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徹(拼音:chè)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 [1]  。此字初文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古字形從鬲從又(或從醜),字形之義是指吃過飯後將食具撤除。本義當為撤去、撤除(以手撤離鬲。或説為佈列,相反相成),此義後用“撤”字。引申指穿、透。又引申指通達。又引申指治理。後引申指毀壞。 [2] 
(基本信息主要參考資料: [3-4] 
中文名
拼    音
chè
注音字母
ㄔㄜˋ
平水韻部
入聲九屑 [5] 
部    首
筆畫數
3+4
繁體字
異體字
𢕹、𢖉、𦔞
統一碼
U+5F7B
鄭    碼
OIHY
五    筆
TAVN(86);TAVT(98)
GBK編碼
B3B9
四角碼
2824
字    級
一級(0792) [1]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2]
會意字。羅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據圖1的甲骨文字形釋為“徹”:“此從鬲從又,象手象鬲之形,蓋食畢而徹去之。許書之徹從支,殆從又之訛矣。卒食之徹乃本義。訓通者,借義也。”。甲骨文(圖1、2)左邊為“(lì)”,為古時盛食物的器具。右邊像人的手(又,或作醜)。從鬲從手會意,本義為吃完了飯,把食具撤去,收拾乾淨。金文作圖3或作圖4,鬲下加火,增強表意性。戰國時,又字改為攴(屬於形義皆近偏旁的互用),後來從攴成為主流寫法。有的文字在左邊加了意為小步走的“彳(chì)”字(圖9),並改“鬲”為“育”;“育”從肉,也表示食物。飯後撤食時要小步走,這是古代的一種禮儀。加“彳”字就使“卒食之徹”的本義更為彰顯。篆文沿用這一形體寫作圖12。《説文解字》另收一從彳、從攴、從鬲的古文(圖6)。從鬲的古文應當就是甲、金文的遺留字形。漢代隸書沿襲小篆作圖13、圖14,現簡化為徹。
撤除、撤去為“徹”字的本義,這個本義後來寫成了“”。《禮記·曲禮上》:“卒食,客身前跪,徹飯齊以授相者,主人興辭於客,然後客坐。”這是説請客吃飯時的禮節。吃完飯時,客人要從席前坐起,撤下飯食遞給伺候的人。主人也要起身,向客人推辭,然後客人落座。這裏的徹字就是用的本義。《論語·八佾》:“三家者以雍徹。”三家,指仲孫、叔孫、季孫三家。他們唱着《雍》這首詩來撤掉祭祖的祭品。朱熹集註:“祭畢而收其俎也。天子宗廟之祭,則歌《雍》以徹,是時三家僭而用之。”撤除祭品,也相當於吃完了飯,把食具撤去。
徹由專指“食畢而徹去之”,進而抽象為泛指撤除、撤消。撤除、撤消意味着整潔乾淨、清除雜物,故徹字可令人聯想為通達、通透。這是徹的引申義。徹由通達、通透,進而引申為徹底、終了。
《説文新附·車部》:“轍,車跡也。從車,徹省聲。本通用徹,後人所加。”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履部》:“徹,字亦作轍。”表示車跡的字原來就是徹字。轍字是後來才有的。車跡為什麼用徹字表示,因為古代的道路不像現代的路面,以前有車跡的道路才是大路,才是通途。大約是徹字有通達的意思,這才用徹字來代指車跡。 [2]  [6]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動詞
〈文言〉撤除;撤去。
remove
《詩經·小雅·楚茨》:“諸宰君婦,廢徹不遲。”
《儀禮·鄉射禮》:“乃徹豐與觶。”
魏源《聖武記》卷五:“額勒登保佯徹二埡兵不攻,賊果悉鋭守兩嶺。”

〈文言〉拆毀;拆下。
dismantle
《詩經·小雅·十月之交》:“徹我牆屋,田卒污萊。”
屈原《天問》:“何令徹彼岐社,命有殷國?”

〈文言〉剝;取。

《詩經·豳風·鴟鴞》:“徹彼桑土,綢繆牖户。”

通達;貫通。
understand;
thorough
《墨子·備穴》:“為鐵鈎鉅長四尺者,財自足,穴徹,以鈎客穴者。”
《列子·湯問》:“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
徹底;貫徹;徹骨;徹頭徹尾
透;滲透。
penetrate;
pierce
柳宗元《小石潭記》:“日光下徹,影布石上。”
王建《宮詞》之八十:“舞來汗濕羅衣徹,樓上人扶下玉梯。”
郭沫若《牧羊哀話》二:“歌聲漸行漸遠,盪漾在清和晚氣之中,一聲聲徹入心脾,催人眼淚。”

〈文言〉達,到。

《國語·魯語上》:“既其葬也,焚,煙徹於上。”
劉言史《代胡僧留別》詩:“定知不徹南天竺,死在條支陰磧中。”

〈文言〉治;治理。
reclaim
《詩經·大雅·江漢》:“式闢四方,徹我疆土。”
《詩經·大雅·崧高》:“王命召伯,徹申伯土田。”

〈文言〉動,觸動。

《管子·弟子職》:“凡拚之紀,必由奧始;俯仰磬折,拚毋有徹。”

〈文言〉明;顯明。

葛洪《抱朴子·至理》:“反聽而後所聞徹,內視而後見無朕。”
韓愈《興元少尹房君墓誌》:“自太尉琯以德行為相,相玄宗、肅宗,名聲益彰徹大行。”

〈文言〉列;排列。

《方言》第三:“班、徹,列也。北燕曰班,東齊曰徹。”
沈括《蔡孝廉母胡氏墓誌銘》:“子啐於左,孫徹於右。”

〈文言〉盡,完。
finish;
complete
杜甫《江畔獨步尋花》詩之一:“江上被花惱不徹,無處告訴只顛狂。”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詩:“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徹命;徹卷
〈文言〉遵循。

《詩經·小雅·十月之交》:“天命不徹,我不敢效我友自逸。”

〈文言〉到底,徹底。

《兒女英雄傳》第十回:“自己也算‘救人救徹,救火救滅’,不枉費這番心力。”

名詞
〈文言〉車輪碾壓出的痕跡,後作“”。

老子》:“善行,無徹跡。”按,通行本《老子》作“轍”

周代的田税制度。

《孟子·滕文公上》:“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
《道德經》六十六章“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Chè)姓氏用字。



形容詞
〈文言〉緊密的樣子。

《釋名·釋宮室》:“柵,跡也。以木作之,上平跡然也。又謂之徹。徹,緊也,詵詵然緊也。”

〈文言〉同“”。清澄。

《宋書·樂志二》:“徹宇麗幹光。”按,《南齊書·樂志》作“澈”。

參考資料: [7-8]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三】【攴部】醜列切(chè)
通也。從彳從攴從育。
𢖉,古文徹。 [9] 

説文解字注

通也。
段注:《孟子》曰:徹者,徹也。鄭注《論語》曰:徹,通也。為天下通法也。按《詩》徹彼桑土,傳曰裂也。徹我牆屋,曰毀也。天命不徹,曰道也。徹我疆土,曰治也。各隨文解之,而通字可以隱栝。古有徹無轍。
從彳,從攴,從育。
段注:蓋合三字會意。攵之,而養育之,而行之,則無不通矣。《毛傳》所謂治也。醜列切。十五部。
一曰相臣。
段注:疑有譌。鉉本無此四字。
𢖉,古文徹。
段注:中從鬲。 [10] 

廣韻

直列切,入薛定(zhé)
徹,通也。明也。道也。達也。又醜列切。
醜列切,入薛透 ‖徹聲月2部(chè)
徹,通也。 [11] 

康熙字典

【寅集下】【彳部】 徹·康熙筆畫:15 ·部外筆畫:12
古文:𢖉、𢕹
唐韻》《集韻》《韻會》並直列切,音轍。《説文》:通也。《論語》:盍徹乎。注:周法什一而税,謂之徹。徹,通也,為天下之通法。
又《廣韻》:徹,達也。《左傳·成十六年》:養由基蹲甲而射之,徹七札焉。注:發達七札也。
又《集韻》:徹,道也。
又剝取也。《詩·豳風》:徹彼桑土。
又治也。《詩·大雅》:徹田為糧。傳:徹,治也。
又去也。《儀禮·士冠禮》:徹筮席。《左傳·宣十二年》:軍衞不徹警也。《周禮·天官·膳夫》:卒食以樂,徹於造。疏:天子食終徹器之時,作樂以徹之。
又毀也。《詩·小雅》:徹我牆屋。箋:徹毀我牆屋也。
又揚子《方言》:徹,列也。蔡邕《獨斷》:羣臣異姓有功封者,稱曰徹侯,避武帝諱,改曰通侯,或曰列侯也。
又《唐韻》醜列切。《集韻》《正韻》敕列切,並闡入聲。義同。《集韻》或作〔⿰足𢾿〕。 [12]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4]

書寫提示

“徹”字書寫演示 “徹”字書寫演示
【規範提示】中部“七”的乚(豎彎鈎)改㇙(豎提)
【寫法】“彳”窄“切”寬,頂部“彳”高,底部左右旁齊平。“彳”,第二、第三筆撇、豎在橫中線相接。“切”,“七”居豎中線部位,首筆短橫從橫中線起筆,㇙(豎提)的豎段在豎中線;“刀”居右半格,㇆(橫折鈎)的豎鈎段向左斜,末筆撇尖伸向“七”下。 [3]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i̯at
王力系統
ǐat
董同龢系統
jæt
周法高系統
iat
李方桂系統
th
rjat
宋北魏前期

黠屑薛

jiɑt
北魏後期北齊

黠屑薛

jiɑt
齊梁陳北周隋

黠屑薛

jiɑt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ȶʰ
i̯ɛt
擬音/王力系統

ȶʰ
ǐɛt
擬音/董同龢系統

ȶʰ
jæt
擬音/周法高系統

ʈʰ
iæt
擬音/陳新雄系統

ȶʰ
ǐɛt
擬音/李方桂系統

ṭh
jät

參考資料: [13] 

韻書集成


字形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韻系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入聲
十七薛
仙B

開口呼
全濁
直列切
ȡʰjæt
入聲
十七薛
仙B

開口呼
次清
醜列切
ȶʰjæt
集韻
入聲
十七𧀼

開口呼
次清
敕列切
ȶʰiæt
入聲
十七𧀼

開口呼
全濁
直列切
ȡiæt
韻略


入聲






敕列切



入聲






直列切

增韻


入聲






敕列切



入聲






直列切

中州音韻


入聲作上聲
車遮






昌偌切

洪武正韻

入聲
五屑
穿


次清
敕列切
tʃ‘iet

入聲
五屑


全濁
直列切
dʒ‘iet

參考資料: [13]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3-14]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247
  •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40
  • 4.      .漢典[引用日期2018-11-12]
  • 5.    平水韻 九屑  .搜韻[引用日期2020-03-14]
  • 6.    殷傑編著.漢字春秋 生活風貌[M].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03:25-27
  • 7.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3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1090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2[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907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436
  • 10.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0-03-14]
  • 11.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499;500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316-317
  • 13.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3-1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