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徐焰

(原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教授)

鎖定
徐焰,男,漢族,1951年9月出生,少將軍銜,軍事史專家,軍事學碩士,博士生導師。
曾任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教授, [5]  國防大學軍事歷史學科帶頭人。中國軍事科學學會歷史分會副秘書長,曾任清華大學中山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四川大學等十幾所高校國際問題研究所兼職教授。連續三次被評為國防大學傑出教授,“全軍優秀教師”稱號和“全軍傑出科技人才獎”獲得者。出版的作品有《金門之戰1949-1959》《解放軍為什麼能贏》等二十多部。 [1]  曾赴美國斯坦福大學、日本防衞大學等講學。
中文名
徐焰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51年9月
畢業院校
吉林大學
職    業
軍人
性    別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徐焰人物經歷

徐焰將軍1969年入伍,先後從事過工兵炮兵和基層政工幹部,後入吉林大學歷史系學習,
徐焰 徐焰
1979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黨史系,後讀研究生
1982年,從中國人民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
1985年,調入國防大學。此後長期在軍事學院、國防大學從事軍事歷史和軍事思想的教學和科研。
作為軍事史專家,他潛心於中日關係的研究,曾多次去過日本,並在日本防衞大學作過訪問學者。所撰寫的《中國抗日戰爭史錄》於1995年在國內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在日本由官公廳株式會社以中日兩種文字同時出版,為戰後在日本出版過的惟一一部全面中國抗戰的學術專著。

徐焰主要著作

少將徐焰做客強國論壇 少將徐焰做客強國論壇
徐焰將軍主要從事軍事思想和軍事歷史研究,十餘年來共個人撰寫的專著共計400餘萬字。他出版過有關中國革命戰爭、抗美援朝、東南沿海作戰、中印邊界反擊戰、近現代人物、世界武器裝備發展和國際戰略形勢等方面的十幾部專著,其中主要包括:
《中國抗日戰爭史錄》
《世界屋脊上的秘密》
《毛澤東——中國出了個巨人》
《兩彈元勳鄧稼先》
《毛澤東與抗美援朝戰爭》
《80個共產黨員的故事》
《最後的秋日》
《第一次較量》 等

徐焰獲得榮譽

徐焰 徐焰
徐焰將軍著作《毛澤東軍事思想發展史》曾獲全軍科研一等獎,《最後的秋日》和《80個共產黨員的故事》獲解放軍圖書獎。多部專著在美國、日本和台灣出版,如《抗日戰爭史錄》、《金門之戰》等。
其他著作還曾獲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優秀成果二等獎、第六屆中國圖書獎二等獎。
2003年,被評為國防大學五名“傑出教授”之一,先後立三等功三次。
2003年,被三總部授予全軍院校育才金獎。
2004年,被三總部授予“全軍優秀教師”稱號。
2005年,被評為國防大學五名“傑出教授”之一
2007年,被評為國防大學五名“傑出教授”之一

徐焰相關新聞

朝鮮戰爭研討會發言
2010年6月26日下午,國防大學教授徐焰少將在“朝鮮戰爭六十年暨半島形勢研討會”上發言。
最新統計數據表明,中國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共犧牲了18萬人。國防大學教授徐焰少將在最新出版的一期《文史參考》半月刊上撰文指出,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戰場陣亡11萬多人,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直至國內改革開放前,中國政府一直未對外公佈過自己在朝鮮戰爭中的傷亡數字,因此外部有了一些誇大不實的數字。改革開放後,中國對歷史資料增強了公開性,在20世紀80年代曾公佈志願軍共有36萬人傷亡,這個數字只是志願軍司令部計算出的純減員數字(即不可重返前線者的總計)。
徐焰介紹説,根據衞生勤務部門準確的陣亡統計和醫院接收傷病員統計,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總損失數是:戰鬥和事故亡114084人;負傷383218人(因包含兩次以上負傷而存在重複統計);患病後送入院治療455199人(因包含多次住院同樣存在重複統計);戰場失蹤25621人。此外,戰爭期間根據解放軍後方衞生部門的統計,醫院中的負傷人員有21679人不治身亡,還有13214人病死。
按以上數字總計,共有148977人犧牲。但這一數字未包括失蹤人員中的死亡者,也未包括支前民工。徐焰還介紹説,上世紀90年代,抗美援朝戰爭紀念館彙集全國各省市民政部門的統計,得出的烈士總數為171669人。此後,各地民政部門又陸續增報了一些抗美援朝烈士,紀念館的統計已增長至183108人。
徐焰表示,考慮到一些複雜現象,對抗美援朝戰爭犧牲的表述,似這樣講較為客觀——志願軍在戰場陣亡11萬多人,加上參戰人員中傷病和其他原因的死亡,中國方面在戰爭中共犧牲了18萬人。
曾想引進F-16遭拒絕
記者:1978年末中國開啓改革開放時,軍隊的武器裝備在世界範圍內大致處在什麼水平?
徐焰:70年代後期,人們對軍隊的面貌用一個“腫”字形容,是指數量大而質量不精,武器裝備也是量多而性能落後。1979年全軍員額多達590萬人,在裝備方面除了有“二彈一星”這種集中科研力量保障的少量尖端武器外,其餘裝備還基本屬於仿照蘇聯五十年代裝備的水平。此時世界強國對武器裝備又開始了新一輪的跨代技術升級,中國因科研水平薄弱,加上對外部世界的相對封閉,裝備方面與強手的差距還有繼續拉大之勢。
造成中國武器裝備落後的原因,有歷史遺留的無奈,也有政策方面的失誤。舊中國留下的是“一窮二白”的爛攤子,新中國成立時國內幾乎沒有現代兵工基礎.連迫擊炮都造不好。50年代國內通過艱苦奮鬥,又得到蘇聯援助,建立了一個比較完整的軍工系統。在50年代後期至60年代初還引進了蘇軍現役的多種常規裝備和部分導彈、核彈技術,使國內的許多常規裝備一度接近和達到當時的國際先進水平。可惜的是,由於中蘇關係惡化,1960年蘇聯中止對中國尖端項目的幫助並撤走全部專家。1961年赫魯嘵夫為修補中蘇關係又提供了米格-21戰鬥機,然而翌年秋又因古巴導彈危機時中國對其不表支持而停供技術資料,最終斷絕了軍事援華。此後近二十年間,國內軍工部門努力消化蘇聯技術,卻因原來的科研基礎薄弱和“文革”等政治運動的衝擊,多數項目並沒有取得質的突破。至70年代後期,中國的主戰裝備如坦克、戰鬥機還停留在二戰後的第一代水平,西方和蘇聯卻已邁入第三代。在改革開放之初強調現代化建設為中心的形勢下,中國領導人和國防科研部門都想迅速縮小差距,當時西方對華技術轉讓相對寬鬆也提供了一個有利條件。
記者:從1979年起的十年間,為什麼中國對西方國家還能進行一些軍事合作和技術引進?
徐焰:70年代末期,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在國際戰略上堅持毛澤東晚年提出的“一條線”方針,聯合美國和西歐國家對抗蘇聯。西方各國出於自身戰略需求,又看到那時的中國綜合實力和仿造能力都比較弱,才願意對華出售武器和一些相關技術,這就為中國改進武器裝備提供了一個有利的環境。
出於“一條線”戰略,早在1975年中國軍事代表團就到英、法等國考察並試探購買技術裝備,美國卻以限制對共產黨國家出售軍事技術的“巴黎統籌委員會”的規則予以反對。1979年1月中美建交,翌年美國國防部長布朗訪華,西方出售防禦性武器的障礙才被取消。當時中國國防部門組織人走出國門,與西歐軍工科研機關開展了交流,就此痛感到自身差距並增強了追趕的急迫性。起初中國軍工部門設想成批購買西歐的先進裝備為部隊實行換裝,如陸軍曾商談購買西德的“豹”2坦克和坦克炮,海軍曾洽商購買英國的42型驅逐艦並引進技術改造自己的051驅逐艦,空軍曾商談購買英國的“鷂”式和法國的“幻影”戰鬥機。當時國內經濟上出現的“洋冒進”也影響到軍工系統。不過這時中國領導人在武器引進問題上還保持了清醒的頭腦,加上出現了財政困難和技術轉讓這兩方面的難題.最終確定武器還要以自主研製為主。
記者:當時西方國家的對華軍售與50年代蘇聯的對華軍援有哪些區別?
徐焰: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以商業利益權衡對外關係,軍售是為獲取暴利並實施控制。蘇聯當年援華還講些國際主義,武器只收成本價(如抗美援朝時期用過的舊品只算半價),技術全部免費,因而中國僅花費了幾十億元人民幣就把陸海空三軍的主要裝備生產線和科研所設備全套搬到國內。西方國家卻是每個項目斤斤計較細算賬,報價令人咋舌,關鍵技術還不肯轉讓。
1979年英國曾提出願意對華出售100架“鷂”式垂直起降戰鬥機,索價6億多美元。德國提出的“豹”2坦克單價近百萬美元。法國“幻影”戰鬥機單價則接近1000萬美元。對此中方都不可能接受。中國原想引進美國F一16的樣品和技術,卻遭拒絕,只售給24架“黑鷹”直升機。當時美國對大陸軍售掌握的一個底線,就是不能高於給台灣的水平。80年代中期美方同意出售航電設備為中國改造50架殲一8Ⅱ戰鬥機,卻索價5億美元,進程也一再拖延。這些事實説明,西方國家在實行聯華抗蘇戰略時,骨子裏仍把中國這個“共產黨國家”視為異類,要予以多方限制。 [2] 
揭秘隱蔽戰線
徐焰介紹説,在推翻國民黨統治的鬥爭中,中國共產黨人進行了兩個戰線的鬥爭:公開的武裝鬥爭和隱蔽的地下鬥爭。當年黨的地下工作的最重要目標,是在政治上爭取敵佔區的人心,地下工作者多數在搞工運、農運、學運和秘密的統戰,發動和組織羣眾擁護共產黨。徐焰舉例説,在解放戰爭中,中共隱蔽戰線的最大成就,是發動國統區廣大羣眾掀起轟轟烈烈的反飢餓、反內戰的羣眾鬥爭。
1946年國共破裂後,中共地下黨在國統區全面開展了包括統戰、敵工、工運、學運和情偵等方面的鬥爭 [3]  。此時工作方針策略的核心,就是使黨的非法的秘密活動和組織羣眾性的合法鬥爭結合起來 [3]  。例如地下黨以學生運動和知識界的公開、合法的抗議行動為導線,進一步發展市民和工人運動,再擴大到農村的抗徵糧徵兵運動,使國民黨當局在前方打內戰時“後院起火”,陷入遭兩面夾擊的狼狽處境 [3]  。毛澤東曾稱讚説:解放戰爭中的情報工作是最成功的 [3] 
評論抗日戰爭
從中國革命的宏觀角度看,可以看到其最大的成就在於中國革命力量有了空前發展 [4]  。經過8年全面抗戰,解放區軍隊發展到120萬,根據地從原來僅150萬人口的陝甘寧邊區一隅之地發展到長城內外、大江南北,人口達1.3億 [4]  。這不僅為奪取中國革命的最後勝利積蓄了力量,也準備了廣闊的戰場 [4] 
在抗日戰爭這次全民族參加的規模宏大的戰爭中,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革命人民和進步力量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尤其是成功地實現了兩個革命並行的目標:民族革命——驅逐日本侵略,民主革命——發展了革命力量併為建立新中國做好了準備 [4] 
近些年來,有關抗戰史教育出現了一些片面性傾向,即只單純地講國內團結打日本,而淡化了對當年階級鬥爭的記述,使許多人對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政府在抗戰中的作用產生了模糊認識,一些人甚至不知道也不理解抗戰時期國共兩黨的磨擦及其必然性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