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位截癱

鎖定
高位截癱(high paraplegia),是指橫貫性病變發生在脊髓較高水平位上,一般將第二胸椎以上的脊髓橫貫性病變引起的截癱稱為高位截癱,第三胸椎以下的脊髓損傷所引起的截癱稱為下半身截癱。
中醫病名
高位截癱
外文名
High Paraplegia
就診科室
神經科
常見發病部位
脊髓
常見病因
外傷、脊髓病變、先天性疾病、椎體血管瘤、椎體鉅細胞瘤等
常見症狀
四肢癱瘓,肢體的感覺運動、反射完全消失,或膀胱、肛門括約肌功能完全喪失

高位截癱病因及常見疾病

(一)外傷型:
多由脊椎外傷、骨折和脊髓損傷而成。脊柱骨折或骨折脱位傷及脊髓或馬尾神經,這是外傷導致的高位截癱,可見於頸部開放性損傷。此外,椎管內腫瘤所致的高位截癱,一般多見於椎體血管瘤、椎體鉅細胞瘤。
(二)脊髓病變:
1.脊髓壓迫型:骨質壓迫所致有骨質增生,椎管狹窄,椎間盤突出手術致傷等。
2.脊髓變性型:包括脊髓軟化、空洞、萎縮多由炎症及壓迫型轉化所致。
(三)先天性疾病:
由於先天發育異常,隨着年齡的增長,逐漸呈現脊髓的損害。或在外傷的誘發下而發生的急性脊髓損傷,最終導致截癱的發生。

高位截癱鑑別診斷

(一)Todd’s癱瘓:
Todd’s麻痹是一種發生在癲癇患者身上的神經系統的異常,即在癲癇發生時出現的短暫癱瘓。該癱瘓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全身的,但通常只發生在身體的一側。最常見於全身強直陣攣發作(大發作)以後,並在癲癇的發作過後,可能會持續幾個小時或偶爾持續幾天。
(二)偏癱:
又稱半身不遂,是指一側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運動障礙,是急性腦血管病的一個常見症狀。輕度偏癱患者雖然尚能活動,但走起路來,往往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癱瘓的下肢走一步劃半個圈,叫做偏癱步態。嚴重者常卧牀不起,喪失生活能力。按照偏癱的程度,可分為輕癱、不完全性癱瘓和全癱。
(三)對側肢體偏癱:
腦橋外側部綜合徵的臨牀表現有對側肢體偏癱,腦橋外側部綜合徵(Millard-Gubler綜合徵):病變位於腦橋腹外側部,是腦橋常見的病變部位。
(四)痙攣性截癱期:
遺傳性痙攣性截癱,是一種遺傳病。本病發展緩慢,只要注意護理,可維持數十年生命。
(五)四肢呈對稱性下運動神經元性癱瘓:
下運動神經元性癱瘓,亦稱周圍性癱瘓。是脊髓前角細胞(或腦神經運動核細胞)、脊髓前根、脊周圍神經和腦周圍神經的運動纖維受損的結果。四肢呈對稱性下運動神經元性癱瘓是由於運動神經元病引起的,表現為四肢成對稱性的下運動神經元性癱瘓。

高位截癱檢查

(一)神經淺反射:
刺激皮膚或黏膜引起的反應。包括角膜反射、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等。腹壁反射:檢查時囑病人仰卧,兩下肢稍屈以使腹壁放鬆,然後用火柴桿或鈍頭竹籤按上、中、下三個部位輕劃腹壁皮膚。正常在受刺激的部位可見腹壁肌收縮。上部反射消失見於胸髓7~8節病損,中部反射消失見於胸髓9~10節病損,下部反射消失見於胸髓11~12節病損。雙側上、中、下三部反射均消失見於昏迷或急腹症患者。
(二)神經深反射:
刺激骨膜、肌腱引起的反應。包括肱二頭肌反射、肱三頭肌反射、橈骨骨膜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等。深反射減弱或消失多系器質性病變,如末梢神經炎、神經根炎、脊髓前角灰質炎、腦或脊髓的急性損傷、骨關節病和肌營養不良等。

高位截癱治療原則

(一)心理治療:
針對心理不同階段,如否認、憤怒、抑鬱等各個階段的改變制定出心理治療計劃,可以進行個別和集體、家庭、行為等多種方法。
(二)物理治療:
主要改善全身各個關節活動和殘存肌力增強訓練,以及平衡協調動作和體位交換及轉移動作,如卧位到坐位、翻身等移動動作,以及理療。
(三)臨牀康復:
用護理和藥物等手段,預防各種合併症的發生,亦可進行一些治療性臨牀處理,減輕症狀,促進功能恢復。可以定做一些必要的支具來練習站立和步行,另外也可配備一些助行器等特殊工具,補償功能的不足。
(四)營養治療:
制定合理食譜,加強營養以適應康復訓練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