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苧溪橋

鎖定
苧溪橋亦名苧溪橋 [1]  ,位於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後溪鎮境內。始建於北宋大觀年間(公元1107-1110年),重修於南宋乾道年間(公元1165-1173年) [2]  。橋全長73米,橋面寬2.60米,8個橋墩,9個橋洞。橋墩長5.20米,頂寬2.50米,朝上流方向作船頭形,墩上鋪架平直石板共九段,每段五條石板,合計45條石板(缺5條)。每條石板長5米左右,寬0.5米,厚0.35米 [1]  ,是廈門地區現存最長的宋代石構橋樑 [2]  ,也是閩南地區保存最為完整的宋代石橋之一 [1]  。苧溪橋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文名
苧溪橋
地    區
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後溪鎮
建造年代
北宋大觀年間
全    長
73米
保護級別
市級

苧溪橋基本資料

苧溪橋
苧溪橋(3張)
苧溪橋,位於後溪鎮西部、市第二農場坂頭橋西側500米處 [1]  ,是廈門四座受文物保護的古橋之一,也是廈門地區現存年代最久的古橋,系古代同安連接漳、泉兩地的古驛道。宋代,隨着福建社會經濟的發展,同安縣境內的古驛道逐漸形成。 [3]  據《廈門市志》介紹,苧溪橋始建於北宋大觀年間(公元1107-1110年),重修於南宋乾道年間(公元1165-1173年),全長73米,面寬2.6米,共有石砌橋墩8座。橋面分九段鋪架花崗岩石板共45條,每條長5米。 [2]  苧溪橋有八個船形橋墩,構成九個橋洞,墩上鋪設大石板,每條重約四五千斤。如此巨大沉重的石條安放在橋墩上,可以想見當年工程的艱辛。據説,當年修橋時,工人們等橋墩築就,便在橋墩下游堆壩蓄水,使水位滿過橋墩。再用船或筏將巨碩的石板運至墩間,然後降低水位使石板準確地橫架在墩上。 [3] 
據《同安縣志》載:“苧溪橋在仁德里,去城西三十五里。(隆慶客志):溪源出自白桐岑,谷中經蛇蟒所翻蟄,故其水多黑,涉者患瘴癘。宋大觀中邑人徐誠始石為橋,後圮,乾道中其孫應昌及道士法昌重修”。《福建通志》也有同樣記載。 [1] 
這裏的山川美景曾令文人墨客流連忘返。宋朝時在同安擔任主簿的朱熹先生曾到此考察,他對苧溪非常喜歡,曾作《過苧溪詩》,描述苧溪沿岸美麗的自然景觀。 [3]  元代鄧子實《苧溪》詩云:日照松梢宿雨乾,秋風剪剪作輕寒。青林缺處雲山好,更過橋西仔細看。 [1] 
集美苧溪橋老照片 集美苧溪橋老照片 [4]
由於長年經受暴雨的侵蝕,苧溪橋受到破壞,2006年有關部門曾對其進行保護性修復。我們對照老照片雖發現有些變化,但老照片上面留下的歷史韻味還是清晰可辨。 [4] 

苧溪橋相關傳説

苧溪橋觀音點化修橋

古時苧溪水深流急,每逢潮汛,水漫良田,還有蟒蛇翻蟄。一天,一位相貌非凡、氣質高雅的貴婦人經此,見溪水滔滔,橫亙眼前,不由秀眉一揚,提高聲調對隨從説:“有溪水擋路,怎能沒有橋?”當地官府立刻急調人馬施工建橋。
至於這女人是何身份,無人知曉,有的猜測她是皇宮貴人,有的傳説她是觀音化身。總之,舊時建在橋頭的迎恩殿,多少與她有關,所以迎恩殿又被稱作觀音寺。 [3] 

苧溪橋老丐唸咒橋傾

相傳當年工人們建橋時,遠方走來了個蓬頭垢面、衣衫襤褸的老乞丐,工人們拿他開涮。老乞丐遭遇無禮,並不怒形於色,而是微眯着雙眼,口中唸叨着:“要倒,要倒。”經他這一念叨,橋墩竟向一邊緩慢傾倒。眾人見狀,大吃一驚,知道遇到高人了,忙請求他別再唸咒語了,並好酒好飯招待。於是,老乞丐又接着剛才的話念:“要倒,要倒,再造也沒那麼好。”説來也怪,傾斜的石板馬上就凝固了,而且堅固無比。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