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旨是中国古代帝王权力的展示和象征,其轴柄质地按官员品级不同,严格区别:一品为玉轴,二品为黑犀牛角轴,三品为贴金轴,四品和五品为黑牛角轴。圣旨的材料十分考究,均为上好蚕丝制成的绫锦织品,图案多为祥云瑞鹤,富丽堂皇。
- 中文名
- 圣旨
- 外文名
- imperial edict [1]
- 拼 音
- shèng zhǐ
- 近义词
- 懿旨
- 注 音
- ㄕㄥˋ ㄓㄧˇ
释义
播报编辑
封建社会时皇帝下的命令或发表的言论,今常用于比喻。 [1]
例句
1、帝王的意旨和命令。
《三国志·魏志·张辽传》:“以明公威信著于四海,辽奉圣旨,豨必不敢害故也。”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九回》:平少保得了圣旨,星飞出京,到了松藩驻劄。 [5]
《花月痕》第四六回:“ 剑秋 口才,本是好的,对答如流。是日奏对,洋洋洒洒,大称圣旨,就放个 岳鄂 节度。”
老舍《宝船》第二幕:“皇上有圣旨,大伙渗戒跨儿用心听!”
2、今多用于比喻不能违反的意见或话语,有讽刺意。
浩然《艳阳天》第殃体几享凶腿七章:“他把马之悦的每一句话都当圣旨来念。”
糊钻轿《金石续编·北齐宋显伯等造像龛记》:“朝寻圣旨。”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大乘者,正理也,宜改先执,务从圣旨。”
【唐】高墉《龙华寺窣堵波塔铭》:“弥勒佛前,亲承圣旨。” [1] [4]
样式材料
播报编辑
圣旨是中国古代帝王权力的展示和象征,其轴柄质地按官员品级不同,严格区别:一品为玉轴,二品为黑犀牛角轴,三品为贴金轴,四品和五品为黑牛角轴。
圣旨的材料十分考究,均为上好蚕丝制成的绫锦织品,图案多为祥云瑞鹤,富丽堂皇。圣旨两端则有翻飞的银色巨龙作为防伪标志。作为历代帝王下达的文书命令及封赠有功官员或赐给爵位名号颁发的诰命或敕命,圣旨颜色越丰富,说明接受封赠的官员官衔越高。
内容规定
播报编辑
“受命于天,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亦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春秋繁露·深察名号》。这是“奉天”的来源。至于“承运”,又牵扯到邹衍的“五德始终说”。邹夫子认为五行相生相克,五行又配之五德,每一个朝代都代表其中一德,如黄帝尚土德、夏尚木德、殷尚金德、周尚火德。五德循环往复,朝代便兴亡绝续。“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奉上天之命而承世运之道的皇帝下诏书说”。钦此就是皇家专用名词,就是到这里结束的意思。其实真实的皇帝圣旨并没有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和钦此的这些套话,这主要是古代戏文中是这么唱的,电视也这么演,大家就认为是这样的。一般古代圣旨分两种:圣旨开头是昭曰,是由皇帝口述旁人代写的;而开头为制曰,是由皇帝亲手所写的。
圣旨品级
播报编辑
圣旨均为卷轴形式,轴柄质地按官员品级不同而有严格区别:一品为玉轴,二品为黑犀牛角轴,三品为贴金轴,四、五品为黑牛角轴。据介绍,圣旨的宽度一般在33厘米左右,它的长度历代并没有硬性规定,长的可达5米,短的也有约两米。
圣旨的材料看上去十分考究,均为上好蚕丝制成的绫锦织品,图案多为祥云瑞鹤,十分富丽堂皇。圣旨两端则有翻飞的银色巨龙作为防伪标志。圣旨的颜色也很有讲究:颜色越丰富说明接受封赠的官员的官衔越高。根据明清的定制,给五品以上官员的圣旨颜色相对比较丰富,有三色、五色和七色的,五品以下的颜色一般为单一的纯白绫。
防伪标记
播报编辑
民间遗存
播报编辑
明代圣旨
这道圣旨原件为青黄两色绢本,通体有织锦云纹,长度达到360余厘米,宽度约为33厘米。两头无轴,略有破损,但字迹清晰可辨。圣旨前端为青色绢布,上有银色双龙围绕“奉天诰命”四字。正文内容大意为:皇帝感激一位名叫孙维城的官员及其家人为国尽心尽力,赞扬孙维城为国事日夜操劳,表扬其成绩显著,敕封其为山西布政使。
圣旨文中列举出孙维城历经十三任官职。颁旨时间为万历二十八年十二月初二。圣旨全文700余字,字体为风格端庄的小楷,气度雍容,圆润飘逸,圣旨整篇布局工整严谨,跌宕有致,字迹笔画突兀。圣旨中段及末端均盖有皇家“制诰之宝”和“广运之宝”的方形印章。
据邱县文史专家杨凤奎介绍,圣旨中所指的孙维城,字宗甫,是孙登选老人的先人,邱县孙庄村人。他学识渊博,见多识广,尤其精通声律,善于写诗填词。1570年中举人,后中进士。曾任湖广道监察御史,又升山西按察司副使、布政使。他为官期间清正廉明,爱民如子,这道圣旨正是孙维城被提为山西布政使时收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