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後溪鎮

(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下轄鎮)

鎖定
後溪鎮,隸屬於福建廈門集美區,位於集美區北部,東北與同安區接壤,東南與僑英街道為鄰,南臨杏林灣杏林街道,西南與灌口鎮毗鄰,西北與漳州長泰區交界,鎮域面積­­­­110平方千米(含第二農場、坂頭林場和天馬華僑農場)。 [5]  截至2020年底,後溪鎮總人口7.61萬人,其中常住户籍人口2.02萬户、6.31萬人。 [6]  [17] 
1952年,成立後溪鄉,隸屬同安縣二區。1957年,劃入廈門市郊區,1958年,改設後溪人民公社。1991年8月,撤鄉建鎮。 [5]  截至2020年6月,後溪鎮下轄6個社區、9個行政村 [7]  ,鎮人民政府駐孫坂北路800號。 [15] 
截至2020年底,全年鎮財政總收入12.92億元,比上年增長2.6%;鎮本級財政收入2.63億元,比上年下降10.81%。 [8]  [17] 
中文名
後溪鎮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
地理位置
集美區北部
面    積
110 km²(含第二農場、坂頭林場和天馬華僑農場)
下轄地區
6個社區、9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集美區孫坂北路800號
電話區號
0592
郵政編碼
361024
氣候條件
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7.61 萬(截至2020年底)
著名景點
苧溪橋
後溪城內城遺址
火車站
廈門北站
車牌代碼
閩D

後溪鎮歷史沿革

明、清時期,後溪鎮境域隸屬於同安縣明盛鄉仁德里(裏署設今英村英埭頭),英村屬十一都,巖內、東宅、後垵、崎溝村屬十二都,侖上、後溪、溪西、前進、許莊、黃地和新村(原石兜鄉)屬十三都。
1952年,成立後溪鄉,隸屬同安縣二區。
1957年,劃入廈門市郊區。
1958年,改設後溪人民公社。
1964年6月,僑英公社併入後溪公社。
1984年12月,改公社為鄉。
1991年8月,撤鄉建鎮。
2001年5月,析置滸井社區、孫厝社區、鳳林社區、葉厝社區設僑英街道。 [5] 
後溪鎮坂頭水庫 後溪鎮坂頭水庫

後溪鎮行政區劃

後溪鎮區劃沿革

1975年,英村大隊港頭自然村劃屬天馬華僑農場。
1980年,後溪公社下轄14個生產大隊:後溪大隊、溪西大隊、前進大隊、新村大隊、侖上大隊、珩山大隊、東埔大隊、英村大隊、兑山大隊、滸井大隊、東安大隊、葉厝大隊、鳳林大隊、孫厝大隊。
1991年8月,各大隊改為行政村。
1996年,後溪鎮下轄4個社區、14個行政村:滸井社區、孫厝社區、鳳林社區、葉厝社區、新村、前進村、溪西村、後溪村、侖上村、崎溝村、東宅村、後垵村、巖內村、英村、兑山村、東安村、許莊村、黃地村。 [9] 
2001年5月,滸井社區、孫厝社區、鳳林社區、葉厝社區劃歸新設立的僑英街道。
2005年9月,原屬坂頭林場的許莊村、黃地村劃入。
2007年,後溪鎮下轄2個社區、10個行政村:新村社區、英村社區、前進村、溪西村、後溪村、侖上村、崎溝村、東宅村、後垵村、巖內村、黃地村、許莊村。 [5] 
2014年,後溪鎮下轄4個社區、9個行政村:新村社區、英村社區、三興社區、龍山社區、前進村、溪西村、後溪村、侖上村、崎溝村、東宅村、後垵村、巖內村、黃地村。 [2] 

後溪鎮區劃詳情

截至2020年6月,後溪鎮下轄6個社區、9個行政村:新村社區英村社區三興社區龍山社區二農社區港頭社區前進村溪西村後溪村、侖上村、崎溝村東宅村後垵村、巖內村、黃地村 [7]  鎮人民政府駐孫坂北路800號。 [15] 

後溪鎮地理環境

後溪鎮位置境域

後溪鎮位於集美區北部,東北與同安區接壤,東南與僑英街道為鄰,南臨杏林灣杏林街道,西南與灌口鎮毗鄰,西北與漳州長泰區交界 [5]  ,鎮域面積­­­­110平方千米。 [8] 

後溪鎮地形地貌

後溪鎮地貌呈北高南低態勢,地形東西長,南北窄,自西北向東南呈帶狀分佈。 [5] 

後溪鎮氣候

後溪鎮屬南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年均氣温22.3℃左右,年均降雨量1500毫米左右。 [5] 

後溪鎮人口

截至2007年,後溪鎮常住人口為28576人,流動人口9395人。 [10] 
截至2012年,後溪鎮常住人口為37848人,流動人口44906人。 [3] 
截至2017年末,後溪鎮常住人口為57620人。 [1] 
截至2019年末,後溪鎮户籍人口為51845人。 [6] 
截至2020年底,後溪鎮總人口7.61萬人,其中常住户籍人口2.02萬户、6.31萬人 [17] 

後溪鎮政治

後溪鎮領導班子(截至2023年9月)
職務
姓名
黨委書記
黨委副書記、鎮長
黃國榮
黨委委員、人大主席團主席
林彬
人大主席團原主席
陳金城
黨委副書記、政法委員
呂玉惠
參考資料: [15]  [18] 

後溪鎮經濟

後溪鎮綜述

2012年,後溪鎮財政總收入2.42億元,其中鎮級收入1.06億元。 [3] 
2018年,後溪鎮財政總收入10.24億元,其中鎮級收入2.08億元。 [8] 
2020年,後溪鎮財政總收入12.92億元,其中鎮級收入2.63億元。 [17] 

後溪鎮農業

後溪鎮初步形成休閒農莊和農產品深加工為主的農業體系。
2006年,後溪鎮耕地面積9884畝,水產養殖面積1800畝,糧食產量850噸,農業產值5億元。
2007年,後溪鎮農業產值8.7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910元。 [10] 
2018年,後溪鎮主要農作物播種面積793.5公頃,總產量14064噸;水果種植1218.87公頃,總產量13649.3噸;花卉種植30公頃,綠化苗木63.3公頃,草皮21公頃。家禽存欄15430羽,出欄10900羽;水產養殖面積53.30公頃,產量138.3噸,產值123.9萬元;蜜蜂養殖,養殖蜂王3345只,其中中蜂3213只、意蜂132只,產蜂業春夏兩季產值529.20萬元。 [8] 

後溪鎮工業

後溪鎮初步形成機械配件、高新電子、複合材料為主的工業體系。
2007年,集美機械工業集中區後溪組團通用廠房部分已開發土地22公頃,引進企業66家,實現產值20餘億元。佔地91公頃的企業自建園區落户新凱復材等10家企業,總投資11.5億元。 [10] 
2018年,後溪鎮工業總產值105億元。 [8] 

後溪鎮商業

2012年,後溪鎮新開發大中型服務業項目16個,其中在建8個。 [3] 
2018年,後溪鎮完成國內招商60億元,完成合同外資1283萬美元。 [8] 

後溪鎮社會事業

後溪鎮文化事業

截至2007年,後溪鎮有文化站1處,村、社區文化活動中心11處。 [11] 

後溪鎮教育事業

截至2007年,後溪鎮境內有小學11所,學生2575人,教職員工151人,校舍面積27726平方米;幼兒園4所,幼兒842人;後溪中學(初中部)29班1277人,教職員工67人,校舍面積11178平方米。 [11] 

後溪鎮醫療衞生

截至2007年,後溪鎮境內有衞生院1所,各村、社區均設有衞生室(所)。 [11] 

後溪鎮社會保障

2018年,後溪鎮累計投入370餘萬元,用於保障各類困難人員生產生活。全年實現失業人員再就業520人,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培訓220人,失地養老人員保險參保396人,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22613人,參保率100%。發放低保金58.4萬餘元,惠及66户114人。辦理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證1本、低保證65本。是年,全鎮持二代殘疾人證1107人,3906人次申請重度殘疾人護理補助,發放補助款171.91萬元。1421人次申請困難殘疾人生活補助,發放補助款56.84萬元。後溪商會、永祥人力資源市場解決逾150人就業問題。 [8] 

後溪鎮歷史文化

後溪鎮名稱來歷

後溪鎮得名於其境內後溪。 [10] 

後溪鎮文保單位

後溪鎮有市級涉台文物古蹟4處(張暉墓、英村南嶽祖廟、蘇營皇渡庵、溪西楊氏宗祠),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皇渡庵、苧溪橋、碗窯古窯址、康爾韞墓、後溪城內城遺址),區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聖果院、白虎巖、壽石巖、張暉墓)。 [16] 

後溪鎮風景名勝

後溪鎮城內城遺址

城內城遺址 城內城遺址
後溪城內城遺址位於後溪鎮後溪村城內自然村北側。原稱下店寨,又稱霞城,後因村民移居城內,遂稱城內城,系清康熙元年(1662年)福建總督李率泰與同安總兵施琪奉旨督建。城址平面呈橢圓型,南北長約200米,東西寬約150米,城牆以花崗岩條石幹砌而成,設城門4座。1958年後,大部分城址遺蹟在公路建設中被拆毀,僅存北門及兩側石砌牆垣一段,殘長約30米,高4.5-5米,寬7米。拱券頂門洞,高3.2米,寬2.2米,進深3.5米。門額嵌有石匾一方,寬2米,高0.6米,上鐫橫向楷書“拱辰門”三字,小字鐫李率泰、施琅等督建官員直行名款及年款“康熙元年八月□日建”。另有同時同規格的南門“臨海門”石匾,存城內城隍廟。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2] 

後溪鎮聖果院

聖果院 聖果院
聖果院位於後溪鎮後垵村田厝社東北側。唐代僧人卓猷肇基建堂,名泗洲堂,後以龍眼樹臘月結果易名聖果院。宋代幾次興廢,迨至元代,鄉人王西疇承而收其物,存其貌。至順元年(1330年),其子西隱重建。至正十四年(1354年),盡毀於兵火。至正十七年,西隱、廷佐父子及住山僧南宗等再建,且增建宗祠於西偏,翌年正月落成。其後自明至清,續有重修重建。院殿坐北朝南,磚石樑木結構,佔地430平方米,前後兩殿,前低後高,中隔天井,均為穿鬥構架,面闊5間計13米,總進深29米。前殿重檐歇山頂,進深4間,內供三世佛;後殿懸山頂,進深3間,內供護國尊王。前殿後牆外立面嵌有石碑三塊。西側為《兩徵勳跡碑》,碑之右半部為元至正十九年《龍山聖果院祠堂內碑記》,左半部為明朝天啓三年(1623年)《重立聖果院祠堂內碑記》。東側有《邑侯劉功德碑》。兩碑之間有清宣統三年(1911年)《重修聖果院碑》,記述歷代廢興修建之事。現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13] 

後溪鎮苧溪橋

苧溪橋 苧溪橋
苧溪橋位於後溪鎮西北部、市第二農場苧溪自然村南側。始建於北宋大觀年間(1107—1110年),同安人徐誠始蝥石為橋,後圮。南宋乾道年間(1165—1173年),其孫應昌及道士法昌重修。橋體石構,平梁,西南東北走向,長73米,寬2.6米,分九段鋪架花崗岩石板45塊,每板長5米,寬0.5米,厚0.35米。有石橋礅8座,每墩橫長5.2米,面寬2.5米,上游方向呈船首形。元代鄧子實詠《苧溪》詩“日照松梢宿雨乾,秋風剪剪作輕寒。青林缺處雲山好,更過橋西仔細看。”該橋系廈門地區現存最長的宋代石構橋樑,保存良好。2006年,廈門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撥款重修,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4] 

後溪鎮榮譽稱號

2021年9月,後溪鎮入選“2021年全國千強鎮“。 [4] 
參考資料
  • 1.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編.中國縣域統計年鑑·2018(鄉鎮卷)[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9.05:第223頁.
  • 2.    後溪鎮行政區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引用日期2016-03-20]
  • 3.    後溪鎮2012  .廈門市集美區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6-03-20]
  • 4.    2021年中國中小城市高質量發展指數研究報告  .中國中小城市指數網[引用日期2021-10-20]
  • 5.    廈門市集美區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廈門市集美區志[M].北京:中華書局,2013.1:39.
  • 6.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編.中國縣域統計年鑑·2020(鄉鎮卷)[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1.03:227.
  • 7.    後溪鎮2020年區劃  .國家統計局[引用日期2021-11-25]
  • 8.    後溪鎮2018  .廈門市集美區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11-25]
  • 9.    廈門市集美區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廈門市集美區志[M].北京:中華書局,2013.1:36.
  • 10.    廈門市集美區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廈門市集美區志[M].北京:中華書局,2013.1:40.
  • 11.    廈門市集美區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廈門市集美區志[M].北京:中華書局,2013.1:41.
  • 12.    廈門市集美區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廈門市集美區志[M].北京:中華書局,2013.1:584.
  • 13.    廈門市集美區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廈門市集美區志[M].北京:中華書局,2013.1:588.
  • 14.    廈門市集美區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廈門市集美區志[M].北京:中華書局,2013.1:619.
  • 15.    後溪鎮  .廈門市集美區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11-26]
  • 16.    廈門市集美區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廈門市集美區志[M].北京:中華書局,2013.1:623.
  • 17.    後溪鎮  .廈門市集美區人民政府門户網站.2023-06-26[引用日期2023-09-14]
  • 18.    後溪鎮領導分工  .廈門市集美區人民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3-09-1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