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愛宕號重巡洋艦

鎖定
愛宕是二戰期間日本海軍重巡洋艦。高雄級2號艦。於吳海軍工廠建造。艦名來自京都府愛宕山,亦繼承自上一代在未完成就被迫停工的天城級戰列巡洋艦3號艦。在日本海軍中為第3艘使用該名稱的艦艇。 [1] 
由於在建造期間突然趕工,所以竣工日期比1號艦的“高雄”早。因此高雄級重巡洋艦亦被稱為愛宕級 [1] 
中文名
愛宕號重巡洋艦
外文名
アタゴ
Atago
艦    種
重巡洋艦
艦名出處
山嶽名
艦    級
高雄級(2號艦)
製造廠
吳海軍工廠
動    工
1927年4月28日
下    水
1930年6月16日
服    役
1932年3月30日
結    局
1944年10月23日被擊沉
除    籍
1944年12月20日
所屬國家
日本

愛宕號重巡洋艦發展歷史

“愛宕”在初代艦長佐田健一大佐的指揮下於昭和7年(1932年)3月30日開始服役。4月16日在犬養毅首相為首的政府高官乘坐下於東京灣上巡航。同年12月,由第2代艦長高橋伊望大佐的指揮下編入第2艦隊第4戰隊。 [2] 
1933年(昭和8年)8月26日在橫濱近海舉行的特別大演習內的觀艦式中,作為昭和天皇所乘坐的戰列艦“比睿”的供奉艦參列。 [2] 
1936年(昭和11年)10月在昭和天皇乘坐下,在江田島入港,並行幸兵學校。
1938年(昭和13年)4月進行近代化改裝,並在翌年(1939年)10月完工。1941年(昭和16年)10月取代“摩耶”成為第2艦隊(近藤信竹中將)旗艦。根據中島親孝第二艦隊通信參謀所言,本來打算以“高雄”作為旗艦,但因一些事故而改為“愛宕”。11月29日,從吳出港,12月2日到達台灣馬公。12月4日,“愛宕”帶領同級艦“高雄”、戰列艦“金剛”、“榛名”出港。此為就準備日美開戰而進行的配置。 [1] 
在東南亞的行動
網遊《戰艦世界》中的愛宕 網遊《戰艦世界》中的愛宕
“愛宕”於12月8日在南方海上迎接開戰。對日軍來説,當時最大的威脅來自以新加坡作為根據地、隸屬英國Z艦隊的戰列艦“威爾士親王”號及戰列巡洋艦“反擊”號,但該威脅在12月9日的馬來亞海戰中被清除。11日,進入金蘭灣港口,並與馬來亞部隊(旗艦鳥海)匯合。14日,從金蘭灣出港。其後,對馬來亞作戰及蘭印作戰(荷蘭東印度羣島戰役)進行支援。
1942年(昭和17年)2月25日,從西里伯斯島史特林灣出港,取道翁拜海峽進入薩武海,後到達印度洋。3月2日下午10時22分,於巴厘島南方與重巡洋艦“高雄”共同擊沉了美軍驅逐艦“皮斯伯裏”號(USS Pillsbury, DD-227),期間發射了54發20釐米炮彈、15發12.7釐米高角炮炮彈。不過“愛宕”將“皮斯伯裏”號誤認為擁有相似艦形的輕巡洋艦“馬布爾黑德”號。而乘組員在戰時日記中記錄為“奧馬哈型輕巡洋艦(オマハ型軽巡洋艦、即奧馬哈級輕巡洋艦)”。3月3日,與重巡“摩耶”、驅逐艦“野分”及“嵐”匯合。4日,聯合“高雄”、“摩耶”及第4驅逐隊的“嵐”、“野分”在芝拉扎附近向盟軍船團進行攻擊,擊沉給油船“弗朗科裏”號、補給艦“安慶”號及1艘掃雷艇,另外俘獲了2艘屬於荷蘭的貨船,並擊沉為兩船護航的澳大利亞小型護航艦“雅拉”號。 [3] 
3月20日,進入加里曼丹島打拉根。23日,進入馬薩克灣。其後途經新加坡,於4月3日到達馬來亞半島西岸的檳城。在錫蘭海海戰中沒有直接與英軍交戰,而在南安達曼羣島周邊從事搜索英軍艦隊的任務。4月10日,進入金蘭灣。其後,從開戰以來一直在東南亞東奔西走的“愛宕”被暫時解除了前線任務,返回了日本。 [4] 
“愛宕”在東京灣對面的橫須賀港下錨。4月18日由美軍轟炸機B-25所執行的杜立特空襲中橫須賀受到轟炸,不過“愛宕”並沒有成為目標。在空襲結束後,“愛宕”立即出動搜尋美軍特遣艦隊,但未能搜尋到美軍艦隊。在中途島戰役中作為中途島攻略部隊(第二艦隊)的護衞艦參與作戰,途經塞班島後進入中途島近海。6月4日受到美軍轟炸機的攻擊但沒有受到任何損害。5日,在收到南雲機動部隊全滅的消息後奉命撤退並改變航向。途中,與受到美軍航空攻擊而嚴重損毀的重巡洋艦“最上”匯合。6月14日,在經歷十七日的航行後回到吳。 [4] 
在所羅門羣島的行動
進行近代化改裝後的“愛宕”。於昭和14年(1939年)11月 進行近代化改裝後的“愛宕”。於昭和14年(1939年)11月
8月上旬,美軍在瓜達爾卡納爾島及圖拉吉島登陸,隨即開始了瓜達卡納爾島戰役。8月11日,“愛宕”與戰列艦“陸奧”共同從桂島錨地出發,前往位於南洋日軍佔領的楚克錨地。雖然於17日成功抵達,但給油船“神國丸”、“日榮丸”受到美軍潛艇的魚雷攻擊而中度損毀。儘管兩艘船仍能為艦隊進行供油,但是美軍潛艇的活動開始影響到日軍的作戰。 [4] 
8月20日,“愛宕”與第四戰隊、第五戰隊、水上飛機母艦千歲”、第九驅逐隊(“朝雲”、“夏雲”。“峯雲”在出港前座礁)共同從楚克錨地出擊。8月24日參加了第二次所羅門海戰。期間受到20架美軍艦載機的攻擊,結果“千歲”受損而“愛宕”則完好無損,其後南下並試圖與美軍特遣艦隊進行水上戰鬥,但並沒有遭遇任何美軍艦隻。9月5日,返回楚克錨地。“愛宕”往後繼續在所羅門羣島東海面上活動。10月11日,與航空母艦“隼鷹”、“飛鷹”、戰列艦“金剛”、“榛名”共同從楚克錨地出擊,並對亨德森基地艦炮射擊進行支援。10月20日下午8時航空母艦“飛鷹”發生火災,其後“飛鷹”返回楚克錨地。在此情形下,“愛宕”在10月26日至27日爆發的南太平洋海戰中,作為前進部隊參與戰鬥。期間成功捕捉美軍航空母艦“大黃蜂”號,併為將其擊沉作出貢獻。在經過19日的航行後於10月30日返回楚克錨地。 [4] 
11月9日,聯同第四戰隊、第三戰隊(金剛、榛名)、第十一戰隊(比睿、霧島)、第三水雷戰隊(輕巡洋艦川內、第六驅逐隊、第十五驅逐隊、第十一驅逐隊)及第二航空戰隊(隼鷹)共同出擊,前往瓜達卡納爾方面。由於“愛宕”的航海長在轉調後並沒有後繼者到任,為此派遣了戰艦“陸奧”航海長前往“愛宕”,作為臨時航海長執勤。11月12日,在【基於機密聯合艦隊電令作戰,前進部隊內的大部分力量,將於Z減1日進入RXN北方海面。而以十一戰隊作為基幹的部隊則於同時間,對瓜達康納爾島飛行場進行壓制射擊。Z日,在為陸軍的登陸提供間接掩護,以及對南東方面部隊的作戰進行支援同時,尋求好機會捕捉敵方艦隊,並將其殲滅】的命令下,挺身攻擊隊(第十一戰隊、第十戰隊、第十六驅逐隊、第六驅逐隊)內的各隊進行分離。該挺身艦隊在12日-13日與美軍巡洋艦部隊進行交戰期間,戰列艦“比睿”被擊沉。“愛宕”則於13日下午2時與第十戰隊(輕巡洋艦長良)匯合。 [4] 
11月14日-15日爆發的第三次所羅門海戰中,在近藤信竹中將的指揮下,”愛宕“與美軍新鋭戰列艦“南達科他”號及“華盛頓”號進行夜間炮戰。“愛宕”與“高雄”在海戰後期,嘗試向“華盛頓”號進行魚雷攻擊(愛宕單艦就發射了19枚魚雷),但由於九三式氧氣魚雷的信管過敏導致在命中前自爆,結果所有魚雷都沒有命中。其後“愛宕”與“高雄”兩艦對“南達科他”號炮擊,並有23枚炮彈命中。而戰列艦“霧島”亦以35.6釐米炮擊中並破壞了“南達科他”號的第三炮塔。由於遭受“華盛頓”號的雷達校正射擊,“霧島”受到重創並最後沉沒。此戰中“愛宕”艦首的油倉被1枚5吋炮彈命中起火。11月18日,返回楚克錨地。12月17日返回吳進行修理。 [4] 
1943年(昭和18年)11月,為了支援在布干維爾島反登陸作戰,“愛宕”率領重巡洋艦“高雄”、“摩耶”、“鳥海”、“鈴谷”、“最上”、“築摩”、輕巡洋艦“能代”及4艘驅逐艦4只進入拉包爾。5日,由第38任務部隊所實施的拉包爾空襲中,“愛宕”遭到美軍特遣艦隊的艦載機攻擊,並被近失彈擊中,左舷魚雷發射管室附近舷側出現巨大的破孔,艦長中岡信喜大佐以下共22人死亡、20人重傷。在返回日本修理後,於1944年1月再度進入楚克島。2月,為了避開美軍特遣艦隊的攻擊,與聯合艦隊各艦共同移往帕勞。其後,由於美軍特遣艦隊所實施楚克島空襲,整個錨地被毀滅。因帕勞錨地不再安全,“愛宕”經由達沃於4月9日到達林加錨地,另外從帕勞出航後隨即發生對帕勞的空襲。在林加,包括“愛宕”在內的各艦在甲板最前方畫上日之丸。5月14日,移往塔威塔威錨地。其後成為第一機動艦隊前衞部隊的旗艦。
1944年(昭和19年)6月,參加馬里亞納海戰。後於27日返回日本。7月8日,從吳出航前往新加坡。8月2日到達林加錨地,主要從事訓練活動。 [4] 
結局
1944年(昭和19年)10月22日,“愛宕”作為慄田健男中將乘座的第2艦隊(第一遊擊部隊)旗艦並從文萊出航,前往雷伊泰島。翌日的10月23日凌晨1時16分,正進行匯合的美軍潛艇“海鯽”號(USS Darter, SS-227)及“鰷魚”號(USS Dace, SS-247)藉着雷達發現慄田艦隊。 [5] 
美軍兩艦隨即對慄田艦隊進行跟蹤。凌晨2時30分,“愛宕”探測到潛艇的電波,並開始之字形機動。早上6時,慄田艦隊通過巴拉望水道。雖然“愛宕”進行着對潛警戒,但各部署仍舊進行通常的戰鬥訓練。早上6時32分,“海鯽”號在距離“愛宕”約900米處發射了6枚魚雷,其中4枚命中右舷(一號炮塔正下方、艦橋前部、中部魚雷發射管室、五號炮塔附近)。“愛宕”電源供應停止,並急速向右傾斜。縱使在左舷進行注水但沒有明顯效果,右舷亦沒有停止傾斜。其後雖然司令部首先從“愛宕”退艦,但是很可能有並沒有發出全員退艦的命令。慄田中將、小柳參謀長及荒木艦長以下的529名倖存者由驅逐艦“岸波”救起,另外171人則由“朝霜”所救助。“愛宕”於上午6時53分翻轉並沉沒,輪機長堂免敬造中佐以下360人戰死,而艦旗也沒有降下。 [6] 
由“岸波”所救起包括慄田在內的倖存者轉移到戰列艦“大和”,其中部分作為“大和”的補充要員並參與戰鬥。“愛宕”被潛艇的4枚魚雷命中後僅20分鐘就沉沒,原因被認為是由於日重巡洋艦的特徵為強調縱向強度,而加快了引擎室線縱壁的急速傾斜。 [7] 
此外,潛艇“海鯽”號亦以2枚魚雷命中了重巡洋艦“高雄”,到深夜為止“高雄”一直在海上漂流。雖然“海鯽”號打算繼續對“高雄”進行攻擊,但因航行上的失誤“海鯽”號在10月24日座礁。由於不能進行曳航,在乘員轉移到“鰷魚”號後便將“海鯽”號自沉。據説海鯽號艦長大衞·H·麥克林托克少校估計日軍會對“海鯽”號的殘骸進行調查,於是在艦內艦型識別訓練用的愛宕級模型上貼上一張用英語寫有“這個(模型)與那個(愛宕)是同一艦嗎?”的便條。 [2] 

愛宕號重巡洋艦技術數據

改裝後的愛宕號重巡洋艦 改裝後的愛宕號重巡洋艦
標準排水量
11,350噸(竣工時)
13,400噸(改裝後)
全長
203.76米
全寬
19米(竣工時)
20.73米(改裝後)
吃水
6.11米(竣工時・計劃)
6.32米(改裝後)
燃料
2,645噸(竣工時)
2,318噸(改裝後)
鍋爐
呂號艦本式重油鍋爐12座
動力
艦本式渦輪引擎4座4軸
功率
130,000匹
最高速度
35.5節(竣工時)
34節(改裝後)
續航距離
8000海里(14節、竣工時)
5000海里(18節、改裝後)
武器裝備
竣工時
50倍徑203mm聯裝炮5座10門
45倍徑120mm單裝高角炮4座
40毫米單裝機槍2挺
61釐米聯裝魚雷發射管4座8門
(九〇式魚雷16枚)
1942年
50倍徑203mm聯裝炮5座10門
89式127mm聯裝高角炮4座8門
25毫米聯裝機槍4座
13毫米聯裝機槍2座
92式61釐米4聯裝魚雷發射管4座
(九三式魚雷24枚)
側舷127毫米
水線34-46毫米
炮塔25毫米
水上偵察機3架(彈射器2座)
[1] 

愛宕號重巡洋艦公試成績

狀態
排水量
功率
速度
實施日期
試驗地
新造時
12,214噸
135,000匹
35.2節
1932年2月12日
宿毛灣外標柱間
改裝後
-
34.2節
1939年8月30日
館山衝標柱間
[1] 

愛宕號重巡洋艦歷代艦長

艤裝員長
佐田健一 大佐:1930年(昭和5年)6月20日 - [1] 
艦長
  1. 佐田健一 大佐:1931年(昭和6年)10月1日 - 1932年12月1日
  2. 高橋伊望大佐:1932年(昭和7年)12月1日 - 1933年11月15日
  3. 宮田義一 大佐:1933年(昭和8年)11月15日 - 1934年11月1日
  4. 園田滋大佐:1934年(昭和9年)11月1日 - 1935年11月15日
  5. 鈴木田幸造 大佐:1935年(昭和10年)11月15日 - 1936年4月15日
  6. 伊藤整一大佐:1936年(昭和11年)4月15日 - 1936年12月1日
  7. 五藤存知大佐:1936年(昭和11年)12月1日 -
  8. 奧本武夫 大佐:1937年(昭和12年)7月12日 -
  9. 坂野民部 大佐:1937年(昭和12年)12月1日 -
  10. 蓑輪中五 大佐:1938年(昭和13年)8月10日 -
  11. 高冢省吾 大佐:1938年(昭和13年)11月15日 -
  12. 河野千萬城大佐:1939年(昭和14年)11月15日 -
  13. 小柳富次大佐:1940年(昭和15年)10月15日 -
  14. 伊集院松治大佐:1941年(昭和16年)8月11日 -
  15. 中岡信喜 大佐:1942年(昭和17年)12月1日 - 1943年(昭和18年)11月5日戰死
  16. 荒木傳 大佐:1943年(昭和18年)11月15日 - [1] 
參考資料
  • 1.    アジア歷史資料センター(公式)  .日本防衞省防衞研究所[引用日期2015-02-08]
  • 2.    外山操.艦長たちの軍艦史:光人社,2005年
  • 3.    高城肇.決斷と異議 レイテ衝のアメリカ艦隊勝利の真相:光人社,1999
  • 4.    中島親孝.聯合艦隊作戦室から見た太平洋戦爭參謀が描く聯合艦隊興亡記:光人社NF文庫.,2008
  • 5.    小板橋孝策.戦艦大和いまだ沈まず:光人社,1983
  • 6.    小板橋孝策.下士官たちの戦艦大和戦艦大和下士官たちのレイテ海戦:光人社.,1985
  • 7.    片桐大自.聯合艦隊軍艦銘銘伝―全八六〇餘隻の栄光と悲劇:光人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