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文

(廣東省人民政府原副主席)

鎖定
張文(1887 ~1960),原名芹元,字香池,廣東梅縣三鄉小都村人。10歲從邑人張丹九讀書,畢業於韓山師範學校,後被選入雲南講武堂、保定軍官學校就讀。1908年考入陸軍速成學校,後又考入保定陸軍速成學堂,並任同盟會保定支部軍事部長。1911年任廣東北伐軍總司令部參謀長(少將銜)。1926年任國民革命軍總部參議,八路軍總指揮部中將參謀長。1927年底任北路軍總指揮部參謀長代行總指揮,統率粵桂軍北征。1932年參與運籌一二八上海抗戰。1933年任福建人民革命政府參謀團參謀長,桂林行營高級參議。1939年任第四戰區司令長官部中將顧問。1940年任第四戰區幹訓團教育長,惠陽遊擊指揮所參謀長。1944年任粵閩邊區遊擊總指揮部參謀長,軍事參議院中將參議。1946年2月,任民盟廣東省支部主任委員。1946年春任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常委兼組織部長。1948年1月,當選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常委兼團結委員。1949年6月,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第一次全體會議。9月,出席全國政協第一次會議並當選全國政協委員。1949年10月後,歷任廣東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廣東省政協副主席、廣東省民盟主任委員等職。1960年11月30日在廣州逝世。 [1] 
中文名
張文
國    籍
中國
籍    貫
廣東梅縣
出生日期
1887年
逝世日期
1960年11月30日
畢業院校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原    名
張芹元
香池

張文個人簡介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隨秀才張丹九去豐順縣半工半讀,後考入潮州韓山師範,畢業後回丙村介文學校任教。時清廷興辦新軍,張文棄教從戎,先當哨官,後選入廣東講武堂學習。不久,以優異成績考人保定軍官學校深造。在軍校時,任同盟會保定支部軍事部長,與劉光合著《軍事學》一書,頗具軍事參考價值。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後,張文與同學李濟深秘密離校南下投效粵軍總司令姚雨平,張文被委任為總司令部參謀長。固鎮一役,北伐軍迫使袁世凱言和,清帝退位,此役顯露了張文的軍事才能。廣東北伐軍縮編時,張文調陸軍大學繼續深造,畢業後任陸軍編輯處副處長。
1926年回南方,任國民革命軍總部參事。旋任李濟深第八路軍總指揮部副參謀長。
1927年蔣介石背叛革命,張文與李濟深一起成立北路軍總指揮部,張文任參謀長,統率粵桂軍討蔣。1929年李濟深被蔣軟禁,張文興師營救未果。不久,攜眷往香港。
1933年11月,十九路軍將領陳銘樞、蔣光鼐與李濟深在福建組織福建人民政府,進行反蔣抗日,張文出任福建人民政府參謀團參謀長。“閩變”失敗後,復往香港,參與組織“中華民族革命同盟”,任設計委員。
1937年,張文與李濟深由廣西赴南京,參與推動團結抗日事業。後又回南方,先後任第四、第七戰區顧問,粵閩邊區遊擊總部參謀長,積極從事抗日民主運動。之後,任桂林行營參議。在桂林與文化名人何香凝、田漢、歐陽予倩等過從甚密,經常商談國事,直到湘桂大撤退前夕,才回梅縣。張文回梅後,與中共梅縣中心縣委取得聯繫,積極從事革命民主運動和協助組織武裝鬥爭。在家鄉他敢於抵制封建習俗,支持婚姻自主,戀愛自由,寡婦再婚,反對買賣婚姻;帶頭破除迷信,摧毀神壇社廟;倡立三鄉民間經濟實體一三鄉行,穩定山貨、土產價格,維護農民利益。其鄉居題額□“安思”;門聯為:“功名安足為奇,説什麼三將四校五大學;工作思適以用,倒不如採茶拗蕨種蕃薯。”此聯反映了張文當年的思想情懷,鄉里一時傳為佳話。
1944年10月,中國民主同盟廣東省代表大會在梅縣城東潮塘召開,成立中國民主同盟東南幹部會議,張文任副主任。
抗戰勝利後,張文到香港,任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常委和中國民主同盟廣東省支部負責人。1949年6月,出席全國政協籌備會,9月參加全國政協第一次全體委員會議,並當選為常委。會議期間參加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草案整理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張文歷任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中國民主同盟廣東省委主委、廣東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廣東省政協第一屆、第二屆副主席。1960年病逝於廣州,終年82歲。遺體安葬於廣州銀河革命公墓。 [3] 

張文人物生平

張文,字香池。出身貧苦,12歲始進蒙館就讀。清廷編練新軍時,他應募入伍,來到廣州,後在新軍加入同盟會。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考入陸軍速成學校,後又考入保定陸軍速成學堂,並任同盟會保定支部軍事部長,密謀起義,未成。辛亥革命後,廣東組織北伐軍支援武漢,姚雨平為總司令,張文任參謀長。全軍作戰計劃均由他擬定,並率部取得了固鎮、宿州、徐州等戰役的勝利。袁世凱就任民國大總統後,張重返陸軍大學復讀,畢業後任陸軍部編輯局兵學編修處主任,並在陸大任課。民國9年(1920)受陝西督軍陳樹藩之約,任陸軍講武堂堂長。民國15年12月,應國民革命軍總參謀長李濟深之邀,到廣州在軍學編纂委員會工作,兼任黃埔軍校教官及第八路軍總指揮部參謀處長。
翌年4月,蔣介石背叛革命。張文十分憤恨,曾盡力掩護―些革命同志。民國18年(1929),蔣介石扣留李濟深於湯山,後又於1931年扣留胡漢民於南京,兩次事件發生後,張均曾奔走呼號,醖釀興兵討蔣。
民國21年(1932),上海“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他赴前線參與運籌。翌年,反蔣抗日的“福建事變”爆發,他以參謀團成員身份悉力襄助“福建人民政府”主席李濟深,失敗後又隨李走避香港,繼續進行反蔣鬥爭。
民國26年(1937),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李濟深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長桂林行營主任,張文以顧問身份從中協助,並盡力支持進步人士開展工作。民國28年,張發奎調任第四戰區司令長官駐守韶關,張文任中將顧問,並曾襄助革命文化事業和進步組織,掩護革命青年。他支持中共廣東省委出版的機關刊物——《新華南》雜誌。同年春,張發奎在南雄辦幹部訓練團,張文兼任教育長。中共地下組織通過張文向張發奎推薦引用了大批進步人士,如尚仲衣、鍾敬文等。該團先後有4000餘人結業,大多被派到軍隊工作,對粵北二次大捷起了積極作用。翌年,國民黨頑固派逮捕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博羅隊”隊員,張積極參加營救,使之全部獲釋。
民國34年(1945)春,民盟東南幹部會議在梅縣召開,張被推為副主任。翌年元旦,中國民主同盟南方總支部在香港成立,他任副主任委員。2月,民盟廣東省支部在廣州成立,張任主任委員。其間,他參加了李濟深、蔡廷鍇為首的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任該會組織部長。不久,李濟深離穗赴渝,有關工作即交蔡廷鍇、李章達、張文負責。同年春夏之間,廣東當局迫害進步勢力,他撤到香港。民國37年1月1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宣告成立,張當選為中央常委。在港期間參與籌建達德學院,任董事。
1949年,應邀赴北平參加新政協籌備會議和人民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
1949年10月廣州解放後,他自京返穗,先後當選為廣州市人代會代表和第一、二屆政協委員,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政治法律委員會委員,廣東省人民政府委員,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1950~1953年,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土地改革委員會委員,省人民政府監察委員會副主任,省政協副主席,民盟中央委員兼廣東省主任委員,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等職。1960年11月30日病逝於廣州。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