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廣東省國強公益基金會

鎖定
廣東省國強公益基金會是碧桂園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楊國強先生及副主席楊惠妍女士創立的非公募基金會,正式註冊成立於2013年10月14日 。 [1] 
中文名
廣東省國強公益基金會
主管單位
碧桂園控股有限公司
登記單位
廣東省民政廳
社團地址
廣東省
成立時間
2013年10月14日
創立人
楊國強、楊惠妍

廣東省國強公益基金會簡介

以興學助教,扶貧濟困,授人以漁,奉獻愛心,回報和造福社會,希望社會因我們的存在而變得更美好為宗旨,致力於資助高中教育、職業教育、短期技能培訓等教育事業,擴大弱勢羣體受教育機會,提高其人文與科學素質;資助貧困地區、貧困村改善民生、發展生產;資助博物館、展覽館等精神文明傳承項目;資助緊急災害救助以及災後恢復與重建等領域。
廣東省國強公益基金會的註冊原始基金為人民幣1000萬元 [2]  ,來源於清遠假日半島碧桂園置業發展有限公司的捐贈。
廣東省國強公益基金會是一個偏執行性基金會,主要工作是執行捐贈者碧桂園要求的慈善項目,基金會工作人員大部分編制在企業,專職從事基金會慈善項目。歷年來,湧現出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碧桂園樹山村綠色產業扶貧項目、送技術技能下鄉培訓項目等優秀慈善項目。基金會始終堅持公開透明的原則,充分發揮自身靈活高效的特點,為中國夢凝聚創新力量,為中國公益事業盡一份綿力。
中文名
廣東省國強公益基金會
組織性質
非公募基金會
成立日期
2013年10月14日
登記部門
廣東省民政廳
目錄
1 建設宗旨
2 業務範圍
3 收入來源
4 教育扶貧創新
▪ 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
▪ 汶川桑坪中學異地復課
▪ 中大惠妍人才基金、國華傑出學者獎
▪ 送技術技能下鄉
5 新村建設扶貧
▪ 樹山村綠色產業扶貧
▪ 花都梯面綠色產業扶貧
▪ 懷集綠色產業扶貧
▪ 生水塘新村扶貧
▪ 潭洞新聯新村扶貧
6 其他慈善項目
▪ 馬邊甘洛對口扶貧
▪ “1+1伴你同行”精準扶貧項目
建設宗旨
興學助教,扶貧濟困,授人以漁,奉獻愛心,回報和造福社會,希望社會因我們的存在而變得更加美好 。
業務範圍
本基金會公益活動的業務範圍。
(一)資助高中教育、職業教育、短期技能培訓等教育事業,擴大貧困人羣受教育機會,提高其人文與科學素質;
(二)資助貧困地區、貧困村改善民生、發展生產;
(三)資助博物館、展覽館等精神文明傳承項目;
(四)資助緊急災害救助以及災後恢復與重建。
收入來源
本基金會為非公募基金會,本基金會的收入來源於 :
(一)碧桂園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楊國強先生、副主席楊惠妍女士的自願捐贈;
(二)碧桂園控股有限公司及其關聯公司的自願捐贈;
(三)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自願捐贈;
(四)基金會其他合法收入。
教育扶貧創新
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
2013年,楊國強、楊惠妍出資約3.5億元創辦了全國唯一全免費的大專院校——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位於清遠市清城區,佔地300畝 。2014年9月28日正式開學,已有660餘名貧困學生就讀。
廣東省國強公益基金會 廣東省國強公益基金會
所有入讀學生不僅免除一切費用,還發放日常生活補貼。楊國強計劃在實現規模辦校後,每年再投入1億元強化運營。學院嘗試校企結合辦學模式,結合碧桂園的企業經驗和學院的專業知識,培養真正實幹、能幹的技術人才。同時,學院將進一步拓展教育扶貧的平台,從培養技術技能型精英人才延伸至給貧困家庭學生的家庭、兄弟姐妹進行技術培訓,從而達到真正阻斷貧困代際傳遞鏈的目的,讓大愛精神在社會上得到廣泛傳播。
楊國強在立校緣起中説:“我出生在農村,也曾很貧困。開始工作時做了泥瓦匠,一門手藝改變了我的生活……感謝國家改革開放和社會的佑助,讓我有機會為社會建造廣廈千萬間,亦可以力所能及地幫助有需要的人。”楊國強希望,通過創辦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一方面系統地培養精技善用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精英人才,服務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另一方面,以學院的精英式培養、高層次就業來改變社會對高職的看法,從而讓更多學子喜歡讀高職,進而改良中國的高等教育結構
國華紀念中學
國華紀念中學 國華紀念中學
楊國強陪同參觀國華紀念中學
2002年,楊國強出資2.6億元創辦了國華紀念中學,這是一間全國唯一的純慈善、全免費高中。學校在全國招收家庭貧困、成績優秀、心智健康的學生。學校承擔學生在校所有費用,並提供助學金直至學生完成大學、碩士、博士所有學業。
13年來,國華中學共接收了2356名處於輟學邊緣的學生,並將他們都培養成高材生。立校至今,學校一直保持極高的本科升學率,2013年到2015年,該校的重本率超95%,是廣東省重點本科上線率最高的高中。 迄今,學校已投入資金3.8億元,培養學生2365人。每年支出超過4000萬。
仲明大學生助學金
1997年4月21日,碧桂園集團主席楊國強先生主動來到羊城晚報,提出每年捐資100萬元創立了仲明大學生助學金,這筆助學金將資助廣州地區和廣東省內山區高校品學兼優的貧困大學生。“仲明”是楊國強先生母親的名字,他用母親的名字來命名這份獨特的助學金,寄託了他對母愛的感恩與懷念。童年時的楊國強家境貧寒,全靠政府給予的7元助學金才重拾書包上學堂。感念於此,當他事業初有所成時,便懷着“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心願,個人出資設立了仲明助學金。同時也是為了保密起見,楊國強先生將這筆助學金委託羊城晚報社代為管理和發放。從1997年起每年捐資100萬元,到2006年增至每年200萬元,至今累計捐資超過2500萬元,廣東高校先後有8598名家庭經濟困難的優秀學子獲得資助。
仲明助學金面向廣東省19所高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資助,其中包括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農業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東財經大學廣州醫科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暨南大學、廣州美術學院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廣東藥學院、廣東技術師範學院、廣州大學、嘉應學院、韶關學院、韓山師範學院、肇慶學院等高校的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
國良職業培訓學校
2007 年,在總參軍務部支持下,楊國強出資 5500 萬元創辦了全免費的國良職業培訓學校,併為安徽省“雨露計劃”捐資 2500 萬,系統培訓貧困退伍軍人,使之成為技能型產業工人。學員在校期間的學習、生活等費用均由楊國強和楊惠妍承擔。
楊國強説:“軍人對保衞國家有貢獻,他們為國付出了那麼多,如果因缺乏就業技能而重返農村過貧困的生活,心中很是不忍。所以個人出資,興建了這所退役士兵全免費職業培訓學校,幫助他們掌握技能,實現就業,得到不錯的收入,這就給他們的家庭帶去了希望。通過培訓,既提高了退役軍人的收入,也有利於軍隊建設,更好的保衞國家,會是一個利國、利民、利軍的多贏局面。”
截止至今,楊國強已經出資 1.2 億,資助了14342 名退役軍人接受職業培訓,並走上工作崗位。
汶川桑坪中學異地復課
2008 年5月12日汶川發生8.0級地震,汶川殤,舉國痛。汶川縣絕大部分學校在地震中損毀,全縣有14200名學生需異地安置復課。
在得知汶川學生急需向外地轉移的消息後,6 月1日,楊國強先生致函廣東省委,希望接收 2000 名災區學生實現異地復課。6 月 2 日,時任廣東省委書記汪洋批示:“善舉!充分顯示了我省民營企業家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廣東省委省政府對此事高度重視,立即與四川省民政廳、教育廳積極聯繫,經過一番協調,雙方就復課方案達成了一致。
自7月1日起,桑坪中學1500多名師生分兩批抵達廣東碧桂園,分別在廣州鳳凰城中英文學校和江門五邑碧桂園學校復課。碧桂園集團全力承擔復課期間師生們的學習以及生活費用,包括來往的路費和相關後勤服務費用。
汶川桑坪中學1500多名師生的大轉移,是中國首例初中整體搬遷異地復課,也是災後人數最多的一次異地復課。2008 年 12 月 5 日,楊國強先生及楊惠妍女士獲得 2008 年度中華慈善獎特別貢獻獎。2009 年 7 月,楊國強先生及“汶川桑坪中學異地復課項目”分別獲得“中華慈善突出貢獻人物獎”和“中華慈善突出貢獻項目獎”。
中大惠妍人才基金、國華傑出學者獎
2015 年,楊國強和女兒楊惠妍捐資 1 億,在中山大學設立了“中山大學惠妍人才基金”,用於聘請高層次人才來中山大學任教支出及團隊建設項目,支持中山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同時也是積極響應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計劃。
此前的 2007 年,楊國強捐贈 9000 萬分別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中山大學設立了“國華傑出學者獎”,2013 年又在蘭州大學設立,每年獎勵若干名有突出貢獻的學者。
楊國強談及知識和國家時説:“走過來的路,令我深知知識的重要,知識可以改變命運。知識是戰勝貧窮的最好利器,擁有知識方可改寫一個人乃至國家的命運。人的生存與發展,國家的興旺與發達,社會的文明與進步,靠的是知識和智慧。”
送技術技能下鄉
2012 年 6 月,楊國強在經過仔細的調研和篩選後,在清遠市佛岡縣水頭鎮開展“送技術技能下鄉培訓項目”,以自願為前提,對全鎮 16-60 週歲適齡勞動力開展免費的技術技能培訓,派駐工作人員駐紮在水頭鎮,與村民同吃同住,執行該項目。除了開展培訓,項目還積極探索人才輸出,聯繫人才公司和用工單位,多次組織現場招聘會,疏通就業渠道,幫助受訓農民找工作。
至 2015 年底,該項目總共投入 2500 萬元,幫扶 8073 人 (11715 人次 ) 完成中期技能培訓,其中 6179 人 (8536 人次 ) 取得叉車、電工、家政育嬰師等 9 種執業資格證書,有4064 人通過推薦就業進城工作,平均收入提高約 20%,月嫂廖休蓮,月薪高達 1 萬元,比一般大學生更高。這個項目證明,技術技能能讓人脱貧致富、改變命運。
新村建設扶貧
樹山村綠色產業扶貧
為貫徹廣東省委、省政府“規劃到户,責任到人”的重要指示精神,碧桂園集團捐贈 2 億元參與廣東扶貧濟困,在省扶貧辦的直接指導下,碧桂園集團先後考察了 8 個省級貧困村,最終選定英德市西牛鎮樹山村作為幫扶示範點。
扶貧”五子登科”法,碧桂園總投入 5900 萬元:
樹山村綠色產業扶貧 樹山村綠色產業扶貧
樹山村新顏舊貌對比圖
(一)房(住房改造)
採取“政府補助一點,企業幫扶一點,農民自籌一點”的方法,碧桂園幫扶樹山村農户建兩層半、面積 110 平方米、框架結構別墅,每户造價約 10 萬元,省、市配套 1.5 萬元,農民自籌 3.5 萬元,不足部分由碧桂園負責。整村改造工程分三期,共建設新房 385 户,村民已全部搬入新房。
(二)路(道路改造)
對樹山村所有的道路進行改造,總共改造道路約 10 公里。
(三)水(飲水工程)
建成羅屋、熊屋、橫檔、龍潭坑四個飲水工程項目,總投入約 200 萬元。
(四)電(電網改造)
由英德市對樹山所有電網實施農網改造。
(五)網(網絡通訊改造)
由電信、廣播電視部門對樹山村的通信進行一步到位的建設,使家家户户通電視、通網絡。
碧桂園採用“借本你種,賣了還本,賺了歸你,再借再還,勤勞致富”的先進扶貧理念,因地制宜,將碧桂園和花塘(樹山)的優勢結合起來,按“公司 + 合作社 + 農户”的模式在花塘(樹山)發展綠色產業。
碧桂園派駐技術人員,成立苗圃示範基地,免費對村民進行培訓,按市場價提供種苗,引導村民成立合作社作為發展平台,村民提供土地和勞動力,苗木栽培達到一定條件後,由碧桂園按市場價或保護價負責收購。因苗木成本較大,碧桂園為農户墊付 50%-90% 的種苗款,農户賣了之後再還本,賺錢歸農户,還本後發展下一批苗木時可以再借,只要勤勞肯幹,一定可以脱貧致富。
至 2015 年底,項目累計墊資超 1000 萬元 ( 實際墊資 600 萬元,反覆週轉 ),總共發展167 户農户種植苗木 400 餘畝,產值 1700 餘萬元,村民獲利 800 餘萬元,户均增收約 4.8 萬元,收入超過 10 萬的有 16 户。2015 年收入超過 10 萬元的有 3 户,初步形成了先富帶動後富的良好局面。
花都梯面綠色產業扶貧
碧桂園積極響應廣州市委農村扶貧工作意見,對口幫扶廣州市花都區梯面鎮,參與梯面鎮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規劃、設計、建設,着力改善民生和公共基礎設施,制定符合梯面實際的扶貧方案,實現造血扶貧,可持續發展,帶動農民就業。
完成八大項目:安置區建設、一河兩岸工程、敬老院改造、幼兒園改造、衞生院改擴建、梯面中學宿舍樓工程和旅遊風情街工程、菜市場改造工程。
(一)教育扶貧
對家庭貧困的學生進行篩選幫扶。共資助培養 6 名家境貧寒、品學兼優的初中畢業生。
(二)產業扶貧
在梯面鎮採取扶持集體經濟反哺本村困難村民的方法,發展低碳、環保、無污染的綠色產業,幫扶梯面鎮聯民村種植 80 畝青花梨,幫扶埔嶺村種植 50 畝霸王花,幫扶橫坑村種植120 畝楊梅。與村集體簽訂幫扶協議,要求村集體在項目收益後返還碧桂園捐助的資金,作為本村的救濟基金,幫扶當年因災、因病等致貧的村民。
懷集綠色產業扶貧
懷集縣下帥鄉是全省 7 個少數民族鄉之一,下轄 5 個行政村均為省級貧困村,2011 年總人口 10869 人,共有省級貧困户 322 户,1355 人,貧困人口約佔全鄉總人口的 12.47%。
(一)貧困户、五保户、低保户泥磚房改造
採取“政府補助一點、企業幫扶一點、農户自籌一點”的辦法籌集資金,共幫助 237 户貧困户、低保户的泥磚房改建成磚混結構樓房,碧桂園支持 1.3-3.1萬元,並幫助 15 户五保户改建住房。
(二)村道硬底化
出資 97.2 萬元,與省、市補助資金共同修建 10.5 公里村道。
(三)建新村
採用政府、企業、村民三方集資的方式,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為 48 户無住房農民或高山移民建成“下帥壯族瑤族鄉碧桂園新村”,成為懷集新農村示範點。
(四)建“碧桂園悦讀館”
2012 年,由碧桂園出資 15 萬元,南方報業傳媒集團旗下廣東南方閲讀研究院負責建設,在下帥鄉民族學校使用現有教室改造成“碧桂園悦讀館”,為學生提供良好的閲讀環境。
(五)設立“碧桂園獎學獎教基金”
2011 年,捐贈 50 萬元在下帥民族學校設立“碧桂園獎學獎教基金”,獎勵下帥鄉民族學校優秀師生。
生水塘新村扶貧
碧桂園捐資 650 萬元,在廣東清遠市佛岡縣生水塘村為 52 户村民建成具有嶺南建築特色的碧桂園生水塘新村。新村成立村民理事會,讓村民充分參與新村的建設和管理,實現村民利益最大化。
潭洞新聯新村扶貧
碧桂園潭洞新聯新村項目落地廣東省省級貧困村水頭鎮潭洞村,是由碧桂園集團捐資 500 萬就地拆遷改造的扶貧新村項目,惠及 75 户村民。新村環境優美,當地政府及旅遊部門正積極籌備,探索打造水頭鎮美麗鄉村旅遊項目。
其他慈善項目
馬邊甘洛對口扶貧
2007 年 3 月,碧桂園參加幫扶四川馬邊、甘洛兩個國家級貧困縣項目,楊國強先生親自參與制定兩縣扶貧開發實施規劃。2007 年至 2011 年,碧桂園捐資總額 2.1 億元,其中,3000 萬元在兩縣各興建一所職業高中;幫助兩縣修建通村公路 300 公里;興建 5 所鄉鎮衞生院;出資 8400萬元,幫助生活在海拔 2500 以上及不宜人居住地區的 6000 户貧困人口搬遷,並助其修建通水、通電、通路的新住房,改善困難羣眾的居住條件;幫助馬邊建成 10 所小學食堂、1 所小學教學樓;幫助甘洛建成了 4 學校教學樓,8 所學校飲水工程,及 1 所學校食堂;幫助馬邊發展有機養雞產業,幫助甘洛發展核桃種植產業。
“1+1伴你同行”精準扶貧項目
“1+1伴你同行”精準扶貧項目 “1+1伴你同行”精準扶貧項目
廣東省國強公益基金會秘書長羅勁榮總致辭
為響應國家精準扶貧、阻斷貧困代繼傳遞的號召,切實提升扶貧實效,弘揚中華民族扶貧濟困的傳統美德,廣東省國強公益基金會(以下簡稱“國強公益基金會”)設立“1+1伴你同行”——1對1幫扶貧困羣眾公益慈善項目,希望由國強基金會牽頭,並整合各方資源,為社會各界愛心人士提供一個奉獻愛心、參與公益的有效平台。
本活動的幫扶對象均由國強公益基金會一手調研和評估,確保貧困户的情況真實有效。每位愛心人士可選擇一户貧困户結對幫扶,也可以聯合更多愛心人士共同結對幫扶;同時,國強公益基金會將全力協助執行具體的幫扶工作,並在國強公益基金會官網及微信訂閲號公開公示進展情況和幫扶成效。
設立項目,不僅希望改善貧困户的基本生活條件,同時也希望捐贈者能夠在精神層面給予他們更多關懷,讓他們對未來充滿希望,包括但不限於一次探望、一次共進午餐、或者一個簡單的擁抱……

廣東省國強公益基金會脱貧攻堅

2007年,碧桂園、國強公益基金會首次走出廣東省,幫扶四川馬邊、甘洛兩個國家級貧困縣,幫助生活在海拔2500米以上、不宜人居地區的6000個貧困户搬遷、修建了新房;建設了1所職業高中,5所小學教學樓、11所小學食堂、8所學校飲水工程、5所鄉鎮衞生院;幫助當地村民發展有機養雞產業、核桃產業;修建了300公里的通村公路,累計捐資2.1億元……在碧桂園的官方總結中,這只是扶貧事業的第一階段——“單個項目幫扶階段”。
2010年,碧桂園扶貧事業開啓了“造血式”產業扶貧之路,進入第二階段——“試點駐村扶貧階段”。 [5]  捐資2億元駐村幫扶廣東清遠英德樹山村。因地制宜發展綠色苗木產業,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户”的模式,由碧桂園公司派駐技術人員,成立苗圃示範基地,免費對村民進行培訓,按照市場價格提供苗圃,引導村民成立合作社,幫助當地貧困農户“造血”。僅苗木產業一項,就為村民累計增收1200餘萬元,户均增收達7萬元。
第三階段是“大規模駐村扶貧階段”,從最開始一個兩個零星項目逐漸擴展到整村幫扶。他們派出專職扶貧幹部常駐扶貧點,與村民同吃同住,將產業扶貧與人才培訓、整村推進、轉移就業、駐村幫扶等有機結合,形成了長效的扶貧機制。2017年起,碧桂園將廣東清遠英德樹山村的成功經驗逐步推廣到廣東韶關翁源黃塘村、潮州饒平黃正村、廣西百色田陽央律村等7個定點幫扶項目,並捐資近5億元整縣幫扶英德魚咀村、連樟村等78個貧困村,覆蓋粵桂川三省份多個貧困地區。 [6] 
2018年,碧桂園把扶貧事業上升到主業高度,扶貧事業進入第四階段——“全面推進階段”。將廣東英德整縣幫扶模式推廣到甘肅東鄉縣、江西興國縣、河北平山縣等地,主動參與全國9省14縣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工作,成立近200人的專職扶貧隊伍,結合企業自身優勢和貧困地區實際情況開展精準扶貧,幫扶對象遍及全國16省57縣,通過黨建、教育、產業、就業等幫扶舉措,形成了一套可造血、可複製、可持續的精準扶貧長效機制 [5]  。對此,楊國強謙遜地表示,“這幾年,國家加大力度推進扶貧,很榮幸我們參與了這個過程”。
憑藉着多年的經驗,碧桂園、國強公益基金會在扶貧過程中創新性提出了“4+X”扶貧模式。 [7]  其中,“4”是指“黨建扶貧、產業扶貧、教育扶貧、就業扶貧”等集團統一部署的規定動作,“X”是指結合幫扶地區實際拓展的自選動作,切實做到精準扶貧。
目前,碧桂園、國強公益基金會已開發出兩條“X”自選扶貧的路徑:一條是健康扶貧,捐贈1億元支持國家“光明扶貧行動·白內障復明”項目,在幫扶縣免費為患白內障的貧困户提供治療;另一條是美麗鄉村建設,並與前面的“4”類扶貧舉措相互呼應。 [7] 
在“黨建扶貧” [7]  方面,碧桂園開展“黨建引領”村支書研學班,通過讓貧困村幹部將所學所思所想帶回去,以點帶面帶動轉變建檔立卡户觀念,激發貧困户的內生動力。
有別於“大水漫灌”的扶貧方式,碧桂園、國強公益基金會實行的是“規劃到户、責任到人”的方式。在14個幫扶縣聯動140名貧困村“老村長”,按照“一户一策”的原則為1400户深度貧困家庭“量身定製”脱貧方案。截至2020年7月,“黨建引領”村支書研學班已培養約3.5萬人,間接覆蓋貧困人口近30萬人次。 [8] 
此外,碧桂園、國強公益基金會將“教育扶貧”、“就業扶貧”相結合,主動承接“三個1萬” [9]  ,即幫助1萬名貧困大中專學生找工作、扶持1萬名返鄉青年紮根農村創業以及資助1萬名貧困學生完成學業,通過扶志扶智扶技扶富,激發造血活力,孕育涵養新時代鄉村人才大軍,為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注入強大動力。
在“產業扶貧”方面,碧桂園、國強公益基金會結合自身優勢資源與產業,在結對幫扶縣選擇“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返鄉紮根創業帶頭人,通過實地走訪、鄉鎮政府推薦等方式,已惠及10000多名返鄉紮根創業青年,打造了一支“不走的扶貧工作隊”。截至2020年11月,碧桂園參與精準扶貧的9省14縣(河北省平山縣、灤平縣、崇禮區、新河縣,河南省虞城縣,廣東省英德市,安徽省舒城縣,廣西省田東縣,湖南省平江縣,陝西省藍田縣、寧陝縣、耀州區,江西省興國縣,甘肅省東鄉族自治縣),已全部脱貧摘帽,助力超49萬人實現脱貧。 [10] 
2021年2月25日,全國脱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1981名個人獲頒“全國脱貧攻堅先進個人”稱號;1501個集體獲頒“全國脱貧攻堅先進集體”稱號。其中,碧桂園集團董事會主席楊國強榮獲“全國脱貧攻堅先進個人”稱號。 [11] 

廣東省國強公益基金會鄉村振興

伴隨着企業的發展,碧桂園和國強公益基金會全面參與慈善公益事業,從最早駐村幫扶廣東英德樹山村開始,不斷探索拓展、深入推進,並將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上升至主業高度,派出專職隊伍,幫扶項目涉及全國16省57縣,助力49萬人脱貧,為創新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振興機制貢獻了碧桂園智慧和方案。 [12] 
在探索可持續、可複製、可造血的鄉村振興模式過程中,碧桂園總結出了“1+5+N”的幫扶思路,其中“1”是指堅持黨建引領,“5”是指聚焦五大振興,“N”是指幫助鄉村落地能持續產生效益的若干產業模塊。 [13] 
國強公益基金會持續響應國家鄉村振興事業,積極參與“粵桂”“粵黔”東西部協作,探索以黨建為引領助力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大振興,搭配實施N類不同檔次產業模塊項目的“1+5+N”幫扶模式 [13]  ,助力鄉村振興事業持續推進。
作為幫扶的重中之重,碧桂園和國強公益基金會積極建立全產業鏈幫扶體系,促進鄉村產業多元穩定發展結合,深耕各縣特色產業項目,積極構建“企業(合作社)+基地+致富帶頭人+農户”的聯農帶農、共建共創產業模式。 [14] 
2021年6月始,參與助力貴州黔東南州台江縣、雷山縣鞏固拓展脱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通過開展基層幹部黨建培訓、鄉村治理、成立鄉村黨員服務隊,以及聯合黔東南州人民政府共建台江鱘魚三產融合示範園、探索有效的聯農帶農機制,發展文旅產業等舉措,助力鄉村振興取得明顯成效。藉助旗下新零售品牌“碧優選”和助農品牌“臻碧鄉”,轉化幫扶各地產品,廣西田東桂七芒果、梅州大埔蜜柚、茂名信宜三華李等農產品銷往全國各地。碧桂園集團還結合建築機器人、現代農業、智能農機和現代種業等新業務,為農村提供更多新型產業工人崗位。
幫助培育鄉村產業發展人才。碧桂園和國強公益基金會聯合清華大學開展“清華碧桂園鄉村產業振興領頭雁培養計劃”,面向碧桂園和清華大學結對幫扶縣區鄉村振興幹部、返鄉創業青年、農村合作社負責人等羣體進行培訓,聚焦碳匯交易、電商直播、文旅產業等內容。
匹配優質教育資源。碧桂園和國強公益基金會在雷山思源實驗學校、台江縣城關一小分別投入20萬元捐建“快樂的琴鍵”鋼琴教室,聯合郎朗藝術基金會開展音樂教學公益活動,提升兩縣音樂教學水平,培養音樂人才。助力兩縣學子獲得更系統、科學的音樂教學,助力人才振興。 [15] 
開展鄉村教師培訓工作。碧桂園和國強公益基金會聯合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開展鄉村教育振興校長成長培訓計劃,緊抓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突出問題,聚焦教育熱點話題,根植鄉村教育情懷,更新教育理念,學習管理方法,激發教育模式創新 [15] 
碧桂園和國強公益基金會還聯動清華大學共同舉辦碧桂園結對幫扶縣基層黨支部書記“同上雲黨課”活動。,提升基層幹部鄉村治理能力。
國強公益基金會積極搭建鄉村振興共同體,目前已聯繫超300家鄉村振興共同體夥伴,累計幫扶全國特色產業項目140個,助力脱貧地區村集體經濟增收3200萬元,惠及農户近30萬人。 [14] 

廣東省國強公益基金會事蹟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基金會設立2億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基金,全球採購應急物資,開展醫護人員及青少年關愛行動,全力支持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投身精準扶貧鄉村振興事業,結對幫扶全國9省14縣。基金會創辦了國華紀念中學、碧桂園職業學院、臨夏國強職業技術學校三所慈善學校,還設立仲明大學生助學金、惠妍教育助學基金、國華傑出學者獎等20餘項教育助學專項基金,捐贈支持清華大學等40所高校發展。 [4] 

廣東省國強公益基金會榮譽

2021年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集體。 [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