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管風琴

(氣鳴式鍵盤樂器)

鎖定
管風琴(pipe organ),氣鳴式鍵盤樂器,流傳於歐洲的歷史悠久的大型鍵盤樂器。管風琴音量洪大,氣勢雄偉,音色優美、莊重,並有多樣化對比、能模仿管絃樂器效果,能演奏豐富的和聲,被譽為“樂器之王”。 [3]  [5] 
管風琴是風琴的一種,由音管、音栓、鍵盤、軌杆機、風箱、琴箱組成。管風琴是靠銅製或木製音管來發音。 [3] 
中文名
管風琴
外文名
pipe organ
所屬分類
氣鳴式鍵盤樂器
起源時期
古希臘時期

管風琴歷史淵源

一、朔源
管風琴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牧羊人吹奏的樂器雙笛(Double flute),雙笛由兩支不同音調的管子組成,後來被由幾根到二十幾根音管按音高順序排列的排笛(Panflute)所取代,這兩種樂器都是通過吹奏振動音管中的空氣柱來發聲。
公元前3世紀,古希臘亞力士山大城(Alexandria)的工程師克特西比奧斯(Ctesibios)發明了一架“水壓式管風琴”(Hydraulic Organ),這是歷史上記載的較早出現的管風琴。水壓式管風琴由水力風箱、音管與操縱桿組成。水力風箱產生氣體,並把產生的氣體存放在儲氣箱中,一排音管按大小依次放置在儲氣箱的開孔上,演奏者通過操縱桿控制活塞來演奏,活塞開啓後氣體就能夠進入管中,振動空氣柱從而產生聲音。水壓式管風琴聲音宏亮、具有威懾性,常被貴族們用於競技活動中為角鬥士助威,但水壓式管風琴的氣壓受水量變化的影響較大,不易控制,因此人們一直在努力對其進行改進,到後來發展出風箱式管風琴。
風箱式管風琴最早的記載在公元2世紀左右,此間風箱式與水壓式一直並存,直到公元4世紀左右,風箱式裝置替代了水壓式。從現存的文獻資料來看,直至公元9世紀以前,關於管風琴的所有描述都是在世俗場合下使用的,操縱風箱的苦差事一般都由奴隸或戰俘來做。雖然教會在古羅馬時期開始興起,但早期教會堅持對器樂的排斥,使得管風琴並未從一開始就進入教堂,而是一種流行在貴族之間的世俗樂器。
二、中世紀
公元824年,德國亞琛(Achen)大教堂中安裝了一台管風琴——這是第一台置於教堂的管風琴,至此管風琴才在教會中有了一席之地。之後,管風琴陸續進入教堂,每個禮拜日的早晨,管風琴的聲音在城中響起彷彿在告知與召集人們參加禮拜。
公元950年,英國温切斯特大教堂裏建造了一座當時歐洲最大的管風琴,這座管風琴有400根音管,26個風箱,演奏時需要70人來鼓風,其聲響徹全城。
除了在教堂中使用的大型管風琴之外,還出現了適合在家庭會客、街頭演繹等世俗場合中使用的管風琴。便攜式管風琴是一種形制較小,可以夾在胳膊底下隨身攜帶的管風琴,便攜式管風琴的演奏方法和手風琴相似,使用右手彈奏、左手鼓風,由於用手送風是一件繁重的工作,因此這種管風琴並未普及開來。隨後出現了形制更大一些的,能夠放在桌子上的固定式管風琴,固定式管風琴通常只有一排琴鍵,一組或幾組音管以及為了保持不同音域中音量平衡的兩個送風踏板,一般由助手在旁邊按壓,固定式管風琴可以滿足一些小型教堂或貴族的需要。綜上所述,自中世紀以來,管風琴演變出了教堂管風琴、便攜式管風琴、固定式管風琴三種形式,多為一排鍵盤和一組或多組八英尺音管構成。到11世紀早期為止,管風琴都沒有太大的發展,只停留在樂器結構的改進方面。
12世紀,管風琴正式進入教堂為無伴奏的復調詩歌起音或彈奏各聲部,管風琴的普遍使用對歐洲音樂,特別是對復調音樂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管風琴使不同的旋律線條能在同一件樂器上同時呈現出來,而且進行的方式越來越趨於複雜化,管風琴成為了西方基督教禮拜儀式中的重要樂器,也成為了教堂建築的一部分。在形制上,受這一時期哥特藝術的影響,流行建造規模較大的管風琴來與哥特式教堂的空間感相匹配。在音色上,這種管風琴裝置了能夠控制多個音管發聲的混合音栓,並增加了一排琴鍵,但此時的管風琴仍然只能彈奏哨管的音色。
13至14世紀,標準尺寸的琴鍵被確立,至此手鍵盤完全取代了之前操縱聲音的滑桿。
三、文藝復興時期
文藝復興把人們從中世紀帶到現代文明,這一時期的進步人士從古希臘藝術中獲得了巨大的啓發和靈感,管風琴的演奏者與製造者都期待着管風琴發出新的聲音。由於機械加工水平的進步,管風琴的音管出現了開管、閉管、錐形和筒形等不同的樣式,相近音色的音管被排成一列,形成管列,各管列又可以混合使用,產生了細緻的音色區分,音栓逐漸增多。關於腳鍵盤的出現,有着許多不同的説法,雖然管風琴演奏者很早就開始手腳並用了,但很長時間以來都僅僅是用腳來鼓風或者用腳長時間壓住琴鍵發出長音。到14世紀末,德國的管風琴產生了腳鍵盤,1432年法國特洛伊斯大教堂出現了第一個有八個鍵的腳鍵盤,1448年出現了這時最早的帶有腳鍵盤的樂譜。15世紀時,出現了安裝簧管的管風琴,一些可以模仿其他樂器的音栓如小號音栓(Trompete)、單簧管音栓(Clarinet)等也陸續被設計出來,各種音色和樣式的音管日益完善,樂器的表現力比中世紀更為豐富。
這一時期的管風琴是中世紀管風琴向巴洛克時期用音栓來區分音色的管風琴的過渡,因此多種類型的琴在各個國家、地區同時存在。受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響,管風琴成為了宗教禮拜儀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6世紀以來,北德與荷蘭的許多基督教堂裏,每到星期日就會舉行管風琴獨奏音樂會。至此,管風琴的所有基本要素已經具備,管風琴製造者們開始在歐洲各地製造管風琴。
四、巴洛克時期
巴洛克時期是管風琴製造的黃金時期,其製造工藝的進步,德國三大樂派的形成,教會音樂的繁榮以及人們對更多音色的追求,將管風琴的製造工藝推向了頂峯。巴洛克時期的管風琴在外部形態與內部構造上已經發展得相對完善,大部分管風琴都具有一層腳鍵盤和多層手鍵盤,包含有主音栓、混合音栓、簧管音栓等在內的多種音栓。巴洛克時期的管風琴在音色上更加統一,演奏復調音樂時能清楚地表現出多聲部的旋律線條,成為了一種既適合演奏復調音樂又適合演奏主調音樂的樂器。
在巴赫的時代,從音色上來看管風琴的高音和混合音列減少,一些共鳴簧片音栓逐漸消失,8尺音栓的種類有所增加;哨管開始應用木製的共鳴器來取代部分金屬製、皮革制共鳴器,使得管風琴能發出較為温暖的音色。從形制上看,管風琴手腳鍵盤的音域有所增加,受巴洛克時期華麗的建築風格影響,管風琴的外觀也增加了許多花哨的裝飾。
五、浪漫主義時期
18世紀中葉之後,教會勢力衰退,音樂開始走向世俗化,復調音樂向主調音樂發展,這一時期確立了近代奏鳴曲曲式的結構以及交響曲、協奏曲等各類室內樂的體裁再加之近代鋼琴、管絃樂器以及歌劇的興起,使得管風琴逐漸退出了世俗音樂的舞台。直到19世紀中期,在法國管風琴製造師阿里斯蒂德·卡維耶-科爾(Aristide Cavaillé-Coll,1811—1899)的影響下,管風琴又迎來了復興。
第二次工業革命後,電力的出現使得社會生產力大幅提高,管風琴在製造技術上開始有了較大的改變。1867年,巴黎首先使用了電氣式裝置來帶動琴鍵工作,之後管風琴的改進方向則側重在完善音栓、加強音色變化以及提高樂器性能等方面。同時,受19世紀交響樂的影響,人們對樂器的音響色彩有着極高的追求,管風琴的製造不論在形制還是音響效果上都趨向飽和、豐滿。
科爾製造的第一架標誌性管風琴名為交響管風琴,1841年竣工,坐落於巴黎附近的聖丹尼斯大教堂,交響管風琴的聲音比之前温暖許多,音管和手鍵盤的數量都有所增加,音栓則迎合當時的審美,朝着交響化的趨勢發展,能夠模擬各種樂器的聲音。手鍵盤層數的增加使得演奏者需要更大的力量把更多的空氣輸送到音管中,於是科爾發明的一種叫“barker lever”的槓桿解決了這一問題,交響管風琴上還安裝了音量踏板,使得演奏者既能夠演奏出輝煌的音響也能奏出細膩如低聲細語般的音色。這一時期的管風琴有的還加入了能發出大鼓、鈴和鐘聲的軍樂隊音栓,定音鼓音栓,泛音長笛與泛音小號音栓等,至此,具備了基本音管、笛管、絃樂管、簧片四大類音管的管風琴的音響效果就像一個完整的管絃樂隊了。
管風琴的交響化吸引了許多作曲家,如聖-桑、李斯特、門德爾松、舒曼等,都試圖將浪漫主義風格和交響曲融入到管風琴中,創作了大量華麗的、交響性的管風琴曲。管風琴由此又在世俗音樂中再現生機,不僅在教堂中大放異彩,還走出教堂,成為了一種音樂會樂器。
六、20世紀後
自20世紀起,管風琴進入了電力控制風箱的時代,開始採用電動鼓風機送風,此外,管風琴還利用了大量的現代電子技術,如使用電子信號取代管風琴中部分傳統的機械聯動裝置;使用可編程的按鈕式音栓替代傳統的拉桿式音栓;安裝預置音色的編程按鈕,讓演奏者能夠提前設置好每組音色並儲存,使他們在演奏更加現代的管風琴曲時不用忙於各種音栓的切換。新古典派的管風琴製造者們在充分利用先進技術的同時,在審美和音樂上向古典傳統迴歸,有效結合了巴洛克時期的宮廷室內樂與浪漫主義時期交響化的特點,使這一時期的管風琴音色既有巴洛克管風琴的清晰明亮,又具有浪漫管風琴的飽滿和豐富。
19世紀末20世紀初,除了教堂管風琴有新的發展,還在世俗中流行着一種劇院管風琴,顧名思義劇院管風琴是放置在電影院中的,主要為無聲電影配樂,劇院管風琴擁有的音色都是為劇情和特效設計的。不過20世紀科技迅猛發展,1927年世界上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王》的問世使得整個電影產業轉向有聲電影發展,劇院管風琴伴隨無聲電影慢慢淡出舞台。
1934年美國人勞倫斯·哈蒙德發明的哈蒙德琴(Hammond organ)被認為是第一台成功的電子管風琴,哈蒙德琴的出現和使用讓管風琴在人們心中的形像有了嶄新的改變。電子管風琴是一種電子樂器,從演奏台的外觀、音響效果以及演奏方式上來看哈蒙德琴與傳統的機械式管風琴別無二致,但哈蒙德琴主要由電源、音源、鍵盤、周邊控制器等部分組成。音源即音色資源庫,是電子管風琴的核心裝置,包含了一台琴在出廠時內置的所有音色,這些音色都是通過麥克風等電子設備對真實樂器進行收集、採樣而來的。
從發聲原理上來看,電子管風琴通過操作面板、電路集成來激活音色,並將信號通過音頻線傳遞到外置揚聲器、音響等設備來發聲。從音色資源上看,儘管不同造價的電子管風琴對音色的還原度不同,但一台電子管風琴上的音色數量遠遠多於管風琴上的音色,並且可以通過操作面板調節參數來對音色進行細微的調整。從體積大小上看,電子管風琴的體積相對小巧靈活,鍵盤不再需要機械連桿直接連接,演奏台可以任意移動。從演奏上來看,演奏的形式還是和機械管風琴一樣手腳並用,其鍵盤和踏板旁邊配置的可編程音色存儲電鈕、膝控裝置等使得演奏更為便利。 [1] 

管風琴基本構造

管風琴由音管、音栓、鍵盤、軌杆機、風箱、琴箱組成。
演奏台
1.音管
音管有兩種,分別稱作哨管和簧管,採用不同的發音方式。
哨管有圓柱形管體,圓錐形管腳,發聲原理與管絃樂隊中的長笛非常相像,演奏者的肺代替風箱來供給氣流。氣流通過哨管的根部進入,當氣流在哨管的腔內分裂的時候就產生振動而發聲。這個聲音在通過笛腔或哨管的其餘部分時被放大了。多組木製和金屬製的音管,其長度(決定音高)和形狀(決定音質)各不相同;其尺寸與音高相一致,長的奏低音,短的奏高音。
簧管在圓錐形管體內安裝金屬簧片發音,除本身音色外還可發出類似銅管、木管獨奏的音色。簧管的發聲原理是:空氣從哨管底部進入,振動卻發生於簧舌(通常是黃銅做的)與哨管底部的一個凹槽(即共鳴器)之間。
音管分排豎立在鍵盤後方的由風箱供氣的貯氣箱上,各排音管都由音栓控制。管風琴的音域可擴展到9個八度以上,其音量宏大,氣勢雄偉,音色莊重優美,對比多樣,能模仿管絃樂器的音色和演奏豐富的和聲。管風琴是所有樂器中最複雜的樂器,然而,其基本原理在2000多年以前就已被發現。
2.機械裝置
在有電力之前,風琴的風箱要用手來鼓動。在一些古老的鄉村教堂中,尚可見到那種鼓風用的槓桿。到了近代,也有用水力機或內燃機來鼓風的;不過現今的管風琴大多用電力鼓風。
3.鍵盤
管風琴上有一層或多層鍵盤。這些用手來操作的鍵盤叫做手鍵(manual)。大一些的哨管往往要用一種特殊的鍵盤來操作,即用演奏者的腳來操作,叫做腳鍵盤或腳踏板(pedal)。現代的管風琴都有這兩種鍵盤,一般手鍵盤有61個音,從C~c4,5個完整的八度。腳鍵盤32個音,從c~g1,兩個半八度。與其他重要的鍵盤樂器如克拉維科德、羽管鍵琴和鋼琴不同,它是通過管子而不是琴絃發音。
鍵盤與儲氣箱相連接,即通過一種聯動裝置(action)與哨管相連接的。有若干種不同的聯動裝置,最古老、也是最耐久的一種聯動裝置叫做滑片(tracker)。當琴鍵被按動時,掣子拉動滑片至指定位置,滑片上的小孔正好對準指定的音管。
4.音栓
音栓也叫拉栓,是圓形突鈕,可推進推出,通過軌杆機操縱滑板,控制音管;滑板上有與該排各音管對應的洞孔。音栓主要有:主要栓、笛音栓、絃音栓、簧音栓、變化音栓、混合音栓、聯鍵音栓等。管風琴音量洪大,氣勢雄偉,音色優美、莊重,並有多樣化對比、能模仿管絃樂器效果,能演奏豐富的和聲。
大多數教堂中的管風琴,控制氣流進入某組音管的音栓大多放在演奏台的兩側。音栓的作用是關閉或阻塞氣流進入通向音管的通道。現代的音栓一定要拉到“ON”的位置,音管才會發聲。 [2-3]  [8] 
音栓

管風琴演奏技巧

管風琴的演奏方法類似於其他鍵盤樂器,音域極寬廣,一般都使用數層的鍵盤,腳下還有腳踏鍵盤,由許多根音栓來控制具體音高。
早期演奏管風琴通常需要兩人搭檔,一人演奏,一人鼓風。這種方式延續了2000多年。後來管風琴的規模越來越大,依靠人力鼓風已經是力不從心了,就開始用機械設備來鼓風,因而又發展出了更復雜的鍵盤機械結構——因為巨大的風壓,用單純的人力已經不可能壓下鍵盤了。常見的管風琴有機械式管風琴、機電式管風琴和電動壓氣式管風琴。 [3] 
管風琴演奏時,坐姿要求重心需穩固,同時身體需要靈活。手指與雙腳輕輕放置在鍵盤上,利用雙手自身重量進行彈奏。腳進行演奏時,膝蓋與腳掌稍向內傾斜,用腳內側彈奏,儘量平穩,腿部不要動作過大,腳腕需要放鬆。
管風琴每層鍵盤會有不同的功能與聲音特點,例如主鍵盤聲音洪亮,強弱音鍵盤可以用踏板控制音量變化等。在管風琴上每一層鍵盤可選的音栓是有範圍的選擇。管風琴的琴鍵對聲音的變化更多來自選用的音栓不同,有時會有聲音發聲的快慢不同,但是,管風琴音樂音量的主要變化還是來自音栓的不同選擇。
指法方面由於管風琴作品聲部複雜,黑鍵經常使用到大拇指,音階彈奏常運用的拇指轉動也運用在小指上,有時,為了聲音的連貫,會將手指由黑鍵滑至白鍵,或拇指在兩個琴鍵之間的滑奏,還有中間聲部需要兩隻手分擔完成,都是為了讓多聲部音樂更為流暢清晰。
管風琴的踏板有兩種——表情踏板(expression pedal)和增音踏板(cre-sendo pedal),它們可以讓音樂中的力度發生變化。在演奏中,關於踏板的使用主要還是靠演奏者根據音樂需要來決定如何使用,作曲家一般不會在譜中特殊註明。需要特別説明的是,著名的巴洛克時代管風琴,是沒有踏板的,基本是靠不同音栓的變化,以及演奏中對於時值、分句的把握來表達音樂的層次。管風琴不能在瞬間靠著手指力度產生不同音量變化的音樂表情,但它在音樂廳或教堂裏特有的物理混響、不同層次的音栓聲、渾厚的倍低音以及複雜的振動音,總體營造出驚人的音響。
由於管風琴聲音可持續,因此,所有的拍子和重拍需突出,在巴洛克管風琴音樂,甚至所有管風琴音樂中,這一點都是至關重要。管風琴因為沒有辦法像鋼琴那樣通過力度來表現重拍尤其是巴洛克時期的作品,使得音符之間的空檔變成最重要的。 [4] 
管風琴演奏圖 管風琴演奏圖

管風琴調音定準

調音師調試時,需要走進管風琴內部,用專用的調音工具——一根細長的金屬棒,敲擊每根音管上面的簧片調律針,反覆核對每一個音管的音準。在演出台上還需要另一個人按響鍵盤,每按下一個音,音管就會產生震動併發出巨大的聲響。管風琴的聲音很大,每個管子發出的聲音頻次和音量都不同,調音師要去適應不同的音色,不同的音強,從量的積累達到質的飛躍。 [5-6] 

管風琴專業術語

名稱
譜號
高音部
高音譜號,不移調記譜
低音部
低音譜號,不移調記譜
最低音聲部
(用於腳踏低音鍵盤) 低音譜號,不移調記譜
參考資料來源: [7] 

管風琴主要分類

管風琴地區分類

在巴洛克時期,管風琴受文化差異、音樂風格等影響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各具特點,如:
意大利管風琴多用主音栓,音色温和,不太響亮,通常只有一層手鍵盤和一排只有一個八度的腳鍵盤。
法國管風琴則開始應用大聯音栓,此音栓能夠聯動管風琴上不同類型的音管同時使用,如將主音栓的16尺、8尺、4尺到1尺的音管聯動,能夠發出比平時更加輝煌響亮的聲音,這使得演奏者在演奏時可以做出非常細膩的音量、音色變化。除了使用大聯音栓外,法國管風琴還使用一些在其他國家很少使用的音栓,彷彿是製造者們為當時温和清淺的法國作品而量身定製的。
西班牙管風琴在巴洛克早期的特點是使用一個以上的混合音栓,並且應用特殊音色如牛鈴、軍鼓聲、夜鶯聲等。到17世紀,西班牙管風琴開始使用大量的簧管,其聲音越發的輝煌喧鬧,更有製造師製造了將所有簧管的開口直接面向聽眾的管風琴。
德國管風琴製造以及管風琴音樂創作是巴洛克時期的先導,這一時期德國的管風琴已經開始向四層手鍵盤發展,可以操縱包括32個腳音栓在內的不同音栓,音色莊嚴宏偉,使用手法豐富多樣,幾乎可以演奏當時所有的管風琴曲目。 [1] 

管風琴時間分類

按照時間跨度來看,有水壓式管風琴、風箱式管風琴、教堂管風琴、便攜式管風琴、固定式管風琴、交響管風琴、電子管風琴等不同類型的管風琴。 [1] 

管風琴代表曲目

人物名稱
樂曲名稱
《a小調前奏曲與賦格》、《g小調幻想曲與賦格》、《d小調託卡塔與賦格》、《降E大調三重奏鳴曲》、《G大調三重奏鳴曲BWV530》、《合唱變奏曲》、《降E大調前奏曲和賦格曲》、《C大調託卡塔、柔板和賦格曲》、《舒伯勒合唱曲》、《聖詠前奏曲合集》
《f小調幻想曲》(k.608),以及k.594,和k.616
《鵪鶉的呼喚》
塞薩爾.弗蘭克
《子時彌撒奉獻詠》
尼古拉斯·萊門斯
《號角序曲》
Joh.Snoer
《祈禱》
奧古斯特
《聖塞西莉亞》
J.M.Molter
《奏鳴曲》
A.F.Pinto
《搖籃曲》
《鄉村騎士間奏曲》
《Sonata Ⅹ》、《SonataXI》
《託卡塔》
參考資料來源: [3]  [10-11] 

管風琴代表人物

名稱
簡介
萊姆·貝克曼
布萊姆·貝克曼是荷蘭米德爾伯格的管風琴家,在荷蘭提爾堡Brabants音樂學院教授管風琴及即興創作,他曾就讀於該所音樂學院,在那裏,他除了學習音樂教育之外,還師從Louis Toebosch學習管風琴演奏。1972年獲得演奏學位後,他前往維也納跟隨Anton Heiller繼續深造,並先後在布魯日競賽和博洛尼亞競賽中獲獎。
弗萊德曼·温侯弗
弗萊德曼·温侯弗曾在慕尼黑音樂學院學習管風琴、鋼琴和指揮,隨後在巴黎跟隨讓·吉優繼續深造。他現任慕尼黑音樂學院的教授,慕尼黑理查德·施特勞斯音樂學院的教員,以及慕尼黑愛樂樂團的管風琴家。自1992年起,弗萊德曼·温侯弗開始擔任慕尼黑教區的管風琴顧問,2001年被指定為慕尼黑愛樂大廳內特萊斯管風琴的保管人。此外,他還在慕尼黑巴伐利亞廣播製作自己的廣播節目。
里奧·克萊曼
里奧·克萊曼現任教於曼海姆和Saarbrücken的音樂學院,他在斯佩耶爾大教堂擔任管風琴家和禮拜堂管事已超過30年,他是國際音樂節(Internationale Musiktage)和Dom zu Speyer管風琴國際比賽的創立者和藝術總監。他也是歐洲大部分管風琴比賽的評委。他在許多管風琴比賽中取得了大獎:1966年柏林的門德爾松獎、1967年比利時的布魯獎、1967年萊茵蘭法爾茨的優秀音樂家獎和1970年意大利的奧斯塔獎。
維尼·馬修
維尼·馬修先後在英國和維也納學習音樂,畢業後很快就在國際上確立了其管風琴家和鋼琴家的地位,同時他也是一位十分受歡迎的指揮。他於1998年獲得了Victoires de la Musique大獎,1998年5月獲得BBC音樂雜誌的年度藝術家獎、1998年10月格什温歌謠集錦CD獲得ECHO (Deutscher Schallplattenpreis 1998)獎。
福朗斯瓦·埃斯賓納斯
福朗斯瓦·埃斯賓納斯是巴黎聖·塞芙漢(St Séverin)教堂的正式管風琴演奏家,在波爾多地區國立音樂學院從教數年之後,2005年起開始擔任里昂國立高等音樂學院管風琴教師。他曾在圖盧茲地區國立音樂學院學習音樂,之後隨同伊索瓦(André Isoir)繼續深造,並先後在達拉斯(Xavier Darasse)班上獲得管風琴頭獎,以及在圖盧茲和武藏野市等地多次獲得國際比賽大獎。
文森特·沃尼
文森特·沃尼是國際知名的音樂會演奏家,曾在斯特拉斯堡地區國立音樂學院和巴黎國立高等音樂學院相繼獲得大獎,並獲得索邦大學音樂學教師資格,1992年在“夏爾特大獎”國際管風琴比賽中贏得表演獎,1996年與Thierry Escaich一道入主巴黎最負盛名之一的聖艾提安杜蒙教堂管風琴台,接替了莫里斯·杜呂福雷和瑪麗·馬德萊娜·杜呂福雷(Maurice et Marie-Madeleine Duruflé)。
沈凡秀是管風琴家、羽管鍵琴家,中央音樂學院副教授,從事巴洛克音樂和西方早期鍵盤樂器演奏的理論研究、基礎教學和演出實踐。1991年考入維也納國立音樂學院鍵盤系古鋼琴演奏專業,在古鋼琴演奏家戈登·馬瑞教授的傳導下,於1998年獲得學院授予的古鋼琴碩士學位。 1996年考入維也納國立音樂學院鍵盤演奏專業,成為管風琴大師魯道夫·舒爾茨教授名下唯一來自中國大陸的學生。多次參加不同演奏風格的管風琴大師班,並在奧地利一些具有悠久歷史的管風琴上進行演奏。奧地利學習期間受聘於梅爾克音樂學校任鋼琴教師,並應維也納梅德靈教堂之邀,擔任教堂管風琴師。
温弗·伯尼
温弗·伯尼1959年出生在德國漢堡,在慕尼黑音樂學院師從Franz Lehrndorfer教授學習管風琴、教堂音樂,並獲得碩士學位,之後在奧古斯堡大學獲得音樂學博士學位。1984年至1998年期間,擔任巴伐利亞梅明根約瑟芬天主教堂管風琴師。1998年開始擔任科隆音樂學院管風琴教授。2001年開始擔任著名的德國科隆大教堂管風琴師。
(以上參考資料來源: [9] 

管風琴樂器養護

管風琴
管風琴(7張)
管風琴這樣的大型樂器,維護是十分講究的,除了日常保養,任何温度、空氣濕度的改變都會影響管風琴的音準。
管風琴維護前期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對內部進行一次深度的除塵處理。灰塵是管風琴的一大天敵,如果灰塵進入管風琴內部會導致管風琴發音不準或機械故障。
管風琴內部主要是由木質材料構成,乾燥和潮濕的環境對音高和管風琴零部件都有影響。管風琴環境要求的理想温濕度為温度22℃,濕度40%,過度乾燥或者潮濕對於管風琴本身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損耗與傷害,因此加濕器以及除濕器會同時出現在管風琴內部狹小的空間裏以備調節。
最重要的一步是調音整音,管風琴調音的難點在於比較消耗個人的精力和體力,需要有很大的耐心,很強的毅力,要有足夠的耐心去跟琴抗衡和磨合。
在調音整音後,還會針對管風琴對音樂廳內部進行各類燈的維護與更換及牆皮的修補,這些都屬於基礎維護範圍。 [5-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