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影響中國歷史的十位教育大家

鎖定
孔子墨子朱熹老子王詡王守仁陳獻章何子淵蔡元培厲麟似被稱為“影響中國歷史的十位教育大家”。 [1] 
中文名
影響中國歷史的十位教育大家
來源出處
北京市教委

影響中國歷史的十位教育大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是儒家學派創始人,被尊為“萬世師表”。他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他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被弟子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2] 

影響中國歷史的十位教育大家墨家學派創始人——墨子

墨子(公元前476年—公元前390年) 墨子(公元前476年—公元前390年)
墨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墨家學派創始人。墨家學派在先秦時期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他還創立了以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學理論,被後世尊稱為“科聖”。 [3] 

影響中國歷史的十位教育大家儒學集大成者——朱熹

朱熹(1130年—1200年) 朱熹(1130年—1200年)
朱熹是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他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他的理學思想對元、明、清三朝影響很大,成為三朝的官方哲學,是中國教育史上繼孔子後的又一儒學大家。 [4] 

影響中國歷史的十位教育大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

老子(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 老子(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
老子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在道教中,他被尊為道教始祖,稱“太上老君”。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所著《道德經》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5] 

影響中國歷史的十位教育大家精通百家學問——王詡

王詡(公元前400年—公元前270年) 王詡(公元前400年—公元前270年)
王詡是春秋戰國時期道家代表人物,創建鬼谷門派,是著名謀略家、兵法集大成者、縱橫家鼻祖,精通百家學問,因隱居鬼谷,故自稱“鬼谷先生”。二千多年來,兵法家尊他為聖人,縱橫家算他為始祖,算命占卜的尊他為祖師爺,謀略家尊他為謀聖,名家尊他為師祖,道教尊其為王禪老祖。在文化史上,他是與孔子、孟子、莊子、荀子、墨子、韓非子等先哲齊名的學術大家。

影響中國歷史的十位教育大家心學集大成者——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529年) 王守仁(1472年—1529年)
王守仁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軍事家和教育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他的學説思想王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其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他與孔子、孟子、朱熹並稱為“孔、孟、朱、王”。

影響中國歷史的十位教育大家開明儒心學先河——陳獻章

陳獻章(1428年—1500年) 陳獻章(1428年—1500年)
陳獻章是明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書法家、詩人,明代心學的奠基者,廣東唯一一位從祀孔廟的大儒。從其倡導涵養心性、靜養“端倪”之説開始,明代儒學實現了由理學向心學的轉變,成為儒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影響中國歷史的十位教育大家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

何子淵(1865年—1941年) 何子淵(1865年—1941年)
何子淵是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辛亥革命元老,是廣東潮州黃岡起義領導人之一。他先後在當地創辦多所新式中小學,開風氣之先,宣傳革命思想,培養了大批人才。他曾為辛亥革命、中國現代教育、實業救國、國共合作等做出傑出貢獻。

影響中國歷史的十位教育大家開學術與自由之風——蔡元培

蔡元培(1868年—1940年) 蔡元培(1868年—1940年)
蔡元培是中國近現代著名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曾任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在任北京大學校長期間,他革新北大,開“學術”與“自由”之風。民國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個法令——《大學令》。他為發展中國新文化教育事業,建立中國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貢獻,被尊為“學界泰斗,人世楷模”。 [6] 

影響中國歷史的十位教育大家近現代教育代表——厲麟似

厲麟似(1896年—1970年) 厲麟似(1896年—1970年)
厲麟似是中國近現代著名教育家、外交家、語言學家,中歐教育文化交流先驅、新中國外語教育事業奠基人。在教育部任職期間,他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教育事業的改革和中歐文化交流。抗戰期間,他影響了大批愛國青年和抗日誌士,被譽為“中國的聖雄甘地”。新中國成立後,他參與創建上海外國語學院,為新中國外語教育事業做出了奠基性貢獻。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