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2006年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鎖定
《愛》是2006年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法] 瑪格麗特·杜拉斯,譯者是王東亮。 [1] 
中文名
作    者
瑪格麗特·杜拉斯
譯    者
王東亮
出版時間
2006年5月
出版社
上海譯文出版社
頁    數
126 頁
ISBN
9787532739073
定    價
18 元
裝    幀
精裝
出品方
上海譯文新文本

內容簡介

《愛》是杜拉斯的代表作之一,在她的“印度系列”中,處在中間位置的一個重要環節,一邊連接着《勞兒之劫》和《副領事》兩部小説,另一邊連接着《印度之歌》、《恆河女》等幾部電影。作為小説《勞兒之劫》的續篇,《愛》又被杜拉斯改編為電影《恆河女》。
愛情和回憶之城薩塔拉,相遇的遊客彼此相認,回憶中激起了詩意與愛的慾望。 [1] 

作者簡介

瑪格麗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 1914-1996),法國當代最著名的女小説家、劇作家和電影藝術家。她於1914年4月4日出生在越南嘉定,父母都是小學教師。四歲時喪父,童年的苦難和母親的悲慘命運影響了她的一生。
杜拉斯以小説《厚顏無恥之輩》(1943)開始她的文學生涯。她的作品不僅內容豐富,體裁多樣,而且尤其注重文體,具有新穎獨特的風格。早期小説《抵擋太平洋的堤壩》(1950)充分反映了童年時代的貧困生活,還有不少作品也是以印度支那的社會現實為題材的。《直布羅陀海峽的水手》(1952)等作品充滿了鏡頭般的畫面和口語式的對話,因此不少都被改編成影片;後來的小説如《塔爾奎尼亞的小馬》(1953),《琴聲如訴》(1958),《洛爾·V.斯坦的迷醉》(1964)等則善於打破傳統的敍述模式,把虛構與現實融為一體,因而使她一度被認為是新小説派作家,其實她的小説只是在手法上與新小説類似,重視文體的詩意和音樂性,但在構思方面卻大不相同。她在作品中描繪貧富對立和人的慾望,是在以獨特的方式揭露社會現實。
杜拉斯在戲劇和電影方面同樣成就卓著,她分別在1965、1968和1984年出版了三部戲劇集,在1983年還獲得了法蘭西學院的戲劇大獎。作為法國重要的電影流派“左岸派”的成員,她不僅寫出了《廣島之戀》(1960)、《長別離》(1961)這樣出色的電影劇本,而且從1965年起親自擔任導演,從影片《印度之歌》(1974)開始,每年都有一兩部影片問世,而且有不少獲得了國際大獎。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