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情感)

鎖定
愛,是一種強烈的、積極的情感狀態和心理狀態。它代表着對人或事物有深切真摯的感情 [1]  ,是一種對人、事、物十分深刻的喜愛 [2]  。這種感情起源於人和人之間的親密關係或者人和事物之間的聯結,也可以起源於欽佩、慈悲或者共同的利益 [3]  。一般來説,愛會帶來温暖的吸引、強烈的熱情以及無私的付出。
愛一般存在於人際關係之中,可以顯現家庭成員之間、朋友之間或者伴侶之間 [4]  。人們在一段美好的關係中更容易體會到愛。也有不同的觀點認為,愛並不只是一種情感或者狀態,愛更是一種能力、一種行動,一種站在他人角度幫助人成長、感受美好的能力。人們往往會“尋找”真愛,其實愛並不是一個需要尋找的東西,而是一種需要練習的本領或藝術 [5] 
人們表達愛意的方式被劃分成了5種,處在長期親密關係中的兩人,需要找到彼此接受愛和表達愛的方式,才能達成舒適和平衡的關係。愛的五種語言分別是“肯定的言辭”“精心的時刻”“贈予禮物”“服務的行動”和“身體的接觸” [6] 
美好的愛能夠使個體收穫幸福和成長,處理愛的關係時也會遇到複雜的問題,如虐待行為、嫉妒與控制、高風險行為等。中國相關法律法規、政策文件、各部委相關教育文件對婚姻和家庭關係、兒童青少年身心安全與健康等均做出了相關指示。愛與親密關係也是全面性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聯合國《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指出,兒童青少年需要認識到愛的不同類型,學會用合適的方式表達喜歡和愛 [7] 
中文名
外文名
love
反義詞
恨、惡、憎、嗔、不喜歡
包    含
愛情友情親情博愛

目錄

  1. 1 愛的定義
  2. 哲學視角
  3. 心理學視角
  4. 宗教文化視角
  5. 文化名人視角
  6. 2 愛的起源
  7. 進化起源
  8. 發展心理學起源
  9. 文化和歷史起源
  10. 生理基礎
  11. 3 愛的常見類型
  12. 愛情(Eros)
  13. 友誼(Friendship)
  14. 親愛(Affection)
  15. 自愛(Self-love)
  16. 仁愛(Charity)
  17. 4 愛的功能
  18. 結合論(Loveas Union)
  1. 關注論(Love as Concern)
  2. 價值論(Loveas Valuing)
  3. 情感論(Loveas Emotion)
  4. 5 愛的表達
  5. 肯定的言辭
  6. 精心的時刻
  7. 贈予禮物
  8. 服務的行動
  9. 身體的接觸
  10. 6 愛的學習和練習
  11. 7 中國相關法律法規與政策文件
  12.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2020)
  13.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
  14.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1. 《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2021)
  2. 8 中國各部委相關教育類文件
  3. 《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
  4. 《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08)
  5. 《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
  6. 《普通高等學校健康教育指導綱要》
  7. 《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2019修訂)
  8. 《中國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釋義》
  9. 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
  10. 9 相關國際文件
  11. 《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
  1. 《消除對婦女的暴力行為宣言》
  2. 《北京宣言》(1995)
  3. 10 全面性教育中的相關教學內容
  4. 學習目標
  5. 核心概念1:關係
  6. 與愛有關的教育疑問
  7. 全面性教育中如何進行相關教育
  8. 11 相關文學影視作品
  9. 書籍
  10. 電影
  11. 12 典型案例

愛的定義

愛,是一種強烈的、積極的情感狀態和心理狀態。它代表着對人或事物有深切真摯的感情 [1]  ,這是一種對人、事、物十分深刻的喜愛 [2]  。這種感情起源於人和人之間的親密關係或者人和事物之間的聯結 [3]  ,也可以起源於欽佩、慈悲或者共同的利益 [3]  。一般來説,愛會帶來温暖的吸引、強烈的熱情以及無私的付出。
愛一般存在於人際關係之中,可以顯現家庭成員之間、朋友之間或者伴侶之間 [4]  。人們在一份美好的關係中更容易體會到愛。但是也有不同的觀點認為,愛並不只是一種情感或者狀態,愛更是一種能力、一種行動,一種站在他人角度幫助人成長、感受美好的能力。人們往往會“尋找”真愛,其實愛並不是一個需要尋找的東西,愛是一種需要練習的本領或者藝術 [5] 

哲學視角

愛的哲學是社會哲學和倫理學的一個領域,試圖解釋愛的本質。愛的哲學研究包括區分各種愛的類型,探討愛是否合理以及如何合理、愛的價值,以及愛對社會的影響等問題 [8] 
當代哲學對於“愛是什麼”有四種回答。
(1)愛是情感:這種情感代表着一種態度,既包含主體對愛的對象的一種評估,比如對方很優秀或者很美好,也包含主體的一種慾望和動機,比如希望和對方一起生活。作為一種情感的愛就是評估和欲求的綜合體 [8] 
(2)愛是身份上的認同:當愛一個對象時,人們對對方有一種身份上的認同,不再將對方看作一個孤立的個體,而將其與和自己視作一個整體。個體不僅要關心自己的幸福,也要關心對方的幸福。但這種愛容易讓人失去自我,可能剝奪個體的自主性 [8] 
(3)愛是對對方價值的承認:愛是對對方價值的認可,真誠地認為對方是有價值的、是好的 [8] 
(4)愛是關懷:愛的本質是一種對對方幸福的關懷,這裏的愛並不起源於身份上的認同,關懷指向對方的幸福,而不指向其他目的 [8] 

心理學視角

進化心理學試圖把愛當做一種生存工具。與其他哺乳動物相比,人類在最初生命階段的大部分時間都依賴父母的幫助。因此,愛被視為在這一較長時期內促進父母對兒童支持的一種機制,正是因為這種機制,可以讓人類的後代得到更加周全的保護,這種機制也會被進一步習得,被傳承下去。英國生物學家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Darwin)發現,與其他哺乳動物相比,人類的愛具有獨特的特徵,而被信任的愛是創造社會支持系統的一個主要因素。即正是因為有了愛,才有了社會支持系統,從而使人類物種得以發展和擴張 [9]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弗洛姆則認為,人最迫切的需要源自孤獨感,渴望擺脱地獄般的寂寞。而愛是人類的一種積極力量,是一種將人類與其同伴結合在一起的力量;愛會讓人克服寂寞感和孤獨感,但是愛允許人有自己的個性,允許人保持自己的完滿性。愛往往意味着一種給予的行為,除了給予,愛還往往包含着關心、責任感、尊敬和了解 [5] 

宗教文化視角

1.古希臘文化
古希臘人認為愛有七種狀態,分別為:
· 家庭之愛(Storge):也叫自然而然的感情,是與家人分享的愛;
· 友人之愛(Philia):與朋友分享的愛;
· 慾望之愛(Eros):關於性和性慾的一種愛;
· 無條件的愛(Agape):沒有條件的愛,或者是神聖的愛;
· 孩童之愛(Ludus):嬉戲玩耍的愛,也指幼稚的愛情;
· 夫妻之愛(Pragma):持久長期的愛,特指夫妻之間的愛;
· 自我之愛(Philautia):對自己的愛。
這七種愛的狀態會在不同的關係中出現,也會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出現 [10] 
2.儒家文化
儒家的一個核心概念是“仁”,對應的是“仁愛”。但是仁愛關注的是人與人關係中的責任、行為和態度是否妥當,而不是愛本身。在儒家的思想中,孝順、忠誠等品質都是人們表現出仁愛的行為 [11] 
3.基督教
基督教神學家認為上帝是愛的源泉,這反映在人類和他們自己的愛的關係中。一個人,以上帝的形象被創造,他本身就是愛,並且能夠實踐愛。其中愛分為兩種,分別是贈予之愛和需求之愛,在贈予之愛中,人們和上帝最為相似,但是在需求之愛中,人們對外有所求,這種愛最不像上帝 [12]  。基督教典籍《聖經:哥林多前書》中有對愛的詳細解釋: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先知講道之能、終必歸於無有;説方言之能、終必停止、知識也終必歸於無有 [13] 
4.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著作《愛的書信》把愛和對上帝的紀念相提並論。愛和記憶都有四個階段,分別是傾向(mayl)、慾望(iradat)、情感(mahabbat)和愛(ishq)。這四個階段引導愛人踏上一段旅程,通過這段旅程,個體對所愛的人的愛逐漸加強,直到他完全沉浸在所愛的人中,所愛的人成為他的一部分。類似地,一個“記憶者”(對上帝的記憶)也會經歷這些階段,直到上帝在他的心中佔據主導地位 [14] 

文化名人視角

1.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認為,愛情關注的不是被愛的那一方,而是付出愛的一方。想要領悟愛情,不是去探尋為什麼我們愛他/她,而是為什麼我們會去愛 [15] 
2.波伏娃
波伏娃從性別視角對女性之愛提出希冀。“有一天,女人或許可以用她的‘強’去愛,而不是用她的‘弱’去愛。不是逃避自我,而是找到自我。不是自我捨棄,而是自我肯定。那時,愛情對她和他將一樣,將變成生活的源泉,而不是致命的危險" [15] 
3.薩特
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認為,愛情是一種難以捉摸的佔有,它包括了被愛之人的自由與妥協。愛類似一杆極其精細微妙的天平,一絲多餘的佔有慾或一丁點的冷漠都可能破壞愛情的平衡。“所以情人想聽到誓言,卻又憎恨誓言”,薩特在《存在與虛無》中寫道,“他希望被另一個自由所愛,並要求這個自由不能過於自由。他希望另一個人的自由是下定決心成為愛情的,並且不能只在愛情冒險開始時這樣,必須要在每一刻都這樣。同時,他希望這種自由是能夠自我俘虜的,不管在瘋狂中,還是在美夢中,因為想要被俘虜,它能迴歸到本身。”説到底,情人真正想要的愛,是一種聽命於激情的同時又關注自我的自由 [15] 

愛的起源

進化起源

社會心理學認為,愛和愛情是一種生物性的驅使,因為人類是社會性動物,註定要和他人在一起。在人類進化歷程中,合作可以促進個體和種族的生存,因為單個的人類個體力量有限,集體行動卻可以讓人們成為頂級的狩獵和採集者,也可以讓人類成功抵禦其他的捕食者。越適應羣居的人,越能夠生存並且繁衍生息,所以人類從出生就攜帶了那些註定和他人產生聯繫的基因,這也是“愛”的進化起源 [16] 

發展心理學起源

人類在嬰兒期就逐漸表現出很多社會性反應,如愛、恐懼、憤怒等,最主要的社會性反應是“愛”。嬰兒期時,孩子對成年人的依賴增強了人類之間的關係,也成為愛的起源。嬰兒首先會產生對熟悉的面孔和聲音的偏好,當獲得父母的注意時,就會報以微笑;8個月的時候,嬰兒可以跟在父親或者母親後面爬行,如果和父母分離,就會哭鬧。社會依戀作為一個強大的生存推動力,讓嬰兒和父母保持親密的關係,這種依戀也會延續到未來成年期的關係中。有學者比較了親子關係、朋友關係、浪漫愛情等不同親密關係中的依戀和愛的特性,發現所有的愛和依戀中都有一些相同的元素:雙方的理解、提供和接受支持、重視並且享受與相愛的人在一起15

文化和歷史起源

在人類關於“愛”的早期文字記載中,流傳最廣的是《聖經》中的亞當和夏娃的故事。上帝用土創造了一個叫亞當的人,亞當生活在伊甸園中,無憂無慮,物資充足。為了消除亞當的孤單,上帝從他身上取下了一根骨頭,創造了一個女人,名叫夏娃,兩人自此便一起自由自在生活。上帝對二人只有一個限制,不準吃智慧樹的果實。可是兩人最終受到了引誘,違反了禁令,從智慧樹上獲取了知識,也認識到了愛,上帝於是把亞當和夏娃逐出了伊甸園。後來的學者認為,這個故事包含着關於“愛”的重要信息,它把“獲得知識”和“與上帝分離”這兩件事聯繫起來,只有當人把自己看作和世界互相分離的,認知才有可能發生,也就是説,一旦人們放棄了“和自然融為一體”的夢幻般的感受,人們的認知能力和愛的能力也就開始發展了 [17] 
在人類歷史上,有幾次重大的生活方式變化分別對“愛”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最開始的原始時代中,人類經常居住在洞穴或者野外,依賴自己的本能去獲取食物和生育後代。在這個階段,人類還沒有從自然中脱離出來,愛也沒有一個明確的對象。第一次重大變化是人類開始建立建築、移居室內,房屋開始讓人羣分散,並且遠離自然的棲息地,隨之而來的是人類社會的習俗和規範,人們視這些規範為至高無上的準則。此時,一個人的身份完全被社會傳統觀念所決定,並沒有留給“愛”的空間,此時科學也處在沒有成熟的時期。第二次重大變革中,人類傳承知識的方式從口耳相傳的社會規範和社會故事變成了哲學體系和宗教體系,此時“愛”也從幾乎完全無意識的、為了交配或者滿足社會規範而把人們拉到一起的力量,轉變成了人類自主追求的價值,人們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個體性,並且通過與他人建立愛的關係來適應自己與自然的分離。第三次重大變革發生在西方的工業革命時期,科學迅速發展,個人掌握的基本知識也迅速增長,人類對自然的控制能力快速提高。之前的社會結構也開始發生變化,女性成為了現代社會中的重要力量,“浪漫愛情”這種愛的形式,也成為了每個人都可以有的經歷。而愛也成了一種更為主動的關係形式,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16] 

生理基礎

愛的生理基礎由兩方面組成,即遺傳信息和神經系統。遺傳信息會控制最基礎的生理結構的設計和形成,其中也包括人類的神經系統。在神經科學和腦科學領域,愛和大腦有密切的關係,因為它被視為一種複雜的認知活動。神經元是組成大腦神經系統的基本單位,神經元之間通過電信號和化學信號傳遞信息,人們的各種認知行為過程都是由這些基本的信息傳遞過程組成的。而愛就是由記憶、感知覺、情緒等諸多認知過程共同組成的人類活動 [18] 

愛的常見類型

愛情(Eros)

愛情是受社會因素影響的生理、心理和主觀情感結合的複雜現象,不同時代、不同文化、不同學科和學者對愛情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定義 [19]  。愛情三角理論認為,愛情由親密、激情、承諾三個成分構成。多倫多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艾倫·李(John Alan Lee)以三原色形容愛情,認為愛情的三原色是激情、遊戲和友誼。人們會由於依戀類型、愛情信念觀、年齡和性別等個體差異而對愛情感受到不同的情感 [20]  。從“熱戀”到“內省”,愛情本身也可以劃分出不同的階段 [21] 
關於愛情從何而來,進化論、學習論、社會學論、精神性愛論、生化論、依附論等眾説紛紜 [22]  。生物學研究認為多巴胺、催產素等生物因子調控着愛情,尾狀核和殼核等涉及快樂和獎賞的腦區的激活與愛情的發生有關 [23]  。一些心理學家認為愛情的產生符合人的生存進化規律,即擁有這種感情的人類能獲得更多的温暖與保護,更好地生存下來 [24]  。也有心理學家認為愛情與人格的缺陷或完善有關 [25]  。愛情觀的跨文化研究則證實了集體主義文化與個人主義文化價值的差異會對親密關係的發展產生影響 [19] 

友誼(Friendship)

友誼或稱友愛,是人們獲得快樂和支持的重要來源。研究表明,36%的年輕人認為友誼是他們目前“最親近、最深刻、投入最多和最親密的”人際關係。47%的人認為愛情是他們最為重要的夥伴關係,而友誼是他們和其他人發生聯繫的重要方式。哪怕人們結婚之後,友誼仍然非常重要。心理學家通過大量研究發現,友誼之所以對於人類如此重要,是因為這是一種可以為人們提供“接納、支持、愉悦、關愛、瞭解和信任”的感情,友誼還包括“平等、真實和尊敬”等特徵 [19] 
針對這些特徵,有學者總結了友誼的三大要素,分別是“情感的”“共有的”和“社交的”。情感指的是個人思想和感情的分享,以及和親密、欣賞和愛(包括尊敬、熱情、關心和愛意等情感的表達)。除此之外,友誼關係中的朋友還可以提供鼓勵、情感支持和共情,這些要素可以鞏固個體的自我概念。共有方面指的是參與共同的活動、朋友彼此之間的類似之處等共有的生活。社交方面則意味着朋友往往是“娛樂、玩笑和消遣的源泉”。所以,關於友誼的一種定義是“一種自發的人際關係,通常表現出親密和扶助,雙方彼此欣賞,並且希望得到對方的陪伴” [19] 
友誼和婚姻也有一定的關聯,有學者發現,婚姻越健康,夫妻兩人之間的友誼越真實,雙方越不認為有必要尋找其他的親密關係。同時,這樣的夫妻也更有可能給對方自由,讓對方去發展其他的友誼,因為他們之間的友誼的深度讓彼此感到安全,可以信任。從另一方面講,有問題的婚姻——丈夫和妻子並不是好朋友的婚姻——可能難以用開放的態度對待忠誠,因為配偶之間很可能不是那麼相互信任 [16] 

親愛(Affection)

親愛,指親人之間的愛,是一種愛憐,特別常見於父母和子女之間的愛。親愛是一種建立在需求和贈予之上的本能,如果人們不去愛,那麼正常生活就會被影響,比如父母不對子女提供保護,良心就會受到譴責。這種愛的對象沒有明確的限制,但通常是熟悉的、有情感聯結的,愛會隨着時間日益增長,也可能與其他類型的愛逐漸融為一體 [12] 
心理學家弗洛姆特別提到“母親之愛”,母愛是無條件的,母親之所以愛新生兒,並不是因為她的孩子滿足了她的任何具體期望,僅僅因為嬰兒是她的孩子。每一個嬰兒都需要母親的無條件的愛以及生理和心理上的關心。弗洛姆認為,父母對子女的態度要符合子女自身的需要。嬰兒首先最需要母親的愛,而在6歲之後需要父親的愛、威信、指點和忠告。母親有職責給子女以生活中的安全感,而父親有職責教育和指導兒女怎樣為人處世,怎樣應對具體社會環境中所面臨的問題 [5] 

自愛(Self-love)

自愛,即是愛自己。在早期的西方思想中,自愛被認為是一種有害的東西,弗洛伊德則在心理分析理論中判定自愛和自戀沒有什麼區別。在弗洛伊德的假定中,愛人和自愛是互相排斥的,自愛越多,自私自利就越多,愛人就越少。後來,這種觀點受到了駁斥,因為一個人自私自利並不意味着對自己的真正的愛,反而這可能是由於缺乏真正的對自己的愛而造成的。人們發現,那些能愛別人的人,都會有一種自愛的態度。真正的愛是一種具有創造性的表現,對於“愛的對象”,它包含了關心、尊敬、責任感和了解。這是一種對所愛的人的成長和幸福的積極努力。而一個人自身,也可以成為愛的對象,對自身生活、幸福、成長和自由的肯定,與一個人的愛人能力有密切關係。如果一個人善於愛人,那麼他也愛自己,如果一個人僅僅是愛別人,那麼他根本不能愛別人 [5] 

仁愛(Charity)

仁愛精神,是中國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仁愛不僅是愛人,也指對萬物有仁愛之心、對自己有仁愛之心。中國文化中的仁愛,包含了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和人的身心之間的關係。在仁愛中,愛是核心,人們以愛為出發點,個體作為行為主體向外圍事物擴展,在愛自己的基礎上愛他人、愛萬物。愛自己主要體現在愛惜自己的身體和提高個人修養兩個方面。愛他人則是由自身擴展到自己身邊的人。仁愛的概念也不僅僅侷限在自身和身邊的人,對於儒者來説,仁愛還會以自己的家庭為起點,向外擴展到多個家庭,乃至整個社會,這也是儒家思想的理想人格的展現 [11] 
在西方文明中,也有相似的愛,即上帝之愛。上帝之愛,和信仰上帝一樣,是一種天人合一的感覺經驗。基督教思想認為神就是愛,神愛世人,只是為了愛,為了成全他人,神自己一無所需。神作為人的天性的創造主,在人的身上既根植了贈予之愛,也根植了需求之愛。在贈予之愛中,人天生就有神的形象,為所愛的對象謀好處。但是在需求之愛——也就是基於自己需求的愛中,卻和神沒有任何相似的地方 [12] 

愛的功能

結合論(Loveas Union)

結合論認為,愛包含了形成(或渴望形成)某種重要的結合,一個由兩個不同的人形成的“我們”。這種結合是一種出於關心的結合,在愛的結合之後,人們採取行動時就不僅僅為了自己,而是為了這種結合後的“我們”而採取行動。也有學者認為愛是人們之間的關心、關注、情感反應和行動的部分融合,通過愛,人們重新定義他們的身份以及和他人之間的關係,共同分享利益、角色和美德 [8] 

關注論(Love as Concern)

強烈關注論認為,人們之間的愛和利益有關。兩個人相愛,是因為人們想要獲益,人們相信對方有一些特徵可以讓自己獲益,所以才選擇去愛和建立關係。這個理論拒絕了結合論愛是“我們”的創造的觀點,認為愛在本質上是利己主義的,人們為了各自的利益才選擇去愛 [8] 

價值論(Loveas Valuing)

價值論認為,愛的產生和價值有關。愛從根本上來説是一種對所愛的人的價值的承認和迴應。美國學者J·戴維·韋勒曼(J. David Velleman)認為,愛是對人的尊嚴的迴應,人們原本傾向於進行自我保護,把自己封閉起來,對自己的價值進行自我承認。愛解除了這種防禦,這也是在愛的過程中人容易受到傷害的原因。因為愛和自我的價值產生了關係,並且引入了他人來進行評價 [8] 

情感論(Loveas Emotion)

很多理論認為愛只是一種情感,這種觀點認為,愛是對一個對象的特殊的評價性和動機性的反應,無論這種反應是已經發生的還是傾向性的,都包含了一系列的相關情感。無論是“愛”還是“恨”,都是一種原始的、積極的或者消極的情緒 [8] 

愛的表達

美國婚姻與關係顧問蓋瑞·查普曼(GaryChapman)博士在《愛的五種語言》中將人們表達愛意的方式劃分成了5種,處在長期親密關係中的兩個人,需要找到彼此接受愛和表達愛的方式,才能達成舒適和平衡的關係。這五種語言分別是“肯定的言辭”“精心的時刻”“贈予禮物”“服務的行動”和“身體的接觸” [6] 

肯定的言辭

愛的表達方式之一,是用語言給予對方肯定和贊同。好的肯定需要三個方面的努力:第一是讚賞,讚賞需要真誠和具體,而不是泛泛而談;第二是鼓勵,鼓勵需要同理心,從對方角度看待問題,瞭解對方認為什麼是重要的;第三是仁慈和謙和的話語,用合適的方式表達感情 [6] 

精心的時刻

精心時刻的中心思想是“在一起”。精心時刻的意義,並非是必須用所有的共處時間凝視着對方,而是兩人在一段時間內同心一起進行某些活動,並且給予對方全部的注意力。活動的內容和形式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花時間關注對方的情感,而活動只是創造這種機會的工具 [6] 

贈予禮物

在重要的節日裏贈給對方禮物也是一種表達愛的方式,和其他表達不同的是,這是一種實物和視覺型的表達,對方會更在意這個禮物是否精緻,以及是否用心 [6] 

服務的行動

所謂“服務的行動”,是指做對方想讓我們做的事。個體應設法在替對方服務的過程中,讓對方獲得積極的情緒,並且表達對對方的愛。一些常見的行動包括:做一頓飯、把餐具擺在桌上、洗碗和替孩子換尿布等。這些服務都需要調動自己的思想、計劃、時間、努力以及精力 [6] 

身體的接觸

身體的接觸是溝通情感的一種方式,也是溝通婚姻之愛的一種有力工具。牽手、擁抱、親吻以及性行為,都是個體與配偶溝通的重要方式。對於一些人來説,身體的接觸是他們最喜歡的愛的語言 [6] 

愛的學習和練習

愛並不是一種天賦,而是一種能力、一種藝術,並沒有從出生就懂得如何去愛的人,所有的人都需要通過學習、練習和思考,來掌握如何去愛。良好的家庭和成長環境會促進一個人對愛的學習,但這不意味着沒有好的環境就無法學習愛,一個沒有良好原生家庭的人,也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來獲得愛的能力。弗洛姆認為愛是一門藝術,如果我們想要學會如何愛,就要以學習其它藝術的方法來進行,比如音樂、繪畫、木工以及醫學或者工程等藝術。而學會一門藝術的過程可以簡單分為兩個部分,首先是理論的掌握,其次是實踐的掌握 [5] 
要學習如何去愛,首先需要了解愛的意義。愛首先是給予,給予最重要的意義並不在於物質方面,而在於人性方面,指的是把自己身上存在的東西給予別人,把自己的快樂、興趣、同情心、諒解、知識、幽默和憂愁等給予他人。在給予中,人們不知不覺地使別人身上的某些特質得到新生,這種新生的東西又給自己帶來了新的希望。愛也包含了關心,其中最明顯的就是母親對孩子的愛,給孩子餵奶、擦洗,給予其身體上的温暖和無微不至的關懷。如果缺少主動的關心,就沒有愛。愛同樣意味着責任感,人們會像對自己負責一樣對他人負責。愛也意味着尊敬,如果沒有尊敬,愛會退化為一種支配和佔有。尊敬並不是畏懼,而是能夠客觀地觀察一個人並且意識到這個人的獨特個性。尊敬還意味着讓對方任其天性地自由成長和順利發展,以及關心對方的成長和發展。愛的實踐也有一些基本要求。首先,愛需要有“約束感(Discipline)”。如果生活沒有約束感,就會變得鬆弛散漫、毫無秩序和缺少專注。專注感,則是掌握愛的藝術的另一個必要條件。需要學會對自己所做的每件事情全神貫注,此時此刻的活動,應該是唯一重要的活動,在與人交往、釋放愛意的過程中,專注十分重要。第三個因素是忍耐性。如果人們只想追求快速的成果,就無法掌握一門藝術。最後一個重要因素是對愛的藝術的高度關注。需要意識到愛的重要性,將其放到生命中的重要地位,逐漸實踐約束感、專注感和忍耐性,才能更好地學會如何去愛 [5] 

中國相關法律法規與政策文件

愛是公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相關法律法規對涉及愛情和親密關係的內容有諸多規定。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2020)規定了中國公民在婚姻和家庭中的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2016)保障中國公民在家庭中的人權不受暴力侵害;《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2020修訂)規定學校、幼兒園應當對未成年人開展適合其年齡的性教育;《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2021)也強調性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重要意義。具體內容如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2020)

第一千零四十一條
婚姻家庭受國家保護。
實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
保護婦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的合法權益。
第一千零四十二條
禁止包辦、買賣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為。禁止借婚姻索取財物。
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
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員間的虐待和遺棄。
第一千零四十三條
家庭應當樹立優良家風,弘揚家庭美德,重視家庭文明建設。
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互相關愛;家庭成員應當敬老愛幼,互相幫助,維護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關係。
第一千零四十五條
親屬包括配偶、血親和姻親。
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為近親屬。
配偶、父母、子女和其他共同生活的近親屬為家庭成員。
第一千零四十六條結婚應當男女雙方完全自願,禁止任何一方對另一方加以強迫,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加以干涉 [26]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

第二條
本法所稱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員之間以毆打、捆綁、殘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經常性謾罵、恐嚇等方式實施的身體、精神等侵害行為。
第三條
家庭成員之間應當互相幫助,互相關愛,和睦相處,履行家庭義務 [27]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第四十條
學校、幼兒園應當建立預防性侵害、性騷擾未成年人工作制度。對性侵害、性騷擾未成年人等違法犯罪行為,學校、幼兒園不得隱瞞,應當及時向公安機關、教育行政部門報告,並配合相關部門依法處理。學校、幼兒園應當對未成年人開展適合其年齡的性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防範性侵害、性騷擾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對遭受性侵害、性騷擾的未成年人,學校、幼兒園應當及時採取相關的保護措施 [28] 

《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2021)

第四十二條
學校要樹立以生命關懷為核心的教育理念,利用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環境保護教育、健康教育、禁毒和預防艾滋病教育等專題教育,引導學生熱愛生命、尊重生命;要有針對性地開展青春期教育、性教育,使學生了解生理健康知識,提高防範性侵害、性騷擾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 [29] 

中國各部委相關教育類文件

中國教育部門針對大中小學階段的愛與親密關係的相關教育規定主要出現在公共安全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中,《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2007),《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08),《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普通高等學校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7),《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2019修訂)等文件從心理健康以及性與生殖健康等方面予以指導,《中國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釋義》(2018)強調了性教育的重要意義。具體內容如下:

《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

小學4­~6年級
模塊二:預防和應對公共衞生事故
初步瞭解青春期發育基礎知識,形成明確的性別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
初中年級
模塊六:預防和應對影響學生安全的其他事件
學會克服青春期的煩惱,逐步學會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緒,抑制自己的衝動行為。
高中年級
模塊二:預防和應對公共衞生事故
學習健康的異性交往方式,學會用恰當的方法保護自己,預防性侵害。當遭到性騷擾時,要用法律保護自己 [30] 

《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08)

水平四(初中階段)
生長髮育與青春期保健
青春期心理發育的特點和變化規律,正確對待青春期心理變化。
心理健康
建立自我認同,客觀認識和對待自己;認識和異性交往的原則。
水平五(高中階段)
心理健康
人際交往中的原則和方法,做到主動、誠懇、公平、謙虛、寬厚地與人交往 [31] 

《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

心理健康
瞭解性成熟的心理特徵;
認識自己的性心理變化 [32] 

《普通高等學校健康教育指導綱要》

性與生殖健康
友誼、愛情、婚戀、家庭與倫理道德;
優生優育與適宜有效的避孕方法;
無保護性行為對生殖健康的影響;預防性侵害的方法和技能 [33] 

《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2019修訂)

12~15歲兒童的家庭教育  
對兒童進行性教育
開展科學的性心理輔導,對兒童進行與異性交往的指導 [34] 
構建良好的親子關係
指導家長與兒童平等相處,理解兒童自主願望,保護兒童隱私權;
學會傾聽兒童的意見和感受,學會尊重、欣賞、認同和分享兒童的想法;
學會運用民主、寬容的語言和態度對待兒童,促進良性親子溝通 [34]  。  
15~18歲兒童的家庭教育  
提高兒童交往合作能力
指導家長根據該年齡段兒童個性特點,引導兒童積極開展社交活動和正常的異性交往;以性道德、性責任、性健康、預防和拒絕不安全性行為為重點,開展性教育;
對有戀愛行為的兒童,給予正確引導;
鼓勵兒童在集體生活中鍛鍊自己,學會與人相處,體驗與人合作的快樂;
幫助兒童學會寬容待人,正確對待友誼;
瞭解校園欺凌行為的性質、特點及家校合作的基本處理方法 [34]  。 
培養兒童的責任意識
指導家長通過召開家庭會議等形式,與兒童平等、開放地討論家庭事務,共同分擔家庭的責任和義務,培養兒童的家庭責任感;引導兒童樹立社會責任感,正確處理個人與自我、與他人、與社會的關係,勇於承擔責任 [34] 

《中國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釋義》

掌握正確的生殖與性健康知識,避免過早發生性行為,預防艾滋病等性傳播疾病
接受和參與全面性教育,可提升青少年對性與生殖健康的認知水平,提升保護自身、尊重他人身心健康的責任意識 [35] 

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

高中階段
生長髮育與青春期保健
理解性、愛情和婚姻的關係,瞭解婚姻和生育相關知識及法律法規,能夠有效預防和應對性騷擾與性侵害 [36] 
心理健康
瞭解社交與心理健康的關係,提高健康的異性交往能力 [36] 

相關國際文件

一些國際文件從人權的角度呼籲世界各國重視和維護人們在愛和親密關係中的平等權利,促進性別平等,保障人權。《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The Convention on the Elimination of All Forms of Discriminationagainst Women)(1979)、《消除對婦女的暴力行為宣言》(The Declaration on the Elimination of Violence Against Women)(1994)、《北京宣言》(Beijing Declaration)(1995)和《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行動綱領》(Programme of Actionfor The Fourth World Conference on Women)(1995)均從男女平等的角度確保女性在親密關係中能夠與男性擁有平等的權利。具體內容如下:

《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

第十六條
1.締約各國應採取一切適當措施,消除在有關婚姻和家庭關係的一切事項上對婦女的歧視,並特別應保證她們在男女平等的基礎上:
(a)有相同的締婚權利;
(b)有相同的自由選擇配偶和非經本人自由表示,完全同意不締婚約的權利;
(c)在婚姻存續期間以及解除婚姻關係時,有相同的權利和義務;
(d)不論婚姻狀況如何,在有關子女的事務上,作為父母親有相同的權利和義務。但在任何情形下,均應以子女的利益為重;
(e)夫妻有相同的個人權利,包括選擇姓氏、專業和職業的權利;(g)配偶雙方在財產的所有、取得、經營、管理、享有、處置方面,不論是無償的或是收取價值酬報的,都具有相同的權利 [37] 

《消除對婦女的暴力行為宣言》

第一條
“對婦女的暴力行為”一詞係指對婦女造成或可能造成身心方面或性方面的傷害或痛苦的任何基於性別的暴力行為,包括威脅進行這類行為、強迫或任意剝奪自由,而不論其發生在公共生活還是私人生活中。
第四條
各國應譴責對婦女的暴力行為,不應以任何習俗、傳統或宗教考慮為由逃避其對消除這種暴力行為的義務 [38] 

《北京宣言》(1995)

第十五條
平等權利、機會和取得資源的能力,男女平等分擔家庭責任和他們和諧的夥伴關係,對他們及其家庭的福祉以及對鞏固民主是至關重要的 [39] 

全面性教育中的相關教學內容

學習目標

正確認識愛,學會建立健康平等的親密關係對兒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尤為重要。愛與親密關係是全面性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在聯合國《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中,與“愛”相關的學習目標主要出現在核心概念1“關係”下的第2個主題“友誼、愛及戀愛關係”和第4個主題“長期承諾與子女養育”中,內容貫穿5~8歲、9~12歲、12~15歲、15~18歲以上四個年齡段,具體學習目標如下 [7] 

核心概念1:關係

主題2:友誼、愛及戀愛關係
學習目標(5~8歲)
要點:友誼有很多種類型
學習者將能夠:
►定義什麼是朋友(知識);
►珍惜友誼(態度);
►認識到社會性別、殘障或一個人的健康狀況並不影響此成為朋友(態度);
►發展豐富多樣的友誼(技能)。
要點:友誼建立在信任、分享、尊重、同理心和團結的基礎之上
學習者將能夠:
►描述友誼包含的關鍵要素(例如信任、分享、尊重、支持、同理心和團結)(知識);
►主動建立基於上述關鍵要素的友誼(態度);
►展示朋友之間的信任、尊重、理解和分享(技能)。
要點:人際關係中包含着多種不同類型的愛(例如朋友之間的愛、父母之間的愛、戀人之間的愛),表達愛的方式也多種多樣
學習者將能夠:
►識別愛的不同類型以及表達方式(知識);
►認識到愛可以通過多種的方式表達(態度);
►在友誼中表達友愛(技能)。
要點: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是不健康的
學習者將能夠:
►列舉健康關係和不健康關係的特點(知識);
►定義恰當的身體接觸和不恰當的身體接觸(知識);
►認識到友誼可能是健康或不健康的(態度);
►建立並保持健康的友誼(技能) [7] 
學習目標(9~12歲)
要點:友誼和愛能夠讓人建立良好的自我感覺
學習者將能夠:
►列舉友誼和愛的益處(知識);
►認識到友誼和愛能夠讓人感覺良好(態度);
►運用使他人感覺良好的方式表達友誼和愛(技能)。
要點:青少年與兒童表達友誼和愛的表達方式有所不同
學習者將能夠:
►描述隨着成長,對他人表達友誼和愛的方式的變化(知識);
►認識到向他人表達友誼和愛的方式多種多樣(態度);
►反思隨着年齡的增長,向他人表達友誼和愛的方式是如何變化的(技能)。
要點:人際關係中的不平等會給人際關係帶來消極影響
學習者將能夠:
►探索人際關係中的不平等(例如社會性別、年齡、經濟地位或權力的差異)將如何影響人際關係(知識);
►分析人與人之間角色的平等如何促進健康的人際關係(知識);
►認識到人際關係中的平等是健康人際關係的一部分(態度);
►在人際關係中扮演平等的角色(技能) [7] 
學習目標(12~15歲)
要點:朋友之間可能會相互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
學習者將能夠:
►比較朋友之間如何相互產生積極和消極影響(知識);
►認識到朋友會對個體的行為產生積極和消極影響(態度);
►展示如何避免受到朋友的消極影響(技能)。
要點:人與人之間存在不同類型的關係
學習者將能夠:
►識別不同類型的關係(知識);
►區分愛、友誼、迷戀和性吸引所產生的不同情感(知識);
►討論親近的人際關係有時是如何轉變為性關係的(技能);
►展示在不同類型的關係中的情感管理方法(技能)。
要點:不平等地位和權力的差異(由於社會性別、年齡、經濟、社交或健康狀況等原因)會嚴重影響戀愛關係
學習者將能夠:
►分析不平等地位和權力的差異如何對戀愛關係產生消極影響(知識);
►回憶社會性別規範和社會性別刻板印象如何影響戀愛關係(知識);
►認識到關係中的不平等和權力的差異可能是有害的(態度);
►對人際關係中的不平等和權力不平衡提出質疑(技能) [7] 
學習目標(15~18歲以上)
要點: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會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喜歡和愛
學習者將能夠:
►描述在健康的性關係中表達喜愛的一系列方法(知識);
►認識到性行為並不是表達愛的必要方式(態度);
►運用合適的方式表達喜歡和愛(技能) [7] 
主題4:長期承諾及子女養育學習目標(5~8歲)
要點:家庭結構和婚姻概念有許多種類
學習者將能夠:
►描述“家庭”和“婚姻”的概念(知識);
►列舉不同的婚姻方式(例如,自由婚姻或包辦婚姻)(知識);
►回憶一些婚姻關係會因分居、離婚或者死亡而結束(知識);
►認同儘管人們在家庭結構和婚姻方式上可能存在差異,但這些都是有價值的(態度) [7] 
學習目標(12~15歲)
要點:婚姻和長期承諾伴隨着許多責任
學習者將能夠:
►總結婚姻和長期承諾需要承擔的關鍵責任(知識);
►回憶成功的婚姻和長期承諾的關鍵特徵(知識);
►認同愛、寬容、平等和尊重對於實現婚姻和長期承諾的重要性(態度) [7] 
主題4:長期承諾及子女養育
學習目標(5~8歲)
要點:家庭結構和婚姻概念有許多種類
學習者將能夠:
►描述“家庭”和“婚姻”的概念(知識);
►列舉不同的婚姻方式(例如,自由婚姻或包辦婚姻)(知識);
►回憶一些婚姻關係會因分居、離婚或者死亡而結束(知識);
►認同儘管人們在家庭結構和婚姻方式上可能存在差異,但這些都是有價值的(態度) [7] 
學習目標(12~15歲)
要點:婚姻和長期承諾伴隨着許多責任
學習者將能夠:
►總結婚姻和長期承諾需要承擔的關鍵責任(知識);
►回憶成功的婚姻和長期承諾的關鍵特徵(知識);
►認同愛、寬容、平等和尊重對於實現婚姻和長期承諾的重要性(態度) [7] 

與愛有關的教育疑問

如何解決親密關係中的摩擦或爭執?
在親密關係中,人們極有可能用批評、指責、比較和辱罵等語言去表達自己未被滿足的需求。這些暴力語言忽視了人的感受和需要,導致彼此的傷害和疏遠。此時,選擇“非暴力溝通”來轉化個體的談話和聆聽方式,使個體既能誠實和清晰地表達自己,又能尊重和傾聽他人,建立與對方的聯結 [40] 
“非暴力溝通”包含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首先觀察對方而不是評判對方,不強迫他人按照我們的期待生活,慎用帶有價值評判的話語。其次,清楚地表達當下的感受。再次,辨識自己的需要。需要是指維持生命、滋養幸福快樂的資源,而情緒是我們知道自己的需要是否被滿足的窗口。最後,請求對方的幫助,並給予反饋 [40] 
只有男性和女性之間才有愛情嗎?同性戀是病嗎?
生活中,大多數人都是異性戀,但人類的性傾向是多元的,除了異性戀,還存在同性戀和雙性戀等,並非只有男女之間才存在愛情。長期以來,同性戀等性少數羣體飽受社會隔離和社會排斥的困擾,實際上各種性傾向都是正常的,每個人都有愛與被愛的需要,也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都應該得到尊重 [7]  。同性戀不是病。隨着同性戀運動的蓬勃發展,同性戀的去罪化和去病化在20世紀中後期有了較大進步。1973年,美國把同性戀從精神疾病診斷標準中剔除;1990年,世界衞生組織的疾病分類將“同性戀”從編號為《ICD-10》的國際疾病分類標準中徹底移除,並且指出同性戀本身並不是一種疾病。2001年,中國把同性戀從精神疾病診斷標準中剔除。同性戀在中國不是罪,1997年,“流氓罪”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去除 [41]  。目前,世界上全國性或區域性立法執行廣義上同性婚姻的國家或地區共43個,如荷蘭 [42]  、比利時 [43]  、西班牙 [44]  等。目前中國台灣也已承認同性婚姻合法 [45] 
如果孩子對這一話題產生疑問,父母需要客觀地告訴孩子,你正處於或者即將處於對性傾向的探索過程,隨着你一點點的長大,你會慢慢發現什麼是友誼、什麼是愛情。父母需要理解、接納、陪伴和愛一個“真實”的孩子。告訴異性戀孩子:生活中有人和你的性傾向不一樣,但是你們都一樣可以擁有美好的明天;告訴同性戀孩子:人的價值不由性傾向決定,每一種性傾向都是正常的和平等的,爸爸媽媽永遠愛你。
青春期的愛是“真正的愛情”嗎?“早戀”必須禁止嗎?
當青少年的這段關係本身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包含親密、激情或承諾的愛情元素時,我們很難説出“真正的愛情”與之的特定界限或區別。即使青少年對於愛情還沒有足夠的經驗和體會,我們也要尊重他們的情感發展,尊重他們的感覺和對於情感的探索。“明令禁止”青春期戀愛,一味專制打壓的方式未必能產生好的效果,甚至使學生的戀情從公開轉入“地下”,作為孩子的教育者、監護人失掉了知情和獲得孩子信任的機會。
父母在面對處於青春期戀愛中的孩子時,需要傳達積極、正面的思想,讓他們認識到愛情中的美好品質,切勿一味消極壓制,打破他們對於愛情的美好向往。青少年處於從兒童到成年人的過渡時期,更容易關注異性,注重穿着打扮,在意異性對自己的看法。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現象,我們需要讓孩子認識到這一點。當孩子能夠直面這一份內心的悸動,它很可能成為自我發展和完善的激勵因素。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或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學會關心、學會表達、學會完善自我,這些都是追求愛情的重要品質。
同時,父母也要幫助孩子看清青春期愛情的風險性因素所在。處於青春發育期的孩子身心尚未成熟,其戀愛往往表現出不穩定性高和週期短等特點。由此引發的暗戀、失戀或戀愛中的矛盾成為情緒問題的根源,進而影響學習、生活和身心健康。對此,教育者需要教育孩子在遭遇愛情煩惱時,學會接納自己的情緒,學會自我調節(如找到消極事件的積極意義、轉移注意力、合理宣泄等),向家人、老師或者同伴傾訴等。也需要教會孩子自我保護,包括教會學生生理衞生、自我保健和避孕等知識;培養學生交流、協商和做負責任決定等能力 [46] 
為什麼遭遇了親密伴侶暴力的受害者不離開施暴者?
1.性別規範的影響。女性在成長過程中受到傳統性別規範的影響,例如女性就是要温柔、體貼、順從、不要有主動性和攻擊性,在遇到親密伴侶暴力時女性會被期待要顧全大局,要給對方面子,最好原諒對方。這使得處於婚姻和家庭中的女性受制於“好老婆”“好媳婦”和“好母親”的角色,為了家庭責任選擇留下,或是在施暴者的保證下誤認為暴力會終止。在戀愛關係中,女性通常會反省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而導致了暴力傷害,認為忍讓可以使得事情有所改變,但結果只是讓暴力傷害更加嚴重。
2.害怕離開後的後果。施暴者會以各種方式威脅和恐嚇受害者如果離開自己將會遭到更大的報復。比如利用小孩、曝光親密的照片或是傷害寵物等行為。一些受害者還會擔心離開後的經濟、住宿和就業問題。
3.無助感。受害者長期遭受暴力導致其無法相信自己的能力,自尊感極低。在被支配和控制的情況中,受害者會逐漸習得無助的感覺,失去自己對生活的主宰和決定權,因此無法決定離開。受害者為了活下去,會與施暴者發展出一套生存規則,產生一種病態的依附關係,沒有勇氣走出去。無論如何,離開的決定並不容易,需要極大的勇氣。因此,如果身邊有人遭遇了家暴,不應隨意地評價和指責受害者,“離婚不就行了?”“你怎麼還不離開他?”“都這樣了你還不離婚?”更不應一味勸其忍耐,而應努力傾聽,並提供諮詢和幫助的渠道 [47] 

全面性教育中如何進行相關教育

幼兒園性教育中的相關教學內容
北京師範大學劉文利教授主編的《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全9冊)中,《彩虹心情》《我愛我家》中都涉及愛相關的教育內容 [48] 
《彩虹心情》一冊主要幫助幼兒初步認識情感和情緒,使他們在親密關係中能夠感知並應對緊張、失望和嫉妒這幾種情緒帶給自己的感覺。同時幼兒也將學會理解和接納他人對於自己的愛的表達,並對他人傳達給自己的關愛表示感謝 [49] 
《我愛我家》一冊主要幫助幼兒理解家人之間相互關心和共同協作的方式。同時幼兒還將學會在親密關係中對愛進行表達,並對家庭成員傳達給自己的愛表示感謝 [50]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插圖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插圖
小學性教育中的相關教學內容
小學的性教育不單純侷限於感知自己的情感和情緒並維持和諧的人際關係。除了親情、友情和師生情這些原有情感關係的變化之外,青春期的特殊性之一在於性萌動給很多孩子帶來新的關係話題,那就是青春期的愛情以及對於未來親密關係的認知。
在劉文利主編的讀本中,“友誼、愛情與人際關係”這一主題目標下包含“能夠給朋友下定義”“能夠確認處理各種人際關係所需的技能”兩個學習目標,細化之後的要點如“朋友有很多種(如好朋友和壞朋友、男朋友和女朋友)”“友誼建立在信任、分享、同情和團結基礎之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中包含多種不同類型的愛,表達愛的方式有很多種”“殘障或健康狀況不是建立友誼和人際關係或表達愛的障礙”“表達友誼與愛可以有不同方式”“性別角色會影響人際關係”“性別平等是更加健康的人際關係的一部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是不健康的”“虐待關係是一種不健康的關係”等。
三年級“家庭與朋友”單元“結婚與離婚”主題中,通過“結婚是兩個人親密關係的確立”“離婚是兩個人親密關係的解除”“父母離婚了,孩子怎麼辦”三個知識點的學習,學生能夠了解無論選擇結婚還是選擇不結婚,都是個人的權利,都應受到尊重;能夠理解父母離婚會讓人感到難過,但也許是新生活的開始;能夠相信父母依然愛着自己,自己也依然愛着父母。
四年級“青春期性萌動”主題中,通過“什麼是青春期性萌動”“青春期性萌動的表現”“正確對待青春期性萌動”三個知識點的學習,學生能夠理解青春期生理變化是青春期性萌動的基礎;能夠理解青春期性萌動是青少年成長所要經歷的正常的、美好的情感體驗;能夠掌握調節青春期性萌動期間調節複雜情緒的能力。
五年級“青春期的愛情”主題中,通過“青春期的情感”“愛情是美好的情感”“戀愛需要學習”三個知識點的學習,學生能夠了解青春期的情感是純真的、美好的、甜蜜的、易變的;理解為什麼愛情是美好的情感;懂得戀愛也是需要學習的,學會表達愛、尊重愛、保護愛。
初中性教育中的相關教學內容
初中階段的性教育會結合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進一步深入講解“愛”這一話題。青春期戀愛將作為重要話題,放在“浪漫關係”“性決策”“性的生命週期”等話題中進行探討。在此基礎上,初中生會對人與人之間存在不同類型的關係、同伴會影響性決策和性行為、婚姻和長期承諾伴隨着許多責任、親密伴侶暴力是對人權的侵犯等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思考,並且掌握更多愛、關心與尊重的能力 [51] 

相關文學影視作品

書籍

《紅樓夢》(清)【中國】
《飄》(1936)【美國】

電影

《飲食男女》(1994)【中國台灣
《怦然心動》(2010)【美國】
《泰坦尼克號》(1997)【美國】

典型案例

1965年,藏族小夥次旺俊美和北京姑娘張廷芳考進了北京師範大學。兩年後,兩人相識。1971年,次旺俊美向張廷芳表白。次旺俊美的善良和才華,讓張廷芳決定和他攜手一生。婚後,他們主動寫申請,要求去西藏工作。兩人也有了一個共同的目標:獻身西藏教育事業。到西藏後,她和丈夫被分配到西藏自治區師範學校當老師。他們還編寫了一套漢語拼音、漢文、藏文三對照的《漢語文》教材,幫助藏族學生提高漢語水平。
1983年,他們參與籌建青藏高原上的第一所大學——西藏大學。當時40歲的次旺俊美擔任了第一任校長,張廷芳擔任語文系主持工作的副主任。兩人整天廢寢忘食地工作。1992年,次旺俊美又被調到陝西咸陽的西藏民族學院擔任院長。兩人這一分開,就是6年。青藏鐵路通車後,他們曾約定,等退休了,坐着火車重新走一次當年進藏的路線。他們還有好些願望:一起看遍北京城,一起去一次海南……只是,這些願望最終變成了遺憾。
2013年10月,次旺俊美和張廷芳終於有了屬於兩個人的時間。沒想到的是,2014年初,次旺俊美被查出癌症晚期,年末他便離開了人世。次旺俊美去世後,張廷芳一直下不了決心坐火車重走進藏路。2020年9月,她從青海西寧出發,坐上火車去西藏拉薩,了卻塵封已久的心願 [52] 
從次旺俊美和張廷芳的愛情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親密關係是分階段、可轉化、需經營、多方面和多元豐富的。我們可以在深入的親密關係中更好地認識自己,完善自己;變得更有活力和創造性。在親密關係中兩個人相互尊重、權利平等、共享相同的價值觀和目標是非常重要的 [53] 
參考資料
  • 1.    新華辭書社. 新華字典.第10版[M]. 商務印書館, 2004.
  • 2.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M]. OxfordUniversity Press, USA, 2010.
  • 3.    Dictionary M W. Merriam-webster[J]. On-lineat http://www. mw. com/home. htm, 2002, 14.
  • 4.    What is Love[EB/OL]. 2020-7-14https://theconversation.com/what-is-love-139212
  • 5.    艾裏希·弗洛姆. 愛的藝術[M]. 京華出版社, 2006.
  • 6.    蓋瑞·查普曼. 愛的五種語言[M].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0.
  • 7.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M]. 巴黎: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8: 37-113
  • 8.    Laurie T, Stark H. LOVE’S LESSONS: intimacy, pedagogy and politicalcommunity[J]. Angelaki, 2017, 22(4): 69-79.
  • 9.    Loye D. Darwin’s lost theory of love[J]. A Healing Vision for theNew Century. San Jose, 2000.
  • 10.    Nygren A . Agape and eros. 1953.
  • 11.    範瑞靜. 儒家仁愛思想及其當代價值研究[D]. 北方工業大學, 2019.
  • 12.    劉易斯. 四種愛[M].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
  • 13.    AMERICAN BIBLE SOCIETY. Holy Bible : Containing the Old and NewTestaments : King James Version.[M]. New York: American Bible Society, 2010.
  • 14.    Virani S. The Dear One of Nasaf:'Azīz Nasafī's “Epistle onLove”[J]. Iran and the Caucasus, 2009, 13(2): 311-317.
  • 15.    Lancelin A, Lemonnier M. Les philosophes et l'amour: aimer deSocrate à Simone de Beauvoir[M]. Plon, 2008.
  • 16.    Myers D G, Sahajpal P, Behera P. Social psychology[M]. McGraw HillEducation (India) Private Limited, 2016.
  • 17.    龐思奮翟鵬霄. 愛靈魂自我教程, 愛・性・婚姻與友誼[M].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0.
  • 18.    Lewis T, Amini F, Lannon R. A general theory of love[M]. Vintage,2001.
  • 19.    劉聰穎, 鄒泓. 國外愛情觀研究綜述[J]. 國外社會科學, 2009(6):102-107.
  • 20.    羅蘭·米勒,丹尼爾·珀爾曼. 親密關係[M]. 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1:240-265.
  • 21.    克里斯多福·孟. 親密關係[M]. 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 2015.
  • 22.    大衞·諾克斯,卡洛琳·沙赫特著;金梓等譯. 情愛關係中的選擇——婚姻家庭社會學入門(第9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 23.    Bartels A , Zeki S .The neural basis of romantic love[J]. NeuroReport, 2000, 11(17):3829.
  • 24.    武青慧. 關於愛情維度和形成機制的理論綜述[J]. 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 2013, 10(3):92-95.
  • 25.    林豔豔, 李朝旭. 心理學領域中的愛情理論述要[J].贛南師範學院學報, 2006(01):40-44.
  • 26.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J].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報, 2020(S01):177.
  • 27.    新華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主席令第三十七號)[EB/OL].2015-12-28[2020-11-15].http://www.gov.cn/zhengce/2015-12/28/content_5029898.htm
  • 28.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2020修訂)[Z]. 2020-10-17.
  • 29.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2106/t20210601_534640.html
  • 30.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Z]. 2007-02-07.
  • 3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Z]. 2008-12-01.
  • 3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 [Z]. 2017.
  • 3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普通高等學校健康教育指導綱要. [Z]. 2017.
  • 34.    全國婦聯, 教育部等. 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修訂)[Z]. 2019.
  • 35.    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 中國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釋義[Z]. 2018-09-25.
  • 36.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進中小學課程教材目標內容及學科覆蓋建議[Z]. 2021.
  • 37.    聯合國. 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EB/OL]. [2020-11-22]. https://www.un.org/zh/documents/treaty/files/A-RES-34-180.shtml
  • 38.    聯合國. 消除對婦女的暴力行為宣言[EB/OL]. [2020-11-22].https://www.un.org/zh/documents/treaty/files/A-RES-48-104.shtml
  • 39.    聯合國. 北京宣言和行動綱要[EB/OL]. 1995-09-04. [2020-11-22].https://www.un.org/womenwatch/daw/beijing/pdf/BDPfA%20C.pdf
  • 40.    馬歇爾·盧森堡. 非暴力溝通[M]. 北京: 華夏出版社, 2016.
  • 41.    愛與生命. “同性戀是心理障礙”?[EB/OL]. (2021-02-27)[2021-05-12]. https://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fe67b47a878c150206e992c5
  • 42.    Gay Marriage GoesDutch [EB/OL] [2001-4-1]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128181758/http://www.cbsnews.com/news/gay-marriage-goes-dutch/
  • 43.    比利時允許同性戀結婚[EB/OL][2002-11-30]http://news.sohu.com/96/66/news204646696.shtml
  • 44.    Spain approvesliberal gay marriage law [EB/OL] [2005-7-1]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1228054409/http://www.sptimes.com/2005/07/01/Worldandnation/Spain_approves_libera.shtml
  • 45.    同婚專法亞洲第一 立院三讀通過 [EB/OL] [2019-5-17]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905175004.aspx
  • 46.    肖瑤,劉文利.全面性教育中的愛情教育[J].江蘇教育,2018(72):46-47+49.
  • 47.    徐明徽, 屠丹丹. 馮媛:女性為何很難從家暴中掙脱出來?因為她們得不到幫助[EB/OL]. 2019-11-28[2020-11-22].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5080109
  • 48.    劉文利主編.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全9冊)[M]. 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8.
  • 49.    劉文利主編.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之彩虹心情[M]. 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8.
  • 50.    劉文利主編.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之我愛我家 [M]. 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8.
  • 51.    劉文利主編. 珍愛生命——初中生性健康教育讀本(全6冊)[M]. 未出版.
  • 52.    人民日報, 2013. 神仙愛情!“當代文成公主”的故事……[EB/OL](2013)[2021–02–28].https://mp.weixin.qq.com/s/fQoBQUYbBvbbSp7xtoFSGw.
  • 53.    蘆鳴祺、劉文利, 2018. 中學性教育中的“愛情”教育 ——記一堂生動的性教育課“聊聊愛情”[EB/OL](2018)[2021–02–28].https://mp.weixin.qq.com/s/xBfNho9-0Rhyz-R9bWDHuQ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