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弗裏德曼

(英國人類學家)

鎖定
莫里斯·弗裏德曼(Maurice Freedman, 1920年-1975年),漢學人類學家最傑出的代表之一。 [1] 
中文名
莫里斯·弗裏德曼
外文名
Maurice Freedman
國    籍
英國
民    族
猶太
出生地
英國倫敦
畢業院校
倫敦經濟學院
信    仰
基督教

弗裏德曼人物生平

1920年生於英國倫敦的一個猶太人家庭。大學畢業後,曾在倫敦大學任研究員,並在駐印度英國軍隊中服兵役。1946年,他與朱迪思?傑莫爾(Judith Djamour) 結婚。
同年,他與妻子一起進入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攻讀人類學。1948年,弗裏德曼獲得碩士學位,其論文是:《東南亞種族關係的社會學研究:以英屬馬來亞為例》(The sociology of race relations on Southeast Asia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British Malaya)。從此,他對東南亞地區的種族關係,尤其是海外華人的家庭、婚姻、宗教和文化發生濃厚興趣。此後,弗裏德曼夫婦繼續攻讀博士學位。1949年1月至1950年11月期間,弗裏德曼夫婦受殖民地社會科學研究理事會 (Colonial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ouncil) 委派,到新加坡從事“新加坡華人的家庭與婚姻”和“新加坡馬來人的家庭結構”的田野調查工作。這兩項調查報告分別於1957年和1959年出版,《新加坡華人的家庭與婚姻》(弗裏德曼著),《新加坡馬來亞人的親屬關係與婚姻》(傑莫爾著)。弗裏德曼於1956年以在新加坡的田野調查資料為基礎寫成論文,並獲得博士學位。
弗裏德曼於1951年至1957年間任倫敦大學講師,1957-1965年任高級講師,1960-1961年任耶魯大學客座教授,1962-1963年在新加坡、香港和澳門從事田野調查。1965年任康乃爾大學客座教授,1965-1970年任倫敦經濟政治學院教授,1970-1975年任牛津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弗裏德曼於1975年去世。

弗裏德曼人物貢獻

弗裏德曼在人類學上主要有兩個貢獻:其一在於他用漢學人類學的經驗來反思人類學的一般理論。他最有名的著作都是研究華南宗族的:《中國東南地區的宗族組織》(1958年),《中國宗族與社會:福建與廣東》(1966年)。在他之前,福忒思和埃文斯-普里查德等人在非洲田野調查的基礎上提出了無政府、無國家社會中的“裂變宗族制”。弗裏德曼認為這一範式並不適用於中國,因為在中國這個集權式國家中同樣存在宗族現象。不過,弗裏德曼的雄心並沒有達到初衷,因為他的材料和論述都沒有與他的“國家與宗族並存”理論相符合。但儘管如此,弗裏德曼的宗族理論已經成為漢學人類學研究中的一般性框架,同時在一般人類學中,因其理論所具有的類似“範式”的開放性,也贏得了相當的追隨者。弗裏德曼的另一個貢獻在於他對中國民間宗教研究所具有的啓發意義,他於1974年發表了一篇著名論文《中國社會中的宗教和儀式》,他認為,儘管中國民間信仰和儀式看起來相當散漫,但在表現現象之下,存在着一個“宗教秩序”,因此可以説存在着“一箇中國宗教”。儘管這一假説存在着許多問題,但給漢學人類學的研究帶來了新的思考與挑戰。總言之,弗裏德曼的主要貢獻,在於他試圖用中國這個“文明社會”來反駁一般人類學的範式,也就是説,從“無文字社會”或“簡單”中發展出來的一般人類學模式並不適用於中國。這種努力仍將是人類學者所必須面對的一個核心問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