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邶風·式微

鎖定
《邶風·式微》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近現代學者多認為此詩是苦於勞役的人發出的怨詞,表達了服役之人遭受統治者的壓迫,夜以繼日地在野外幹活,有家不能歸的怨憤。全詩採用設問等修辭手法,情感表達宛轉而富有情致,重章換字,韻律和諧,用詞精巧,兼有長短的句式,節奏短促,情調急迫,充分表達出了服役之人的苦痛心情以及他們背棄暴政的決心。
作品名稱
邶風·式微
作品別名
式微
作    者
無名氏
創作年代
周代
作品出處
《詩經》
文學體裁
雜言古詩

邶風·式微作品原文

邶風·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 [1] 

邶風·式微註釋譯文

邶風·式微詞句註釋

⑴邶(bèi)風:《詩經》“十五國風”之一,今存十九首。邶,周朝國名,在今河南湯陰南。
⑵式:作語助詞。微:幽暗。這裏指天將黑。
⑶胡:為什麼。
⑷微:非,要不是。故:事,事情。
⑸乎:於,在。中露:露中。倒文以協韻。
⑹躬:身體。一説通“窮”,困窮。 [2-3]  [4] 

邶風·式微白話譯文

天黑了,天黑了,為什麼還不回家?如果不是為君主,何以還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為什麼還不回家?如果不是為君主,何以還在泥漿中! [4] 

邶風·式微創作背景

關於《邶風·式微》的主旨,近現代學者多認為這是人民苦於勞役,對國君發出的怨詞;也有人認為這是情人幽會相互戲謔的情歌。《毛詩序》説是黎侯為狄所逐,流亡於衞,其臣作此勸他歸國。劉向列女傳·貞順篇》説是衞侯之女嫁黎國莊公,卻不為其所納,有人勸以歸,她則“終執貞一,不違婦道,以俟君命”,並賦此詩以明志。 [3]  [4] 

邶風·式微作品鑑賞

邶風·式微整體賞析

《邶風·式微》詩凡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歸”的設問句起調,緊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意思是説,為了君主的事情,為了養活他們的貴體,才不得不終年累月、晝夜不輟地在露水和泥漿中奔波勞作。短短二章,寥寥幾句,受奴役者的非人處境以及他們對統治者的滿腔憤懣,給讀者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
在藝術上,這首詩有兩個特點。一是以設問強化語言效果。從全詩看,“式微,式微,胡不歸”,並不是有疑而問,而是胸中早有定見的故意設問。詩人遭受統治者的壓迫,夜以繼日地在野外幹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傾吐心中的牢騷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則易於窮盡,採用這種雖無疑而故作有疑的設問形式,使詩篇顯得宛轉而有情致,同時也引人注意,啓人以思,所謂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二是以韻腳烘托情感氣氛。全詩共二章十句,不僅句句用韻,而且每章換韻,故而全詩詞氣緊湊,節奏短促,情調急迫,充分表達出了服勞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們日益增強的背棄暴政的決心。從此詩所用韻腳分析,前章用微韻、魚韻,後章為微韻、侵韻,這些韻部都較適合表達哀遠沉痛的情緒。詩人的隨情用韻,使詩情藉着韻腳所體現的感情基調獲得了充分的強調。 [4] 

邶風·式微名家點評

清代牛運震《詩志》:“兩折長短句,重疊調,寫出滿腔憤懣。”
清代方玉潤詩經原始》:“語淺意深,中藏無限義理,未許粗心人鹵莽讀過。”
清代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齊説曰:‘式微式微,憂禍相絆。隔以巖山,室家分散。’” [4]  [5-6] 

邶風·式微後世影響

由於《邶風·式微》被《毛詩》解説成勸歸,歷代學《詩》者又都以毛説為主,所以“式微”一詞竟逐漸衍為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歸隱”意象,如唐王維“即此羨閒逸,悵然吟式微”(《渭川田家》);孟浩然“因君故鄉去,遙寄式微吟”(《都下送辛大之鄂》);貫休“東風來兮歌式微,深雲道人召來歸”(《別杜將軍》)等等,由此也可見出此詩對後世的影響。 [4] 
參考資料
  • 1.    朱 熹.詩經集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6
  • 2.    周明初等 註釋.詩經.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22-23
  • 3.    王秀梅 譯註.詩經(上).北京:中華書局,2015:72-73
  • 4.    姜亮夫 等.先秦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72-73
  • 5.    李山 解讀.詩經.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7:71-72
  • 6.    周振甫.詩經譯註.北京:中華書局,201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