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艦載機

鎖定
艦載機(carrier based plane)是指在航空母艦上起降的飛機,其性能決定航空母艦的戰鬥力,艦載機數量越多者實力也相對越強,航空母艦本身也是為了讓飛機起降、維修以及使其能長期作戰而存在。
相較於傳統最大攻擊距離僅有40公里的戰列艦艦炮武器,現代艦載機有着1,000公里以上的作戰半徑,還可以空中加油的方式延長航程,並能在攻擊完後回到航母上裝載彈藥,再度起飛攻擊,其作戰持續性和多用途能力也是艦載機與巡航導彈在海戰所扮演的角色最大的不同。 [1] 
中文名
艦載機
外文名
carrier based plane
釋    義
航空母艦上起降的飛機
作戰半徑
1,000公里以上
種    類
制空戰鬥機、戰鬥轟炸機、預警機、加油機、電子干擾機等

艦載機作用

艦載機用於攻擊水面、水下、空中和地面目標,以及遂行預警、偵察、巡邏電子對抗垂直登陸、目標指示、補給、救護等保障任務。艦載機與載艦綜合一體,其機動能力、作戰能力和載艦的續航力、機動性有機結合,能遠離陸岸實施機動作戰,以攻為主、攻防兼備,能夠執行多種作戰任務。 [2] 

艦載機發展

現代水面艦艇搭載艦載機已普遍化,特別是艦載機與航母構成海軍作戰系統,形成了具有獨立作戰能力的攻防作戰體系,是現代海軍遠海或遠洋作戰的主要手段之一。
1910年11月14日,美國飛行員E.B.伊利從“伯明翰”號巡洋艦上首次駕機起飛,1911年1月18日又完成在“賓夕法尼亞”號重型巡洋艦上着艦試驗。此後,美國、英國、日本、俄羅斯等國紛紛開始用改裝的艦船搭載飛機,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艦載機主要是發展水上飛機及其載艦,但性能差、數量少,僅作為海軍的輔助作戰力量,用於海上偵察、巡邏和反潛。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首先開始改裝和建造可供岸基飛機起降的航空母艦,艦載機多數由岸基飛機改裝而成。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艦載機的技術性能有了很大提高,在塔蘭託、珍珠港、珊瑚海、中途島等多次海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改變了傳統的海戰樣式。這時的艦載機都為活塞發動機螺旋槳式飛機。戰後,艦載機很快由活塞發動機時代轉變到噴氣時代,為適應噴氣式飛機上艦的需要出現了斜角甲板、彈射器、助降裝置等;主要武器導彈化、設備電子化,並發展了艦載預警機、電子戰飛機、垂直/短距起降戰鬥機和直升機等艦載機,逐步配套,形成能夠獨立執行作戰任務的裝備體系,成為現代海戰中的重要突擊力量,在多次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艦載機仍是未來海軍航空兵的主力。它將繼續向隱身化、多用途化方向發展,第四代戰鬥攻擊機正進入實用階段;傾轉旋翼飛機將更廣泛地在打擊、保障等更多領域使用;艦載無人機在繼續承擔監視、偵察等任務的同時,將進一步向預警、打擊和火力壓制等領域擴展;機載設備向小型化、數字化、集成化方向發展;機載武器將具有更遠的射程,更精確的打擊能力,一些新概念武器也將在艦載機上使用。 [2] 

艦載機分類

艦載機種類較多,有多種分類方式。按結構形式,分為固定翼艦載機、旋翼艦載機等。
按使命任務,分為艦載攻擊機、艦載戰鬥機、艦載戰鬥攻擊機、艦載反潛飛機、艦載預警機、艦載電子戰飛機、偵察機、加油機、運輸機、警戒/偵察直升機、反艦直升機、反水雷直升機、搜救直升機等。
按起降方式,分為常規起降固定翼艦載機、艦載垂直/短距起降飛機和艦載直升機。①常規起降固定翼艦載機。起飛滑跑距離大,只能搭載在大中型航空母艦上,有彈射和滑躍兩種起飛方式。彈射起飛,藉助彈射器將飛機加速到離艦速度,對飛機的要求低,起飛時間間隔短,但彈射器技術複雜、能量消耗大、研製難度大,美、法等國的航母艦載機主要採用這種起飛方式;滑躍起飛,依靠艦載機自身動力並藉助航母艦艏帶坡度的甲板獲得爬升航跡角和向上的速度實現離艦起飛,結構簡單、造價低廉,對飛機的技術水平要求高,俄、英、西班牙等國的航母艦載機主要採用這種起飛方式。②艦載垂直/短距起降飛機。利用發動機或發動機尾噴口轉向,或者由升力發動機產生垂直向上的推力使飛機能垂直/短距起飛、降落,適用於飛行甲板較短的中小型航母和兩棲攻擊艦,使用比較靈活,但作戰半徑短,載荷較小。③艦載直升機。具有獨特的垂直起降和空中懸停能力,能夠搭載在設有起降平台的艦船上,明顯提高水面艦艇編隊的綜合作戰能力。 [2] 

艦載機結構

艦載機的基本結構與岸基飛機、直升機相同。由於使命任務、起降場地、使用環境等不同,其結構和裝置有諸多特點。母艦飛行甲板長度和麪積有限,受海浪影響產生顛簸,要求艦載機具有更好的短距起降性能,較低的起飛離艦速度和着艦進場速度,以及良好的低速操縱性和穩定性。主要採取以下措施:①採用增升裝置。包括較大面積機翼及鴨翼、前/後緣襟翼吹氣襟翼等。②裝有專門起降裝置。固定翼飛機機身裝有牽引鈎,與彈射器配合實現彈射起飛;機身尾部裝有着艦攔阻鈎,降落時鈎住飛行甲板降落區的攔阻索使飛機在短距離內完成着艦,緊急時用阻攔網強制攔阻着艦。直升機降落一般採用魚叉_格柵、拉降系統或助降網等助降裝置。③機體加固與起落架減震。艦載機機體結構堅固,起落架減震能力和承載能力高,以適應彈射和攔阻過程中承受的縱向和着艦時垂直方向的大過載。④飛行控制系統裝有半自動或自動着艦導引系統。主要用於減輕飛行員的工作負荷。⑤裝有功率自動補償控制系統。用於確保小速度離艦飛行時的操縱穩定性和着艦控制的準確性。⑥採用加速性、可靠性高的發動機。用於滿足着艦下滑失誤或攔阻失敗時快速增加發動機推力,提高艦載機速度實現復飛/逃逸的需要,以保證飛機使用安全。⑦使用較高視界的座艙。用於保證着艦時對準飛行甲板着艦區,能看到艦上光學助降系統的燈光及艦上人員發出的各種信號。 [2] 

艦載機產品特點

部分艦載機
部分艦載機(20張)
艦載機一般停放在機庫,使用時用升降機將其從機庫甲板提升到飛行甲板上;進入起飛位置前,需要完成甲板牽引、繫留、維護、外掛物安裝等工作,因此飛機結構具有如下特點:①固定翼艦載機機翼一般可摺疊,有的垂尾、機頭也可以摺疊,以減少存放空間。②直升機旋翼後收、尾撐部分向前下方折回。③起落架機輪能夠越障牽引轉彎,用於碾過攔阻索和甲板突出物,具有一定越障能力;前輪要求有很大的轉角,適應在艦上牽引轉彎的要求。④飛機重心較低,主輪輪距較大,用於增強抗傾倒能力。⑤機體上裝有繫留裝置,用於艦載機停放時在艦船上繫留,以防滑動、傾倒。艦載機停放、使用的海洋環境,要求機體、發動機和機載電子設備在結構選材、密封、成套附件選擇、維護設計等方面具有“三防”(防潮濕、防鹽霧、防黴菌)功能,主要措施:①採用密封和防潮設計。②採用抗腐蝕性好的材料,一般不使用岸基飛機上常用的抗腐結構材料,如鎂、鈹合金,對容易侵入潮氣的蜂窩結構的應用範圍也有所限制。③裝有淡水沖洗系統,對進入機庫前的艦載機洗去黏附在機體上、發動機內的鹽分和燃燒時排放的硫、釩等物質。④採用特殊的密封防沉措施,用於艦載機在海上迫降後不會很快下沉,保證飛行員有逃離時間。艦載機與同類岸基飛機相比,機體結構重量高出約10%,系統相對複雜,主要飛行性能(如航程、機動性、載彈量等)略低,有些配有專用的機載設備和武器。 [2] 

艦載機歷史背景

艦載機 艦載機
1910年11月14日, 美國飛行員 E.B.伊利從“伯明翰”號巡洋艦上首次駕機起飛成功。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艦載機主要用於海上偵察、巡邏和反潛。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艦載機的戰術技術性能有了很大提高,在塔蘭託、珍珠港、珊瑚海、中途島等多次海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改變了傳統的海戰樣式。戰後,實現了艦載機的動力噴氣化、主要武器導彈化和機上系統電子化,並發展了艦載的預警機、電子對抗飛機、垂直/短距起落殲擊機和直升機等。在1982年馬爾維納斯羣島(福克蘭羣島)之戰中,英國海軍首次將“海鷂”式艦載垂直/短距起落飛機和艦載直升機投入實戰。

艦載機中國型號

殲-15(綽號:飛鯊),是中國參考從烏克蘭獲得蘇-33戰鬥機原型機T-10K-3號機以國產殲-11戰鬥機為基礎進而研製和發展的重型雙發艦載戰鬥機,該機研製由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瀋陽飛機工業集團承擔。殲-15在戰鬥機世代劃分上屬於第四代戰鬥機改進型,即第四代半戰鬥機。
中國航母艦載機殲-15 中國航母艦載機殲-15
擁有可摺疊機翼的殲-15在外形上與俄製蘇-33非常相似,但殲-15融合了殲-11B的技術。在殲-11的基礎上新增鴨翼、配裝2台大功率發動機,實現了機翼摺疊,全新設計了增升裝置、起落裝置和攔阻鈎等系統,使得飛機在保持優良的作戰使用性能條件下, 實現了着艦要求的飛行特性。
2009年8月31日,殲-15首飛成功。2012年11月23日殲-15降落在遼寧號航空母艦甲板上,由飛行員戴明盟首降成功。
中國航空協會官網公佈了已於2015年9月16日頒發的第三屆馮如航空科技精英獎獲獎名單,在關於獲獎9名科技精英的事蹟介紹中,透露了一系列我國航空和工業領域的最新成就。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內容包括:40兆瓦級船用燃氣輪機研製成功(當今世界功率最大的艦用燃氣輪機,超過英國“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所用的MT30燃氣輪機36兆瓦的功率)、彈射起飛新型艦載機等。 [3] 
參考數據

長度
21.9米
翼展
全幅:14.7米,摺疊:7.4米
高度
5.9米
翼面積
62.04米
空重
17500千克
正常起飛重量
2700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
33000千克
發動機
2×WS-10加力渦扇發動機
2×89.17千牛
參考性能

最大速度
2.4馬赫
325米/秒
2萬米
最大航程
3500公里
翼負荷
290千克/平方米
0.97
最大過載
+8g
機載武裝

機槍
1×30毫米GSH-30-1機炮
外掛
12個外掛點,可掛載空空導彈和反艦導彈以及火箭彈與航空炸彈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