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燦

(五代時期官員)

鎖定
五代時期官員,勵志人物。張燦這一生,30歲之前還是一農民,30多歲才讀書,卻也作出了一番事業。在絳州,解救黎民百姓倒懸之苦,在上黨地區,僅廢除私販牛皮一件事,全國因此而活命的冤屈百姓,不計其數。
本    名
張燦
所處時代
五代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絳州
主要成就
30多歲開始學習,廢私販牛皮法,救民無數

張燦向學之心

五代後唐時期,有一家農户,姓張,名叫張燦。
30多歲,還斗大的字不識一個。
一同鄉的一個親戚路過他們家。
這個親戚不僅是一個讀書人,還中了舉,是一名舉人,這在古代來説,那就是很有地位的一個鄉紳。
張燦很羨慕他,就問他,我也想和你一樣學習,中舉人,可以嗎?
那親戚鄙視地看看他,嗤笑道:“我從來沒有聽説過一個30多歲的農民,一個字都不認識,還能去上學的,更不要説中舉了。”
張燦的臉色一下子紅到耳根,只恨沒有地縫可鑽,灰溜溜回屋了。

張燦五年苦學

但是,他的心裏卻種下了一個念頭,那就是要讀書。
他們家臨着官路,很熱鬧,沒多遠就有旅店,經常有路過的官人經過,住店。
一次,有一個儒生暫時在一個旅店休息。
他就打量了那個儒生很久,慢慢走過去,給人家作揖行禮,那儒生一愣,也很客氣,趕緊回禮,然後就問他有什麼事情嗎?
他就説:我想讀書,您看我今年30多歲了,會不會太晚了,沒人收我當弟子。
那儒生説:不會,我看你不是懶惰笨拙的人,而且很有志氣,假設現在開始向學,苦讀10年,必有大成。而那個時候,你也不過40多歲。
張燦説:“那我要是晚上也不休息,日夜不停地學習,5年可以嗎?”
那儒生驚歎道:“只要有這樣的志向,沒有什麼辦不成的事情。我曾教過很多學生,從來沒有見過像你這樣堅定而急迫的人,我相信你一定會超過那些人。”
張燦很高興,就請那個儒生到自己家小住幾天,也不用住旅社了。
他每日請教問題,晚上促膝長談。
幾天之後,他去拜見父母,跪地哭泣,請求父母給自己5年的假期,去學習。
父母雖是農民,但是都很忠厚善良,也不是沒見識的人,很支持他的想法,就同意了。
次日,張燦跟着儒生,辭別父母,這一走,就是5年。
這5年裏,父親在家常常惦記他,唸叨他。
鄉親們也都經常説起這個消失的張燦,不知道他能變成一個什麼樣子的人。
那個舉人親戚也經常來看,嘲笑着對鄉鄰説,這傢伙怕是永遠也回不來了。
5年之後,張燦回來了,穿着一身儒生的衣服。
此時的張燦,已經熟讀四書五經,尤其擅長詩詞歌賦,書法也漂亮.
沒多久,文人墨客出入其門,吟詩作賦、談論時局。
儼然一代大儒。

張燦拒絕任官

當時正值亂世,絳州一帶吏治腐敗。
窮人經常被誣陷入獄,打官司就看誰錢多,那些富人就故意製造官司,賄賂官府,吞沒窮人耕地和財產,民怨沸騰。
當時的絳州牧也知道這個問題,但是,腐敗官員互相勾結,根深蒂固,他也無法治理。
後來,朝廷要派遣官員下各地考察吏治,這個絳州牧害怕了,就和門客商量對策。
門客説,如今之計,不如請一個正直骨鯁之人,管理治安和司法,嚴懲貪污官員。
絳州牧連聲説好,就立即着手選拔合適人選。
結果,大家都提出:此職務非張燦不可。
絳州牧很驚訝,説:我也早就聽説過這個奇人,那就趕緊辦手續吧。
次日,絳州牧就派人帶着金銀財物、任命文書以及官服前去拜訪,恭敬地請張燦就任。
不料,張燦卻拒絕了,理由是近一段時間身體不好,正在養病,等病好了再去。
這眼看就是託詞,絳州牧很奇怪,問手下人,我早就聽説這個姓張的家徒四壁,不過卻很有才華,現在正是他施展抱負,發家致富的機會,他為什麼拒絕呢?
大家都百思不得其解,眼看火燒眉毛,最合適的人選人家不來,誰也沒有辦法。
門客就託一個相熟的儒生,這個儒生也經常和張燦詩歌往來,就讓他私下裏詢問張燦,為什麼拒絕絳州牧的高薪聘請呢?
張燦説:絳州牧這個人,品行非常好,我是知道的,只是太軟弱,他身邊這些人都是貪贓枉法之徒,我去了,就等於進了大染缸,一下子就染黑了,所以我堅決不能去。
那朋友説,你去了,才可以解救這些絳州的百姓啊。
張燦説,我去了,必然被這一幫人左右,我道不能行,反為所害。
這個儒生原話學給門客,門客原話學給絳州牧。
絳州牧大聲喝彩,説,此官職必須此人。
次日絳州牧親自去拜訪,當面許願説,一切都按你的命令行事,只要你肯出來做這個官。
得到保證,張燦終於同意出來做官,絳州牧立即任命他為絳州防禦推官,管理絳州的官員吏治。
張燦一上任,就列出了各種獎罰措施,嚴禁貪污賄賂行為。
懲治和驅逐了大批作惡的官員,杜絕請託,獄訟無私。
一年之後,絳州吏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
當時已經是後唐明宗李嗣源時代,宰相是馮道。
馮道聽聞了張燦的事蹟,非常敬佩,就讓李嗣源將張燦提拔為防禦判官。
一晃,十幾年過去了。
這些年,皇帝輪流轉,轉到了後漢高祖劉知遠時期。
張燦逐漸升職,做到了上黨地區的戎判。
劉知遠還在河東做節度使的時候,為了招兵買馬,大肆囤積戰略物資。
特別是牛皮,是當時最重要的戰略物資。
就像現在的鋼鐵石油一樣,是一個國家的重要戰爭儲備,在戰爭年代決不能賣給敵方。
所以,劉知遠在他的地盤裏,規定河東所有的牛,牛死之後,牛皮都要賣給他,不得私自販賣出去。
敢私自販賣者,就等同於把戰略物資賣給敵人,就會轉化為打向自己的炮彈,有通敵賣國之罪,立即處死。
等劉知遠當了皇帝,他的那幫手下都成了京官,擔任着三司各個部門的要職,依然沿用河東時期的法律法規。
這幫人又都是新官上任三把火,令行禁止,制度相當嚴酷。
地方法規突然變成了國家法律,好多地方的百姓都不知道,冤死的很多。
當時上黨地區逮捕了20多個私自賣掉自家牛皮的農民,上面判決下來,全部都是處斬。
當時上黨的判官就是張燦,他瀏覽了判決,連忙説:不行,這些人都是良善的農人,無辜處斬,太殘忍了。
其他人都説,三司已經判下了,咱們只管執行就是,誰還敢阻擋,況且,咱們這小地方,也惹不起人家啊。 張燦的犟脾氣上來了,説:我現在就寫文書,報告三司部門,這樣處斬不合適。
他在上奏文書中寫道:
皇帝當年在河東的時候,需要牛皮等等戰略物資,這個是正常的。
但是,現在皇帝已經擁有天下,無論牛皮賣到哪裏,都是你自己的土地上,這個法律早已不合時宜,應該廢除,因此而冤死大量的百姓,太殘忍了,請廢除這個法律,寬恕這些人的性命。
三司的官員們正準備執法立威呢,突然就有人撞槍口上,非常欣喜。
他們拿着奏摺,對後漢高祖劉知遠説,咱們剛執政,就有人來反對了,上黨地區有個判官,竟然拒絕執行我們的命令,反而來勸説我們修改我們的法律,説我們執行了幾十年的政策是錯的。
劉知遠一聽,火往上撞,大怒道,我剛剛治理國家沒幾天,一個小小的判官就敢隨意違抗我的命令,作死啊?
隨即下詔,賣牛的20多個農民趕緊處斬,上黨判官張燦詆譭朝廷,同樣處斬。
當時的宰相依然是馮道
詔書下來的時候他已經回家了,聽下人説起這個事情,大驚失色,連忙返回,直奔劉知遠的辦公室。
劉知遠也已經回去吃飯了。
馮道連忙報告有緊急情況,請皇帝劉知遠出來商談。
劉知遠不知道什麼事情,慌慌張張出來,問他怎麼了?
馮道説:陛下在河東時,壟斷牛皮可也;今既有天下,牛皮不合禁。
如今,天下百姓皆陛下赤子,這批百姓全部枉殺之,我為陛下可惜啊。
上黨判官張燦以卑位食陛下祿,居陛下官,不惜自己的生命,勇敢地阻止,並上書糾錯,只可以賞不可以殺。
倒是我馮道身為宰相,而不能詳查裏面的錯誤。
枉害天下人性命,臣,才是死罪啊。
劉知遠看着馮道,半晌無語。
過了一會,才緩緩嘆息説,大錯鑄成,詔書已經發出去了啊。
馮道説,我已經讓他們先放在那裏,暫停發出了。
劉知遠説,那就饒了他吧。
馮道説,那些百姓呢,那個賣牛皮處斬的規定呢?
劉知遠説,這個規定廢除了吧,百姓也都放了吧。
牛皮風波過後,朝廷上所有官員都知道了張燦這個名字,也都瞭解了張燦的耿直脾氣。
劉知遠對他也印象深刻,便啓用他來中央,任命為監察御史。
當時的三司部門對張燦還是心有芥蒂,在他的任命書上寫道:“前件官澄之不清,撓之不濁。”
送到宰相馮道那裏,馮道很生氣,改了一個“必”字,變成了:“前件官澄之必清,撓之不濁。”
然後召集百官説,此人非常清白,焉能污衊他澄之不清?
由是清白之名,遍於朝野。

張燦辭官歸隱

張燦後來就任殿中侍御史,一直在西京洛陽
有一個官員名叫劉温叟,張燦得知這個劉温叟雖然在京做官,卻把老孃放在老家,一直沒有接過來,他很憤怒,認為這是不孝,便上奏章彈劾。
這時已經是後周的柴榮時代了,此時範質做着宰相。
範質和劉温叟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一直很重用劉温叟,看到奏章,唯恐劉温叟受到打擊,便把奏章拿給劉温叟看,問他怎麼回事。
劉温叟大驚失色,哭道:我的母親,其實不是親生母親,而是繼母,但是,我依然很孝順她,當初我進京做官的時候,就把她接來了,只是水土不服,來了之後一直身體不好,無奈,只得再接回老家,結果就好了。
從那之後,她就説什麼也不來了,老家房子寬闊,安靜祥和,他住的很愉快,我就不勉強她了。
如果張燦彈劾成功,我從此便是名教罪人了啊!
範質説,那你就給張燦寫封信,解釋一下詳情,我這邊就壓下來了。
劉温叟非常惶恐,連忙給張燦寫了一封信,解釋了來龍去脈。
張燦的彈劾只得作罷。
他長嘆一聲,説道,宰相就可以私自把彈劾奏章拿給人看嗎?然後當事人再給我寫信,我能説什麼呢。
我老了,不中用了。
次日就告病還鄉。
眾官員平日都忌憚他,如今他退休,大家都贊成,很快便批准了。
不料他第二年就得病去世了,死的時候,依然是家徒四壁。
他有兩個兒子,都很上進,特別是二兒子張素,當時才十幾歲,已經寫得一手好文章。

張燦身後之事

張燦這一生,30歲之前還是一農民,30多歲才讀書,卻也作出了一番事業。
在絳州,解救黎民百姓倒懸之苦,在上黨地區,僅廢除私販牛皮一件事,全國因此而活命的冤屈百姓,不計其數。
孔子説,仁者,愛人。
這是儒家精神的根本,孔子又專門解釋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為了仁,可以犧牲自己的生命。
張燦跟着那個儒生日夜苦讀五年,可謂領會了儒家的本質。
這才是支撐中華五千年不滅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