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裝甲

鎖定
裝甲,一方面指裝備人馬所用的鎧甲,另一方面指裝在車輛、工事、碉堡等上面的防彈鋼板。通俗地講,基本上用於抵擋或削弱敵人的攻擊力,抵消或減輕攻擊對於保護目標傷害的保護殼,就是裝甲。
中文名
裝甲
外文名
panzer

裝甲古代軍事中的裝甲防護

裝甲早期裝甲

早在人類文明出現時,就有人使用獸皮與植物材料製作成具有防護作用的服裝,通過穿戴這些防護以保護自己的身體,抵禦獵物與敵人的攻擊,降低受到的傷害。這些防護服裝就可以稱為最早的裝甲了。
當人類可以冶煉金屬時,為了在戰場上保護自己,一些人使用金屬片與皮革、織物製作護甲,依靠護甲的保護獲得戰爭中的優勢。也因此漸漸發展出了專業的裝甲設計製作行業與制式的裝甲裝備。

裝甲古代裝甲的發展

設計合理、製作精良的護甲可以有效的抵禦同時代鋒利冷兵器的揮砍攻擊,保護穿戴者的要害部位,提高了帶甲戰士的生存能力,也就提高了其作戰效率。因此,東西方的各大朝代國家都非常重視裝甲生產與裝甲技術的發展。
我國古代王朝多數對民間刀劍弓矢的管制並不嚴格,但對盔甲的管制都極為嚴厲,凡是民間人士持有盔甲的都會被治罪。由此可見裝甲防具的重要性。
從較為原始的皮甲開始,智慧的古人們發展出了金屬鱗甲、鍊甲、札甲等等不同材質、用途的裝甲防護類型。
冷兵器時代的裝甲防護一直髮展到了板甲,使用鋼鐵整體打造的板甲擁有驚人的防禦力,一般的刀劍、槍矛、弓矢都難以傷害穿着板甲的戰士,不過相對的板甲也十分笨重,大多由騎着戰馬的重裝騎兵才能裝備。
由於重型裝甲在為穿戴者提供強大防禦能力都同時也對其造成了相當大的負擔,因此古代戰爭中對裝甲利用最大化的還是重裝甲的騎兵依靠馬力承載裝甲的重量並提供相當的機動能力與恐怖的衝擊力,最強的攻防能力與相當可觀的戰術機動能力使得重裝騎兵成為了冷兵器時代當之無愧的戰場之王。
重裝甲騎兵就是裝甲具有承受一定攻擊的能力,通過沖鋒產生的速度、動量對敵人陣地製造壓制性的突破,主要用途是衝擊敵人陣形,摧毀敵方薄弱位置、打擊敵人士氣的超級騎兵、人肉坦克——在冷兵器時代,穩固的陣形是確保勝利的基礎,高昂的士氣是取勝的關鍵,一旦破壞了敵人的心理平衡和組織基礎,就相當於獲得了勝利,所以,重裝甲騎兵曾經是一個最昂貴最重要也最榮耀的兵種。
一般來説裝甲材質的厚度、韌性、強度和覆蓋面積都要達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保證騎士能夠承受一般的砍殺和弓箭殺傷。足夠的厚度和麪積就造成了巨大的重量,也就犧牲了機動性與靈活性。

裝甲西歐重裝甲騎兵

西歐中世紀的重裝甲騎兵,裝甲堅固,全身完全覆蓋,甚至連眼睛也完全防護,這種裝備很顯然不利於近身搏鬥——眼睛視野很小,基本上限制在正前方。這種製造模式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重裝甲騎兵在戰場上的使用方式——衝鋒,掉過頭來再衝鋒,但是絕對不能停下來肉搏!
在中世紀,身着鍊甲或板鏈複合甲的騎士們是戰場上的核心與決戰兵力,依靠精良的裝備與高強的武藝在戰場上縱橫來去,以碾壓的姿態掃蕩步兵們。當看到身着重甲的騎士帶着他們的扈從如山崩般向你碾過來時,意志不堅的士兵立馬就會丟盔棄甲,四散奔逃了。
到了文藝復興時期,科學技術的迅速進步使得裝甲技術也迅速發展,當時的重型板甲甚至可以抵擋早期的火槍射擊。
西歐中世紀的重裝甲騎兵 西歐中世紀的重裝甲騎兵
不過隨着熱兵器的發現,金屬護甲的防禦能力漸漸不足以再抵擋熱兵器的火力,因此漸漸退出了歷史舞台。

裝甲中國重騎兵

中國重騎兵 中國重騎兵
中國出現重騎兵的時間也是與西歐相仿的南北朝時期,人稱鐵浮屠。不僅人有人甲,連戰馬也全副披掛,一個騎兵就好像是一座高大的戰神雕像,當他們推進的時候,就好像鋼鐵的城牆迎面壓來。後來金人效仿製造了鎖子馬,幾個重裝甲騎兵用鐵索連成一個作戰單位,更增加了作戰單位的穩定性,但是由於進一步喪失了本來就不多的機動性,最終導致了失敗——甚至是敗給了南宋的輕裝步兵。

裝甲攻城器械的裝甲防護

當古代的軍隊圍攻有堅固城防的城池要塞時,一般都要就地收集木材建造各種攻城器械,藉助器械的各種功能來抵消防守方的工事城防優勢。
但這些木製的器械非常容易成為守方火攻對象。一旦守軍火油火箭齊出,那攻方花費數十日打造的衝車樓車雲梯車就全被點成了火炬,原本即將打破的城防就又能防守下來。
因此,隨軍的工匠們就將曬乾的生牛皮蒙在器械上,既堅韌又耐火,對敵方發射的箭矢與火種都能有效的防禦,提高了攻城器械的生存能力,這也是裝甲防護的主要作用。

裝甲近代軍事中的裝甲

工業革命後,隨着生產力的迅速發展,金屬冶煉與鍛造產業的產量也迅速飆升,因此裝甲防護也迅速發展着。

裝甲單兵裝甲防護

為了抵擋迅速發展的熱兵器,金屬裝甲犧牲防護面積換取對要害的更好防護,一些騎兵胸甲甚至超過一釐米厚,足以在一定距離外抵擋來復槍的射擊。直到一戰時部分交戰國還為機槍手配備厚重的金屬裝甲防彈衣,頭盔更是一直被各國軍隊使用到了今天。

裝甲艦船裝甲

自英國人將金屬裝甲板裝上勇士號巡洋艦,海軍艦船就開始迅速的被武裝成全身都是金屬裝甲板的鋼鐵巨獸。
美國南北戰爭中,南北雙方都鐵甲戰艦首次交鋒,雙方對射了上百發炮彈,但直到炮彈耗盡也沒能傷到對方。此戰充分説明了裝甲防護對艦船設計與海戰形式的影響之大。
在中國人都耳熟能詳的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的定遠鎮遠二艦裝備的鋼面鐵甲最厚處達355毫米,抵擋住了所有射向這兩艘戰艦的炮火,迫使日本聯合艦隊撤退,改變了海戰的結局。
此後,戰艦的火炮與裝甲都迅速發展着,攻守優勢數次逆轉。當表面硬化裝甲出現時,只要六英寸(約152毫米)厚的表面硬化裝甲就足以抵擋十二英寸(約305毫米)口徑巨炮的轟擊,一度逼迫各國海軍都放棄一擊致勝的開花穿甲彈,只能像甲午海戰時那樣使用爆破彈慢慢的窒息敵艦。
但硬化裝甲的神話很快就被打破了,被帽穿甲彈的出現又將甲彈對抗的天平配平。
直到二戰時,依靠巨炮重甲致勝的戰列艦發展到了巔峯,舊日本帝國的大和號戰列艦裝備了厚達410毫米的主裝甲帶,可以在一定距離上抵擋自身460毫米巨炮的轟擊,主炮塔正面的裝甲防護甚至厚達650毫米,堅不可摧。面積最大的裝甲甲板都超過200毫米,足以防禦250磅重的穿甲航彈直擊。
不過巔峯之後就是沒落,隨着大和號被美軍海航圍攻消滅,代表着大艦巨炮時代的終結。戰艦的重甲厚防失去了存在的意義,走下了歷史舞台。

裝甲裝甲車輛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人第一次將代號水櫃的裝甲車輛推上戰場,號稱機槍毀滅者,依靠車上的鋼鐵裝甲板頂着密集的機槍火力突破了德軍的戰線。
到了二戰,歐美各國都研發了自己的裝甲車輛,德國使用坦克、裝甲車構建的裝甲突擊集羣部隊以驚人的速度突破了西歐各國的防線,打出了閃電戰的赫赫威名,直到1941年都攻無不克,僅六週就滅亡了上次大戰未能擊破的法國,不到三個月就深入蘇聯國土,殲滅半數蘇軍。強大的裝甲部隊,是德國閃電戰的絕對核心、進攻矛頭,擁有強大裝甲防護與優秀戰術機動能力的坦克與輔助作戰的裝甲車構成了這樣強大的裝甲矛頭,展現出了極強的戰鬥力。而反法西斯同盟在地面上擊敗德軍也是依靠強大的裝甲部隊推進。工業實力強大的美國甚至為每個步兵師都配備了數十輛坦克,全軍基本實現摩托化,以強得多的實力擊潰了德軍。
二戰時期的裝甲車輛體系奠定了現代陸軍裝甲車輛的基礎。擁有強大攻防能力的坦克、在強大支援火力的基礎上擁有相當機動能力和生存能力的自行火炮、提供伴隨防空和反步兵火力點自行高炮、為進攻步兵提供保護的步兵戰車等等,由這些裝甲車輛構成的裝甲部隊體系極大的提高了近現代陸軍的戰鬥力。

裝甲現代軍事中的裝甲

反應裝甲 反應裝甲
現在的裝甲,即為在通常軍事裝備、設施上,由固態金屬或非金屬材料組成的,能夠防禦一定能量物理攻擊(包括動能,熱能,電磁輻射等)、減輕受保護目標傷害的結構。可以分為被動裝甲和主動裝甲兩種。被動裝甲原理簡單發展較早:早期裝甲由皮革、竹木構成,進而發展為金屬材質、鋼裝甲、鋁裝甲、鈦合金裝甲等。部分高技術新材料的優良特性也被應用於到裝甲製造中,比如玻璃鋼、碳纖維、高強度陶瓷等等。
為了在現代戰爭中各種強大的反裝甲武器中保全己方的裝甲單位,現代坦克的裝甲防護都凝聚着材料與加工業的高端科技結晶,各種複合裝甲可以提供近代裝甲車輛望塵莫及的防護。
主動裝甲由自動化偵測、判別、攻擊系統組成、通過對來襲彈頭進行攔截起到防護作用。
最早搭載裝甲的軍用車輛就是大家掛在嘴上的裝甲車,隨着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軍用設施都搭載了裝甲,因此就不專門再一一加上裝甲二字來了,對現在的一線戰爭機械來説裝甲防護已經是愈發必要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