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廩丘之戰

鎖定
廩丘之戰是公元前405年發生的戰役。
廩丘在今山東菏澤鄆城縣西北,對齊國來説,它的戰略地位是比較重要的。廩丘位於齊國的最西部,是齊國西部的門户之地,齊國曾經多次和魯國晉國爭奪此地。《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載:“齊人城郟之歲,其夏,齊烏餘以廩丘奔晉。”烏餘的這次以廩丘叛齊歸晉,可以説是田會叛齊歸趙的前驅。後來,齊國收復了廩丘,但《左傳·哀公二十四年》又記載晉、魯聯合起來取廩丘的事件,後來齊國又一次收復了廩丘。廩丘這兩次脱離齊國的統轄,一次發生在公元前547年,一次發生在公元前471年,相隔七十多年。 [2] 
中文名
廩丘之戰
發生時間
公元前 405年
發生地點
廩丘(今山東菏澤市鄆城西北)
主要人物
田布

目錄

廩丘之戰簡介

廩丘之戰,公元前405年,齊國大夫田會在廩丘叛歸趙國,齊宣公派田布指揮大軍圍攻廩丘(今鄆城西北)。趙國派孔韋率領精鋭部隊,聯合韓、魏軍救廩丘。聯軍大敗齊軍,殺齊兵三萬餘人,獲齊戰車兩千乘。次年韓、趙、魏聯軍又攻入齊長城,軍威大振。公元前403年三國被周王正式冊封為諸侯。 [1] 

廩丘之戰歷史研究

自春秋時期開始,由周天子所確立起來的分封秩序就逐漸瓦解,中國歷史進入到了一個禮崩樂壞的年代。正如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所説的那樣:“幽厲失德,周道日衰,綱紀散壞,下陵上替,諸侯專征,大夫擅政,禮之大體什喪七八矣。”春秋五霸時期,由諸侯行使天子的權力,而從春秋後期開始,大夫階層崛起,開始逐漸取代諸侯的地位。 [2] 
春秋末期,鮑牧殺齊悼公,齊人立其子壬,是為齊簡公,其時田成子和監止為齊國左右相國,田成子對監止十分忌憚,而監止卻有寵於齊簡公。為了除掉監止,田成子重新修田釐子之政,大斗出貸,小鬥收貸,收買了齊國的人心。監止及其宗人子我也想要殺田成子,田成子得到消息,先發制人,攻殺監止、子我,齊簡公出奔,田氏之徒執殺齊簡公。田成子遂立簡公弟驁,是為平公。平公即位,田成子為相。田成子殺齊簡公一事,大不合周禮,但他“盡歸魯、韂侵地,西約晉、韓、魏、趙氏,南通吳、越之使,修功行賞,親於百姓”,通過一系列的措施平息了事端,沒有一個諸侯出兵伐齊。 [2] 
田成子在齊國的所作所為給諸國的大夫們樹立了一個榜樣,從此以後,他們作為一個新興的階層,可以更加肆無忌憚地發展自己的勢力。晉國原本有六大夫掌權,分別是韓、趙、魏、智、範、中行,後來範與中行被打散,剩下來的四家中,以智氏為最大。公元前475年,智伯瑤繼承智宣子為智子。公元前457年,晉國執政趙簡子病死,其子無恤繼立,是為趙襄子。趙簡子死後,智伯瑤成為了晉國執政,他很想吞併韓趙魏三家。於是就先想辦法侵奪三家的土地。他對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説道:“晉國本來非常強大,是中原霸主,後來被吳越奪去了霸主地位,為了使晉國恢復強大,我希望每家都拿出一百里的土地和人口來歸還給公家。”韓、魏兩家迫於智伯瑤的淫威,先後給了他一處萬家之邑。智伯瑤又向趙襄子求蔡、皋狼之地,趙襄子不給,智伯瑤大怒,挾韓、魏之兵以攻趙氏。趙襄子出奔晉陽(今太原),智、韓、魏聯軍圍城兩年多,最後,智伯瑤想出了一個惡毒的主意,他派人挖出一條河溝通到晉陽,又在晉水上築起堤壩,使河水直灌晉陽城,但城中百姓始終沒有投降。智伯瑤對魏桓子和韓康子説道:“今天我知道,水是可以亡人國的。”聽了這話,魏桓子偷偷用肘碰了碰韓康子,韓康子也會意,原來,魏的封邑安邑和韓的封邑平陽旁邊也都有一條河,既然智伯瑤能用晉水淹晉陽,説不定哪天也能淹安邑和平陽。
圍城之際,趙襄子使張孟談潛出城去見魏桓子和韓康子,三方約定一起對抗智伯瑤。於是趙襄子在夜間派人殺死了守堤壩的兵士,決口灌智伯瑤的軍隊。智伯瑤的軍隊打亂,韓、魏兩軍從旁進擊,趙襄子則率軍攻擊其前方,智伯瑤大敗,三家合力殺智伯瑤,盡滅智氏一族,分智氏之田地。 [2] 
公元前438年,晉哀公死,晉幽公繼位,韓趙魏三家瓜分了晉國剩下的土地,只留下絳和曲沃給晉幽公,三家自此稱為三晉。公元前405年,三晉伐齊,經過廩丘之戰、平陰之戰,攻入齊長城,迫使齊康公前往晉軍會盟,等於是承認了三家與齊康公對等的地位。公元前404年,齊康公被迫與三晉之君一起朝見周天子,齊康公為三晉請為諸侯,次年,周威烈王正式冊封三晉為諸侯。
田成子死後,其子田襄子繼位,仍任齊相,他任命他所有的宗人兄弟為齊國的都邑大夫,並且與三晉通好,繼續鞏固田氏在齊國的統治;田襄子死,其子田莊子繼相位;田莊子死,田悼子繼位,田悼子很快被田和殺死。田和嗣位後,相齊宣公,完全執掌齊國大權。齊宣公死後,齊康公繼位,田和於公元前391年將齊康公放逐到海上,自立為齊君。次年,齊伐魏,取襄陽,不久與魏文侯、楚人、衞人會於濁澤,求為諸侯,魏文侯為之請於周安王,公元前386年,田和正式立為齊侯,公元前379年,齊康公死,齊國姜氏徹底被田氏取代,田和為齊太公。
廩丘之戰發生在三晉伐齊事件中,是三晉實現其“命侯”重大政治目的的關鍵一步。齊國掌權的田和在這件事上和三晉之間似乎也有着某種默契。《淮南子·人間訓》中記載:“三國伐齊,圍平陸(實際應為平陰),括子以報於牛子曰:‘三國之地不接於我,踰鄰國而圍平陸,利不足貪也。然則求名於我也。請以齊侯往。’牛子以為善。”十幾年之後田和伐魏,因魏文侯請周安王,被立為齊侯,其性質和目的三晉伐齊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大夫階層求為諸侯的一種策略。廩丘之戰的現實意義也正在於此。
周威烈王二十一年(公元前405年),田悼子卒,田悼子立不足一年,實數中並沒有記載他的死因,甚至《史記》中都根本沒有記載田悼子,只説“莊子卒,子太公和立。”直接跳過了田悼子。田悼子之死雖然很模糊,但緊接着就發生了田布殺其大夫公孫孫,公孫會以廩丘叛於趙的事件。有學者推測,其實是田和陰謀害死了田悼子,而直接兇手則是項子牛。
田悼子死後,齊國田氏分成兩派,一派是田和、田布及項子牛等人,他們勢力很大,田和主掌齊國的軍政大權,項子牛則是田和之將。《墨子》中曾記載“項子牛三侵魯地,而勝綽三從。”另一派則以公孫孫、公孫會(即田會)為代表。
田悼子是田氏宗主,卻被田和殺死,勢必引起田氏內部的反抗。公孫孫、公孫會就是這股反抗力量的代表。可能公孫孫的反抗比較激烈,因此田布殺死了他,而公孫會則逃到廩丘,以廩丘叛齊歸趙。
田會以廩丘叛齊歸趙之後,田布率軍包圍了廩丘。此時,趙國的君主是趙烈侯,這位君主一向被認為是重用人才、為政仁義,頗有抱負。趙烈侯既然接受了田會送來的這個大餡餅,自然不會輕易放棄。並且,早已自己稱侯的韓趙魏三家迫切需要得到周王及天下諸侯的承認。齊國的內亂和田會的主動找上門來,讓他們一下子看到了機會。
於是趙烈侯趕緊派孔青(即孔屑)率領一批死士前往救助,另外魏文侯也派翟角、韓景侯也派軍隊前來助軍,雙方戰於廩丘。此戰,三晉公派兵五萬,與田布戰於龍澤(即雷澤),齊軍大敗,田布敗逃,三晉軍隊殺死了齊國的將軍,俘獲了兩千乘車,殺死了三萬齊軍。一次戰役就使齊國死亡三萬兵士,足見戰鬥之慘烈。廩丘戰後,孔青又採納甯越的建議,將三萬屍體送還齊國。通過這個策略,不僅可以讓齊國不得不用非常多的經費去安葬三萬具屍體,導致府庫空虛,還可以離間齊國民眾和貴族,使民眾“怨上”,進而“上無以使下,下無以事上”,在更長遠的意義上消耗齊國的力量。 [2] 
廩丘之戰後,齊國退軍。但三晉並沒有因此停下。他們開始進行政治上的佈局,以為自己賺取最大的政治利益。第二年,三晉開始打着周天子的旗號征伐齊國。
在伐齊之前,三晉先進行了一些列的外交活動。他們在任地和諸侯會盟,其時,楚聲桓王即位,宋悼公在前去參加會盟的路上去世。最後,三晉聯合了越公翳伐齊。越國其實早已參加到這次戰爭中來了,在田會叛齊之時,越國就趁機滅掉了依附齊國的繒國。
針對三晉和越國的攻勢,齊國也有應對措施,他們首先穩住越國,向越國割讓建陽、巨陵的田地,並送男女奴隸給越國,於是“公與齊侯貸、魯侯衍盟於魯稷門之外。越公入饗於魯,魯侯御,齊侯參乘以入。”齊國與越國達成了和約。
三晉之軍先攻破齊長城,在平陰與齊人交戰。在平陰大敗齊軍之後,三晉軍隊進擊到汧水。據學者研究,汧水可能在平陰到臨淄之間,為濟水的一條支流。
三晉軍隊伐齊勝利之後,齊康公入晉軍,與三晉媾和。隨後,三晉魏文侯、韓景侯、趙烈侯派其大夫入齊,與田和、田淏盟於溋門之外,訂立了和約,據《清華簡·系年》,在此條約中規定“勿修長城,勿伐廩丘”。此處所説的長城,應該是齊國人在濟水堤防的基礎上修建的軍事工程,早在春秋時期已經修成。三晉要求齊國不要修築長城,顯然是要進一步削弱齊國的軍事防禦。
打敗齊國之後,公元前403年,三晉獻齊國俘虜首級於周威烈王,以齊侯貸、魯侯羴(顯)、宋公田、衞侯虔、鄭伯駘朝周王於周。這次朝見意味着周王正式承認了三晉的諸侯地位。從此以後,魏文侯韓景侯趙烈侯不再僅僅是自稱的諸侯,終於在周王室那裏取得了其合法性。 [2] 
參考資料
  • 1.    車吉心主編.《齊魯文化大辭典》:山東教育出版社,1989年6月:第524頁
  • 2.    菏澤市信息公開專欄  .菏澤市人民政府網.2020-12-30[引用日期2024-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