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柏齡

(國民黨將領)

鎖定
王柏齡(1889—1942),字茂如,江蘇江都人(今揚州人),中國軍人,著名愛國將領。 [1] 
中文名
王柏齡
別    名
茂如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日期
1889年(己丑年)
逝世日期
1942年(壬午年)8月26日
畢業院校
日本陸軍士官學校
出生地
江蘇江都

王柏齡人物生平

王柏齡南京江蘇陸軍小學、保定北洋陸軍速成學堂、日本振武學校、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中國學生第10期畢業。1906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24年實際主持籌劃創建黃埔軍校,黃埔軍校教育長,黃埔軍校教導師中將師長,國民革命軍第1軍1師師長,第1軍副軍長,代軍長,長江要塞司令,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教授部主任,江蘇省政府委員兼建設廳廳長。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 [1] 

王柏齡人物軼事

王柏齡力主“裁彎取直”修國道
1927年4月,國民政府定都南京,王柏齡一度任長江要塞司令。1928年3月,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在南京成立,王柏齡任教授部主任。11月,他被免去軍校教授部主任,改任江蘇省政府委員兼建設廳廳長。在任江蘇省政府委員兼建設廳廳長期間,王柏齡主持修築了京杭(即南京至杭州)的國道。當時南京既為國民政府首都,道路交通已經提到日程上來。
孫中山、蔣介石、何應欽、王柏齡(右)合影
孫中山、蔣介石、何應欽、王柏齡(右)合影(2張)
當時南京陸上交通,只有一條京滬鐵路可通上海,再就是用輪渡運列車北上的津浦鐵路;水運雖有長江之利,但長江航運如遇軍事行動,則會立即呈現“封鎖”狀態。而南京以南及西南,均無路可通,於是只有整備南京到杭州的國道,使之變成快速捷徑,才能緩解交通壓力。如由鐵路線往杭州,從南京至上海為311公里,再從上海至杭州為204公里,共計515公里,而由南京至杭州的國道整備後只有270餘公里,比鐵路線縮短近一半的里程。最初計劃比實際里程要長,而且曲線以江蘇段為多。王柏齡見此情況,決然主張“裁彎取直”。但他的主張既遭民間部分人士的反對,又遭國民政府財政當局的反對。民間部分人士反對的理由是:“裁彎取直”將徵用不止百頃的良田,而道路繞越城鎮將會減少城鎮的發展機會;財政局反對的理由是:直線貫通須開闊新路線,逢山開山,遇水填水,工程費用將超過舊路線數倍。但王柏齡力排眾議,説明無論從平時還是從戰時,從眼前還是從長遠來考慮,“裁彎取直”整備京杭國道均有無可比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王柏齡的堅持下,“裁彎取直”的京杭國道終於築成。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後,上海淪陷,南京告急。而南京大批撤退物資,就是由這條京杭國道日夜不停地運往杭州,再轉至江西,最後運抵大後方,為日後堅持持久抗戰保存了大量物資和機械設備。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