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徐壽輝墓

鎖定
徐壽輝祖墓位於湖北省羅田縣河鋪鎮馬驛坳村境內,其墓依託於名叫烏雲寨的山峯。佔地面積39平方米,墓向坐北朝南,距羅田縣城35公里,距離河鋪鎮2公里。
徐壽輝(1320—1360)),一名真一,又作真逸,羅田(今屬湖北)人,紅巾軍天完政權領袖。賣布出身。1360年被部將陳友諒殺死於採石(今安徽馬鞍山西南)。後明玉珍追尊為應天啓運獻武皇帝,廟號世宗。
注:徐壽輝祖墓並非徐壽輝墓,而是其祖先徐筠之墓。
中文名
徐壽輝墓
地理位置
湖北省羅田縣河鋪鎮馬驛坳村 [1] 
景點級別
縣級
門票價格
免費
佔地面積
39 m²

目錄

徐壽輝墓位置

徐壽輝墓 徐壽輝墓
徐壽輝墓冢尊為徐氏祖墓,位於大別山腳下的湖北省羅田縣河鋪鎮馬驛坳村烏雲寨。

徐壽輝墓近況

其墓依託於名叫烏雲寨的山峯,風水還算不錯,其墓傳説曾經被盜過,具體情況不詳。據相關資料顯示,徐墓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墓冢其中包含徐兩位夫人。墓冢負責人是當地的一名老黨員,義務的負責照看墓冢。徐氏祖墓,每三年大祭,徐氏子孫遍佈全國,特別是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氣勢宏大場面壯觀。

徐壽輝墓結構

原碑石 原碑石
如果按照帝王陵來衡量,整個墓地,徐壽輝墓無疑算是“微型景觀”。但在當地陵墓之中他又是最好的。墓碑為羅田典形的塔式陵墓,高3.6米,寬6.6米。墓向坐北朝南。墓碑上面橫石上刻有徐
壽輝祖墓幾個大字,下面主基石刻有徐筠生辰壽誕,祖輩子孫流派等。原主基石由於年代久遠破損嚴重已被更換,現有基石為徐氏後人捐資於2001年重刻。主碑兩邊為徐均兩位夫人墓碑,同樣刻有生辰壽誕,祖輩子孫流派。墓碑左右二邊各有小碑三座,均為當地政府為保護古碑而修建的介紹碑。一塊標有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另兩塊詳細介紹了徐壽輝生前的活動情況及歷史意義等。
墓碑前修有寬約3.3米,長約9米的供台。供台前面有一小片廣場。以供祭祀所用。每當三年大祭之時,這裏總是人山人海,非常熱鬧。此墓地尚未開發,保存完好,有待後人開發。

徐壽輝墓生平

徐壽輝是羅田多雲鄉上五堡(今天堂九資河)人,原是販賣土布的小商販,他身格魁偉,相貌非凡,為人正直,見義勇為,在羣眾中享有很高威信。
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五月,北方白蓮教會的韓山童、劉福通等人在大別山北面發動幾萬黃河民工起義,直打到大別山腳下的光山縣。對元朝統治早就不滿的徐壽輝,見時機已到,便與麻城鐵匠鄒普勝、江西宜春縣和尚彭瑩玉等人到一起,在鄂東一帶宣傳“天下大亂,彌勒佛就要降生”的思想,並於同年八月,在大別山主峯所在地的多雲山莊即天堂寨中發動起義,徐壽輝被擁戴為首領。起義軍頭裹紅巾,故稱為紅巾軍或紅軍,同時他們都信奉彌勒佛,燒香集眾,亦又稱“香軍”。
徐率領的紅巾軍,一舉攻取了羅田縣城。九月,打敗了元朝的威順王寬撤不花,攻佔了圻州(今圻春)和黃州,並在水陸要衝之地圻水(今浠水)建都,國號天完”(“大”上加“一”為“天”,“元”上加“宀”是“完,“天完”表示壓倒“大元”),定年號為“治平”,設置統軍元帥府、中書省、樞密院以及中央六部(吏、户、禮、兵、刑、工)等軍政機構,任命鄒普勝為太師,倪文俊為領軍元帥,陳友諒為元帥簿書椽。鑄有銅印,發行錢幣。徐亦在圻水縣城附近的清泉師太殿上稱皇帝即位。
徐創建政權後,提出了“摧富益貧”的口號,得到了廣大貧苦農民的擁護,紅巾軍很快發展到幾十萬人,徐以現今黃岡市為中心根據地,派出兩路大軍向江西、湖南挺進。紅巾軍紀律嚴明,不淫不殺,每攻克一地,只把歸附的人登名於户籍,餘無所擾,因而深得人心,隊伍迅速擴展到百萬人,縱橫馳騁於長江南北,控制了湖北、湖南、江南、浙江以及福建等廣大地區。當時有首民謠説:“滿城都是火,官府到處躲;城裏無一人,紅軍府上坐”。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