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微分音音樂

鎖定
微分音音樂(Microtonal music),或簡稱為微音音樂,西方現代主義音樂的作曲技法之一。微分音即比半音還要小的音程
微分音音樂亦曾在某些原始社會中出現過,古往以來也不乏作曲家和理論家對微分音的研究。
中文名
微分音音樂
外文名
Microtonal music
簡    稱
微音音樂
類    別
西方現代主義音樂的作曲技法

微分音音樂音樂簡介

微分音音樂,microtone music
在部分作品中,作曲家也曾少量使用微分音作為裝飾,以在傳統音之中增加一些變化。他們大多各自使用自創的記譜法,來為傳統的五線譜表示微分音。巴爾托克·貝拉曾直接在音符旁標註箭頭,以上下指示微分音的變化。布洛赫則在音與音之間畫上斜線,以表示微分音的變化。阿洛伊斯·哈巴和潘德列茨基則是從升降調記號的變形創造新記號,作為微分音的升降調記號。
微分音音樂的記譜法問題,在作曲家之間一直難以達成共識,演奏家也不願意學習冷僻的記譜法。要繼續使用原有的五線譜,還是另外建立一套新的系統,至今也還沒有定論。
除此之外,還有微分音適當距離的問題。較早之前的是從十二個半音再分一半的24個四分之一音的音階。布索尼提倡36個音的音階,以六分之一音為最小音程。阿洛伊斯·哈巴隨後也發展出以十二分之一音為音程符號的樂制,一個八度音有72個音。
Julián Carrillo設計了一種準確、靈活的新方法。C音以0表示,在一個八度音階裏,以連續的數目來表示音。例如半音音階可以0~11來表示,四分之一音的音階可以0~23表示。
Joseph Yasser在他的著作《發展調性的理論》(A Theory of Evolving Tonality)中,反對以機械化的方式分割音,提倡在音樂演進的過程中擴展音階。他認為音樂的發展是從二聲音階到五聲音階,再從五聲音階到七聲音階,再從七聲音階到十二聲音階。根據這個發展過程,下一階段應該是十九聲音階,其中原先的十二音是正音,新的七個音是副音(相當於七音階的半音)。
Harry Partch則在《音樂的起源》(Genesis of a Music)詳細研究調律系統和音階,並以此提出43聲音階。
除此之外,還有演奏方面的問題。雖然聲樂、絃樂可以奏出微分音,但不易正確奏出。或者需要兩架鋼琴,調音相差四分之一音,再各自演奏分配開來的譜。還有專為微分音設計的特殊樂器,如Ervin M. Wilson的鍵盤。微分音的演奏工具。
微分音音樂的美學價值,到目前為止也還沒有定論。即使可以分辨出微分音上的微小差別,也無法保證其藝術價值。而且對於大多數的音樂家而言,微分音就是沒奏準的音。微分音音樂目前還處於開拓階段,主要還是進行實驗性質的工作。
1895年墨西哥作曲家J.卡里略,首次使用四分音寫成了一首絃樂四重奏。以後,其他作曲家也陸續做了這方面的嘗試。如美國作曲家C.E.艾夫斯用四分音寫了絃樂曲、兩架鋼琴的樂曲以及《第四交響曲》。
在歐洲,微分音音樂的先鋒派作曲家有意大利的F.布索尼,他應用了三分音,而捷克的A.哈巴則使用了四分音及六分音,甚至用四分音寫了歌劇《母親》,用六分音寫了歌劇《天國來臨》。
在應用微分音的同時,有的作曲家也探索使用非十二平均律,如卡里略試用了十六分音及九十六分律,美國作曲家H.帕奇試用了四十三分平均律,J.亞瑟主張用十九分律等等。
為了記錄微分音,也出現了各種新的記譜法。如哈巴四分音及六分音記譜法(見下例),波蘭作曲家K.彭代雷茨基的四分音記譜法也甚知名。
為了演奏微分音音樂,1892 年出現了四分音鋼琴。哈巴曾先後設計了 3種四分音鋼琴,1架四分音管風琴,1架六分音管風琴以及四分音單簧管、小號、吉他。卡里略和帕奇也設計了各種可演奏微分音的樂器。由於演奏及人類聽覺的限制,微分音音樂尚處於探索階段。
1950年以後,西方使用微分音已較多見,由於可以任意控制,使用者更多。

微分音音樂相關比較

長期以來,音樂的主流都還是在傳統的樂音體系範圍內進行的革新,即這些音樂中所使用的音都是按一個八度分成十二個半音為最小音程單位的樂音,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經常遇到的諸如聲樂和器樂中的模仿性“滑音”、中國民間音樂中風格化的音等等,這類“微分音現象”可以認為是把微分音作為一種裝飾性的及風格性的音樂語言對待。
西方20世紀的“先鋒派微分音”作曲家,以及中國作曲家何訓田1983年創立的RD作曲法——the RD Method of Musical Composition(任意律和對應法)都是把微分音納入一種完整的思維去創作,這是專用作曲技的變革。
通過比較,筆者認為:中西“微分音音樂”既有裝飾性及風格性的相同特點,又有技術性運用的不同規律。認真研究“微分音音樂”的規律對於準確把握音樂風格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