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鬲(拼音:lì、gé)是漢語通用規範二級漢字 [1]  。此字初文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口圓、三足中空的器具 [2]  。鬲作為一種中國古代煮飯用的炊器讀作lì,新石器時代晚期已出現陶鬲,商周時期陶鬲與青銅鬲並存。其形狀一般為侈口(口沿外傾),有三個中空的足,便於炊煮加熱。鬲又讀gé,古時用於國名,又音近通“膈”“隔”等字。
鬲是漢字部首之一,序號189 [3]  。用鬲作意符的字大多與炊具、飲食有關,如:
(基本信息主要來源: [4] 
中文名
拼    音
lì,gé
部    首
五    筆
GKMH(86、98)
倉    頡
MRBL
鄭    碼
AJLD
字    級
二級(4467) [1] 
注音字母
ㄌㄧˋ,ㄍㄜˊ
平水韻部
入聲十二錫,入聲十一陌 [5] 
總筆畫數
10+0
造字法
象形字
結    構
獨體字,上中下結構
筆順編號
1251254312
四角號碼
1022₇
統一碼
基本區 U+9B32
異體字
㽁、䰜、鎘、䰛、䥶、𨬑、𩱔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2]
象形字。鬲是一種古陶器,用於蒸煮食物,其最基本的特徵是三個肥大形似布袋(也有説形似牛乳房)的足。甲骨文(圖1)正是這種陶器的形象。作為陶器類型的出現來説,鬲不是最早的。鬲的形體要比盆、罐之類複雜,因而出現得相對較晚。鬲大約起源於彩陶之後,距今約四千多年。金文字形(圖2、3、8)大體和甲骨文相同,有的多了些飾紋,不影響其音、義。篆文作圖4、5,沿襲甲骨文以及金文之形,甚為明顯,只是其器蓋、器腹和器頸脱離,稍失其形。《説文解字》別有“䰛”和“㽁”兩個或體,以“瓦”為形符,是因為“鬲”多是陶製的原因。隸書作圖7,由篆文演變而來,上增一點,純屬飾畫。楷書之形則又貼近篆文。以上諸形,都據具體的實象造字。 [2]  [6-7] 

詳細釋義

讀音
語法屬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古代一種炊器。似鼎,口圓,三足中空。

《周禮·考工記·陶人》:“鬲實五觳,厚半寸,唇寸。”
《漢書·郊祀志上》:“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其空足曰鬲。”

指無足炊器。

方言》第五:“鍑……吳揚之間謂之鬲。”

古代喪禮用的一種瓦瓶。

《儀禮·士喪禮》:“新盆、槃、瓶、廢敦、重鬲皆濯造於西階下。”

西周時對俘虜或奴隸的稱呼。

《令簋》:“臣十家,鬲百人”

名詞
針灸穴位名。在脊骨第七椎下兩旁。

《三國志·魏志·華佗傳》:“太祖苦頭風,每發,心亂目眩,佗針鬲,隨手而差。”

鬲國。相傳為夏方國。西漢於其地置鬲縣,在今山東省德州市南。

《史記·曹相國世家》:“還定濟北郡,攻着、漯陰、平原、鬲、盧。”
《晉書·山濤傳》:“初,陳郡袁毅嘗為鬲令,貪濁而賂遺公卿,以求虛譽。”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山東二·濟南府》:“鬲縣城,縣東十里,古鬲國,郾姓咎繇之後。”

通“”。大車軛。
yoke
《周禮·考工記》:“徹廣六尺,鬲長六尺。”

通“膈”。橫膈膜,在胸腔、腹腔之間。亦借指胸腹。
diaphragm
素問·五臟生成論》:“心煩頭痛,病在鬲中。”
王充《論衡·效力》:“勉自什伯,鬲中嘔血。”

通“隔”。隔成的空欄或空框。即格子。

沈括《忘懷錄·行具二肩》:“右食匱一。竹為之二鬲,並底、蓋為四。”

通“隔”。城牆上的土圍墩。

《墨子·備梯》:“三十步一殺,殺有一鬲,鬲厚十尺。”

動詞
通“”。阻隔。
separate
《管子·明法解》:“人臣之力,能鬲君臣之閒而使美惡之情不揚。”
鬲閉;鬲塞
非語素字
鬲津】古水名,即今漳衞新河,是中國河北、山東兩省的界河。



膠鬲】商周時人。



è
動詞
通“”。 以手握物。

《儀禮·士喪禮》:“苴絰大鬲。”

[8-9]  [15]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三】【鬲部】郎激切(lì)
鼎屬。實五觳。鬥二升曰觳。象腹交文,三足。凡鬲之屬皆從鬲。
䰛,鬲或從瓦。
㽁,漢令鬲,從瓦,厤(lì)聲。
〖註釋〗①鼎屬:王筠《説文解字句讀》:“《釋器》:‘鼎款足者謂之鬲。’《封禪書》:‘其空足日鬲。’索隱雲:‘款者,空也。言其足中空也。’②觳:桂馥《説文解字義證》:“觳讀為斛(hú)。”③象腹交文:饒炯《説文部首訂》:“象腹之交文與三足。” [10] 

説文解字注

鼎屬也。
段注:《釋器》曰:鼎款足者謂之鬲。
實五觳。
段注:《考工記》:陶人為鬲,實五觳,厚半寸,唇寸。
鬥二升曰觳。
段注:大鄭雲:觳受三豆。後鄭雲:觳受鬥二升。按瓬人職雲:豆實三而成觳,大鄭本之。今俗本譌為觳受三鬥,誤甚。許必言觳所受者,角部觳下無此義也。魏《三體石經》以鬲為大詰嗣無疆大曆服之歷,同在十六部也。
象腹交文三足。
段注:上象其口,㐅象腹交文,下象三足也。考工記圖曰款足。按款足,郭雲曲腳,漢郊祀志則雲鼎空足曰鬲,釋款為空。郎激切,十六部。
鬲或從瓦。
段注:《楚世家》:楚武公曰:居三代之傳器,登三翮六翼以高世主。小司馬曰:翮亦作䰛,同音歷。三翮六翼謂九鼎,空足曰翮,翼即耳,事見《爾雅》。按翮者䰛之假借字,翼者釴之假借。九鼎,款足者三,附耳於外者六也。《爾雅》曰:鼎,款足謂之鬲。附耳外謂之釴。
㽁,漢令鬲,從瓦,厤聲。
段注:謂載於令甲令乙之鬲字也。樂浪挈令織作𥿮。 [11] 

廣韻

古核切,入麥見 ‖鬲聲錫部(gé)
鬲,縣名,在太原。又鬲津,九河名。又姓,殷末賢人膠鬲之後。又音歷,鼎屬也。
【註釋】①太原:當作“平原”。《漢書·地理志》平原郡十九有鬲縣。《切三》《王一》作“平原”,不誤。
郎擊切,入錫來 ‖鬲聲錫部(lì)
鬲,《爾雅》曰:“鼎款足者謂之鬲。”《説文》作鬲,鼎屬,實五觳,鬥二𦫵曰觳,象腹交文,三足。今亦作鬲。
【註釋】字頭鬲裏面為𢆉。 [12] 

康熙字典

【亥集上】【鬲部】鬲 ·康熙筆畫:10 ·部外筆畫:0
古文:䰜
(lì)《廣韻》郎擊切。《集韻》《韻會》《正韻》狼狄切,竝音歷。《説文》:鼎屬,實五觳,鬥二升曰觳。《爾雅·釋器》:鼎款足謂之鬲。注:鼎曲腳也。疏:款,闊也。謂鼎足相去疎闊者名鬲。《前漢·郊祀志》:其空足曰鬲。注:蘇林曰:足中空不實者,名曰鬲也。揚子《方言》:鍑,吳揚之閒謂之鬲。
(gé)又《廣韻》《正韻》各核切。《集韻》《韻會》古核切,竝音隔。《禮·喪大記》:陶人出重鬲。疏:縣重之罌也。是瓦瓶。
又姓。
又《儀禮·士喪禮》:苴絰大鬲。注:鬲,搤也,中人之手,搤圍九寸,絰之差自此出焉。《釋文》:鬲,又作搹。
又國名。《左傳·襄十四年》:靡奔有鬲氏。注:鬲,國名。今平原縣。
又《爾雅·釋水》:鬲津,九河之一。注:水多阨狹,可隔以為津。
又與隔同。《前漢·五行志》:鬲閉門户。注:師古曰:鬲與隔同。
(è)又《集韻》乙革切,音戹。與軶同。《周禮·冬官考工記·車人》:凡為轅,鬲長六尺。注:鬲謂轅端厭牛領者。
《五經文字》:《説文》作鬲,經典相承作鬲。 [13]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4]

書寫演示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ɡl
iek
王力系統
l
iek
董同龢系統
l
iek
周法高系統
l
ek
李方桂系統
gl
ik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l
iek
擬音/王力系統

l
iek
擬音/董同龢系統

l
iek
擬音/周法高系統

l
iɛk
擬音/李方桂系統

l
iek
擬音/陳新雄系統

l
iek
[14] 

韻書集成


字形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韻系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入聲
二十一麥

開口呼
二等
全清
古核切
kæk
入聲
二十三錫

開口呼
四等
次濁
郎擊切/音歷
liek
集韻

入聲
二十一麥

開口呼
二等
全清
各核切
kɪɐk

入聲
二十一麥

開口呼
二等
全清
乙革切
ʔɪɐk

入聲
二十三錫

開口呼
四等
次濁
狼狄切
lɛk
韻略


入聲






狼狄切

增韻


入聲






古核切



入聲






郎狄切

洪武正韻

入聲
七陌


全清
各頟切
kək

入聲
七陌


次濁
郎狄切
liək
分韻撮要

陰入
第三十二彭棒硬額






[14]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4-04]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214
  • 3.    GB13000.1字符集漢字部首歸部規範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引用日期2020-04-06]
  • 4.      .漢典[引用日期2018-11-05]
  • 5.    平水韻 十一陌  .搜韻[引用日期2020-04-04]
  • 6.    左民安著.細説漢字 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 插圖珍藏本[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12:647
  • 7.    戴吾三著.漢字中的古代科技[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01:87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439;802
  • 9.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縮印本 下[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8.01:2378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398
  • 11.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0-04-04]
  • 12.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515;521
  • 13.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455-1456
  • 14.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4-04]
  • 15.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新華字典:商務印書館,2020:152-29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