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性三品説

鎖定
董仲舒人性論是建立在他的天人合一思想基礎上的,天規定了人性的來源和本質。他説:“為人者天也。人之為人本於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乃上類天也。人之形體,化天數而成;人之血氣,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義。
中文名
性三品説
古    詩
為人者天也
基    礎
孟、荀人性論
來    源

性三品説人性學説

董仲舒和唐韓愈的人性學説。董仲舒把人性區分為所謂"聖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所謂“聖人之性”,是天生的“過善”之性,是一般人先天不可能,後天不可及的。“斗筲之性”,是無“善質”的,生來就“惡”的,教化無用,只能採用刑罰的手段來處置他們。而“中民之性”,也就是萬民之性,是“有善質而未能善”,必須通過王者的教化才能成善。
董仲舒主張"名性不以上,不以下,以其中名之"。因"中民之性"可上可下,可善可惡,"性待漸於教訓,而後能為善"。韓愈進一步提出"性之品有上中下三"並把"性"和"情"對立起來,"性"的內容為"仁﹑義﹑禮﹑智﹑信",是"與生俱生"的;"情"的內容為"喜﹑怒﹑哀﹑懼﹑愛﹑惡﹑欲",是"接於物而生"的。
韓愈繼承了董仲舒的性三品説,把人性分為上、中、下三品。他認為上品的人生來就能夠照封建道德標準行事;中品的人要通過修身養性才能做到這一點;下品的人則是天生的劣性,只能用強制手段使他們“畏威而寡罪”。在韓愈看來,封建帝王都是天生應當發號施令統治人的上等人,勞動人民則是天生應當受統治的下等人,這是天命,也是永恆不變的聖人之道。如果帝王不發號施令,臣子不按照帝王的旨意去統治人民,就是失職違道,會受到天命的懲罰。如果人民“不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原道》),那就該殺。 [1] 
參閲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實性》﹑唐韓愈《原性》。

性三品説王道教化

董仲舒在繼承孟、荀人性論的基礎上,融合陰陽思想,將人之情性納入天人哲學體系之中,提出了“性善情惡”的命題和初具雛形的“性三品”説。董仲舒人性論的最後落腳點是強調王道教化對於萬民成善的決定性作用,這有助於加強君主的政治責任和樹立君主的至上權威。“性善情惡”和“中民之性”不僅使董仲舒的人性論顯著區別於先秦儒家的人性論,初步解決了孟、荀人性論遺留的問題,而且為他人性理論最終的政治依歸——王道教化,提供了理論根據。
以天之陰陽釋人之情性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