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龍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

鎖定
張龍,男,1963年生人,博士,現為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
教育部骨幹教師。聯合國糧農組織蝗蟲防治專家。全國農區蝗蟲防治科研協作組組長。國際直翅目昆蟲學會中國大陸、朝鮮、韓國和中國台灣地區代表。中國農業農村部植物保護專家顧問。中國化學生態學會專業會委員會委員。中國植物保護學會生物防治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市昆蟲學會理事。植物保護學報編委。中國昆蟲學會直翅類昆蟲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林學會森林草原昆蟲分會委會理事。2013年任第十一屆國際直翅目昆蟲學大會組委會主席組織召開了第11屆國際直翅目昆蟲學大會。
中文名
張龍
出生日期
1963年
學位/學歷
博士
任職院校
中國農業大學
性    別
職    稱
教授

張龍科研成果

1.蝗蟲的綠色防控技術體系的創建與應用。長期從事我國農牧業生產的重大害蟲-蝗蟲的防治技術研究。系統地研究了蝗蟲微孢子蟲疾病流行規律,以及微孢子蟲與蝗蟲的分子互作,以此為基礎提出了長效與速效相結合的蝗害可持續治理策略;篩選出了3個蝗蟲微孢子蟲高毒力株系;研製出了蝗蟲微孢子蟲高效生產工藝流程,籌建了蝗蟲微孢子蟲生物農藥生產廠,研製出世界首個微孢子蟲水懸浮劑,獲得國內首個微孢子蟲生物農藥登記證,實現了產業化生產,為大規模應用蝗蟲孢子蟲防治蝗蟲提供了生物農藥來源保證;研製出了適於農田飛蝗和草原土蝗的田間應用技術;建立了以應用蝗蟲微孢子蟲為主的我國蝗災可持續治理技術體系,在河北、山東、天津、河南、新疆、內蒙、青海等省應用面積達2000多萬畝。在我國首次提出採用全球衞星定位系統進行導航指揮飛機防治蝗害,先後在山東、河北、河南等省推廣,替代了人工為飛機打信號,節省了成本。研製開發出了我國蝗蟲防治指揮輔助信息系統,已為農業部和主要蝗蟲發生省份所採用,大大提高了蝗害防治指揮的信息化、數字化程度。上述技術均成為我國蝗蟲防治的主要技術內容,列入國家行業技術標準《蝗蟲防治技術規範,NY/T 2736-2015》。顯著促進了我國蝗害治理的技術進步。2018年應聯合國糧農組織邀請作為專家在老撾、越南的蝗災治理中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成功的開展了黃脊竹蝗的監測與生物防治,效果十分顯著,得到老撾和越南政府,以及聯合國糧農組織的高度認可。
2.果樹和蔬菜害蟲的生物防治技術研究與應用。深入研究果園種植牧草對於果樹、害蟲、天敵相互間的種羣密度、營養、化學信息、空間等相互關係,探討了果園中植被多樣化增加天敵控制害蟲的理論,實施了果園植被多樣化控制害蟲技術的大面積推廣應用,取得了良好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研製開發了防治蔬菜重要害蟲白粉蝨、蚜蟲和煙粉蝨的真菌殺蟲劑---蠟蚧輪枝菌,獲得國家發明專利3項,其中2項已經轉化。
3. 昆蟲感受化學信息的細胞和分子機制。採用分子生物學、免疫組織化學、轉基因技術和RNAi技術、電生理學和行為學等技術相結合,在國際上首次鑑定出蝗蟲的氣味分子結合蛋白、氣味分子受體和離子型受體,明確了飛蝗識別部分植物氣味和蟲體揮發物的分子和細胞機制。該成果對於研究昆蟲化學感受的分子機制的進化提供了重要數據,也為研製出基於化學感受分子機制的飛蝗防治新技術奠定了重要基礎。發表SCI論文超過30篇,是國內最早開展此方面研究的工作者,有較高的國際聲望。 [1] 

張龍教學工作

主講植物保護專業的《普通昆蟲學》。主講《害蟲生物防治進展》研究生課。曾主講園藝專業和草業專業《園藝昆蟲學》和《草地昆蟲學》本科生課。指導畢業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40餘名,其中4人以上獲校百篇優秀畢業論文獎。培養畢業碩士研究生30名,博士研究生20餘名。 [1] 

張龍科研項目

1. 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我國遷移性蝗害綠色防控技術研究與示範”(2009-2013年,經費1739萬元)首席科學家, 來源:農業部,項目編號:200903021
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飛蝗感受行為信息化合物的分子機制及其利用探討”(項目編號:30730012,經費145萬元)主持人(2007-2011年)
3. 教育部骨幹教師資助計劃“飛蝗觸角氣味分子結合蛋白”主持人(2000-2002)
4.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聚集信息素受體及其編碼”主持人(項目編號:31472037,2015-2018)
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參與飛蝗口器觸鬚識別植物揮發物的氣味分子受體及其協同作用”主持人(項目編號:31872968,2019-2022)。 [1] 

張龍學術成果

張龍發表論文

1. Long Zhang,* Michel Lecoq, Alexandre Latchininsky, and David Hunter 2019 Locust and grasshopper management. Annu. Rev. Entomol. 64, 15-34. (影響因子15.6)
2.Liwei Zhang, Hongwei Li and Long Zhang* 2017 Two Olfactory Pathways To Detect Aldehydes On Locust Mouthpar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Sciences, 13(6)759-771. (影響因子4.96)
3.Hongwei Li, Peng Wang, Liwei Zhang, Xiao Xu, Zewen Cao and Long Zhang* 2018 Expressions of Olfactory Proteins in Locust Olfactory Organs and a Palp Odorant Receptor Involved in Plant Aldehydes Detection. Frontier in physiology, 9, article 663. (影響因子4.18)
4. Yinwei You, Dean P. Smith, Mingyue Lv, Long Zhang* 2016. A broadly tuned odorant receptor in neurons of trichoid sensilla in locust, Locusta migratoria. Insect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79 (2016) 66-72.(影響因子3.97)
5.Peng Wang Xuwei Yin* and Long Zhang* 2019 Plant Approach-Avoidance Response in Locusts Driven by Plant Volatile Sensing at Different Ranges. 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 [1] 

張龍代表成果

1.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規劃教材《害蟲生物防治》第四版副主編
2.全國高等農林院校“十二五”規劃教材《植物病害蟲害生物防治學》第一版和第二版副主編。 [1] 

張龍發明專利

1.張龍. 一種蝗蟲行為測定嗅覺儀, 2009,中國, ZL 200810056093.4.
2.張龍. 蝗蟲微孢子蟲株系及其在防治蝗蟲中的應用,2013,中國, ZL201110174318.8
3.張龍 一種培養蠟蚧輪枝菌的方法, 2006, ZL200410058017.9
4.張龍 等 蠟蚧輪枝菌及其培養方法與應用,2006, ZL20041005816.4
5.張龍 吳迪 一種遲眼蕈蚊雄成蟲引誘劑 2017,中國,ZL201610249033.9 [1] 

張龍獲獎記錄

2019年獲得國際直翅目昆蟲學會Uvarov 獎。該獎項是以現代蝗蟲學之父、著名直翅目昆蟲學家Sir Boris Uvarov (1886-1970)命名,由國際直翅目昆蟲學會應用蝗蟲分會發起和設立的。該獎用於表彰在蝗蟲學理論和應用技術或者蝗蟲管理方面有直接影響的傑出貢獻者。
2013年獲農業部中華農業科技獎一等獎(第一完成人)。獲獎名稱:我國遷移性蝗害綠色防控技術研究與示範。
2015年獲大北農科技獎創新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2002年獲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第二完成人)。
2001年獲首屆植物保護學會青年科技獎。
2004年獲中國農業大學十佳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
2009年獲中國農業大學十佳優秀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 [1] 
參考資料
  • 1.    張龍  .中國農業大學[引用日期2019-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