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鎖定
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是復旦大學二級學院,組建於2000年,下設四系二中心,即電子工程系、光科學與工程系、通信科學與工程系、光源與照明工程系、微納系統中心及生物醫學工程中心。學院擁有電磁波信息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上海市低軌衞星通信與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上海超精密光學制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及與微電子學院共建的專用集成電路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等科研平台。現有在職教職工173人,各類學生2000餘人,具有完備的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教學培養體系。 [14] 
中文名
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外文名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udan University [18] 
簡    稱
復旦信院、SIST
隸屬單位
復旦大學
院    長
遲楠教授 [13] 
下設院系
電子工程系、光科學與工程系、通信科學與工程系、光源與照明工程系、微納系統中心、生物醫學工程中心 [1] 

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學院介紹

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現有在職教職工173 [14]  人,其中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5人 [2]  。各類學生2000餘人 [14]  ,具有完備的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及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教學培養體系。
學院現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電子科學與技術),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電路與系統、光學),上海市重點學科(生物醫學工程);博士後流動站2個,博士點8個(含工程博士點1個),碩士點11個,工程碩士培養領域6個,學士學位專業5個;擁有國家新農村發展研究院、電磁波信息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上海市低軌衞星通信與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上海重要產品追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上海綜合能源系統人工智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上海超精密光學制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上海北斗智慧應用創新研究中心,以及與微電子學院共建的專用集成電路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等科研平台 [14] 
學院具有多學科交叉綜合優勢,承擔大量國家973、863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重點和麪上項目以及省部級和上海市及工業界的科研項目,取得一系列國內外公認的重要科研成果,具有較高的學術地位和社會影響,若干學科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歷史沿革

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簡稱“信息學院”)組建於2000年5月,其前身是1982年重建的電子工程系、1954年設立的光學學科和1975年建立的計算機科學系。學院原下設六系二院,2008年5月,根據學校學科建設發展需要,學院調整為四系一院,下設電子工程系、光科學與工程系、通信科學與工程系、微電子學系以及依託學院的微電子研究院。2008年12月22日,根據學校決定,復旦大學光源與照明工程系(簡稱“電光源系”)併入信息學院。2013年4月,根據學校學科建設發展需要,學院進一步調整為四系一中心,即電子工程系、光科學與工程系、通信科學與工程系、光源與照明工程系及微納系統中心。學院現有格局基本形成。
歷經半個世紀幾代人的奮鬥開拓,信息學院各系和學科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應用技術開發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並發展成為在國際上具有一定影響以及在國內有顯著地位的電子信息技術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研究領域的寬泛、理工多學科的交叉和資源的優化組合,也使它們成為國家電子信息技術優秀工程人才的搖籃、科學研究的前沿、知識創新的重要基地以及國際交流的重要橋樑和窗口。 [3] 

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系所介紹

電子工程系 [4] 
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電子工程系始建於1960年,重建於1982年,現屬於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科研、教學力量雄厚,擁有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威琪以及汪源源胡波張建秋王斌李翔(傑青)、他得安(傑青)、鄔小玫顧曉東、陳煒等一批優秀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和學術骨幹。
學科研究富有特色,電路與系統生物醫學工程分別為國家重點學科和上海市重點學科,都具有碩士點、博士點及博士後流動站。現設有復旦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復旦大學生物醫學工程中心和數字技術研究中心及電子學教學實驗中心。電子工程系學科研究方向廣泛,其中醫學超聲工程等研究方向處於國內領先地位,有一定國際影響;圖像與智能信息處理、數字系統理論與通信技術、人工智能和神經網絡、心臟起搏與電生理、醫學信號處理、複雜網絡理論與應用等研究方向有較大國內影響。多年來,承擔了大量國家重點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部委省市級科研項目,均取得優秀成果。
電子工程系注重培養研究生、本科生堅實數理基礎、開拓進取創新意識、較強的動手能力和獨立工作能力。電工系歷屆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挑戰杯”競賽,全國研究生電子設計競賽,均連續獲得優異成績。參加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年年獲獎,2004年一舉奪冠,捧INTEL杯。
光科學與工程系
周同慶 周同慶
復旦大學是我國最早開展光學與激光科學技術的高校之一。光科學與工程系的前身是1952年由我國著名光學專家周同慶教授創辦的固體發光與光譜實驗室,在此基礎上,1953年正式成立了光學教研組。1953年成功研製了第一隻國產X光管,1963年研製成功國內高校第一台氦氖激光器。1970年成立光學系和光學工廠,此後更名為激光物理研究室。1984年設立“光學”博士點,1988年起被列為國家重點學科。1992年,光學博士點接受國家教委評估,位列全國高校第一名。2000年激光物理研究室併入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成立光科學與工程系。2003年設立光學工程碩士點,2011年設立光學工程博士點。研究基地還有“復旦大學上海超精密光學制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及“微納光子結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復旦大學光學與光學工程學科的發展緊跟國際科學前沿並積極面向國家產業和國防發展的需求,目前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四個研究方向:光學工程、光信息科學與技術、新型光伏器件與材料和光生物醫學。 [5] 
光源與照明工程系
復旦大學光源與照明工程系暨電光源研究所是我國從事這一領域教學和科研的專門機構,同時,又是中國照明電器協會的人才培訓中心。我係與國內外學術界有着廣泛的聯繫和交流,被公認為我國光源與照明領域的權威研究單位之一。 [6] 
1978年為了適應我國電光源事業的發展,經國家教育部批准正式成立了復旦大學電光源研究所。進行氣體放電、光源化學、光源電器、照明設計和光源測試等研究,同時建立了中試車間,開始較大規模的電光源研製工作。先後成功研製了大功率水冷電極超高壓氙燈、電影外景攝影鏑鈥燈等十多類新光源,成功研製複合式大型自動分佈光度計、紫外輻照度計、核爆炸亮度儀等測試設備。特別是緊湊型熒光燈研究工作的開展,標誌着中國電光源科技水平的第二次重大突破-----即從直管型到緊湊型熒光燈的飛躍。
隨着我國電光源產業對人才的迫切需求,1984年經國家教育部批准,建立了“光源與照明工程系”,設立特色專業“光源與照明”,使原電光源研究所成為教學、科研一體化的機構,同時光源系又被批准為中國照明電器協會人才培訓中心。光源與照明工程系充分發揮高校的綜合優勢,形成教學、研究、開發、推廣一體化的研究機制,在國內外學術界和產業界享有盛譽。
2009年1月,光源與照明工程系併入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2009年光源與照明工程系獲教育部批准籌建先進照明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013年12月通過教育部驗收。中心將加強先進照明相關技術產品的自主研發和產業化,提升我國照明產品的原始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努力實現電光源技術水平的第三次飛躍。 [17] 
通信科學與工程系 [7] 
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通信科學與工程系(簡稱通信系)始建於2000年,目前有33名教職員工,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8人,講師2人。有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萬人計劃”教授1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人。
目前,通信系包括4個學科分支:無線與移動通信、數據通信和網絡、毫米波與可見光通信、電磁場與微波技術,開設通信工程本科專業,通信與信息系統、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兩個研究生專業,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博士專業,擁有電磁波信息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國家高性能計算中心(上海)、復旦-Intel多媒體通信技術中心等先進研究中心和實驗室。
根據國家戰略需要,我係將理論研究與實踐相結合,在國家重大工程如探月工程、雷達衞星等發揮重要作用,獲得了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上海市科技功臣獎、IEEE遙感學會傑出成就獎、青年成就獎等國內外獎勵。
微納系統中心
微納系統中心成立於2013年,是復旦大學圍繞國家在微納電子領域的中長期發展規劃 以及“後摩爾時代”國際微納電子發展前沿,依託學校“專用集成電路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重大創新平台,以高層次引進人才為核心組建的。中心建設有700平米的大型千級潔淨實驗室,擁有大型精密器件加工製備設備110餘套。中心支撐了多個國家級、省部級平台建設:2013年,“國家新農村發展 研究院”經科技部、教育部批准建設成立並授牌;2016年,獲批建立“上海智能電子與系 統研究院”,領導協同上海電子科學與技術高峯學科建設;2017年,“上海重要產品追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獲批建設。
中心緊密圍繞“新型低維電子材料與器件”、“柔性電子電路”、“智能電子系統” 和“先進微納工藝技術”,面向半導體芯片、智慧醫療與健康、智聯網絡、新能源等戰略 領域的國家重大需求開展產學研一體化的研究。承擔了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重大科研項 目,在《Science》等國際頂級期刊上發表了大量高質量學術論文,一系列科研成果成功轉 化,研究成果多次被東方衞視、科技日報、光明日報等媒體廣泛關注報道。 [15] 
生物醫學工程中心
復旦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研究始於1972年,是國內起步最早的單位之一。方祖祥教授1972年開始心臟起搏器研製,王威琪院士1975年開始電磁血液流量計研製,趙梓光教授1976年研製了20陣元B超、王威琪院士研製了60陣元B超,這些都是中國生物醫學工程歷史上的開創性工作。王威琪院士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及世界醫學超聲聯合會和美國超聲醫學會共同頒發的超聲醫學Pioneer獎、方祖祥教授獲第14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博覽會銅獎和1987年南斯拉夫薩格拉布國際發明金獎。近5年來,生物醫學工程中心獲得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上海市自然科學二等獎及三等獎、工博會高校展區特等獎及一等獎、日內瓦國際發明博覽會金獎及銀獎及上海市優秀髮明選拔賽金獎等20多項。 [16] 
專用集成電路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
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復旦大學專用集成電路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ASIC國家重點實驗室)於1992年由國家計委批准建立,是我國唯一的專門從事集成電路設計研究的國家重點實驗室。1995年9月實驗室通過國家驗收,2002年和2007年,分別通過了科技部的評估。實驗室依託復旦大學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電路與系統兩個國家重點學科,所屬一級學科電子科學與技術也被列入全國重點學科,設有博士點、碩士點,以及博士後流動站。
實驗室的總體定位是:以微電子、集成電路計算機輔助設計和電路系統理論方法為基礎,發揮多學科綜合和交叉優勢,面向微納電子領域國際發展主流及國家戰略需求,圍繞集成電路這一關係到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等重大關鍵問題,開展專用集成電路設計方法與系統集成技術的創新研究。目標是解決電路、系統集成以及與設計相關的器件工藝中的前沿理論問題和關鍵技術難點,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用於先進電子系統的芯片技術;培養一大批適應新世紀集成電路發展需求的高層次人才;面向國際國內、堅持開放,為提升我國集成電路設計總體水平作出應有貢獻,成為我國集成電路設計研究、產業發展以及高層次人才培養的最重要基地之一。
實驗室根據國家戰略目標和國際集成電路SoC技術的發展趨勢,針對超深亞微米、納米、超高速、超低功耗、數模混合集成電路的設計理論、方法和技術的前沿問題,將研究方向凝練為:集成電路系統級芯片(SoC)設計、集成電路計算機輔助設計、超深亞微米/納米器件與製造、微電子機械系統 [8] 
電磁波信息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9] 
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電磁波信息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組合了復旦大學在該信息新領域的6G-PI的基本隊伍力量。主要研究方向是空間遙感、空間通信及信息智能計算與處理,橫跨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計算機學院、數學學院的多學科交叉創新科研平台,其主體前身是創建於2003年的波散射與遙感信息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實驗室立旨站在現代電磁波信息科學與技術發展的前沿,包括了電子信息技術、空間與地球遙感技術、計算機智能處理技術、無線通信與衞星導航定位技術、國防科學技術等,從光一紅外一太赫茲一毫米波一微波一高頻波,到電磁波廣泛頻譜的電子科學技術及其信息獲取與處理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涵蓋電磁波傳輸、觀測感知、通信等各類高科技的基礎科學。

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地理分佈

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信息學院位於復旦大學邯鄲校區(上海市邯鄲路 220 號)北部,分佈於物理樓、微電子學樓、計算中心樓、科技樓、逸夫科技樓、光學樓、電光源樓等多幢辦公大樓以及復旦大學張江校區,總建築面積約5萬平方米。院部位於物理樓。 [10] 

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專業設置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是一門與生產實踐關係密切、適應面廣、發展迅速的學科。它研究如何應用信息論、電路與系統理論和電子學技術及計算機技術,獲取、傳輸和處理電子信息;研究電子信息系統設計基本理論和方法。要求學生熟悉計算機應用技術,有較強的科學研究能力和一定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1] 
生物醫學工程
生物醫學工程學(BME)是綜合工程學、醫學和生物學的理論和方法而發展起來的交叉邊緣學科,其基本任務是運用工程技術手段研究和解決生命科學,特別是醫學中的有關問題,主要研究利用電子信息技術結合醫學臨牀對人體信息進行無損或微損的提取和處理。該專業專門培養在生物醫學工程及相關領域(計算機、通信、自動控制)從事科學研究、教學和應用技術開發的應用型複合型人才。 [11] 
通信工程
該專業要求學生具有紮實的數理基礎,能夠掌握通信工程的基礎理論和方法,掌握電子學和計算機科學的基本技能。在通信工程領域具有初步的研究能力和一定的解決工程技術問題的實際工作能力。可從事通信工程領域內的移動通信、光纖通信、數據通信和網絡等方面的研究、教學和技術工作。 [11] 
光信息科學與技術
該本科培養具備光信息科學與技術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熟悉光學、電子學和計算機技術,瞭解光信息科學與技術的理論前沿、應用前景、最新發展動態及信息產業發展狀況,具有在應用光學、光電子學、光子學和光通信及相關領域進一步深造的潛力,或從事相關研究、教學、技術、管理等工作的應用型複合型人才。 [11]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本專業是在以著名電光源專家蔡祖泉教授領導的為我國新光源的誕生和照明事業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電光源研究所的基礎上建立的。本專業的特色主要在電光源的電氣工程和自動化。本專業要求學生具有紮實的數理基礎,有較強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能夠從事與光源、照明以及電氣工程相關的系統運行、信息處理、研製開發、經營管理等領域工作的複合型專門人才。 [11] 

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對外交流

2011年12月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來訪 2011年12月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來訪
學院廣泛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深入開展信息領域內國際前沿研究,與北美洲、歐洲、亞洲、大洋洲以及南美洲近30個國家和地區的著名大學、研究機構、企業有着廣泛聯繫和密切合作,學術交流頻繁,形式靈活多樣。
學院的國際化進程取得顯著進展,每年多次成功舉辦高規格、大規模的國際學術會議和研討會,教師及學生國際出訪交流活躍、世界知名高校與企業來訪頻繁、學術報告會的數量和質量不斷提升、國際教學合作以及學生聯合培養等方面都得到進一步加強。
同時,學院與世界著名研究機構和國內外高科技企業,共建聯合研究中心和聯合實驗室,極大地提高了學院教學與科研水平。 [1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