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魯

(原寧夏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

鎖定
張魯(1907——2004),字東酰,號鈍庵,山東黃縣人,曾任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史研究館名譽館員,深受尊敬的老一輩著名書畫家,原寧夏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寧夏書法家協會顧問、寧夏書畫院藝術顧問、寧夏老年書畫協會顧問、銀川市書畫藝術顧問、台灣美術家協會顧問 [1] 
中文名
張魯
出生日期
1907年
逝世日期
2004年
職    業
寧夏書畫家

張魯人物履歷

張魯6歲起跟隨身為晚清秀才的外祖父宋福五讀私塾,兼習書畫。
1922年拜師南宗畫派名家邱煙雲習山水,受晚清繪畫藝術摹古遺風之薰染和“四王”影響,作品風格遠追宋、元。花鳥畫習惲南田
後又拜清朝翰林金石書法家李東圓為師攻習書法。張魯先生從清初六大家入手學習,對山水、花鳥、人物皆有所專,加之博觀勤習,使他19歲(1926年)就已聲名鵲起,媒體譽之“熔鑄古今”“不讓前賢”。
20世紀50年代,屆入中年後的張魯先生繪畫風格趨向以墨為主,技法蒼勁渾厚,畫技臻於純熟,他潛心繪事,誠實為人,並先後與傅抱石蔣兆和吳作人關山月、趙蘿朱、宋吟可王漁父等諸時賢交遊,虛懷若谷,擇善而從,創作出反映時代精神的大量優秀作品。

張魯作品特點

張魯先生的作品清雅蒼勁、古拙明秀,他注重對傳統的繼承。在繪畫中他強調對古人的優秀作品應在摹習中積累,從而打下深厚的筆墨功力,賦予作品以古意。其次,在對繪畫的學習中在漸進中參悟,如他在自述中所講,對於學畫“須先之以規矩,繼之以神明,方能有法到無法,成為我法,亦畫無定法”。在對傳統的繼承當中他不計較南北宗派的門户之見,取用古法表達感受,故而他的作品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張老的作品還非常重視以書法入畫而求氣勢之勝,追求由氣勢帶來的神韻境界。故而在他的大寫意花鳥畫中所體現出“情隨筆轉,景發於新”,藉以追求筆墨氣勢所構成的整體效果,追求氣勢帶來的神韻境界,借花鳥形態以像外之意,使畫面可視形象的建構達到筆隨情轉的書法化,變描述為書寫,最終體現出畫內功力磨練與畫外功夫涵養的結合。

張魯晚年生活

張魯先生離休後定居銀川30多年,在他的後半生裏,張老筆耕墨耘,窮研不倦,賀蘭山闕、黃河之濱、孤煙大漠、塞外煙雲、回鄉風情……這一切都能讓張老揮毫潑墨,塞上美景躍然紙上。故而有人評説:“張老的畫是寧夏的一扇窗户。”在1999年2月由寧夏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對外友好協會編輯、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張魯國畫集》中14幅反映寧夏風光的畫作就可印證此言。畫集中寧夏那磅礴大氣的山川、急流澎湃的河水、清新秀美的原野均被畫家給予描繪,寧夏山川、塞上美景,不是江南而勝似江南。這是畫家繼承的傳統功力,是畫家對西部深厚的情感,由情而書,由感而繪。為此,全國政協副主席白立忱對張老的成就給予高度的評價並給畫集題詞:“人畫俱老,德藝雙馨。”1991年,寧夏文史館再次舉辦《張魯國畫展》,並應邀赴遼寧大連、山東濰坊等地展出,他的作品對宣傳寧夏、讚美寧夏發揮了應有的作用。張魯晚年不少作品多次被毛主席紀念堂、全國政協禮堂、中央文史館等收藏。
張魯先生筆耕畫壇80餘載,始終保持着修己持正、敬業樂羣、淡泊名利的生活態度和一位文化老人“朗月清風,長松巨壑”的儒雅情懷。他崇尚簡樸,始終信守“德才勤修養”的人生哲理。他一生志趣高雅並熱衷投身於公益事業和對外文化交流活動之中,平等待人,獎掖後進。他在自述中説:“所著作品自愧不是陽春白雪,只易於初學而已。”這是何等的謙遜,無不體現出張魯先生作為一名國畫家的可欽與可敬。
參考資料
  • 1.    異天,戈德主編;中國國際名人研究院辭書編輯部編,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 5,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7.08,第59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