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家瑞

(中國近代民主革命人士)

鎖定
張家瑞(1873-1957),譜名學槐,號席卿,字珍懷,浙江奉化剡界嶺人,民主革命人士,辛亥元老。早年,他因不滿晚清腐敗朝政,立志革新廢舊,長期跟隨孫中山先生從事反清討袁、護法等鬥爭。1903年,,張家瑞致力於新學教育,興辦學校,組織羣學社,先後在奉化的泉口、鳳麓、剡源等地學校任教。1924年1月,國民黨籌建黃埔軍校,組成以蔣介石為委員長的籌委會,張家瑞是七名委員之一, 兼任秘書和學員入校考試委員會委員。他曾參加黃埔軍校學生組織的東征和北伐。 期間,張家瑞專門負責籌款,深得蔣介石信任。北伐勝利後,他就離開了蔣介石的核心圈,出任兩淮鹽運使。抗戰時期,一度避居上海。1945年,華東野戰軍後勤部門組建長江商行,在揚州設立分行。為了開展業務的方便和安全,特邀張家瑞擔任長江商行董事,張家瑞一口答應,並且推薦國民黨元老許崇智擔任董事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張家瑞定居上海。1957年夏,張家瑞去世。 [1] 
本    名
張家瑞
別    名
張學槐
珍懷
席卿
所處時代
清至中華人民共和國
出生地
浙江奉化
出生日期
1873年
逝世日期
1957年

目錄

張家瑞人物生平

張家瑞,字珍懷,號席卿,沙溪鄉剡界嶺村人。甲午戰爭前夕,在鄉辦學,組織“羣學社”,先後在奉化泉口、鳳麓、剡源等校任教。蔣介石少時,就讀鳳麓學堂,曾受其業。辛亥前,加入同盟會,奔波於鄞滬之間。浙江光復後,任同盟會度支部科長。1913年3月,參加“二次革命”討袁,事敗,蟄居上海。1917年,隨許崇智南下廣東,參加護法戰爭,任粵軍第二軍秘書。1922年9月始,先後任福建屏南、松溪縣知事。 [2] 
1924年2月,受孫中山之命,任“黃埔軍校籌備委員會”委員(共八人),併兼籌備處秘書,負責建校招生事宜,與葉劍英等共同協助廖仲愷工作。3月,與王柏齡鄧演達錢大鈞等九人任“入學試驗委員會”委員。6月,軍校正式成立,任校長辦公廳中文秘書。次年9月,與周恩來何應欽、錢大鈞等任“軍校校史審查委員”。北伐戰爭中,先後擔任北伐軍總司令部諮議,南海縣縣長、南(雄)韶(關)連(縣)財政處處長、潮(州)梅(州)財政處處長等職。 [2] 
北伐後,任皖北煙苗檢查處會辦。在淮北鹽運副使、兩淮鹽運使任內,體察民情,熟研鹽務,興利除弊,頗具政聲。又主編《兩淮鹽政史》。1931年,告老引退,定居蘇州。抗戰爆發,避居上海租界。抗戰勝利後,參加“長江商行”,經營煤鹽商務,又出任上海鼎元錢莊董事長。上海解放後,以八旬高齡參加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民革組織的一些活動。後病逝上海。 [2] 
參考資料
  • 1.    唐小祥主編.蘇州近代建築考.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6:46
  • 2.    新昌縣誌編纂委員會.新昌縣誌.上海:上海書店,1994:654-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