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臶

鎖定
張臶(136年-240年),字子明,鉅鹿人。漢末三國時期隱士音樂家,精通讖緯之學
張臶生活的年代從東漢一直到曹魏齊王時期,受到朝廷多次徵召,一直迴避,不願做官。他活了一百零五歲,是三國時期有可靠記載的最長壽的人之一。
本    名
張臶
子明
所處時代
漢末三國
民族族羣
漢人
出生地
鉅鹿
出生日期
136年
逝世日期
240年

張臶人物生平

張臶不仕漢朝

根據史料推斷,張臶生於漢順帝永和元年(136年),是鉅鹿人。少年時曾在太學讀書,通習經書和讖緯之學,後來回到家鄉。袁紹多次徵召他做官,但他都沒有應命。
建安年間,張臶移居上黨幷州牧高幹讓他做樂平令,他仍不接受,並離開到常山去講學,曾有門徒數百人。後來又遷居任縣 [1] 
曹操就任丞相後,也曾徵召張臶,張臶仍然不應。 [2] 

張臶不仕魏朝

魏明帝太和年間(227年-233年),朝廷徵召能消災排難的隱逸有學問的人士,郡中多次推薦張臶,張臶以年老多病為由,沒有前去。 [3] 
廣平太守盧毓上任三天,綱紀(主簿)報告可以按以前的做法,送交拜帖去見張臶。盧毓教訓他道:“張先生是所謂既上不侍奉皇帝,下不結交諸侯的人。對這樣的人,難道用拜帖請見,就可以讓他美名更卓著嗎?”於是只派主簿帶着信,送上羊、酒作為儀禮。 [4] 

張臶高齡去世

魏齊王曹芳正始元年(240年),張臶以一百零五歲高齡去世。據説當時有戴勝鳥在張臶家門北面築巢。張臶對門人説:“戴勝鳥屬陽,卻在屬陰的背面築巢,這是凶兆啊。”於是他彈琴唱歌,作詩兩篇,十天後就去世了。 [5] 
同年,廣平太守王肅到任,對張臶表達了敬意,並給他的家屬榮譽和特殊照顧。 [6] 
張臶一百零五歲的年齡,是《三國志》中明文所載,他是東漢末到三國時期有可靠記載的最長壽的人之一。

張臶軼事典故

魏明帝青龍四年(236年)詔書説:“張掖郡黑河(玄川)的洶湧波濤中出現了寶石揹負的圖像,圖像畫的是一隻靈龜,立於川西,青色的質地,素色的文路,又畫有麟鳳龍馬,形狀鮮明,文字宣告天命,粲然可觀,意義著明。太史令高堂隆上告朝廷説:‘這種寶物的顯示是古代聖明皇帝所沒有蒙受過的,實在是大魏的吉祥命運,東序的罕見之寶。’”此事頒告天下。任縣縣令於綽將詔書帶去詢問張臶,張臶秘密地對於綽説:“神明只預言未來,而不追述以往。先用禎祥之兆預告未來,然後興盛還是衰落才會隨之而來。漢朝滅亡已久,曹魏已得天下,還追述什麼興廢之兆呢?這塊寶石今天的變異,只是將來之吉祥的徵兆。”後來司馬氏果然取代了曹魏。 [7-8]  (有文獻指出,此圖被發現於青龍三年,圖上還有“大討曹”的字樣。 [9]  即“柳谷瑞石”之事。)

張臶藝術成就

因為史書中的相關記載,張臶被認為是一位古琴音樂家。例如周慶雲的《琴史補》中,張臶就被列為琴人之一。 [10]  但他的作品並未流傳下來。

張臶人物評價

與張臶同時代的人,對他的評價往往着眼於他在亂世中不任官、不投靠諸侯的隱士之風,以及造福鄉里的功績。例如王肅評價他道:“此君篤學隱居,不與時競,以道樂身。” [11]  陳壽則稱他與另一隱士胡昭“闔門守靜,不營當世”。 [11]  此外後世也有人認為張臶的淡泊明志、不慕名利是他長壽的秘訣。 [12] 

張臶史書記載

三國志·卷十一·魏書十一·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第十一》 [11] 
參考資料
  • 1.    《三國志·魏書十一》:時鉅鹿張臶,字子明,潁川胡昭,字孔明,亦養志不仕。臶少遊太學,學兼內外,後歸鄉里。袁紹前後辟命,不應,移居上黨。幷州牧高幹表除樂平令,不就,徙循常山,門徒且數百人,遷居任縣。
  • 2.    《三國志·魏書十一》:太祖為丞相,闢,不詣。
  • 3.    《三國志·魏書十一》:太和中,詔求隱學之士能消災復異者,郡累上臶,發遣,老病不行。
  • 4.    《三國志·魏書十一》:廣平太守盧毓到官三日,綱紀白承前致版謁臶。毓教曰:"張先生所謂上不事天子,下不友諸侯者也。此豈版謁所可光飾哉!"但遣主簿奉書致羊酒之禮。
  • 5.    《三國志·魏書十一》:正始元年,戴鵀之鳥,巢臶門陰。臶告門人曰:"夫戴鵀陽鳥,而巢門陰,此兇祥也。"乃援琴歌詠,作詩二篇,旬日而卒,時年一百五歲。
  • 6.    《三國志·魏書十一》:是歲,廣平太守王肅至官,教下縣曰:"前在京都,聞張子明,來至問之,會其已亡,致痛惜之。此君篤學隱居,不與時競,以道樂身。昔絳縣老人屈在泥塗,趙孟升之,諸侯用睦。愍其耄勤好道,而不蒙榮寵,書到,遣吏勞問其家,顯題門户,務加殊異,以慰既往,以勸將來。"
  • 7.    《三國志·魏書十一》:青龍四年辛亥詔書:"張掖郡玄川溢湧,激波奮蕩,寶石負圖,狀像靈龜,宅於川西,嶷然磐峙,倉質素章,麟鳳龍馬,煥炳成形,文字告命,粲然著明。太史令高堂隆上言:古皇聖帝所未嘗蒙,實有魏之禎命,東序之世寶。"事頒天下。任令於綽連齎以問臶,臶密謂綽曰:"夫神以知來,不追已往,禎祥先見而後廢興從之。漢已久亡,魏已得之,何所追興徵祥乎!此石,當今之變異而將來之禎瑞也。"
  • 8.    趙蕤《長短經·正論》:魏青龍中,張掖郡玄川,溢湧寶石負鼎狀,麟鳳龍馬,炳煥成形,時人以為魏端(似應為瑞),任令於綽齎以問張臶,臶密謂綽曰:“夫神以知來,不追已往。以禎祥先見,然後廢興從之。漢已久亡,魏已得之,何所追廢興禎祥乎?此石當今之變異,而將來之禎祥。”後司馬氏果代魏。
  • 9.    《資治通鑑·卷七十三》:張掖柳谷口水溢湧,寶石負圖,狀象靈龜,立於川西,有石馬七及鳳皇、麒麟、白虎、犧牛、璜玦、八卦、列宿、孛彗之象,又有文曰"大討曹"。詔書班天下,以為嘉瑞。任令於綽連齎以問鉅鹿張臶,臶密謂綽曰:"夫神以知來,不追已往,祥兆先見,而後廢興從之。今漢已久亡,魏已得之,何所追興祥兆乎!此石,當今之變異而將來之符瑞也。"
  • 10.    傅暮蓉:《周慶雲對古琴文獻的蒐集與整理》,《樂府新聲(瀋陽音樂學院學報)》,2012年第1期。
  • 11.    三國志·卷十一·魏書十一·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第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4-14]
  • 12.    陳麟德,陳怡明:《流年自可數期頤 ———李清 管窺》,《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第一期。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