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海燕

(山東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教授)

鎖定
張海燕,女,1979年5月出生,山東壽光人,法學博士,中國國籍,博士,教授。
現任山東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山東大學交叉法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山東省第三屆十大中青年法學家,山東政法智庫成員,最高人民法院第二批研修學者,最高人民檢察院民行專家諮詢委員,山東省首批法學研究領軍人物。
中文名
張海燕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79年5月
出生地
山東壽光
性    別

張海燕教育背景

2000年畢業於華東政法學院,獲法學學士學位;2003年畢業於山東大學法學院民商法專業,獲法學碩士學位;2009年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民事訴訟法專業,獲法學博士學位

張海燕人物經歷

曾於2015年在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掛職。現兼任山東省法學會民商法學研究會會長,濟南市法學會副會長,中國民事訴訟法學會理事,山東省企業商事法律研究會副會長,山東省訴訟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青島仲裁委員會仲裁員,公司獨立董事,青島日辰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獨立董事,山東藍想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獨立董事,濰柴雷沃智慧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獨立董事。

張海燕職務任免

2023年6月,山東邦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同意提名張海燕女士為公司第二屆董事會獨立董事候選人。 [3] 

張海燕研究領域

民法、民事訴訟法

張海燕社會兼職

中國民事訴訟法學會理事
濟南市仲裁法研究會學術研究部部長
濟南市立法學研究會副秘書長
中國共產黨山東省第十二次代表大會代表(需經省第十二次黨代會代表資格審查委員會確認) [2] 

張海燕榮譽獎勵

山東省法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013)
中國法學會第六屆中國法學青年論壇徵文三等獎(2011年)
山東省高等學校優秀科研成果獎二等獎(2011年)
山東省高等學校優秀科研成果獎三等獎(2010年)

張海燕代表性論文

1.《程序法視野下醫療損害責任立法之適用困境及應對》,載《甘肅社會科學》。
2.《民事起訴事實論綱》,載《浙江學刊》。
3.《裁判事實與案件真相——從“彭宇案”真相浮出入手》,載《齊魯學刊》。
4.《司法:“創新”抑或“詮釋”?》,載《讀書》。
5.《論環境公益訴訟的原告範圍及其訴權順位》,載《理論學刊》。
6.《“推定”和“視為”之語詞解讀——以我國現行民事法律規範為樣本》,載《法制與社會發展》。
7.《民事訴訟案件事實誤認之預防機制研究》,載《法學論壇》。
8.《推定:事實真偽不明困境克服之優位選擇》,載《山東大學學報》。
9.《民事訴訟案件事實認定的程序保障機制研究》,載《東嶽論叢》。
10.《大調解視野下的我國行政調解制度再思考》,載《中國行政管理》。
11.《司法裁判事實認定中的非理性因素》,載《北京行政學院學報》。
12.《“進步”抑或“倒退”:美國民事起訴標準的最新實踐及啓示》,載《法學家》。
13.《民事訴訟案件事實誤認問題研究》,載《甘肅社會科學》。
14.《民事訴訟案件待證事實的確定》,載《南京大學法律評論》。
15.《形式規則與程序利益》,載《山東社會科學》。
16.《英國民事訴訟規則視野下調解制度研究》,載《環球法律評論》。
17.《人體器官移植立法問題研究——兼論我國《人體器官移植條例》的完善》,載《東嶽論叢》者。
18.《從尊重生命權看人體器官移植相關法律問題》,載《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和諧社會建構中我國訴訟調解制度的完善》,載馬靈喜主編《和諧社會與法治建設專題研究》。
20.《民事糾紛小額訴訟程序的建構》,載《廣東行政學院學報》。
21.《從Dunnet案和Halsey案看英國調解制度的最新發展》,載《判解研究》。
22.《物權法對我市行政管理工作的影響》,載《濟南日報》。
23.《析新企業破產法的破產原因》,載《政法論叢》。
24.《關於地方立法的審視與反思》,載《青島科技大學學報》。
25.《論財產平等保護的訴訟實現》,載《東吳法學》。
26.《動產抵押若干問題研究》,載劉保玉主編《擔保法疑難問題研究與立法完善》。
27.《產品責任法律制度研究》(碩士論文,約八萬六千字),載梁慧星主編《民商法論叢》。
28.《論表見代理制度》,載《政法論叢》。
29.《論血液及血液製品的法律規制》,載《經濟與法》。
30.《論缺陷產品的召回制度》,載《律師世界》。

張海燕代表性項目

1.《實體法和程序法雙重視角下的民事推定製度研究》,國家社科基金2012年一般項目,主持人。
2.《植入式廣告法律規制研究》,國家廣電總局部級社科項目,主持人。
3.《民事訴訟案件事實認定機制研究》,教育部2010年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項目,主持人。
4.《立法後評估——以濟南市城鎮職工醫療保險暫行辦法》,國務院法制辦2007年課題,執行主持人。
5.《民事實體法和程序法的規則衝突與制度銜接》山東省社科重大課題,第一參加人。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