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莊村

(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郭莊農貿區張莊村)

鎖定
張莊村,隸屬河南省夏邑縣郭莊農貿區,方言為中原官話“商阜片”。
張莊村位於車站、李集、郭莊、王集和楊集5鎮區的結合部,其中距李集鎮區6公里,距車站鎮區7公里,距王集鄉街道3公里,距楊集鎮區8公里,距夏邑縣城16公里,距商丘市區45公里。
中文名
張莊村
外文名
Zhangzhuang Country
行政區類別
行政村
所屬地區
中國華中
下轄地區
油坊張莊 高台張莊 小姜莊 程小樓
電話區號
370
郵政區碼
476400
氣候條件
温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大聖寺
機    場
商丘觀堂機場 徐州觀音機場 鄭州新鄭機場
火車站
夏邑縣站 商丘站 商丘南站 碭山站
車牌代碼
豫N

張莊村建制沿革

夏時屬虞地。
商朝屬於故都南亳。
西周時期屬宋國(公爵,都商丘)。
秦時屬碭郡祁鄉縣。
西漢時期屬梁王國(都睢陽,今商丘)。
三國屬曹魏(都洛陽)。
西晉屬梁國。
隋朝於589年滅亡了南朝的陳,統一了中國實行郡縣兩級制,改州為郡,張莊村遂屬梁郡下邑縣。
唐朝時,屬於宋州改睢陽郡。
北宋屬於京東西路之南京應天府(今商丘)下邑縣。金亦改下邑縣為夏邑縣,取“華夏之邑”意,張莊村屬之。
蒙元時期,統治政策暴虐,劉福營村的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迎韓林兒建國大宋,年號龍鳳,都譙城(今安徽亳州),史稱韓宋,張莊村屬之。
明朝時,屬於河南布政使司歸德府夏邑縣。
滿清時期,基本從明制,亦屬河南省歸德府夏邑縣。
民國屬於河南省豫東道(治所開封縣)夏邑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張莊村隸屬車站,由火神閣村管;後隨火神閣合併入程大莊合作社;1958年加入程大莊生產大隊;1970年隸屬火神閣生產大隊,上屬車站人民公社;1972年劃歸郭莊人民公社成立新的張莊生產大隊;1984年張莊大隊更名張莊村;1997年6月商丘撤地建市,張莊村屬之。2005年併入李集鎮,張莊村今屬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郭莊農貿區。

張莊村行政區劃

張莊村轄油坊張莊、高台張莊、小姜莊、程小樓等自然村。

張莊村地理環境

張莊村處在東經約114°95′,北緯約34°11′,處於豫皖蘇魯四省結合部,東有餉馬溝,西有王樓溝,張莊村四季分明屬於温帶季風氣候半濕潤氣候區。年平均氣温約15℃。東面、北面分別與王集鄉凡樓村和車站鎮火神閣村相接壤。

張莊村歷史文化

歷史上張莊村以火文化與佛教文化並立,如今以佛教文化為主,村東建有大聖寺。
張莊村下轄的油坊張莊和高台張莊(油坊張莊又叫張莊,高台張莊又叫張大莊)原本是一個村莊。因黃河改道故黃河(今落鳳溝位於車站鎮火神閣村村北)決堤,河水南下在張莊衝出一處河道,將原張莊一分為二,一處衝出一座高台,故叫高台張莊,一處留下一座油坊,故稱油坊張莊。

張莊村風景名勝

如今提到張莊村人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張莊廟——大聖寺,《夏邑縣誌》記載為大勝寺,於縣西北二十五里。比鄰火神閣廟(縣西北二十七里),周圍有劉福營集(縣西北三十五里)和木杓王道口集(縣北二十五里)。
大聖寺的來歷《夏邑縣誌》等歷史資料均沒有任何記載。大聖寺左前方的一片田地裏,有羣眾挖土挖出一個大土坑。當他們再往下挖的時候,挖出了一座石塔和一座石碑,上面都雕刻着文字。經辨認,石碑文字的大意是:大聖院曾被破壞,當地官員將情況上報刑部,刑部向皇帝稟奏,皇帝下聖旨,任何人不得再破壞此寺,違者以律重處。落款日期為北魏太和年間(公元477—499年)。據石塔上的文字記載,此塔是墓塔,為宏教大師僧判之塔,系他的10個弟子普僧、普賢、普子等所建。落款為歸德府夏邑縣紀村大聖院,日期為蒙元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
民國初年軍閥混戰時,馮玉祥帶兵在此打仗,他提出“扒廟房,蓋學堂”的口號,把大聖寺拆掉了,拆得的磚木用於蓋學校、打寨牆。當時,此寺院佔地幾十畝,還有48畝廟地。經此一劫,幾乎蕩然無存。2005年,大聖寺重建,蓋起了5間大雄寶殿、3間天王殿、3間平房等。至此,大聖寺基本恢復了原貌。同年,大聖寺被商丘市民族宗教局定為重點宗教活動場所。 宏教大師僧判之塔也被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張莊村大聖風雲

大聖寺的來歷已經沒有文獻可考,但是根據出土的石碑和石塔可以看出大聖寺歷史久遠。北魏太和年間(公元477—499年)大聖寺曾被破壞,當地官員將情況上報刑部,刑部向皇帝稟奏,皇帝下聖旨,任何人不得再破壞此寺,違者以律重處。元朝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宏教大師10個弟子普僧、普賢、普子等為其所建僧判之塔。
守寺的老人稱大聖寺原來叫大(音“代”)聖院,裏面原來有一口重約1噸的鐵鐘,相傳,這口鐘聲音特別響亮,在寺裏敲鐘,夏邑縣城的人都可以聽到(大聖寺距夏邑縣城約17.5公里)。相傳,此鍾是在乾隆三十三年不知從哪裏被大水衝來的,當時被衝來的是兩口鐘,一口銅鐘、一口鐵鐘,在河中間兩口鐘相遇了,它們一撞,銅鐘説:“你是鐵,我是銅。你去大聖院,我去汴梁城。”於是,鐵鐘被衝到了大聖院,而銅鐘衝到了開封,至今還懸掛在大相國寺裏。可惜的是,懸掛在大聖寺的鐵鐘在“破四舊”時被幾個羣眾砸碎賣了鐵。這雖然是個傳説,但也可以想象出大聖寺的名氣曾經可以和開封的大相國寺媲美。
1945年,日本投降,國民政府把大聖寺當成了學堂,大聖寺從此斷了香火。據當時在此上過學的幾位老人講,雖然把寺院改為學堂,但裏面的佛像及設施基本上沒有遭到破壞。
到了1956年春天,全國大興“水利化”,打土井時大聖寺又被“利用”上了,全被扒光,磚用來砌土井,檁木被弄走當柴燒,連土地也被挖了燒磚。大聖寺再次遭到滅頂之災,寺裏幾個靠微薄的香火錢和賣膏藥為生的和尚也不得不流落他鄉。
1986年的時候,夏邑縣李集鎮張莊村的幾十個羣眾相繼患下重病,不久便都死去。大家非常恐慌,便想着把大聖寺蓋起來免災。於是偷偷捐了些款,在原址上蓋了3間廟宇。以後幾經周折,總算保存了下來。
因為大聖寺獨特的文化底藴和難以説清楚的神奇,加上羣眾的相互傳説,香火漸漸旺盛起來,先是本地的人前往拜佛燒香,後來,南京、常州、無錫、徐州、三門峽等地都有人前來參觀、拜佛,並踴躍捐資。2005年,大聖寺重建,同年,大聖寺被商丘市民族宗教局定為重點宗教活動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