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北戰爭

(美國曆史上的一場大規模內戰)

鎖定
南北戰爭(American Civil War,即美國內戰),是美國歷史上一場規模最大的內戰,參戰雙方為北方美利堅合眾國和南方的美利堅聯盟國。戰爭以南方聯盟炮擊薩姆特要塞為起點 [1]  ,最終以北方聯邦勝利告終。戰爭之初,北方為了維護國家統一而戰,後來演變為一場消滅奴隸制的革命戰爭。 [2] 
南北戰爭是工業革命後的第一次大規模戰爭,在此期間確立了戰術、戰略思想、戰地醫療等現代戰爭的標準。參戰人數達350萬人,其中絕大多數為志願兵。共有62萬人死於疆場,其數量超過美國曆屆戰爭的總和。 [7] 
南北戰爭給當時的歐洲觀察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列寧認為,南北戰爭具有“極偉大的、世界歷史性的、進步的和革命的意義”。 [8] 
名    稱
南北戰爭
發生時間
1861年4月12日 至 1865年4月9日
地    點
遍佈全美、大部分位於美利堅南部州份
參戰方
美利堅合眾國(北軍),美利堅聯盟國(南軍)
結    果
美利堅合眾國獲勝、廢除奴隸制
參戰方兵力
北軍2,200,000人
參戰方兵力
南軍1,064,000人
傷亡情況
總共62萬人死亡 [7] 
主要指揮官
尤里西斯·辛普森·格蘭特
羅伯特·愛德華·李
性    質
美國曆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美國曆史上唯一一次內戰)
爆發原因
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不可協調
別    名
美國內戰

南北戰爭戰爭背景

南北戰爭美國工業化進程

19世紀前期,美國通過1812年美英戰爭贏得了國家完全的政治獨立和經濟自主。 [9]  戰時由於物資的需求和英國的封鎖,刺激了美國民族工業的發展; [10]  大量閒置的資本也因為無法輸出而被迫投向國內,推動美國開始了工業新時代;這又吸引了很多在國外的美國資本回流國內製造業,壯大了工業資本。 [11]  戰爭結束後開展的交通運輸革命,反過來促進了工商業的發展和西部領土的開發。 [12]  同時,美國取消了限制移民的政策,大批移民被吸引到西部。到1820年,阿巴拉契亞山以西人口比戰爭前增加了一倍以上,印第安納、密西西比、伊利諾斯、亞拉巴馬等廣大西部地區紛紛被納入美國版圖。外國移民也開始進入美國。其中,英國移民為美國帶來了成熟的紡織、印染、採掘、冶煉等行業的技術。英國的資本也一起來到美國。美國由此開始了工業化的進程。 [13] 

南北戰爭奴隸制問題

到19世紀50年代,北部地區紡織工業已經基本上實現了機械化,形成了工廠制度,這標誌着工業革命在北部已經基本完成。 [14]  在工業資本的推動下,美國發動了對墨西哥的侵略戰爭,前後從墨西哥取得了約245萬平方公里土地。 [15]  美墨戰爭發端於美國南方種植園奴隸主對墨西哥領土的擴張。 [16]  19世紀上半期,隨着英國工業革命的深入,棉花的需求量不斷增加。美國南方的種植園奴隸主於是努力擴大棉花生產,然後銷往英國換回所需的大部分工業品。美國南方的奴隸制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脱離了本國市場,成了歐洲大工業的附庸。北方資本主義經濟和南方奴隸制種植園經濟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鋭,這種衝突集中體現在對西部土地的爭奪和黑人奴隸制的存廢問題上。 [21] 
在美墨戰爭前的的幾十年裏,南方一直試圖通過增加奴隸州的數量來平衡北方的人口增長,但遭到北方的反對。在制憲會議上,奴隸制的問題幾乎導致聯邦分裂,最後在北方各州作出更大讓步後,雙方達成了三項保護奴隸制的妥協條款——1820年密蘇里妥協案、1850年威爾莫妥協案、1854年堪薩斯-內布拉斯加妥協案。但隨着美墨戰爭的擴大,南北雙方對新領土展開了更加激烈的爭奪,也越發聚焦於奴隸制的存廢。 [17] 

南北戰爭南北矛盾加劇

美國的教會也捲入了奴隸制問題的爭論。北方教會通過對聖經的解釋為解放奴隸辯護,南方教會領袖則使用加爾文主義的理念為維護奴隸制提供理論依據。美國長老會因此於1837年產生分裂,而衞理公會和浸信會也產生嚴重分歧。 [17]  [18]  另一方面,北方人民也發起了聲勢浩大的“廢奴運動”,引發南方黑奴不斷暴動。北方資產階級於1854年成立共和黨並開始主張廢除奴隸制度;南方奴隸主則於同年用武力推行奴隸制,在堪薩斯遭到西部農民和自由州移民的武裝反抗。這場堪薩斯內戰一直持續到1859年。 [4] 
1860年11月6日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1860年-1865年美國總統)當選總統後,南北雙方開始走向分裂:南卡羅來納州宣佈退出聯盟,之後又有6個南方州退出並開始奪取北方資產(包括軍事設施)。1861年2月18日,南方各州成立“美利堅聯盟國”(the Confederate States of America,縮寫為CSA),並選舉傑斐遜·戴維斯(Jefferson Davis)為總統,戴維斯向華盛頓派遣特派團接收軍事設施,南北矛盾日趨白熱化。 [17]  [18] 

南北戰爭戰前時局

南北戰爭南方7州叛亂

1861年3月6日,戴維斯下令徵召10萬人的志願軍,結果美國常備陸軍的1080名現役軍官中,有286人辭職或被解職後進入南軍,西點軍校現役的824名畢業生中有184人、退役的900人中有99人加入了南方軍隊。林肯在經過慎重考慮後,在3月29日決定通過海上派出一支遠征軍。4月8日,南卡羅萊納州的南方軍隊指揮官皮埃爾·博雷加德(Pierre Gustav Tutante de Borregard)准將開始進攻薩姆特堡,守軍指揮官羅伯特·安德森(Robert Anderson)少將拒絕投降。南方軍隊從12日凌晨4:30開始了連續34小時的炮擊,安德森率領90名守軍進行還擊,直至4月14日才率部離開撤退到紐約。次日,林肯發表書面聲明宣佈南方7州違反美國法律發動了叛亂。19日他下令封鎖南卡羅萊納州到德克薩斯州的海岸線,徵調北方各州的民兵75000人。仍留在北方聯邦的8個蓄奴州中,弗吉尼亞、北卡羅萊納、田納西、阿肯色4州隨後加入了南方,密蘇里、肯塔基、馬里蘭、特拉華4州則暫未行動。 [5] 

南北戰爭雙方實力對比

戰前北方實力總體超過南方。除了下表的數據,北方在步兵和炮兵的數量和資源,以及士兵的裝備與補給明顯優於南方,北方哈伯斯渡口的兵工廠已經可以生產射程超過1000碼的米尼彈來復槍,取代了傳統的滑膛槍作戰。不過,南方軍隊素質較高,指揮官經驗豐富,還有邦聯游擊隊的輔助;而且對於南方的地形、交通、情報網等條件較為熟悉,並得到了英法等國的援助。 [19]  [20] 
美國內戰前南北雙方實力對比
指標
北方
南方
説明 [19]  [20] 
州數量
23
11

人口數
2234萬
910萬
其中有380多萬是黑奴
人口在全國佔比
65%
35%
1860年數據
可徵用兵源數量
210萬
80萬
北方適齡白人約為南方的3倍多
工人數量
130萬
11萬

工業產值
15億美元
0.155億美元

鐵路里程
2.2萬英里
0.9萬英里

工廠在全國佔比
85%
15%
1860年數據
城市人口的比例
34%
8%
1860年數據
南北戰爭前後的美國政治形式 南北戰爭前後的美國政治形式

南北戰爭戰爭經過

南北戰爭第一階段

南北戰爭情境圖
南北戰爭情境圖(4張)
1861年4月,林肯在完成徵兵後,派遣歐文·麥克道爾(Irvin McDowell)攻擊華盛頓以南160千米的南方首都里士滿。麥克道爾率領35000人的東北弗吉尼亞軍團向里士滿進軍,派遣羅伯特·帕特森(Robert Patterson)的18000人賓夕法尼亞軍團在馬納薩斯鐵路樞紐西北約100千米處,和約瑟夫·約翰斯頓(Joseph Eggleston Johnston)的謝南多厄軍團對峙,意圖切斷南方南軍的交通補給線並打開通往裏士滿的道路。而此時南軍將領博雷加德率領22000人的波托馬克軍團駐紮在戰略要地馬納薩斯鐵路樞紐。 [22] 
  • 馬納薩斯會戰
森特維爾戰前部署
1861年7月16日,博雷加德獲悉麥克道爾率軍向馬納薩斯鐵路樞紐進發後,立即沿奔牛河南岸、尤寧米爾斯鐵路橋、沃倫頓公路上的石橋10千米的戰線上部署部隊,同時請求南方政府派遣部隊增援馬納薩斯。麥克道爾率軍抵達森特維爾1861年後,派遣泰勒師偵察敵情並按原計劃聚兵攻擊南軍右翼,但泰勒師擅自出兵並兩次在布萊克本淺灘被南軍擊退。於是麥克道爾制定出新的作戰計劃,他派遣泰勒師佯攻南軍左翼而主力攻擊側翼。不久約翰斯頓率領南方援軍趁北軍帕特森不備,快速抵達馬納薩斯鐵路樞紐,與博雷加德匯合形成約3.4萬人的兵力。麥克道爾探知南軍的部署後選擇攻擊左翼,同時邀請來自華盛頓的政客、記者、平民聚集在森特維爾觀看戰鬥。 [23]  [24] 
北軍攻佔馬修山
1861年7月21日凌晨2點30分,麥克道爾將軍命令邁爾斯師留守森特維爾,自己率領泰勒師的申克旅、凱斯旅、謝爾曼旅,以及亨特師和海因策爾曼師通過幼獸河橋併到達石橋後,泰勒師開始佯攻守衞石橋的埃文斯旅第4南卡羅來納步兵團、第1路易斯安那步兵營、林奇堡炮隊。博雷加德派遣漢普頓軍團增援埃文斯旅,約翰斯頓則命令巴託旅和比旅支援埃文斯旅,同時讓傑克遜旅準備支援科克旅和博納姆旅。埃文斯在通過旗語獲知北軍的動向消息後,率領900人前往馬修山並留200人防守石橋。北軍的伯恩賽德旅接近馬修山時遭到埃文斯旅的攻擊,同時南軍巴託旅和比旅等部隊的多次進攻也被北軍擊退。不久麥克道爾到達馬修山接管指揮後,北軍佔領馬修山,南軍被迫撤往亨利山。 [24] 
北軍亨利山受挫
就在麥克道爾率領北方部隊在馬修山進行休整的時候,到達亨利山的南軍托馬斯·傑克遜旅也一面休整,一面將5個團部署在亨利山頂後100多米的林地中伺機進攻北軍,為實施反斜面戰術做準備。博雷加德和約翰斯頓又將大炮部署在傑克遜陣線的前方,並向亨利山增派援軍。1861年7月21日下午2點,麥克道爾下令部隊攻擊亨利山,兩軍開始展開激戰。北軍部署在亨利山南側的裏基茨炮隊遭到攻擊,基茨炮隊和格里芬炮隊的火炮全部被南軍繳獲,北軍試圖奪回火炮但遭失敗;前來支援的威爾科克斯旅和富蘭克林旅也被南軍擊退;北軍霍華德旅和謝爾曼旅奉命發起攻擊,但是都在遭遇頑強反擊後撤退。南軍的科克旅抵達後聯合博雷加德等部與北軍展開肉搏戰,南軍在交戰中損失兩名將領。馬納薩斯戰役最終以南軍勝利告終,北軍損失約2896人,南軍損失約1982人。 [23]  [24] 
  • 新奧爾良戰役
北方制定作戰計劃
1861年11月4日,北方海軍部長吉迪恩·威爾斯(Gideon Wells)提出新的作戰計劃:北方海軍關閉3000英里海岸線上的叛亂港口,對其嚴格封鎖併成立北封鎖委員會,攻佔具有戰略意義的海港——新奧爾良。11月15日,總統林肯、海軍部長威爾斯、新任陸軍總司令喬治·麥克萊倫(George B. McClellan )等人召開秘密會議,最後決定發兵攻打新奧爾良。北方海軍由大衞·法拉格特(David Farragut)將軍負責指揮;陸軍由本傑明·巴特勒(Benjamin Butler)將軍指揮,1.5萬名士兵在他的率領下於希普島集結,等海戰得手後在新奧爾良下游登陸。 [25]  [26] 
北軍收復新奧爾良
1862年4月初,法拉格特率領由17艘戰艦組成的突擊艦隊攻破傑克遜要塞和聖菲利浦要塞;大衞·迪奧·波特(David Dior Porter)率領22艘迫擊炮艦壓制要塞的火力,支援法拉格特進攻。4月18日,波特將指揮的21艘迫擊炮艦分為三組,第一和第三組位於河南岸,第二組位於河北岸,在2850-3600碼的距離上依次進入炮擊位置。從4月18日到23日,波特的迫擊炮艦對傑克遜要塞及周邊發射一萬多枚炮彈,沉重打擊了守軍士氣。法拉格特在波特的掩護下,派遣兩艘小艇炸開河道中央的障礙,將艦隊分為三組對要塞發起攻擊。第一組的8艘炮艇和戰艦負責攻擊河東側的聖·菲利普要塞,第二組的3艘戰艦(包括法拉格特的旗艦“哈德福德”號)和第三組的6艘炮艇負責攻擊傑克遜要塞。23日凌晨2點,北軍的戰艦在沿岸火炮的掩護下接近敵人要塞,與南軍的三組小艦隊展開炮戰。南軍因缺乏統一指揮,除“馬納薩斯”號和“麥克雷”號外,其他戰艦逃離或被擊沉。24日天亮時,13艘北方戰艦以輕微傷亡的代價衝破要塞的封鎖,並於次日上午11點抵達新奧爾良,3000新奧爾良守軍最後因無力抵抗而撤退,城中的倉庫也已被市民焚燒。28日,傑克遜要塞的守軍在得知新奧爾良被失守的消息後,開始譁變並最終投降。5月1日,巴特勒將軍率領登陸部隊進入新奧爾良,新奧爾良重新回到美國北控制下。 [25]  [26] 
1861年4月至1862年9月是“有限戰爭”階段。雙方都集中兵力於東戰場為爭奪對方首都而展開激戰。
南方軍隊統帥是傑出軍事家羅伯特·李,他根據雙方力量懸殊的狀況,制定了以攻為守的戰略,集中兵力尋殲北軍主力,迫使北方簽訂城下之盟。而北方對戰爭準備不足,又採取了所謂的“大蛇計劃”,把兵力分散在8000英里長的戰線上,加上同情奴隸主的指揮官麥克萊蘭採取消極戰術,使北軍連連受挫。
林肯政府在內戰初期進行戰爭的目的是恢復南北的統一,擔心觸動奴隸制度會把一些邊境奴隸州推向南方叛亂者一方,從而失掉邊境諸州這個重要的戰略地區。由於北方政府不肯宣佈解放奴隸。因此,在內戰第一階段,北方在軍事上連遭失敗。 [3] 
  • 馬那薩斯會戰
1861年7月東戰場舉行馬那薩斯會戰。7月21日,北方發起向南方首都里士滿進軍的攻勢,3.5萬北方軍隊排着整齊隊形,在軍樂聲中向里士滿進軍。由於北方事先大張聲勢,認為南軍不堪一擊,加上這一天是星期六,於是許多華盛頓市民、國會議員、記者等身着盛裝,攜妻帶子,提着裝有野餐的籃子,有的坐馬車,有的隨軍隊步行,像過節一樣,前來戰地觀光,看熱鬧。 [3] 
南方軍隊2.2萬在鐵路樞紐馬那薩斯列陣相迎。北方軍隊在觀眾的歡呼聲中向南軍發起攻擊,猛烈的炮火把南軍陣地籠罩在煙霧中。北軍繼而跨過布爾河向對岸發起衝擊。誰想南軍指揮官是名將托馬斯·傑克遜,他沉着指揮,擊退了北軍五次衝鋒,因此獲得“石牆”的美稱。戰鬥十分激烈,由於雙方軍服幾乎相同,一時敵我難辨,戰場一片混亂。不久,南軍9000援軍趕到,發起反攻。缺乏訓練的北軍一觸即潰,丟下大批槍支彈藥逃回華盛頓。這一仗,北軍損兵折將3000,南軍損失不到2000。
  • 半島戰役
進入1862年,戰況更為激烈。林肯2月22日下令50萬大軍發起總攻擊。北軍在西線節節勝利,幾乎打通了南北大動脈密西西比河。海軍也攻克了南方最大港口新奧爾良。但在東戰場,北軍又連遭慘敗。北軍司令麥克萊蘭擁有重兵10萬,卻幾個月按兵不動,因為他把敵人的5萬人馬當成了15萬。後在林肯催促下,才發動“半島戰役”,企圖攻佔里士滿。
羅伯特·李急率南軍迎擊。6月25日至7月1日,李的9萬軍隊同北軍10萬人展開“七日會戰”,李以機動尋找戰機,調動北軍,然後尋找北軍薄弱環節發起進攻,把北軍逐出了里士滿附近的半島,使北軍損失1.65萬人,南軍也損失2萬人,但在戰略上卻取得了保衞首都的勝利。
李乘勝北上,8月底,與北軍進行第二次馬那薩斯會戰。南軍有5.4萬人,北軍8萬人。李高超的指揮藝術發揮得淋漓盡致。他以小部隊把北軍主力吸引到陣地上,主力機動,從側翼和後方發起進攻,然後正面、側面夾擊,一舉擊潰了北軍。北軍傷亡1.4萬,被俘7000人。南軍兵臨華盛頓城下。北軍9月在安提塔姆會戰中才頂住了南軍攻勢。 [6] 
在海戰方面,雖然北方海軍佔壓倒優勢,但南方的裝甲戰艦也給北方帶來很大麻煩。 [3] 
  • 解放宣言
南北雙方談論場景 南北雙方談論場景
北軍雖然在西線取得一系列輝煌戰果,從南軍手中奪取了幾個重要戰略據點,但是這些戰果都被東線的慘敗所抵消。在北方軍事上屢次失敗的情況下,共和黨內部的激進派及社會上的廢權主義者提出解放奴隸和武裝黑人的主張。林肯也意識到解放奴隸的必要性。
1862年,北軍發動進攻,西線由格蘭特指揮,進展順利,2月攻克亨利堡和多納爾森堡,1862年4月在夏洛戰役中擊敗南軍,1862年5月攻克科林斯和孟菲斯,解放了肯塔基和田那西。東線北軍則進展遲緩,1862年7月被羅伯特·李指揮的南軍擊潰,李乘勝北進,1862年8月在布爾河再次擊敗北軍,兵臨華盛頓,1862年9月兩軍進行安提塔姆會戰,李被擊退。12月北軍在弗雷德里斯克堡戰役中再次被李擊敗。
1862年9月22日,林肯發表預備性的解放宣言。宣佈:假如在1863年1月1日以前南方叛亂者不放下武器,叛亂諸州的奴隸將從那一天起獲得自由。消息傳到南方後,成千上萬的奴隸逃往北方。英國工人階級也展開了支持北方的運動,迫使英國政府放棄了原來的干涉計劃。 [3] 

南北戰爭“革命戰爭“階段

戰爭從1862年9月進入了“革命戰爭階段”。
林肯政府還實行一系列革命措施和政策:
1862~1863年實行武裝黑人的政策。因此,成千上萬黑人報名參加北方軍隊,其中主要是南方逃亡奴隸;
南北戰爭
南北戰爭(2張)
1862年5月頒佈的《宅地法》規定:一切忠於聯邦的成年人,只要交付10美元的登記費,就可以在西部領取64.74公頃土地,在土地上耕種5年後就可以成為這塊土地的所有者。林肯政府嚴厲鎮壓反革命分子,清洗軍隊中南方代理人。
1863年開始實行徵兵法,以代替募兵制,增強了北方的兵力。同時,林肯調整了軍事領導機構,實行統一指揮,任命有卓越軍事才能的格蘭特為全軍統帥。
1863年元旦,林肯頒佈《解放宣言》宣佈解放黑奴,允許黑人蔘加北方軍隊,之後又頒佈“宅地法”,允許所有美國人得到西部的土地。同年5月,北軍再次進攻里士滿,在切斯羅維爾被李擊退。5月22日北軍發動總攻,進行了長達47天的炮擊,6月李再次北進。
1863年7月1日兩軍在葛底斯堡展開決戰,7月3日南軍被擊敗。南軍損失2.8萬人,成為內戰的轉折點,戰場上的主動權轉到北方軍隊手中。在李北進的同時,格蘭特在西線包圍了南軍防守密西西比河的要塞維克斯堡,7月4日南軍投降。7月8日北軍佔領哈得遜港,南軍被分割成東西兩部分。9月北軍攻克查塔努加,11月擊退南軍的反擊。
1864年,北方最高統帥採用新的戰略方針,在東、西兩線同時展開強大攻勢。在東線以消耗敵人力量為主要目標;在西線用強大兵力深入敵方腹地,切斷“南部同盟”的東北部與西南部的聯繫。
1864年9月,謝爾曼將軍麾下的北軍一舉攻下亞特蘭大,兩個月後開始著名的“向海洋進軍”,在進軍中徹底摧毀了敵人的各種軍事設施,沉重地打擊了敵人的經濟力量,使南方經濟陷於癱瘓。在東線,格蘭特將軍統率北軍把敵軍驅逼到叛亂“首都”里士滿附近。
1865年初,奴隸紛紛逃亡,種植場經濟瀕於瓦解。北方海軍實行的海上封鎖,幾乎斷絕了南方與歐洲的貿易。同時,南方內部也出現反對派,許多小農加入“聯邦派”從事反戰活動。南方逃兵與日俱增。糧食及日用品匱乏。
1865年4月9日,李的部隊陷入北方軍隊的重圍之中,被迫向格蘭特請降。南北戰爭終止。美國恢復統一。 [3] 

南北戰爭戰爭結果

南北戰爭是美國曆史上唯一一次內戰,參戰雙方為北方美利堅合眾國和南方的美利堅聯盟國。戰爭最終以聯邦勝利告終。戰爭之初本為一場維護國家統一的戰爭,後來演變為一場為了黑奴自由的新生而戰的革命戰爭。
南北戰爭是工業革命後的第一次大規模戰爭,在此期間確立了戰術、戰略思想、戰地醫療等現代戰爭的標準。參戰的350萬人中絕大多數為志願兵。南北雙方同室操戈,共有62萬人死於疆場,其數量超過美國曆屆戰爭的總和。 [7]  美國軍事歷史給出的數字是 [5]  301:北軍(the Union)死亡359528人,其中:戰死138154人,其他原因(主要是疾病)死亡221374人,傷280040人;南軍(the Confederacy )死亡統計不完全,至少有94000人戰死,7萬死於其他原因,另有3萬人死於北軍的戰俘營。
南北戰爭的侷限性在於林肯只是廢除了南方叛亂諸州的奴隸制,這些黑人雖然被解放了,但是並沒有獲得和白人一樣的權利。 [3] 
南北戰爭

南北戰爭戰爭影響

北方在戰爭中的勝利,在鞏固國家統一的同時確立了北方大資產階級在全國的統治地位。內戰消滅了奴隸制,從而為美國的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掃清了道路。《宅地法》的實施,加速了西部的開發,促成了農業資本主義發展中美國式道路的勝利。因而19世紀末美國一躍而成為世界上最先進的工農業資本主義大國。
黑人在內戰後的重建時期仍受到多方面的歧視和種植場主的剝削,但在政治上取得公民權及選舉權,從奴隸枷鎖下解放出來。因此,美國內戰在美國曆史發展中是具有劃時代的影響。 [7] 

南北戰爭戰爭評價

南北戰爭摧毀了奴隸制,南北戰爭是美國曆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但較好地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維護了國家統一,為美國資本主義的加速發展掃清了道路,併為美國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奠定了基礎。
南北戰爭中工業革命帶來了軍事上的巨大進步,雙方使用了金屬彈殼和後裝填步槍作戰,使用鐵路和蒸汽船實現快速的兵力機動和集結,使用蒸汽鐵甲戰艦進行海戰,機械連發槍第一次投入實戰,特別是北方發展了製造標準化零件組裝武器的生產方式,大大提高了工業生產效率,推動了美國曆史上的進步。
在美國建國以來的歷史上,南北戰爭是唯一一次內戰。經過這場戰爭,美國實行了真正意義上的統一。雖然這場戰爭的直接目的並非是為了維護黑人的自由,但在南北雙方戰鬥的過程中,黑人奴隸制度最終走向了瓦解。此後,美國確立了相對一致的經濟形態,為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掃除了障礙。《宅地法》實施之後,美國更進一步加速了對西部國土和資源的開發。至19世紀末,美國一躍而成為世界上最先進的工農業資本主義大國。在內戰後的重建時期,黑人雖仍受到多方面的歧視和種植場主的剝削,但在政治上逐漸取得公民權及選舉權,從奴隸枷鎖下解放出來。因此,這場戰爭在美國曆史及世界人權史上都具有重要意義。

南北戰爭戰爭紀念

2015年2月2日美國迎來廢除奴隸制150週年紀念,2月1日是美國的全國自由日,以此紀念林肯簽署憲法第13條修正案,廢除了奴隸制。
這些150年前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罕見的照片,揭示了當時那場血腥戰爭的慘烈。這場內戰發生在1861年到1865年之間,參戰雙方為北方的美利堅合眾國(簡稱北軍)和南方的美利堅聯盟國(簡稱南軍)。北軍由林肯領導,南軍由傑佛遜·戴維斯帶領。這張沒有註明日期的照片為北軍長官們的合影,在南北戰爭時期,這些人負責指揮士兵和維持治安,管理當地的秩序。
參考資料
  • 1.    Battle of Fort Sumter  .battlefields[引用日期2018-07-24]
  • 2.    美國南北戰爭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4-12-11]
  • 3.    美國南北戰爭  .西陸網[引用日期2019-07-14]
  • 4.    Bleeding Kansas  .Britannica[引用日期2019-10-24]
  • 5.    Richard W. Stewart. American Military History Volume I The United States Army and the Forging of a Nation, 1775 –1917, Second Edition. Washington, D.C.: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United States Army, 2009:1-396
  • 6.    安特提姆會戰:美洲大陸第一次大規模炮戰(圖)  .新浪軍事[引用日期2019-07-14]
  • 7.    美國南北戰爭的幾個問題  .新浪[引用日期2019-07-14]
  • 8.    山東師範中文系《魯迅雜文辭典》編寫組編. 魯迅雜文中的事件[M]. 山東師範學院, 1975.10:55
  • 9.    劉緒貽,楊生茂總主編 張友倫卷主編.美國通史 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2.10:121-122
  • 10.    [美] 格羅弗,康乃爾.美國實業發展史 上冊:商務印書館,1945:188
  • 11.    [美]吉爾伯特·G.菲特,吉姆·E.里斯,美國經濟史.美國經濟史:遼寧人民出版社,1981:249/266
  • 12.    劉緒貽,楊生茂總主編 張友倫卷主編.美國通史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2.10:203-208
  • 13.    張友倫,林靜芬,白蘭鳳.美國工業革命: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315-317
  • 14.    劉緒貽,楊生茂總主編 張友倫卷主編.美國通史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2.10:208-210
  • 15.    黃安年.美國社會經濟史論: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74
  • 16.    黃安年.美國社會經濟史論: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79
  • 17.    [美]詹姆斯·M·麥克弗森 著,陳文娟,盧豔麗等 譯.火的考驗:美國南北戰爭及重建南部 上:商務印書館,1993:6-8
  • 18.    劉遠釗,宗教與美國內戰--從宗教角度重新探析美國內戰[D],山東師範大學,2005,4-12
  • 19.    Gary B. Nash.The American People:Harper&Row Publishers,1986:377
  • 20.    [美]詹姆斯·M.麥克弗森 著,陳文娟等 譯.火的考驗:美國南北戰爭及重建南部 上:商務印書館,1993:240-262
  • 21.    趙瑞芳 主編.歐洲北美近代史:雲南大學出版社,1992.05:347-349
  • 22.    James McPherson.Battle Cry of Freedom: The Civil War Er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8:333-335
  • 23.    蔡晨, 南北戰爭的第一場大戰——第一次馬納薩斯戰役[J],軍事文摘,2022(04),69-73
  • 24.    楊生茂 主編.美國南北戰爭資料選輯: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121-126
  • 25.    王飛,新月城的陷落——評述美國內戰期間的新奧爾良戰役[J],世界歷史研究,2007(A1),201- 205.
  • 26.    [美]詹姆斯·M.麥克弗森 著,陳文娟等 譯.火的考驗:美國南北戰爭及重建南部 上:商務印書館,1993:289-30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