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性三品

(董仲舒提出的人性理論)

鎖定
中國古代一種主張人性分為三等的理論。 西漢董仲舒把人性分為上、中、下三等。東漢王充也據稟氣的多少把人性分為善、中、惡三種,唐韓愈明確提出“性情三品”説,把性與情分為上、中、下三品。
中文名
性三品
代表人物
韓愈 王充

性三品簡介

性三品學説 性三品學説
中國古代一種關於人性的學説。中國古代一種主張人性分為三等的理論。性三品之説受孔子“唯上智與下愚不移”的先驗論影響。

性三品上中下三等論

西漢董仲舒把人性分為上、中、下三等。結合天人感應説,提出人性有上、中、下之別的觀點。他認為:“人副天數”,人是天的副本,人的身體和性情都來源於天。“天兩,有陰陽之施,身亦兩,有貪仁之性”(《春秋繁露·深察名號》)。他認為,人性的根源是陽,表現於外為仁,是善;情的根源是陰,表現於外為貪,是不善。人生下來就有性和情兩種質,雖然性是主,情是從,但不能説人性先天就是善的。他比喻説:“善如米,性如禾。禾雖出米,而禾未可謂米也。性雖出善,而性未可謂善也”(《實性》)。要使人養成道德品行,達到“循三綱五紀,通八端之理,忠信而博愛,敦厚而好禮”,需要經過社會的教育。董仲舒認為:上等的“聖人之性”先天就是善的,不需教育;下等的“斗筲之性”,是經過教育,也難以轉化為善的。這兩種都是少數,都不可以名性,只有“中民之性”可以名性。中民是大多數,需要教育,所以董仲舒指出:“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為任者也。”認為君王承天命,教育人民養成善德。他從人性論上論證了封建統治的合理性。

性三品善中惡三種論

董仲舒以後,東漢王充也據稟氣的多少把人性分為善、中、惡三種,王充認為性善是中人以上,性惡是中人以下,善惡混是中人之性

性三品上中下三品論

荀悦明確提出“性三品”的概念;韓愈講得更細一些,唐韓愈明確提出“性情三品”説,把性與情分為上、中、下三品。他説:“性之品有三,……上焉整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導而上下也;下焉者,惡焉而已矣”(《原性》)。“與生俱”的性包括仁、義、禮、智、信五種道德品質,在三品中的比重各不相同,上品之性具有仁而行於其餘四者;下品之性反於仁而違背其餘四者;中品之性仁有不足,其餘四者也雜而不純。“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導而上下也;下焉者,惡焉而已矣”。“接於物而生”的情,包括喜、怒、哀、懼、愛、惡、欲。強調上品與下品之間不可移,同時認為“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通過後天的道德修養與“先王之教”,“上之性就學而愈明,下之性畏威而寡罪”,並以此反對佛教的滅情以見性之説。這一人性論至宋而息,但遺蹟猶存,北宋李覯説:“今觀退之之辨誠為得也,孟子豈能專之!”(《禮論》第六)韓愈的“性三品”説和董仲舒的一樣都是封建等級關係在理論上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