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德弗勒互動過程模式

鎖定
德弗勒互動過程模式,是主要的傳播過程模式之一,20世紀50年代由美國社會學家M.L.德弗勒創立,又稱“大眾傳播雙循環模式”。其主要內容在閉路循環傳播系統中,受傳者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傳送者,噪音可以出現於傳播過程中的各個環節。
中文名
德弗勒互動過程模式
領    域
傳播學
提出者
美國社會學家M.L.德弗勒
引    申
香農—韋弗模式;循環模式等
出    處
由香農—韋弗模式發展而來
創立時間
20世紀50年代

目錄

德弗勒互動過程模式名詞解釋

德弗勒的互動過程模式是在香農—韋弗模式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該模式的主要內容是在閉路循環傳播系統中,受傳者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傳送者,噪聲可以出現於傳播過程中的各個環節。該模式明確補充了反饋的要素、環節和渠道,突出雙向性,被認為是描繪大眾傳播過程的一個比較完整的模式。 [1] 

德弗勒互動過程模式評價

德弗勒互動過程模式優點

德弗勒的互動過程模式克服了香農—韋弗模式單向支線的缺點,明確補充了反饋的要素、環節和渠道,使傳播過程更符合人類傳播互動的特點。與此同時,這個模式還拓展了噪聲的概念,認為噪聲不僅對訊息,而且對傳達和反饋過程中的任何一個環節或要素都會發生影響,這一點加深了傳播學界對噪聲所起的作用的認識。該模式適用範圍比較普遍,包括大眾傳播在內的各種類型的社會傳播過程,都可以通過這個模式得到一定程度的説明。 [1] 

德弗勒互動過程模式缺陷

該模式未能超出從過程本身或從過程內部來説明過程的範疇。從辯證法的觀點來看,事物的運動過程不僅僅取決於過程的內部因素或內部機制,還會受到外部條件或外部環境的制約和影響。在德弗勒的模式中,唯一提到的一個外部影響因素是“噪聲”,但是,影響傳播過程的外部條件和環境因素的全部複雜性,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噪聲”概念能説明的。 [1] 

德弗勒互動過程模式引申

香農—韋弗模式
香農——韋弗模式,主要的傳播過程模式之一,1949年由美國的兩位信息學者C.香農和W.韋弗在《傳播的數學理論》首次提出,又稱為“傳播過程的數學模式”。其內容主要描述電子通信過程,為傳播過程研究更進一步提供了重要的啓發。本詞條所介紹的互動過程模式即由該模式發展而來。
德弗勒互動過程模式 德弗勒互動過程模式
香農——韋弗模式是描述電子通信過程的。在這個模式中,傳播被描述為一種直線性的單向過程,包括了信息源、發射器、信道、接收器、信息接受者以及噪聲六個因素,這裏的發射器和接收器起到了編碼和譯碼的功能。它的第一個環節是信源,由信源發出訊息再由發射器將訊息轉為可以傳送的信號,經過傳輸,由接收器把接收到的信號還原為訊息,將之傳遞給信宿。在這個過程中訊息可能收到噪音的干擾(例如,在收看廣播電視節目時,天線接收功能不好,電視信號弱而非電視信號又過強,造成圖像不清晰;教室裏光線過強,影響了顯示在屏幕上的投影圖像清晰度;教室外過道上的談話聲過大,影響了課堂的教學授課及學生聽講等;這些都可以看作是噪聲的影響),產生某些衰減和失真。 [2] 
大眾傳播模式
大眾傳播模式 大眾傳播模式
大眾傳播模式,1954由[美]威爾伯·L·施拉姆在《傳播是怎樣運行的》一文中提出。該模式是除本詞條介紹的互動過程模式之外另一個較全面地表達傳播過程互動的模式。
該模式充分體現了大眾傳播的特點,構成傳播過程的雙方分別是大眾傳播與受眾,這兩者之間存在着傳達與反饋的關係。
施拉姆的大眾傳播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會傳播過程相互聯結性和交織性,初步具有了系統模式的特點。
參考資料
  • 1.    郭慶光.傳播學概論.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53
  • 2.    D.McQuail&S.Windahl.Conmmunication Models:Longman Publishing Group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