如此熱衷於談論詩歌形式自身的秘密,傾心於呈現一首詩成形的過程。更嚴重的是,這一情形經常發生於詩歌文本中而不只是在理論文章中。不過,由於特殊的歷史境遇,東歐很少產生純粹的形式主義詩人。在辛波斯卡的詩歌中,幾乎見不到關於詩歌自身的言説。在眾所周知的《種種可能》中,關於詩歌的詩句不是對形式主義的沉溺而只是對詩的守護:
我偏愛寫詩的荒謬
勝於不寫詩的荒謬。 [5] 
辛波斯卡看重的不是語言的無限,而是語言和交往的內在困境,如她在《巴別塔》中表達的。即使在少數幾首關於寫作的詩中,她也並未蜕變為形式主義者,比如《寫作的愉悦》,這首詩觸及了語言不可思議的力量,即便如此,她依然將寫作的愉悦視為“凡人之手的復仇”。她寫作,是為了讓每一個人在她的作品中辨認出他們自己,她為每一個渴望愛和自由的個體寫作。1996年11月14日,米沃什在《紐約書評》上發表了《論辛波斯卡》:“辛波斯卡的詩探索着私人境遇,然而有時相當具有普遍性,這樣,她才能避免獨白。……對於我而言,辛波斯卡首先是一名知覺詩人。這意味着她面向我們説話,與我們活在同一個時代,作為我們的一員,為她自己儲存私人事務,以一定的距離經營它們,而且,涉及每個人從自己的生活中得知的一切。”
辛波斯卡的詩歌並不鎖閉事物,而是從事物身上敲出可能性的裂隙。她出版於1972年的一本詩集,取名為《可能》。而在1986年的詩集中,又有一首詩叫做《種種可能》。相信可能,這與她對待現實的態度一致。她不沉溺於當下,而是希望在當下注入記憶與未來,從而打開當下現實的封閉性。“每個人都可能是自己時代的孩子,但這並不意味着在所有方面都必須是時代的孩子。也許我在某些方面屬於十九世紀,而在另一些方面又屬於二十一世紀。我之所以屬於下一個世紀,是因為我並不喜歡本世紀的所有事情。”在訪談《我站在人們一邊》中,她如是説。對她而言,可能性並非預示烏托邦性質的專制性未來,並不代表對待世界的相對主義態度,而是在人類認清了自己的必然束縛之後仍不懈求索而得到的自由,是召喚希望的入口。她相信個體的、日常而微弱的、對雄辯具有天然體抗力的聲音,是人類獲得自由的隱秘小徑,儘管它曲折而漫長。她在文茨卜的訪談中説過:“我覺得我只能拯救這個世界一個很小的部分。當然還有別的人,希望每個人都能夠拯救這麼一個很小的部分。” [5] 

我曾這樣寂寞生活目錄

輯一 | 在黃昏,我們點起燈
告別風景
金婚紀念日
寫自旅館
確信
底片
謝幕休息
歸鳥
喜劇的序幕
發現
星期天,與自己的心交談
記一次不存在的喜馬拉雅之旅
紀念
動作
輯二 | 世間的每一個人和我
種種可能
終於,記憶
讚頌我姐姐
喜劇演員
流浪漢
無題
歌謠
醉酒
花腔
我太近了……
笑聲
出生
養老院
冰結的動作
音樂大師
自殺者的房間
葬禮II
偉人故居
一見鍾情
墓誌銘
輯三 | 一粒沙看世界
驚異
在眾生中
生日
植物的靜默
恐龍骨架
從無饋贈
一粒沙看世界
洋葱
我致力於創造一個世界
輯四 | 靈魂樸素,如梅子的核
火車站
洞穴
從天而降
風景畫
π
托馬斯·曼
赫拉克利特的河中
畫像
分類廣告
任何事情都不可能發生兩次
故事梗概
輯五 | 別的房間,別的聲音
與死者密談
卡珊德拉的獨白
一幅中世紀微型畫
躲入方舟
在冥河上
羅得之妻
活着
拉撒路去散步
人口普查
在盛大的白晝
死者來信
影子
特洛伊城中的片刻
輯六 | 有些事發生時那麼寂靜
事件的版本
評一首尚未寫下的詩
雅斯沃附近的飢餓營
無辜
與孩子交談
自斷
讚美詩
談論死亡,不帶誇張
世紀的沒落
時代之子
酷刑
結束與開始
現實在要求
有些人
詞彙 [4] 
輯七 | 最遠處的燈已點亮
三個最奇怪的詞
小喜劇
也許這一切
戲法表演
悲哀的計算
現實世界
無需標題
考古學
錯誤的號碼
過剩
怯場
倉促的生活
在一顆小星星下
諾獎演説辭 | 詩人與世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