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犬養毅

鎖定
犬養毅(日語:いぬかい つよし,1855年6月4日—1932年5月15日),號木堂,日本第29任首相。1882年進入政壇,曾支持過孫中山的革命活動,併為其購置軍火。武昌起義後,為實現其政治目的,曾兩度來華,試圖阻止南北議和。九一八事變後,接替若槻內閣成為總理大臣。因與日本軍部對華政策不一致,矛盾日趨激烈,1932年5月15日,被軍部右翼分子山岸宏等人槍殺身亡。 [1]  [3-4] 
中文名
犬養毅
外文名
Tsuyoshi Inukai [1] 
別    名
綽號鬼狐
國    籍
日本
民    族
大和
出生日期
1855年6月4日
逝世日期
1932年5月15日
畢業院校
慶應義塾大學
代表作品
《木堂叢談》

犬養毅人物生平

犬養毅 犬養毅 [1]
日本人。原姓犬飼,字當毅,號木堂。日本備中國賀陽郡庭瀨村人。1870年在倉敷、笠岡(均在今岡山縣)求學。1875年轉赴東京,為《報知新聞》撰稿。次年入慶應義塾,1880年肄業。創辦《東海經濟新聞》,自任主編。1882年4月加入大隈重信為總理的立憲改進黨,5月當選為東京府議會議員。1890年7月當選為日本國會第一次眾議院議員,自此連續17次當選。1894年在國會領先要求內閣對朝鮮和中國採取強硬政策。 [2] 
1896年斡旋平山周、宮崎寅藏等到中國進行調查活動。次年參與組織東亞會(後與東亞同文會合並)。後結識在日本進行反清革命聯絡與鼓動工作的孫中山,從其“大亞洲主義”出發,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曾為孫中山1900年10月組織的惠州起義代購過軍火,並與頭山滿一起推動過孫中山與黃興的合作。1908年第一次來華,在華南考察、遊歷。 [2] 
1910年另組立憲國民黨。次年中國爆發辛亥革命,與頭山滿第二次來華,在上海、武昌從事秘密活動。1922年出任山本權兵衞內閣遞信大臣。1924年再任加藤高明內閣遞信大臣。翌年聲明退出政界,辭大臣、眾議員職。 [2] 
1929年第三次到中國,參加孫中山遺體移葬南京紫金山儀式。是年復出,繼田中義一任政友會總裁。1931年日本發動侵佔中國東北的“九·一八”事變後,接替若槻組織內閣,任總理大臣。繼續以維護日本在華權益為宗旨推行侵華政策,力圖引誘南京國民政府和蔣介石對日妥協。1932年在日本軍界法西斯少壯派分子製造的“五·一五”恐怖事件中被槍殺。 [2] 

犬養毅主要事蹟

犬養毅來華活動

在辛亥時期,犬養始終注目於中國政治事態的演變,與中國資產階級各派都有聯繫。武昌起義爆發,他亟欲使中國的事態按其夙願發展,在1911年末一1912年初先後兩次來華,開展了一系列活動。 [4] 
第一次來華於1911年12月19日抵上海。行前曾與日本內閣總理、外務大臣就對華政策問題進行過晤商。犬養抵上海時,受到在滬革命黨人的歡迎。29日,孫中山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30日,孫中山、黃興在上海璇宮旅館舉辦茶會,招待犬養、頭山等在滬之日本各會社代表和新聞記者約50人,犬養代表日方致答詞,表示祝賀。 [4] 
1912年元旦,孫中山到南京就任。此前,南北議和已在進行,故孫於1月4日覆電袁世凱,重申南北統一於民國即讓位給袁。而犬養、頭山是反對袁世凱當權的,他們抵滬後,即憑藉往昔與中國革命黨和立憲派夙有情誼,遊説策動對南北和談的有影響的人士(如熊希齡、張謇趙鳳昌、岑春煊、湯壽潛、莊思緘等人),均無果。不言而喻,犬養等對此行是甚為失望乃至惱火的。當時,南京臨時政府欲聘請犬養為政治顧問,犬養拒不接受,他怒氣衝衝地説:除了日本天皇之外,誰也不能斗膽命令他效勞。 [4] 
在1月20日開幕的日本第二十八次國會上,犬養提出了旅華視察報告書,他譴責日政府抱定立憲君主主義,要求迅速承認中國共和政府。在開會期間,犬養聽説孫中山有赴天津、北京與袁世凱商討關於成立臨時政府事宜之擬議,趕緊連發兩函給孫中山,極力使孫相信:日政府已決定不持干涉中國革命之方針,日本輿論更表反對。而袁世凱則決不可信,千萬不可陷入其彀中,南北和談“宜於南京,不宜於天津”,望孫“勿寸步去南京”。 [4] 
然而,到了2月中旬,南北妥協卻已實現,孫中山讓位給袁世凱,14日,還曾一度多數通過臨時政府設於北京。這些都與犬養等的願望相背馳,因而促使犬養毅再度來華。 [4] 
第二次來華:據《民立報》載,犬養不待日本國會休會,即於2月16日“由日本東京新橋出發,向上海急行”。他約於20日後抵南京,與孫中山再次會談。但當時讓袁已成定局。內地和華僑中不少人打電話給孫中山,反對孫中山讓位給袁世凱。孫中山於21日分別覆電五大洲華僑和廣東各團體,表示“今目的已達,以此完全民國,歸諸全體四百兆人之手,我輩之義務告盡”。犬養此時進言,阻孫與袁妥協,其未被採納,自不待言。2月25日,黃興訪犬養等,告以彼等難與袁世凱斷絕關係。 [4] 
犬養到南京時,黎元洪於21日當選為第二任臨時副總統。對於黎,犬養等往昔與他並沒有直接打過交道。但他們眼見挽孫反袁勢所不能之後,轉而寄望於爭取黎氏,以圖亡羊補牢。然而黎元洪已導向袁世凱,2月28日,湖北發生了反對黎元洪和孫武把持的湖北軍政府的羣英會事件,它被黎迅速鎮壓下去,此後黎對革命黨人益發忌憚。29日,袁世凱為抵制南下就職製造了北京政變,黎對袁世凱和北洋將領的威嚇行徑公然附和。在這種情況下,犬養、頭山、寺尾與黎元洪及湖北軍政府的外交部次長王正廷雖有過幾次晤談,自然達不到預定目的。於是很不愜意地離開了武昌。 [4] 
關於犬養毅來華的目的,與其一貫的對華主張有重要關係。從19世紀中葉到辛亥革命,日本侵略乃至企圖主宰中國曆來採取三種方式:第一種是發動戰爭或者武裝干涉、鎮壓中國革命力量,保全腐朽的賣國政府;第二種是乘中國內亂製造分裂,肢解中國,特別是首先侵佔滿蒙;第三種是網羅和培植中國的革新力量,使其在取代舊政權後,成為親日政府,得以維護並進而擴張日本在華權益。三者方式雖不同,甚至有矛盾有爭吵,但異曲同工,相輔相成,有時甚至同時並用。犬養早年參加的日本玄洋社、東亞同文會就是三種方式的鼓吹者和狂熱執行者。犬養是第三種方式的積極提倡者,並長期為此而煞費心機。還在1896年,宮崎寅藏、平山周、可兒長一等就開始接受犬養囑託,調查中國情況,尋覓可用人士。次年,孫中山再到日本,宮崎等欣然引見犬養。此後,犬養對孫中山等革命黨人和康、梁等維新派都多方籠絡,其用心有如前述。 [4] 

犬養毅“五一五”被刺

在30年代初,由於國內階級矛盾的激化和對外侵略加緊等原因,日本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日益尖鋭。1930年1月,倫敦海軍裁軍會議召開,濱口雄幸內閣經與英、美妥協,在限制海軍艦艇的倫敦條約上簽字。軍部法西斯勢力對此十分不滿。若槻內閣迫於軍部的壓力,不得不在12月11日總辭職。同月13日,政友會總裁犬養毅組織新閣。犬養內閣以芳澤謙吉任外相,高橋是清任藏相,荒木貞夫任陸相。犬養內閣面臨的局面是十分嚴峻的。新內閣組成的當天,便宣佈再度禁止黃金出口,改行通貨膨脹和戰爭財政政策,加強了對左翼的鎮壓。儘管如此,右翼和軍部仍然不滿意。 [3] 
犬養毅是日本老牌政治家,自明治以來即活躍在日本政壇上,與孫中山有過密切交往。他上台前曾主張“排斥軟弱外交”,得到了軍部的支持,順利組閣。但是,犬養毅組閣之初,政府與軍部,尤其是與關東軍,在對華政策方面並不完全一致。因為牽涉到國際交涉,日本政府,尤其是犬養毅本人,曾經採取過“不擴大”的方針,即關東軍方面急於要在東北建立偽滿政權,而犬養毅卻設想“不擴大”,派萱野長知赴華進行“和平”試探工作。據犬養的左右手古島一雄回憶,犬養毅主張承認中國在東三省的“宗主權”,在平等開發東三省經濟的基礎上,日中兩國聯合建立新政權,從事實上達到日本所追求的目標。故在他組閣之後,揹着日本軍部派心腹萱野長知為密使前往上海,同南京方面交涉。 [3] 
軍部不顧犬養的和平設想,採取“擴大”政策。1932年制定了《支那問題處理方針綱要》,着手建立“滿洲國”。作為首相的犬養毅,無疑也是同意這個對華政策的。但他一直反對承認“滿洲國獨立”。儘管被軍方壓倒,並不免被軍方所左右,而和平解決日中問題,這種願望始終沒有放棄。這大概是因他與孫中山有長期密切交往,與南京政府各派系首領均有過從,對中國國情有較深刻了解的緣故。 [3] 
1932年5月,海軍青年軍官古賀清志、江上卓等7人,吸收了11名陸軍士官生及十多名桔孝三郎的“愛鄉塾”的農民敢死隊,決定發動政變,他們的計劃得到大川周明、頭山秀三、本間憲一郎、長野朗等右翼巨頭的經濟支持。5月8日,犬養出席政友會的關東大會並發表演説,對否認議會的主張進行了激烈的批評。15日傍晚,這夥人襲擊犬養首相官邸,殺死犬養。同時,又向內大臣官邸、警視廳、政友會本部、三菱銀行等處投擲手榴彈,然後向憲兵隊自首。他們還散發《告日本國民書》的傳單,宣稱“目前挽救國家的唯一道路就是採取‘直接行動’,殺死天皇左右的奸賊!”提出“打倒政黨與財閥”等口號。企圖促成發佈戒嚴令,建立以荒木貞夫為首的法西斯專制政權。 [3] 
嚴格地説,在侵華問題上,犬養屬於緩進派,並非站在尊重中國領土主權的立場上考慮中日問題。他雖然想“和平”解決日中問題,反對九一八事變的擴大化,不承認“滿洲國”,但其政治能量有限。在政友會內部,最大的實力人物森格,已決心背棄犬養。在這種形勢下,想繞過軍部與內閣,通過個人的因緣,溝通與南京的關係以解決中日問題,是不存在成功的可能性的。犬養之死,使戰前日本的政黨政治於焉告終,也為孫中山1924年神户演講中“日本是做亞洲王道的干城,還是做歐洲霸道的鷹犬”的質疑做出了結論。此後日本人所鼓吹的“大亞細亞主義”,無非是日本法西斯主義的代名詞罷了。 [3] 
參考資料
  • 1.    Tsuyoshi Inukai  .日本首相官邸(英文版)[引用日期2020-07-03]
  • 2.    何東等主編,中國革命史人物詞典,北京出版社,1991.06,第61-62頁
  • 3.    張海鵬主編,抗日戰爭研究 1996年 第1期,近代史研究雜誌社,第52-66頁
  • 4.    段雲章著,放眼世界的孫中山,中山大學出版社,1996,第348-35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