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魯

(重慶電視台編導、一級編劇)

鎖定
張魯(1952年6月-2010年11月12日),男,重慶武隆人,電視劇藝術家。全國首屆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國家一級編劇,重慶市優秀電視藝術家,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曾任重慶市第三屆政協常委,重慶廣電集團(總枱)國家一級編劇。1952年出生于山東,原西南師範大學畢業,西南大學校友。在其58年的短暫的生命裏共創作了200餘部(集)的電視劇、紀錄片、長篇小説和文學台本,其作品曾獲得中國電視劇飛天獎最佳電視劇獎,本人也多次獲“最佳編劇獎”。其一生用手中的筆和鏡頭關注着普通人,在經歷車禍高位截癱之後仍然堅持進行編輯和導演工作,其一半人生都是在輪椅上度過的,但在藝術的道路上,他一直都是站立着前行。
中文名
張魯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地
山東
出生日期
1952年6月
逝世日期
2010年11月12日
畢業院校
西南師範大學(今西南大學)
職    業
編劇
代表作品
希波克拉底誓言
代表作品
南行記
陳小梅進城
目前
巴桑和她的弟妹們
主要成就
全國首屆“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
獲中國電視劇飛天獎最佳電視劇獎
獲中國電視劇飛天獎最佳編劇
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
獲中國電視“彩虹獎”一等獎等

張魯個人履歷

1952年6月,張魯出生在山東。17歲就開始嘗試寫詩。
1971年進入重慶人民廣播電台工作,近十年間當過工人、記者、編輯,
1978年進入西南師範大學(今西南大學)中文系學習。
1982年西南師範大學(今西南大學)畢業,進入重慶電視台工作,歷任編導、記者、編劇。
1983年與同仁發起創建重慶電視台青年攝製組,歷任編劇、導演。 [1] 
1985年,張魯憑藉在西藏拍攝的電視劇《巴桑和她的弟妹們》,榮獲第六屆電視劇飛天獎一等獎。
1987年,他參與創作的電視劇《希波拉克底誓言》,榮獲第七屆電視劇飛天獎一等獎。
1987年,在晨練途中遭遇車禍,造成高位截癱,消沉之後隨即重新振作,更加全心全力的投入工作中去。
1991年起,編導、編劇的電視劇先後獲得飛天獎電視連續劇一等獎、首屆全國“五個一工程”一等獎、首屆四川國際電視節“金熊貓獎”、首屆中央電視台優秀電視節目展播一等獎、年度電視劇最佳編劇獎、重慶市“五個一工程獎”。
1994年至1996年,策劃、導演了反映貧困山區兒童就學情況的53集長篇紀錄片《跨世紀希望》,獲得全國“五個一工程獎”。
2002年以來,倡導重慶電視台實施“新世紀希望”電視行動,任大型紀錄片《新世紀希望》總導演,推出了3部共50餘集紀錄片,同時,為西部貧困地區興建音像電子館和農科教示範點90餘所,使數以十萬計的農民受益。 [1] 
2009年,與張湛昀共同創作完成長篇小説《盧作孚》,並開拍改編為電視劇。 [2] 
2010年10月30日傍晚,張魯在家中突發高血壓,造成腦出血。終因病情過重於11月12日凌晨在市急救中心去世,享年58歲。 [3-4] 

張魯藝術生涯

藝術高峯映人生
張魯一生共創作了200餘部(集)作品,如《巴桑和她的弟妹們》、《希波拉克底誓言》、《南行記》、《邊寨人家的歷史》、《盧作孚》、紀錄片《跨世紀希望》,先後獲得獲電視劇飛天獎一等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金熊貓獎”、全國電視文藝星光獎紀錄片一等獎等獎項。因為這些作品,偏居一隅的重慶儼然成為了中國電視劇創作的一個重鎮。這個以“青年攝製組”為名的創作羣體如旭日東昇,被稱為“中國電視領域的第五代”,而作為編劇的張魯更是獲得了“北王朔南張魯”的美贊。
身遭厄運悟大道
1987年3月,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讓年僅35歲的張魯再也沒能站起來。在人生的巨大打擊面前,張魯經過痛苦的煎熬,毅然走出了心理的創傷。張魯第一次走出家門,青年攝製組要去農村拍外景,張魯被人用滑竿抬上了江津雙峯山。隨後,在學校教室裏張魯見到孤兒細小雨,張魯馬上拿出自己全部積蓄2萬元,全攝製組成員也捐出自己的片酬,總計42000元,當天,就選定下了重慶電視台希望小學新校址。接下來,張魯認識了雙峯大山的另一個小學生,陳小梅。她也是孤兒,也面臨失學。張魯拍下了《陳小梅進城》,獲得中國電視“彩虹獎”一等獎、中國電視金鷹獎“優秀紀錄片獎”。後來,張魯成了細小雨、陳小梅的資助人,護送她們一直到讀完中專獨立工作。
托起太陽行大愛
從1994年到1996年,張魯和他的攝製組幾乎走遍了重慶和四川的邊遠貧困地區。他們還發明瞭一種傳播形式,到機關、學校、部隊,現場放映西部大山裏的細小雨陳小梅們真誠求學的鏡頭,並演講呼籲,把拍片的過程做成了一次聲勢浩大的電視行動。三年裏,《跨世紀希望》電視行動推出了五十三集紀錄片,社會反響強烈,一時形成一股興辦鄉村教育的熱潮。攝製組與社會各界一起,在重慶老少邊貧山區興辦希望學校、希望書屋數十所,扶助上萬名失學兒童重返學堂。在張魯的倡導下,很多海內外知名愛國興教人士熱誠加入這一行列。幾年來,為農村興建近百所音像電子館和農科教示範點,數以十萬計的農民和他們的子弟直接受益。當年片中的孩童,一個個讀完小學、中學、中專、大學,紛紛走上工作崗位,書寫自個燦爛的人生。 [5-6] 

張魯作品特點

張魯一生用手中的筆和鏡頭關注着普通人。“我們並非偉人先知,更不是貴族,本身就是普通人……我們的目標是恢復普通人在文學中的地位……普通人在歷史著作中沒有名字,像消失了一樣,勢利的歷史學家們只記得帝王將相,卑微的人是擠不進去的。時至今天,大家已經認識到了歷史是人民創造的,因此,文學必須給普通人騰出空間……” [7] 

張魯相關榮譽

張魯個人榮譽

1995年被評為四川省勞動模範,1998年被評為中國百佳電視藝術家,1999年獲首屆中國百家“五好家庭”稱號,2002年榮獲由中國殘聯、廣電總局頒發的中國“中華文明奮進獎一等獎”,2004年榮獲首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號。

張魯作品榮譽

獲獎現場 獲獎現場
《巴桑和她的弟妹們》獲85年中國電視劇飛天獎最佳電視劇獎,本人獲“最佳編劇獎”; 《希波克拉底誓言》蟬聯第七屆飛天獎最佳電視劇獎;編導的電視劇《高空跳板》、《昨天,昨天的故事》《黑豹突擊隊》,獲“飛天獎”集體榮譽獎、提名榮譽;
《無人知曉的世界紀錄》獲“飛天獎”三等獎; 電視連續劇《懸崖百合》獲“飛天獎”兒童連續劇二等獎。《南行記》獲首屆四川國際電視節最佳電視劇“金熊貓”獎、“飛天獎”最佳連續劇獎、“首屆中國電視劇展播最佳電視劇獎”,本人獲“最佳編劇獎”。

張魯個人語錄

一個民族要是不給自己的後代以希望,那就是這個民族的不幸
一個民族的後代要是失去希望,那就是這個民族的大不幸
一個民族要是不給自己的後代以希望,那就是這個民族的不幸
一個民族的後代要是失去希望,那就是這個民族的大不幸 [8] 

張魯社會評價

從電視劇到紀錄片,再到傳記文學,張魯的作品形態發生了變化。作品的內涵格調也歷經電視劇的激昂奮進,紀錄片的温暖包容,最後迴歸到傳記文學的返璞歸真。文如其人,正是張魯一生最好的寫照。他如此想,他如此説,他如此做。他曾經慘痛的失去,但他用追求自我的“德”的過程,來重新擁有!在旁人眼中那狂熱的付出和奉獻,在他來説,卻是填充自己心靈、彌補自己人生空白的“得”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詮釋了“德藝雙馨”的最真的本質 [5] 
在遭遇不幸之後,他堅持在輪椅上完成了一系列反映貧困邊遠山區人民生活疾苦,以及希望工程建設的優秀紀錄片,並牽頭協助開辦希望學校十所,希望書屋數十間,扶助上萬名失學兒童重返學堂,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重慶觀眾。 張魯告訴他幫助過的學生們:“一個人脊樑骨斷了,生活是何等艱難?一個民族的脊樑骨斷了,民族又是何等境地?”他要孩子們記住一句話,“以人助我之心助人,才是真正的感謝。”其一半人生都是在輪椅上度過的,但在藝術的道路上,他一直都是站立着前行。 [6] 
張魯逝世後,原重慶市民宗委副主任嚴峻先生撰聯為張魯一生寫照,上聯"英姿縱橫五八春秋,始終文品高傑,以真才實學真心實意著佳作等身,不負影視家翹楚小説家翹楚,德藝雙馨,上善常愧君子。"下聯"雄峙輪椅廿三寒暑,證得般若菩提,歷萬水千山萬苦千辛濟貧弱無數,首倡跨世紀希望新世紀希望,感天動地,大愛永勵仁人。"古人曾言,人生的價值在立德、立言、立功。三者皆有建樹的人生實屬不易。在張魯的親友、同事、同學、觀眾、讀者和曾經受過他資助的學生們心中,張魯堪當此譽。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